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类。

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线的形状及方向将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顺转子间骨折、逆转子间骨折。

1.顺转子间骨折
骨折线自大转子顶点的上方或稍下方开始,斜向内下方走行,到达小转子上方或稍下方。骨折线走向大致与转子间线或转子间嵴平行。依暴力方向及程度,小转子可保持完整或成为游离骨片。由于向前成角和内翻应力的复合挤压,可使小转子成为游离骨片而并非髂腰肌收缩牵拉造成。即使小转子成为游离骨片,股骨上端内侧的骨支柱仍保持完整,支撑作用仍较好,移位一般不多,髋内翻不严重。远端则可因下肢重量及股部外旋肌作用而外旋。若暴力较大,骨质过于脆弱,可致骨折片粉碎。此时,小转子变成游离骨片,大转子及内侧支柱亦破碎,成为粉碎性。远端明显上升,髋内翻明显,患肢外旋。其中顺转子间骨折中I型和Ⅱ型属稳定性骨折,其他为不稳定性骨折,易发生髋内翻畸形。此型约占转子间骨折的80%,
按Evan标准分为4型。①I型:顺转子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②Ⅱ型:骨折线至小转子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位。③ⅢA型:小转子骨折变为游离骨片,转子间骨折移位,内翻畸形。④ⅢB型:转子间骨折加大转子骨折,成为单独骨块。⑤Ⅳ型:除转子间骨折外,大小转子各成为单独骨块,亦可为粉碎性骨折
2.逆转子间骨折
骨折线自大转子下方,斜向内上方走行,到达小转子上方。骨折线的走向大致与转子间嵴或转子间线垂直,与转子间移位截骨术的方向基本相同。小转子可能成为游离骨片。骨折移位时,近端因外展肌和外旋肌群收缩而外展、外旋;远端因内收肌、髂腰肌牵引而向内、向上移位。
根据骨折后的稳定程度AO的Mtiller分类法将转子间骨折分为3种类型。①A1型:是简单的两部
分骨折,内侧骨皮质仍有良好的支撑。②A2型:是粉碎性骨折,内侧和后方骨皮质在数个平面上破裂,但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③A3型:外侧骨皮质也有破裂。
向本文作者提问
王目国·主治医师
王目国主治医师可处方
阳谷县人民医院关节科
好评100%|接诊量5588|响应时长798分钟
擅长:擅长骨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29
问医生
#股骨经大转子骨折#转子间骨折
阅读数 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股骨转子间是髋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典型症状是股骨轴向叩击痛、下肢短缩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简介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大转子和小转子之间的股骨近端囊外骨折,症状可见大腿外侧、髋部出现疼痛,肿胀,瘀斑、下肢外旋畸形、轴向叩击痛,甚至下肢能活动。股骨转子间位于大转子和小转子之间,由密集的小梁骨组成,是承受剪切应力最大的部位。老年人多发,且女性多于男性。多由暴力扭伤或跌倒所致。推荐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应尽早下地活动,注意防范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症状表现:大腿外侧、髋部出现疼痛,肿胀,瘀斑、下肢外旋畸形、轴向叩击痛,甚至下肢能活动。诊断依据:依据股骨轴向叩击痛、下肢短缩的典型临床表现以及X线髋关节正位片,可见股骨粗隆间可以看到透亮的骨折线,同时可以伴有或伴有游离碎骨片,和大小粗隆的骨折进行诊断。通过与对侧髋关节对比可了解受伤前颈干角的大小及骨质疏松程度。侧位片有助于了解后内侧骨块的状况。股骨转子间骨折有哪些类型?参照Tronzo-Evans分类法(转子间骨折最常用的分类法之一)可分为五类(1)Ⅰ型:顺转子间骨折,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2)Ⅱ型:小转子骨折轻度移位,可获得稳定的复位,为稳定性骨折。(3)Ⅲ型:小转子粉碎性骨折,能获得稳定的复位,为稳定性骨折,最常见。(4)Ⅳ型:大、小转子均骨折,为稳定性骨折。(5)Ⅴ型:逆转子间骨折,为稳定性骨折。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老年髋部骨折的50%。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发人群[1-3]。是否可以治愈?部分可以治愈。对于大多数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非手术治疗常常被认为是姑息性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即使采用最好的护理措施,其骨折30天内的死亡率仍在10%左右,伤后1年内1/3的患者将死于骨折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王目国·主治医师姚若愚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