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名方——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学过方剂的都知道这首方,即能补中益气,又可甘温除热,至于为什么,很多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今天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理解及李东垣的《内外伤辩惑论》写一点自己的理解。
首先还是分组,这是我分析一首方剂做的第一件事:
- 补气:黄芪,白术,人参,炙甘草
- 升提:柴胡、升麻
- 理气血:橘皮、当归
在开始分析之前大致说一下我的分析思路,我会模拟一个病人来解释这个方剂的组成,听过我讲课的同学可能知道我天马行空的分析方式,另外,分析完之后我会给一个适合写病历的君臣佐使模板,但是我这写的这些都是为了治病服务,目的是为了临床上会用,而不是单纯的写病历。
补气:我们都知道李东垣生活的那个年代是经常闹饥荒的,很多人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这也就奠定了脾胃学派成型的基础。在这种状态下,很多人都是面色黄,没有生机的,黄是什么?土色啊,脾虚是一定的,所以我们要搬出我们补脾的药——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里我们发现李东垣并没有用茯苓,而是用了黄芪。为什么?首先,茯苓是个利水的药,现在人连饭都没吃的,虽说脾虚会有生湿的可能,但是,茯苓是淡味的,淡味是可以渗湿的,这就好比一块地有水了,我们给它松松土,让水漏下去。这种利的方式是为了让水下去,是一种向下的方式,而现在人们吃不饱,脾气已经陷下去了,当然不能用茯苓往下利了。黄芪,《本草备要》第一个药,甘能入脾,温能补中,又用蜜炙了一下,补脾的力量肯定会更好,而且,黄芪可以入肺补气啊,脾运化的东西不够,肺气肯定也会不足,脾气散精,上输于肺嘛!白术、人参、甘草,四君子汤里的,方解中解释,这里不讨论。
升提:为什么要升提?前面已经说过,脾虚下陷了,所以需要把气往上提,用柴胡、升麻这两个药,按理说升提的药那么多,为什么单单选用这两个药呢,这是有原因的,其一,笔者参考张元素也就是李东垣的老师的书籍,发现张老师也喜欢用这两个药,所以,用升提的药是人家的传统。第二,柴胡走少阳,升麻走阳明,刚好还能清热,你说好巧不巧,这种脾气不能健运的气肯定算是郁的,郁就会有热,有痰,痰怎么解决待会再说,反正热在这儿就清了,所以各位记住了,清热药不止三黄一栀子,不要动不动就苦寒药上去,学艺不精无所谓,别害人就成。另外,还有一个升提的药叫葛根,这个是走太阳,走表的,这个是内伤杂病,不需要用。其他的诸如桔梗、荷叶等等这里就不提了,这个都看不出区别的话就别学用补中益气汤了。
理气血:凡是补药基本都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滋腻的问题,补气的药主要是滞气,说白了,我给你把你要的东西给你,你没有能力消化,运不出去,这就等于补多了,对你来说不一定是好事。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帮你找销路,销还是你自己销,我们负责给你找路,帮你发货,那么,对于脾而言,当然就是要理气了,橘皮,就是陈皮,我查了很多资料,并没有说必须用新鲜的橘子皮,所以,为了方便,我们就把陈皮作为橘皮,代替使用。陈皮是用熟了的橘子皮做的药,成熟的橘子皮味道相对于青色的橘子皮的味道要平和一些,而且,为了让它更平和,我们给它多放一段时间再用,一般都是三年以上,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燥烈之性,让它更契合人体。为什么要加当归的,因为气血同源,李东垣是这样解释的:“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不知道各位能不能看懂,我大致解释一下,我们都知道当归补血汤,也就是大量黄芪加少量当归,用补气的方式来补血,隔山来补“牛”,这里其实是一样的,长时间饿肚子的人不可能光有气虚,肯定是气血都虚的,而你连肚子都吃不饱呢,补血肯定用不了阿胶这些好东西,所以我们稍微加点当归来以气生血,这样就可以气血双补了,这也提示我们补血不一定需要用阿胶,草药一样可以。作为一个中医,不要信广告上的东西,得自己有主见,当然,阿胶作为一个动物药,效果也是很好的,但是,众生平等,能不用尽量不用。有句话叫以生养生,去生更远,大概也包含少用动物药这个内涵吧,哈哈,因为这句话是孙思邈说的。
三组药解释清楚了,我下面先给一个方解,供各位参考,写完之后再说加减用药的问题。
方解: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能补中益气,走肺可升阳固表,为君药。辅以人参大补脾气、白术燥湿补脾为臣,二药均为甘温之品,甘能入脾,温能和中,微苦又有燥湿之用,合甘温之黄芪入脾补气燥湿,运脾而助生化之源。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亏虚,故用当归养血合营,助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又恐患者脾虚日久而致脾气下陷,故加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诸药共为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气虚发热者,得此甘温益气而除之,元气内充,清阳得升,则诸症自愈。
下面继续分析,上面方解已经指出了甘温除热的问题,这个有必要花时间讨论,对于气虚发热的原理,我不想用大学里老师的理论来讲,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是在气血阴阳里面绕来绕去,最后老师糊涂了,学生自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解释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原著来说,“土厚则阴火自伏”,这是李东垣的解释,什么意思,我只能说尽我所能来解释:首先,人体的下焦是有相火的,同时,下焦还有真阴,这两个东西一阴一阳,在下焦和平共处,互相牵制,下焦的状态很好,但是,有一天出现问题了,真阴少了,不平衡出现了,于是,相火没有了真阴的束缚,自然也就变的不安分了,相火也是火啊,属阳,阳气会往上跑,跑到中焦,跑不动了,因为坐镇中焦的一个叫脾的东西太猛了,干不过,所以,没办法,还是安分点回去比较好,这就是土克水的原理。土很好,水自然就翻不起大浪,但是,有一天,土虚了,压不住这个相火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发热的情况,本质是脾虚。这个时候肯定有人会问,不是真阴少了嘛,补真阴呗,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别被补肾的广告带沟里去了,真阴如果可以补的话,那不就长生不老了嘛,我们所知道的地黄丸等补肾的药都是在调节肾阴肾阳的关系,而不是真的在补肾,后面有机会我会专门写养生的知识,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关于运用,补中益气汤的运用范围很广,但是,不是按原方来用,还是药加减的,比如现在很多人脾并不是特别虚,这就需要在补脾的药上面减味,事实上,我所碰见的肝郁的更多,就临床运用,加 30g 以上的生麦芽来疏肝理气或许更好。如果阴虚的话,加生地黄补阴泻火也未必不可,总之,补中益气汤应该是一个组方的思想,我们学会用药,而不是仅仅背会这个方剂应付考试,这也就是我一开始就给药物分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