女童好奇,误服降压片,不久后离世!家长们多看看药师的忠告

药师方健·三甲医院副主任药师
药师方健
三甲医院副主任药师

近日,广东佛山一女童误吃了三四十粒奶奶的降压药—硝苯地平,由于药片外面有一层糖衣,小孩吃到甜味后停不下来,导致血压瞬间降到很低,引发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了解事情经过后,医生不禁叹息,家长犯了2个错误。一旦误服药物,我们该怎么办呢?接下来,笔者就来聊一聊。


家长犯了2个致命错误

(1)药物不应随意放置于桌面上或抽屉里

案例中奶奶随意将药品摆放在桌面上,后果令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那么药品到底该怎么放置呢?首先应该放在家中小朋友不容易够到的地方,且须集中放置,尤其是对于有糖衣的药片,口感较好,小孩子缺乏鉴别能力,好奇心又重,容易将其作为糖果吃掉。其次对于两三岁以上的小朋友,还应加强用药常识的教育,可以反复告知乱吃药品的危害,养成不随意吃东西的好习惯。

(2)未第一时间送往医疗机构救治

案例中奶奶发现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女童的妈妈,两个多小时以后才送到医院抢救。建议最好是发现之后立即送至医院进行抢救,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去等待观察,以免贻误最佳抢救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一旦误服药物,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然是建议第一时间送到医院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就医时记得携带好孩子误服的药品说明书及外包装。在等待救援的同时,自救也是很关键的,有条件可以电话求助急救方案。

我们可以大量服用温开水或牛奶以稀释降低药物浓度。对于并非大量误服药物,或不是非常危险的药物,不建议催吐。

对于确定比较危险的压我,为了抢救生命,可以催吐,但需要注意避免导致儿童窒息。用洗净后的手指、筷子、勺子或其他带长把儿的物品伸进口腔抠咽喉部位以达到快速催吐的效果,减少药物的吸收,降低误服药物带来的伤害程度。


结语

总之,这个悲剧给我们的教训是: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意,首先要做到药品不应随意乱放,把药放置在孩子难以触及到的地方,每天需要吃的药,也一定不要随手放在桌柜上。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乱吃了东西,不应打骂,以免孩子因害怕而隐瞒真实情况而造成严重后果。

类似的儿童误服案例还有很多,根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2016 年,仅在上海地区就发生过 180 起儿童药物中毒事件,平均每 2 天就有 1 例,因此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敬请转发这个科普,让身边的家长都能重视药物可能带来的误服风险,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我将删除。)

#儿童#居家#合理用药#药物副作用#药物反应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药物热诊断复杂,需排除引起发热的相关疾病临床常见的药品良反应之一,可合并过敏性皮炎药物治疗中出现发热,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简介药物热是患者治疗疾病时因,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引起的发热,是一种药物良反应,停药后发热可消失。发热原因明确,法用其他疾病解释时,应考虑为药物热。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较为常见。抗菌药物是导致药物热最常见的药物,其次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心血管药物。服药后出现发热的平均时间为7~10天,可合并过敏性皮炎的表现。停药后一般情况下,体温在48~72h内自行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后,需特殊处理。症状表现发热最高体温平均为38.5℃,有过敏性皮炎表现、畏寒、头疼、关节酸痛。诊断依据发热原因明确,法用其他疾病解释时,需考虑是否为药物热。药物热的诊断依据包括:服药后出现发热的平均时间为7~10天,发热最高体温平均温度38.5℃。血细胞分析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升高,血清总IgE值升高。停药后体温在48~72h内自行恢复正常。但上述诊断依据并具有特异性,最重要的是停药后体温可在48~72h内自行恢复正常。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药物热是临床常见的药品良反应之一。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停用相关药物后体温可以恢复正常。但再次接触可疑药物时会有再次发病的风险。是否遗传?某些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和遗传有关,比如氟烷类麻醉药、磺胺类、抗疟药物、奎尼丁、呋喃妥因、氯霉素等。是否医保范围?是
药师方健·三甲医院副主任药师王晓阳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