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若不及时治疗,1/3将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2. 胆汁反流:因反流入胃的胆汁酸破坏了胃黏膜屏障,导致胃炎,并出现腺体的萎缩,导致萎缩性胃炎。
3. 自身免疫因素:部分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患者体内常能检测出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4.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可增加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
5. 吸烟和饮酒:长期吸烟及大量饮酒会增加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风险。
6. 遗传因素:有胃癌家族史,可增加萎缩性胃炎的患病风险,或容易加重萎缩性胃炎,甚至增加癌变的可能。
增加患病的因素
经常摄入过热及过咸饮食、长期饮用浓茶或咖啡、精神压力大、维生素缺乏等,均会对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产生影响。
高风险人群
1. 饮食无度者:如暴饮暴食、嗜好腌制熏烤的食物、经常进食过烫的食物等,可持续损伤胃黏膜,使炎症长期不愈。
2. 中老年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70%的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年龄越大,胃黏膜的抵抗能力越差,越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损伤。
3. 长期加班者:由于精神紧张、长期熬夜等,可导致胃部负荷过大。
4. 长期吸烟及大量饮酒者:会持续损伤胃黏膜,使炎症长期不愈,最终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典型症状
1. 腹部不适:表现为上腹痛、腹胀、腹部不适、隐痛、烧灼痛等,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加重,可伴有餐后饱胀和早饱感。
其他症状
3. 可能出现疲软、舌淡、轻微黄疸、肢体麻木等,这是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由于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导致的恶性贫血及神经系统症状。
并发症状
1. 贫血:部分由免疫原因导致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因体内缺乏内因子,无法正常吸收维生素B12,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此外,胃黏膜长期少量出血,也可导致贫血,患者可表现为乏力、精神淡漠等。
2. 舌炎:可出现舌头肿胀、麻木等,常见于免疫原因导致的萎缩性胃炎。
辅助检查
1.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方法,可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情况。检查过程中如有需要,还可同时取病理活检进一步检查。
2. Hp检测:常用13C或14C呼气试验,可检测患者有无Hp感染,该检查快速、无创伤。其他侵入性检测方法有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等。
3. 测定胃酸分泌功能:常用五肽胃泌素刺激试验,测量基础胃酸分泌量、最大胃酸分泌量、高峰胃酸分泌量和胃液pH,协助判断胃体萎缩性胃炎。
4. 影像学检查:如X线钡餐、立位腹平片、腹部CT等。立位腹平片常用于判断消化道有无穿孔,X线钡餐、腹部CT检查有助于发现和排除肿瘤病变。
鉴别判断
1.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也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等症状,通常胃镜检查可以鉴别。
2.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相似,如可出现腹部不适、腹胀、腹泻等,但多同时伴有抑郁或焦虑,胃镜检查也有助于鉴别。
3. 胃癌:胃癌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也可表现为腹部不适、恶心、食欲不振等,此时通过胃镜取病理活检,通常可以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治疗应针对病因,去除损害因子,积极治疗原发病。伴有息肉、异型增生或有局灶性凹陷或隆起者,应加强随访。严重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应注意预防恶变。
一般治疗
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积极戒烟戒酒,避免继续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过咸及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
常见药物: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硫糖铝、氢氧化铝、多潘立酮、伊托必利、甲氧氯普胺、果胶铋、枸橼酸铋钾、铝钛酸镁、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
手术治疗
当萎缩性胃炎伴重症异型增生或重度肠化生,尤其是大肠型肠化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患者可在内镜下行黏膜下剥离术或黏膜切除术。
中医治疗
中医药物、针灸、按摩、理疗等方法对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有效。患者需根据具体证候,如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等,辨证用药。
预后
萎缩性胃炎经治疗,部分病人萎缩可以改变或逆转。若不正规治疗,重度者可能转变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