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是指被毒素污染食物或有毒素食物食入体内后,与体液和组织相互作用,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急性中毒反应的疾病。
食物中毒,主因食用被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含有毒素的食物所致,是否中毒取决于人体的耐受程度以及毒力等有密切关系。
1. 食物被毒素污染:食物被细菌、病毒、真菌等有毒物质或者释放的毒素污染,如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细菌可释放的内毒素以及外毒素;食物真菌污染,或者霉变等,食入后均可导致胃肠型食物中毒或者神经型食物中毒。
2. 食物含有化学性毒物:化学性毒物,常见如农药、鼠药、重金属、毒药等污染,食入后可直接引起化学性中毒。
3. 食用含有毒素成分的食物:毒素来源于食物本身,如食用有毒食物,如毒蘑菇、河豚、发芽的土豆等,均可引起食物中毒。
4. 个体耐受程度:个体体质强弱,耐受程度,免疫力状况等占重要作用,食用被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含有毒素的食物,是否中毒,中毒程度,人体的耐受程度也非常重要。
典型症状
1. 胃肠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频繁呕吐酸臭胃内容物,部分含有粘液、胆汁、血性物质等,伴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全腹部疼痛,伴腹泻,为水样便、粘液脓血样便,次数可达4~15次/天。
其他症状
并发症状
2. 代谢性酸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节律改变,呼吸困难,意识改变,乏力、倦怠、头痛、头晕、嗜睡、烦躁、感觉迟钝、视野不清、震颤、意识模糊、昏迷等,需血气分析鉴别。
辅助检查
1.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精神反应情况,注意口腔有无异味,听诊心肺部情况,观察瞳孔变化,腹部情况,判断有无脱水,可有利于初步诊断疾病。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血小板等变化,明确有无溶血、血小板减少等。
(2)生化检查:通过化验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有助于了解内部脏器受损情况。
(3)大便常规:通过白细胞、红细胞、潜血等检查,有助于判断有无细菌性肠炎等。
(4)血气分析:通过PH、血氧饱和度、乳酸等,判断有无酸碱平衡紊乱,有助于判断病情轻重程度,指导治疗,调整酸碱平衡等。
(5)毒物分析:通过化验胃内容物、大便等检查,有助于鉴别毒物性质,指导治疗。
3.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等:可直观的观察到腹部腹胀情况,有无肠梗阻,有利于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鉴别判断
1. 低血糖昏迷:主要表现为大汗淋漓、出冷汗、饥饿、心慌、心悸、软弱无力,部分可见面色苍白、嗜睡、昏迷等。监测血糖可鉴别。
2. 碱中毒:常被原发疾病掩盖,无特异性表现,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浅快,心慌,意识障碍等,需要血气分析鉴别。
3. 痢疾: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大便腥臭脓血,有里急后重,腹部疼痛明显等,大便检查可见痢疾杆菌,可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催吐、洗胃、灌肠,快速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积极应用解毒药物,减少并发症。
一般治疗
1. 催吐、洗胃,灌肠,卧床休息,禁食或者清淡饮食。
2. 积极补液,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查找毒物性质,必要时解毒处理。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1:10000高锰酸钾、5%碳酸氢钠液、生理盐水、硫酸镁、呋塞米、维生素K1、维生素C、纳洛酮注射液、亚甲蓝等。
1. 洗胃:对于消化道途径中毒者,时间短暂,可给予洗胃,选择生理盐水、1:10000高锰酸钾、5%碳酸氢钠液、牛奶、鸡蛋清等。
2. 导泻:通过增加排泄,促进毒物排除,常见药物可选择硫酸钠、硫酸镁等。
3. 利尿:通过补液、利尿,加速毒物经肾脏排泄,常可使用5%~10%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配合呋塞米、20%甘露醇、25%山梨醇等。
4. 碱化血液尿液:通过碱化血液、尿液,促进毒物排泄,常用药物有5%碳酸氢钠液等。
5. 解毒药物:选择特效解毒药物,如亚甲蓝、维生素K1、纳洛酮、二硫基丙磺酸钠、硫代硫酸钠、解磷定、维生素C、阿托品等。
6. 止吐止泻药物:呕吐严重者,需配合止吐药物,如多潘立酮,腹泻口服肠炎宁、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等
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也会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其他治疗
1. 血液透析:通过血透机,给予血液灌注或者透析,清除血液中的毒物。
2. 氧疗: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或者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