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潜伏20年!一旦艾滋病暴露,如何完成自救?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艾滋病是人类遭遇的最可怕疾病之一,即使目前医学上已经有了抑制艾滋病病毒的药物,但彻底清除艾滋病病毒仍然非常艰难。

 

传染病有一点很可怕,就是“症状才能驱动治疗”。因为很多病人在潜伏期时,可能并没有症状…

 

 

Round 1

潜伏期:最长可达20年!

 

潜伏期是指感染病毒后到出现相关症状的这段时间,一般来说感染艾滋病后有6~8年的潜伏期,少数人潜伏期可以超过10年,个别案例甚至可以长达20年。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部分地区因为不规范采血导致很多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2001年到2005年,很多感染者陆续进入了发病期,通过对曾经有过不规范的采血人筛查,又发现了很多感染者,还有一部分仍然处于无症状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潜伏期。

 

HIV感染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影响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病毒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潜伏期没有症状并不代表病毒对人体没有损害。患者体内的病毒在潜伏期也会不断复制, 专门破坏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CD4细胞)。

 

所以潜伏期感染者的免疫系统是在持续遭受破坏的,CD4细胞在人体免疫部队中的作用就像负责部队的信息系统一样,CD4细胞数量一旦减少,人体的免疫部队就会像失去了导航指挥系统一样变得群龙无首,防御能力明显下降。

 

免疫防御能力的下降,人体会失去部分病原体和肿瘤细胞的监视和抑制能力。比如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甚至寄生虫)在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监视下,都无法兴风作浪,只能默默的“潜伏”着。这种免疫缺陷导致的感染就叫做机会性感染,艾滋病病毒就被称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

 

Round 2

当前医疗科技,仍然无法治愈!


其实,现有的抗病毒治疗(ART)只能抑制HIV的复制,不让其再破坏人体的免疫细胞。但有一部分HIV的基因会整合到人的基因中,在人体中呈潜伏状态,平时不活动也不复制,但抗病毒治疗对它们却无能为力;一旦停药,潜伏的HIV病毒可能再度活跃,所以临床上HIV的感染者都需要长期服药。

 

但这些年治愈的报道也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著名的“柏林病人”。布朗是一名HIV感染者,因为患上白血病进行了化疗和干细胞移植,意外的是,最终白血病和艾滋病都痊愈了。2020年,又有一位“伦敦病人”也通过同样的方式治愈了艾滋病。

 

然而,干细胞移植非常昂贵,而且风险很大,需要接受特殊人群的干细胞移植才有希望成功,这个方法也是无法推广复制的。

 

偶然的治愈病例为医学家提供了一些思路,但治疗艾滋病仍然需要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实现“功能性治愈”。目前陆续有一些长效抗病毒药物上市,目的就是让感染者减少服药的频率。

 

Round 3

在我国,性传播仍是主要渠道


艾滋病还没有疫苗上市,只能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来预防艾滋病。

 

1)通过对孕妇的筛查和母婴阻断技术,我国母婴传播的人数已经非常少了;

2)国家对于献血者筛查和规范采血用血,使血液传播的风险也降到了最低。

 

所以,新发HIV感染主要是因为性接触,以异性传播为主,而男男同性性行为感染的比例正在逐年升高。

 

Round 4

艾滋病暴露后,如何完成自救?



虽然我们一直宣传要避免不洁性行为,但是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了高危性行为或者让自己暴露在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之下 ,如何紧急自救呢?

 

其实,发生存在感染艾滋病风险的行为后,是有“后悔药”可以吃的!

 

后悔药就是艾滋病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简称PEP)药物。没有感染HIV的人,如果与HIV感染者或感染状况不明者发生易感染HIV的行为后,在72小时之内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可以很大程度避免HIV感染。

 

当然除了性行为,其他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行为,例如共用注射器吸毒、被带有感染者血液的东西刺伤划伤等行为,也可以通过PEP药物来预防。

 

研究显示PEP成功率在80%以上。暴露后越早服药,阻断成功率越高,暴露后2小时内服药效果最好,最长不能超过72小时。PEP药物方案是3种抗病毒药物,一般推荐的是诺福韦(TDF)或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恩曲他滨(FTC)或拉米夫定(3TC),+多替拉韦(DTG)或拉替拉韦钾片(RAL),注意每天服药,连续服药28天,漏服药或者不按时服药都可能影响阻断效果。

 

Round 5

疾病可怕,更可怕的是歧视


感染艾滋病病毒是不幸的,但是通过规范治疗,艾滋病感染者完全可以抑制病毒。只要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之后,对免疫系统的损害也会停止,感染者可以正常生活,对寿命几乎没有影响,检测不到病毒的感染者也几乎没有传染性,感染者可以正常学习、工作,也可以结婚和生育。

 

不管是什么途径感染的,感染者就是疾病受害者。我们应该给予关心和鼓励,让感染者积极接受治疗,并且通过正确的宣传,避免更多人被感染。通过医疗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朋友的共同努力,早日终止艾滋病的流行。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12):867-8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实施时间2019年7月1日. 标准号:WS 293—2019.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技术指南》.2020年10月.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大家还在看
怎样才能保护自己不被艾滋病传染?

