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预防复发是关键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张闪闪
张闪闪

“从小到大都优秀的孩子怎么会跟精神分裂症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还只是开始。发病入院、治愈回家、复发再入院、治愈再回家、再次复发入院……对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得病后就像进入了一扇旋转门。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会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王高华教授介绍,据统计,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599.4 万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占 70%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 1 年内复发率高达 40.8%。

发病,易被忽视的年轻患者

“儿子就是我的家,是我的全世界。医生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在儿子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那一刻,李蕊(化名)在诊室里给医生跪下了。

李蕊曾觉得自己是一位非常幸运的女人,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丈夫事业有成,儿子阳光开朗,还考上了不错的大学。然而有一天,李蕊突然接到儿子学校的一个电话,说正在上大二的儿子出事了。

夫妻二人连夜赶到学校,发现眼前的孩子完全变了:儿子认为自己的手机和电脑被使用了特殊方式给监控了;认为自己是世界核武器危机的关键人物,受多国监控……李蕊和丈夫把儿子带回了家,经诊断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在年轻人群中越来越常见。”李蕊儿子的主治医生、天津市安定医院心境障碍二科寻知元说,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次发病的年龄是在青春期至 30 岁之间。

李蕊回忆,其实儿子发病前不是没有征兆,只是因为不懂而忽视了。大二开始不久,一向喜欢和妈妈打电话聊天的儿子,联系越来越少了,而且每次视频都抱怨说同学们好像互相联合起来孤立和反对自己,周围总有人对自己指指点点。当时李蕊以为是孩子不适应学校的生活,还安慰他,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做好自己就好,但每次视频儿子依旧抱怨。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马弘教授介绍,对于青春期发病的患者,早期家属常常误以为是青春期不适,比如学习效率不高,对同学也比较敏感、戒备,说话也不好听等,不容易发现。

其实很多患者早期就有症状,比如敏感多疑:把周围一些平常之事联系起来,认为是针对他的;性格改变,原来活泼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少语;语言表达异常等。

一旦发现患者精神有障碍,应尽早去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早期精神分裂症大都对药物治疗较敏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段时间是治疗的“黄金时段”,一旦错过,将增加治疗难度。

治疗,用药不能随便停!

八次入院出院,小贝(化名)和精神分裂症抗争的时间,长达 26 年。此前,小贝的人生是充满荣耀和幸福的,有疼爱她的爸妈和姐姐、拿过北京西城区中学生排球联赛冠军、还考上了名牌大学,婚后丈夫对她疼爱有加,两人在婚后不久就一起去了美国。然而美国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顺利,生活的压力和重负让小贝有些焦虑不适,一段时间后,小贝出现了精神恍惚、思维混乱、到处乱跑……在美国治疗一段时间后,不见好转。丈夫只好带着小贝回国了,在北京安定医院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虽然小贝已和从前判若两人,但家人的爱没有丝毫减少,每一次治疗,爸妈都坚持陪她。可是小贝的治疗之路并不顺利,因为对疾病不了解,多次断药,小贝一直在犯病、治疗、再犯病、再治疗的过程中煎熬。

马弘主任介绍,其实小贝从第一次治疗开始疗效就非常好,每一次出院都是临床痊愈。之所以反复复发,有时跟家里变故有关,比如亲人去世,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小贝自己停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疗效明显,但不良反应也明显。”马弘主任解释,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比较严重的副作用是有肝肾损害、心血管的不良反应,此外,会导致肌张力较高,面部表情呆滞,患者还会出现流口水、走路慢、翻白眼等,且患者体重增加特明显,所以很多患者不愿意吃。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都是自己服药,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因为药物的副作用等原因出现用药不规律的问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患者当着家属面服药,背着家属就把药偷偷扔掉。”马弘教授提醒,如果患者没有坚持用药,很容易复发。

因此,马弘教授提醒,即便患者的治疗趋于稳定,家属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定期检查患者服用的药物,确认患者是不是坚持服用了,如果在家里的垃圾箱或窗户下等隐蔽的地点突然发现有药,就要格外留心了。

同样,为了防止李蕊的儿子断药,医生也建议他使用每月一针的帕利哌酮的长效针剂,为了巩固治疗还做了许多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工作。休学期结束后,李蕊的儿子顺利恢复了学业,有时他会 1 个月回家打一针长效针剂,有时李蕊夫妇会带着针剂去学校看望孩子一次,康复后的儿子又回到了从前开朗活泼、努力好学的状态。

回归,歧视是头顶悬着的剑

“那时的我,孤独、无助,经常一个人流浪在北京西城区的大街小巷。”

2006 年的春天,小英(化名)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打人等,甚至挥之不去的自杀念头,让小英痛苦异常,但更让她痛苦的是,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远离了她。歧视,像是一把无形的剑,深深地刺伤着她。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项目合作部部长巩志鹏介绍,一直以来,社会上都普遍存在着对精神疾病的偏见与歧视,不愿意与患者共同生活和工作,对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这可增加患者的病耻感,降低其治疗依从性,不利于病情的康复和预后,这也是精神疾病治疗现状一直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消除患者的病耻感和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是让精神分裂患者康复甚至回归非常重要的事情。社区康复是目前国内探索非常不错的一项途径。2019 年 7 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的 15 项重大行动中,就包括“心理健康行动”专项行动,其中提出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读书、运动、唱歌……小英在一系列社区康复活动中逐渐走出了疾病的困境。在那里没有歧视、没有孤独,小英还结交了不少朋友。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