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少见肠气肿
肠气囊肿又称肠囊样积气症,如果只发生在结肠,又称为结肠囊样积气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消化道疾病。它的特点是肠壁粘膜下和浆膜下存在多个充气性囊肿,囊肿周围有炎症和纤维化。常继发于肠梗阻、慢性肺部疾患、幽门梗阻等疾病,少数是没有原发病可寻。患者临床表现比较多,变化也比较多,多半是因为腹部胀痛难忍而急诊就医。
常见病因及高危人群
该病的病因复杂,现认为多是由原发性疾病引发。
1. 感染:肠气囊肿性的气体是由于细菌产生的,因此细菌感染能诱发该病。
2. 营养:营养不良或者缺乏某种特殊食物可导致肠腔内的酸性水平增高,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诱发该病。
高风险人群
1. 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患有肠梗阻的会增加肠腔内气体的压力,易形成气囊,肠内炎症、肿瘤及肠道内的器械检查也会增加气囊形成的风险。
2. 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哮喘和剧烈的咳嗽会导致肺泡破裂,是气体沿着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扩散至肠系膜,诱发气囊形成。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消化内科
典型症状
1. 腹泻:最为常见,伴有腹坠和腹胀,大便稀软或黏液样水便。
2. 腹胀:主要的特征,很少引起牙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并发症状
1. 肠扭转:肠管的某一段肠襻沿一个固定点旋转而引起,表现为突发持续性剧烈腹痛,伴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腰背部。
2. 肠梗阻: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3. 肠穿孔:小肠、结肠及其系膜在腹腔中分布广,容积大,相对表浅,又无骨骼保护,因此腹部穿透伤或闭合伤时都容易受累。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全身中毒症状等。
辅助检查
1. 腹部X线:有助于该病的诊断,X片显示病变肠管的边缘有多个透亮的气囊影,若肠管积气,可显示肠壁内外缘。
2. 纤维肠镜检查:诊断效果优于X线检查,可见圆形淡蓝色息肉样软组织肿块向腔内突出,可做出诊断。
3. 超声内镜检查:对于肠道黏膜下的肿块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常表现为黏膜下或浆膜下的不同范围较强的气体声影,边界清楚。
4. 上、下消化道造影检查:可显示清晰的肠腔状态。
鉴别判断
1. 结肠息肉:突出于结肠肠腔的黏膜样突起物,包括肿瘤性或非肿瘤性各类型病变,主要表现为大便带血、便秘、腹泻、腹痛。一般通过纤维结肠镜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2. 结肠癌:最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主要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一般可根据症状以及病理学检查可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肠气囊肿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无症状者可观察随访,症状明显者根据病情可进行吸氧、改善营养、补充B族维生素等治疗。急性发病者,可实施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常见药物:甲硝唑、四环素、环磷酰胺、氢化可的松
1. 抗生素:如甲硝唑、四环素、氨苄青霉素、万古霉素,主要用于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缩短病程,应用可减少复发。
2. 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环磷酰胺、奥曲肽等,主要用于由系统性红斑狼疮引发的肠气囊肿病,效果良好。
手术治疗
1. 手术切除:适用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反复出血、肠梗阻、胃肠穿孔者,针对病变肠道进行切除,治疗效果显著。
2. 内镜下微创手术:不仅可用于诊断,也可以用于治疗,主要是通过排气减轻肠道的压力。适用于暴发性的肠气囊肿病,创伤小。
其他治疗
高压氧疗法:给予高浓度、高流量的氧气或者让病人进入高压氧舱,可使症状明显缓解,肠壁气囊肿消失。高浓度氧气不仅可弥散入气囊泡置换非氧气体,且可移植厌氧菌的感染。
预后
肠气囊肿良性病变,治愈效果好,易复发,暴发性肠气囊肿病预后不佳,极少数患者有癌变风险。
3. 肠源性囊肿:该病往往发生在回肠远端,位于肠壁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且一般为单发肿物。可通过做椎管造影或MRI检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