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Dr.京听朋友吐槽,她说她的父亲最近晚上总是失眠睡不着,搞得家人们都睡不好。由于晚上失眠,晚上他总是走来走去,白天无精打采的,还总是因为没精神把事情搞砸……以至于她的父亲不仅被失眠困扰,还很自责,觉得拖累家人工作,执意要回生活不是很方便的农村老家。
于是Dr.京给她提供了一些治疗失眠的建议,帮助她的父亲改善了睡眠。
其实,在我国有很多深受失眠困扰的朋友,他们深受其苦……
所以Dr.京决定今天和大家聊聊失眠那些事儿。
失眠一事,不可小觑
2021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今年的主题是“良好免疫源于优质睡眠”,旨在强调良好的睡眠对增强免疫力的重要作用。睡眠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它占据了大多数人一生中1/3的时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成人失眠率约29%,中国成人失眠率约为32%。
中老年是失眠的高发年龄段,但随着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失眠已逐渐向青年人群蔓延。
相对于中老年人的失眠,青年人的失眠有更多的“主动”成分,比如熬夜:辛苦工作一周后,双休日的夜晚显得那么的宝贵,积攒下来的剧集和综艺怎么也看不够,而次日不用早起的念头也支撑着你下垂的眼皮,让你把熬夜坚持到底;长此以往,睡眠质量下降、睡眠习惯紊乱,失眠在所难免。
失眠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工作表现,还会出现躯体、精神方面的相关疾病。常见的失眠相关慢性疾病有肥胖、高血压、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长期失眠带来的心理变化,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发展为焦虑抑郁、自杀倾向、酒精或物质依赖等。
为什么我们会失眠?
根据《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及《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失眠的诊断需满足主诉、日间功能损害、排除睡眠环境与睡眠机会的干扰三点。
通俗的讲,失眠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 入睡困难,即睡下30分钟内无法入睡;
- 持续睡眠困难,即睡着后频繁醒来,醒来后入睡困难;
- 早醒,即比正常睡眠时早醒2小时以上。
有上述表现,且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在社交、职业、教育、日常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受损,超过三个月且每周出现3次及以上,是慢性失眠的诊断标准;失眠时间不满3个月,则称之为短期失眠。那么,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哪些呢?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人无法入睡的原因,千奇百怪。一个未完成的工作内容,一件难以释怀的小事,一杯浓浓的下午茶,甚至是一次悠长的午后“小憩”,都有可能让你今夜无眠。除了生活事件外,陌生环境也会引起失眠;有焦虑特性和完美主义特质的人,更容易出现失眠。
从专业角度来讲,个体高觉醒状态使睡眠难以出现和维持。在易感因素(指遗传或性格原因)的基础上,诱发因素(例如经济压力、工作不顺、人际交往受阻、突如其来的人生变故等)就会导致急性失眠。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失眠通常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一两次,发生急性失眠时,人们往往会担心失眠的不良后果、想各种问题,这反而会加重失眠;在诱发因素结束后,急性失眠就会逐步改善,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慢性失眠。若诱发因素持续存在,或出现了持续因素(例如睡不着就一直躺在床上、失眠后刷手机助眠等),急性失眠就有可能转化为慢性失眠。
失眠怎么办?
失眠,并不一定要服用安眠药物治疗。在国际与国内的失眠诊治指南中,认知和行为治疗均是一线治疗方案。那么失眠人群需要注意哪些认知和行为呢?又该如何展开治疗呢?
01 首先,要放松心态,心平气和的面对失眠:
没有了因失眠而出现的焦虑情绪,反而更容易入睡;短期的失眠并不会严重危害健康,而睡眠时间也是因人而异,只要在工作和生活时有充足的精力,睡眠时间的减少并不是失眠的表现。
02 其次,从外部环境因素改善睡眠卫生:
这包括避免睡前剧烈运动、吸烟、饮酒、喝茶,午睡时间不宜过长,适当时间的适量运动等。
03 再次,建立“床=睡觉”的条件反射:
尽量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出现睡意时再躺在床上;如果躺下后20分钟内仍未睡着,要离开床,去做些别的事情,等再次出现睡意时再躺下;定时起床,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
04 最后,尝试放松训练:
包括躯体和心理放松,例如冥想等。
认知和行为治疗并不是万能的,对于多数慢性失眠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改善睡眠。失眠的诊断与治疗需经过专业医师的评估,服药应坚持“必要时间断给药”和“小剂量递增、逐步递减”的原则,减少药物副作用、依赖性及反弹;定期去医院复诊,切忌擅自加药、突然停药或更换药物。
Dr.京希望大家都能睡个好觉,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