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
(1)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可采用开腹或腹腔镜手术。适用于单纯胆总管结石,胆管上、下端通畅,无狭窄或其他病变者。若伴有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可同时行胆囊切除术。为防止和减少结石遗留,术中可采用胆道造影、B超或纤维胆道镜检查。术中应尽量取尽结石,如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胆总管内留置橡胶T管(不提倡应用硅胶管),术后行造影或胆道镜检查、取石。术中应细致缝合胆总管壁和妥善固定T管,防止T管扭曲、松脱、受压。放置T管后应注意:①观察胆汁引流的量和性状,术后T管引流胆汁约200--300 ml/d,较澄清。如T管无胆汁引出,应检查T管有无脱出或扭曲;如胆汁过多,应检查胆管下端有无梗阻;如胆汁浑浊,应注意结石遗留或胆管炎症未控制。②术后10-14天可行T管造影,造影后应继续引流24小时以上。③如造影发现有结石遗留,应在术后6周待纤维窦道形成后行纤维胆道镜检查和取石。④如胆道通畅无结石和其他病变,应夹闭T管24-48小时,无腹痛、黄疽、发热等症状可予拔管。
(2)胆肠吻合术:亦称胆汁内引流术。近年已认识到内引流术废弃了Oddi括约肌的功能,因此使用逐渐减少。仅适用于:①胆总管远端炎症狭窄造成的梗阻无法解除,胆总管扩张;②胆胰汇合部异常,胰液直接流人胆管;③胆管因病变而部分切除无法再吻合。常用的吻合方式为胆管空肠Roox-en-Y吻合,为防止胆道逆行感染,Y形吻合的引流撑应超过40 cm,并可采用如人工乳头、人工瓣膜等各种抗反流措施,但效果仍不确定。胆管十二指肠吻合虽手术较简单,但食物容易进入胆管、吻合口远端可形成“盲袋综合征”,因此已逐渐少用。胆肠吻合术后,胆囊的功能已消失,故应同时切除胆囊。对于嵌顿在胆总管开口的结石不能取出时可以应用内镜下或手术行Oddi括约肌切开,这也是一种低位的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应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禁忌用于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者。
向本文作者提问

车洪涛住院医师
阳信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好评100%|接诊量74|响应时长6分钟
擅长:普外,胸外及肛肠外科
¥9起
问医生
#诊断#外科#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术后
阅读数 1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病因与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胆汁淤积有关表现为多年症状或仅上腹和胸背部胀痛适症状治疗,症状反复则手术治疗,可治愈简介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胆管结石,是由胆汁淤积、胆道感染和胆道寄生虫、胆管解剖变异、营养良等因素引起的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一种结石,严重者出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全身中毒症状或感染性休克等,表现为寒战、高热、腹痛、意识清、休克等,可危及生命。目前可以通过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来治疗肝内胆管结石,预后良好[1]。症状表现[1]:多年症状或仅有上腹和胸背部胀痛适;伴急性胆管炎者表现为腹痛、寒战和高热;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或双侧肝胆管结石可出现黄疸。诊断依据[1]:依据多年症状或仅有上腹和胸背部胀痛适,或出现寒战、高热和腹痛等急性胆管炎表现,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疾病类型: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1]?本病在我国常见。在国内,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较高,高发地区发病率可占30%~40%;在国外,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相对较低。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通过手术取石可治愈。是否遗传[2]?有一定遗传性。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