怎样才能保护自己不被艾滋病传染?

#疾病预防
李建华医生
李建华医生
艾滋病是怎么来的,源头是哪里?

艾滋病是怎么来的,源头是哪里?

#男性健康 #女性健康 #疾病预防 #两性 #一般治疗
李建华医生
李建华医生
歧视、污名......感染HIV后的第100天,世界与我背道而驰

歧视、污名......感染HIV后的第100天,世界与我背道而驰

#患病护理 #免疫力低下 #心理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你见过的最难忘的艾滋病病人是什么样子的?

你见过的最难忘的艾滋病病人是什么样子的?

#疾病检查 #疾病病因 #常见症状 #感染内科
主治医师张新华
主治医师张新华
情趣避孕套的正确使用方法

情趣避孕套的正确使用方法

#两性 #售后指导
健康帮帮忙
健康帮帮忙
史上最全XXOO技巧 | 咱来点实在的

史上最全XXOO技巧 | 咱来点实在的

#两性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使用手动飞机杯会影响性生活吗?

使用手动飞机杯会影响性生活吗?

#男性健康 #两性 #综合导购
健康帮帮忙
健康帮帮忙
使用持久避孕套是否会影响性生活质量?

使用持久避孕套是否会影响性生活质量?

#两性 #综合导购
健康帮帮忙
健康帮帮忙
手动飞机杯能重复使用吗?

手动飞机杯能重复使用吗?

#男性健康 #两性 #售后指导
健康帮帮忙
健康帮帮忙
女性在2个时间段,欲望更高涨

女性在2个时间段,欲望更高涨

#疾病概述 #两性 #常见症状 #内分泌科
陈晓斌医生
陈晓斌医生
有效预防艾滋病的几种食物

有效预防艾滋病的几种食物

#饮食 #保健品 #饮食预防 #保健品 #提高免疫力 #艾滋病食品 #艾滋病 #预防 #免疫力 #预防艾滋病
口腔诊断艾滋病及免疫常识

口腔诊断艾滋病及免疫常识

#艾滋病治疗 #免疫常识 #艾滋病治疗药物 #免疫常识 #口腔病变 #口腔病变 #艾滋病 #免疫系统 #艾滋病诊断 #免疫系统压力
艾滋病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艾滋病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艾滋病治疗 #艾滋病 #诊断标准 #艾滋病诊断 #抗体检测 #预防措施 #HIV检测 #HIV #艾滋病预防 #艾滋病症状
艾滋病的发现史

艾滋病的发现史

#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 #治疗方法 #皮肤病医院 #预防措施 #传染病医院 #HIV #传染病 #HIV #传染病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法国科研人员又发现艾滋病的新变种

法国科研人员又发现艾滋病的新变种

#SIV #免疫缺陷 #SIV #艾滋病 #病毒变异 #P组艾滋病毒 #防治 #传播途径 #艾滋病 #新变种 #病毒变异 #免疫系统 #防治 #传播途径 #HIV #喀麦隆 #HIV #喀麦隆
艾滋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有哪些

艾滋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有哪些

#免疫缺陷 #HIV传播途径 #免疫缺陷 #艾滋病 #传播途径 #HIV #艾滋病预防 #AIDS #预防措施 #艾滋病原因
艾滋病CD4低于10代表着什么

艾滋病CD4低于10代表着什么

#CD4 #治疗 #CD4计数 #免疫系统损伤 #艾滋病 #免疫系统 #预防 #艾滋病 #治疗手段 #预防措施
菠菜+甜菜真能治疗艾滋病吗

菠菜+甜菜真能治疗艾滋病吗

#CD4 #艾滋病治疗 #食疗 #免疫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艾滋病食疗 #CD4+T淋巴细胞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艾滋病 #菠菜甜菜治疗艾滋病
艾滋病潜伏期身体变化及症状

艾滋病潜伏期身体变化及症状

#血液检查 #早期发现 #潜伏期 #艾滋病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下降 #CD4淋巴细胞 #症状 #艾滋病潜伏期 #症状
新法阻止艾滋病毒损害人体免疫系统

新法阻止艾滋病毒损害人体免疫系统

#治疗方法 #艾滋病治疗 #艾滋病 #免疫系统 #疫苗 #病毒外膜胆固醇 #病毒 #免疫系统保护 #疫苗研发 #艾滋病预防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