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2
【临床表现】本病一般见于中青年,女性稍多于男性,约为1.85:1。
(一)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发作,餐后加重,常伴腹鸣,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其发生可能与进餐引起胃肠反射或肠内容物通过炎症、狭窄肠段,引起局部肠痉挛或加重肠梗阻有关。腹部可有压痛,多位于右下腹。
(三)腹部肿块多位于右下腹,质中、较固定、轻至中度压痛。多见于增生型肠结核;而溃疡型者亦可因病变肠段和周围肠段、肠系膜淋巴结粘连形成腹块。
(四)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结核毒血症状多见于溃疡型肠结核,为长期不规则低热、盗汗、消瘦、贫血和乏力,如同时有活动性肠外结核也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增生型者全身情况一般较好,无明显结核毒血症状。并发症见于晚期患者,以肠梗阻及合并结核性腹膜炎多见,瘘管、腹腔脓肿、肠出血少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实验室血沉多明显增快,可作为估计结核病活动程度的指标之一。粪便中可见少量脓细胞与红细胞。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或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阳性均有助本病的诊断。
(二)X线钡剂灌肠溃疡型肠结核,钡剂于病变肠段呈现激惹征象,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在病变的上、下肠段则钡剂充盈良好,称为X线钡剂激惹征(图4-7-1)。增生型者肠黏膜呈结节状改变,肠腔变窄、肠段缩短
(三)结肠镜内镜下见回盲部等处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彩图4-7-2),大小及形态各异的炎症息肉,肠腔变窄等。病灶处活检,发现肉芽肿、干酪坏死或抗酸杆菌时,可以确诊。
向本文作者提问

郑秋立住院医师自营医生
新野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好评99%|接诊量18556|响应时长1440分钟
擅长: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囊炎,胰腺炎,胆结石,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胃肠息肉,肠梗阻,肝硬化,脂肪肝,肝癌,肝性脑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胃肠病,胃癌,肠癌,痔,疝气,斜疝,直疝,股疝,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
¥15起
问医生
#检查#病因#消化内科#肠结核#陈旧性肠结核
阅读数 9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有腹痛、腹泻、便秘、发热、盗汗等常继发于肺结核,患者以中青年较为常见早诊断并及时接受药物治疗预后良好简介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常继发于肺结核。其典型症状包括右下腹或脐周疼痛、大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有时腹泻便秘交替)、腹部肿块及长期规则的低热、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出汗即止)、消瘦、乏力等。通过及时的药物治疗可治愈,预后良好[1]。症状表现[1]:肠结核的典型症状包括右下腹或脐周疼痛、大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有时腹泻便秘交替)、腹部肿块及全身症状(全身症状指长期规则的低热、贫血、消瘦、乏力等)和肠外结核表现(肠外结核表现为张炽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或稽留热(体温上升后即恒定地维持在39℃~40℃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1℃)。诊断依据[1]:依据肠外结核病史(主要是肺结核)及腹痛、腹泻、便秘、右下腹压痛、腹块或原因明的肠梗阻,伴有发热、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出汗即止)等症状,结合肠黏膜病理活检发现干酪性肉芽肿可确诊肠结核。疾病类型[1]:溃疡型肠结核:肠壁出现干酪样坏死(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并形成边缘规则、深浅一的溃疡;增生型肠结核:病变多局限在回盲部,黏膜下层及浆膜层可有大量结核肉芽肿和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肠壁增厚、僵硬;亦可见瘤样肿块突入肠腔;混合型肠结核:兼有上述两种病变。是否具有传染性[1]?国家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染[1]?传染源/传播方式:(1)传染源为带菌者;(2)传播途径有肠源性(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唾液中含有结核分枝杆菌,与其共餐可被传染)、血源性(粟粒性肺结核患者血液中含有结核分枝杆菌)和直接蔓延(腹(盆)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引起肠结核);怎么预防[1]?预防:接种卡介苗、房间常开窗通风、进入高危场所时佩戴医用口罩、避免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等。是否常见[1,2]?常见。常继发于肺结核,因此肺结核患者应警惕本病。研究显示,肠结核患者以中青年居多,18~40岁占54.6%。是否可以治愈[1]?可以治愈。确诊后经及时药物治疗可治愈,预后良好。是否遗传[1]?否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