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发病机制是什么?
1、在世界范围内,多达 99.7%的宫颈癌中已检测到人乳头瘤病毒(HPV )[6]由于 HPV 在宫颈癌中所占的比例如此之高,所以大量研究致力于确定该病毒的特征及其在宫颈癌中的作用。目前已知 HPV 是一种小型脱氧核糖核酸(DNA )病毒,可感染上皮细胞并引起多种皮肤病变。
2、迄今为止,已鉴定了 100 多种不同类型的 HPV,其中 40 种可能涉及肛门-生殖道病变。该病毒的亚型可大致分为感染复层鳞状上皮的亚型和感染粘膜上皮的亚型。
3、粘液营养型可进一步细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在那些影响生殖器组织的病毒中,低风险类型与生殖器疣的形成有关。常见的低风险类型包括 6、11、40、42、43、44、54、61、72 和 81 型。
4、高危型与上皮内瘤变形成相关,包括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69、82 型。这些亚型被认为是致癌的;99%的子宫颈癌中发现了高危型 HPV,其中 70%的子宫颈癌中发现了 16 型和 18 型。
5、几乎所有的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都与长期、持续的 HPV 感染有关[7]幸运的是,一般认为,由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90%的 HPV 感染可在 2 年内清除。未能清除 HPV 感染的那些妇女则处在发生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癌的风险之中。
6、所有 HPV 亚型均包含早期(E )基因和晚期(L )基因,这些基因对病毒整合和复制至关重要。L 基因编码病毒衣壳蛋白,E 基因负责游离型复制。病毒基因组编码的 E 蛋白质促进宿主 DNA 复制机制的激活,然后病毒可以利用这些机制完成自身的复制。这是必要的,因为病毒通过被破坏的上皮屏障进入,感染正在复制的基底角质形成细胞;然后,它依赖于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到达表面并脱落,继续感染其他细胞。这种病毒只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最终分化过程中进行复制,这使得它能够脱落到粘膜腔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最终随角质层脱落,因此 HPV 生命周期中不存在溶解相,凋亡的角质形成细胞在粘膜腔里降解的过程中释放病毒。
7、病毒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是恶性进展的一个标志。这发生在 E1 和 E2 基因组。E1 蛋白具有复制过程需要的解旋酶活性,E2 编码转录调控所需的 DNA 结合蛋白。E1 和 E2 的失调导致下游基因紊乱和 E6 和 E7 蛋白表达,而这两种蛋白在病毒诱导的肿瘤中被选择性地维持。E6 通过抑制 p53 相关作用促进细胞生长,这些作用控制细胞增殖和凋亡。E7 与 pRb 形成复合物,在功能上灭活 pRb 及其相关蛋白,如 EF2,导致生长相关蛋白的转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