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的如果不知道这个医生,不如回家卖红薯去吧!
医圣张仲景的大名在民间算是家喻户晓,在医学界特别是中医界就更不用说了。在笔者看来,张仲景是名垂千古且真正算得上伟大的医学大家,也是真正为了人类健康、为人类发展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人,众观张仲景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
医圣张仲景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这本著作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医圣在当年所处的环境下能有如此造诣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了,乱世立志,说的就是他了。他生活的东汉末年,那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代。东汉末年的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严重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上演了一场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而军阀、豪强也丝毫没有闲着,纷纷因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的不作为和争权夺利导致民不聊生,导致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百姓为躲避战乱而相继逃亡,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普通百姓数量巨大,达百万之多。哪里有战乱,哪里就有无数鲜活的生命被残忍的荼毒,尸横遍野也绝不是骇人听闻的事,大量尸体的出现,紧随而来的就是瘟疫了。
据记载,东汉桓帝时爆发了三次大型瘟疫,灵帝时出现了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千累万的普通百姓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面对瘟疫的肆虐,民不聊生的空前惨状,张仲景内心十分痛苦,他痛恨着东汉统治者的腐败,亲眼看见百姓被推入水深火热之中,万般无奈之下,张仲景也痛下决心,废寝忘食、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掉伤寒症这个瘟神。
相传张仲景在五十岁左右,于长沙任太守。当时,他还时刻不忘自己的医学实践,时刻不忘救治百姓的疾苦。但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也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这让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两天即初一和十五,打开衙门,但不过问官场的事,小官司也一概不理,而是让生病的的百姓进来,挨个地仔细诊疗百姓的疾苦,就相当于现在的坐堂医生。
时间久了,也形成了惯例。百姓就会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聚集到他的衙门前,一传十十传百,病人月来越多,可以说当时的张仲景确实像如今的科幻电影一样,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福利。所以为纪念张仲景,后人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大夫,称为“坐堂”,也就有了“坐堂医生”的说法。
建安年间,张仲景开始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亲身体会了各种瘟疫病的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理论联系临床经验,在治疗百姓的疾病排除痛苦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不了解中医学史的人可能不知道这是何等神作,它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