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型糖尿病指南出炉,强化三大药物治疗地位

药师方健·三甲医院副主任药师
药师方健
三甲医院副主任药师

 11月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这部指南从2003年发布第一版开始,每隔3-4年就会更新一次,说明了2型糖尿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慢性疾病之一,同时对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的研究也不断开展,不断有新的发现。

由于近年来新型降糖药物不断面市,其中包括了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 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激动剂(GLP-1RA),我们可以把DPP-4抑制剂统称为列汀类,把SGLT2 抑制剂统称为列净类。

虽然这几大类降糖药在近年来更新的指南中地位不断上升,不过作为降糖老药之一的二甲双胍也不甘落后,在新指南里继续保持着降糖药物中的“基石”地位。

新指南强化了三大药物的治疗地位

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新指南进一步强化了三大类药物的一线治疗地位,分别是二甲双胍、列净类和GLP-1RA。

1.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一直以来都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新指南则进一步强调,只要患者对二甲双胍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无论采取何种降糖药物方案,都应该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开展,换句话说就是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二甲双胍都应一直保留在降糖药物的方案之中,突显了二甲双胍的重要性。这主要是由于二甲双胍作为一个近百年的老药,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都非常好,不仅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还具有预防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和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它单药治疗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0%-2.0%。

2.列净类

列净类可以说在新指南中C位出道了,由于慢性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列净类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肾脏事件复合终点发生发展的风险显著下降,因心衰的住院率也显著下降。

因此新指南强调,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或心衰的患者,无论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症,都应该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列净类药物。

3. GLP-1RA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这类药物主要有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贝那鲁肽,都具有显著降低体重和改善甘油三酯、血压水平的作用,新指南推荐这类药物与列净类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只要没有禁忌症,无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如何,都可以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另外存在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使用列净类得话,也可以选择这类药物替代。

新指南可以说将这三大类药物组成了“铁三角”,它们对于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获益,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两药或者三药联合的降糖方案,并且这个方案要优先于其他的降糖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2]《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

#概述#药物副作用#药物反应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药物热诊断复杂,需排除引起发热的相关疾病临床常见的药品良反应之一,可合并过敏性皮炎药物治疗中出现发热,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简介药物热是患者治疗疾病时因,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引起的发热,是一种药物良反应,停药后发热可消失。发热原因明确,法用其他疾病解释时,应考虑为药物热。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较为常见。抗菌药物是导致药物热最常见的药物,其次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心血管药物。服药后出现发热的平均时间为7~10天,可合并过敏性皮炎的表现。停药后一般情况下,体温在48~72h内自行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后,需特殊处理。症状表现发热最高体温平均为38.5℃,有过敏性皮炎表现、畏寒、头疼、关节酸痛。诊断依据发热原因明确,法用其他疾病解释时,需考虑是否为药物热。药物热的诊断依据包括:服药后出现发热的平均时间为7~10天,发热最高体温平均温度38.5℃。血细胞分析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升高,血清总IgE值升高。停药后体温在48~72h内自行恢复正常。但上述诊断依据并具有特异性,最重要的是停药后体温可在48~72h内自行恢复正常。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药物热是临床常见的药品良反应之一。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停用相关药物后体温可以恢复正常。但再次接触可疑药物时会有再次发病的风险。是否遗传?某些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和遗传有关,比如氟烷类麻醉药、磺胺类、抗疟药物、奎尼丁、呋喃妥因、氯霉素等。是否医保范围?是
药师方健·三甲医院副主任药师王晓阳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