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输血这件事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
简单讲,就是当人体血容量不足,可能产生重要脏器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时,就需要输血。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外伤后大出血;
大型手术;
出血性疾病,如上消化道大出血、血友病等;
一些破坏血细胞的疾病,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
骨髓功能异常,尤其当骨髓无法正常造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按血液来源分类
输血分为自身输血和异体输血。
对于 Rh 阴性血型的人来说,采用自身输血的方式是比较安全的。
自身输血就是把自己的血液贮存或收集起来,留在手术或需要时再输入体内。由于人体的血液是在不断新陈代谢的,抽取少量的血后,人体会通过加快造血来补充,况且平时就有一部分血液贮备在组织器官内,所以不会影响健康。
自身输血最为安全:
可防止输血相关的传染病和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
避免发生输异体血的差错事故;
稀有血型或特殊患者(IgM 缺乏等)更适合自体输血;
适量多次的自体采血可刺激血液再生,使术后患者造血加快;
缓解血源紧张。
按血液成分分类
输血分为输全血和输成分血。
1. 输全血
将血液采集到含有血液保存液的血袋中,不经过任何加工,即为全血。与成分血相比,全血的容量更大,所含成分更复杂,因此在一些情况下,输全血不仅无益健康,反而会产生严重后果。
目前只有在像急性大出血、心脏手术、换血等情况下,才会考虑输全血。
2. 输成分血
输成分血有以下几点好处:
对病情需要选择,缺什么输什么,提高治疗效果。如:贫血输红细胞,粒细胞缺乏输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输浓缩血小板,烧伤患者输血浆等。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因为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是浪费,而且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
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有不同的保存方式,长期的如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物可以保存 1 年;短期的如血小板在 22℃ 震荡箱内保存 3~5 天随时可用。
一血多用,节省血源。血液来自健康人的无私贡献,是宝贵的资源,将一袋血分成各种成分就可派多种用途,治疗多个患者。如某市每年献血 35 万单位,而制成成分血即有 70~100 万单位。
减少输血传染病。由于血液中一些致病因子多藏在白细胞、冷沉淀和凝血因子等制品中,大多数输血患者并不需要这些成分。
现代输血治疗已普遍进入使用成分输血的阶段,全血已基本不用。成分输血的比例是输血治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国际上输成分血的比例已经达 90% 以上,输全血不到 10%。我国也已普遍采用成分输血,上海的成分输血率已达 97% 以上。
血液是如何储备的?
血库从健康志愿者采集血液。通常在志愿者捐献血液前都需经历一系列评估,如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的疾病史、是否有外出前往流行病盛行地区、性生活史、药物使用史以及针刺史(包括纹身)。只有筛选合格的病人才能捐献血液。
采集到的血液需要明确血型并完善一系列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一旦采集的血液有任何传播疾病的风险,则立刻丢弃。
筛选合格的血液根据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分别包装储存以备后用。
血液成分通常只能保存极短的时间就会失效,必须丢弃。这也是为什么血库常常处于缺血状态,并鼓励健康志愿者献血的原因。
为什么尽量不输新鲜血液?
1. 新鲜血各种成分抗原性强,易引起输血反应。
2. 有大量存活淋巴细胞,增加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危险。
3. 梅毒螺旋体在体外 4℃ 可生存 3 天,因而 3 天内的血液尚有传染梅毒的可能,超越 3 天的血反而安全。
4. 如输血目的是补充血小板、粒细胞,12 小时以内的血才算新鲜,但所含血小板、粒细胞不纯、不浓,达不到治疗量效果。
因而,输新鲜血弊大利小,不主张输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大家还在看
采血为什么有时抽胳膊,有时扎手指,有时抽手腕?
#疾病检查 #血常规
侯艳娇医生
什么是副血友病你了解么?
#概述 #病因
手护妈妈
关于血管瘤:那些新生儿宝宝身上的红色的印记
#新生儿 #婴幼儿 #儿童 #皮肤性病科 #儿科
京东健康
“白面书生”献血10毫升晕倒,每一滴血都对他很重要
#营养 #保健 #养生知识
副主任医师黄继斌
获得性血友病是什么?你了解么?
#概述 #病因
手护妈妈
手术顺利,术后数日却猝死,竟是血块惹的祸
#疾病病因 #患病护理 #心血管内科
赵彦鹏医生
什么情况下人要输血,如何安全输血?
#疾病概述 #其他治疗
侯艳娇医生
严重贫血可危及生命!别再把贫血不当回事
#疾病概述 #常见症状 #血液科
急诊科吕医生
男子突发脑溢血离世!医生叹息:这2件事做太多了
#男性健康 #疾病预防 #疾病病因 #抑郁焦虑 #夜猫族 #常见症状 #心血管内科
薛医生课堂
有关心脏病的问题有哪些?
#概述 #检查 #病因 #心血管内科 #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内科王主任
医院推荐专家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