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粥最好不放碱 ,其中缘由你知道吗?
很多人都认为,在煮粥时放碱,能把粥煮得更黏更香。的确,谷物中的淀粉粒表面往往包裹着一层蛋白质“外壳”,而碱能破坏这一蛋白质膜,将淀粉释放出来,增强粥的粘稠程度和“香甜”程度。但是,煮粥时放碱实际上得不偿失,其中三大原因你知道吗?
一. 煮粥不能放碱的三大原因
1. 分解维生素
大米、小米,红豆、绿豆,红薯、山药……都是我们在煮粥时所常用的谷物。这些谷物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维生素C、叶酸等。然而,这些维生素都不耐碱,在碱性条件下,极易被破坏而失去活性。缺乏维生素B1,我们有可能消化不良、患上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2,我们则可能出现嘴角溃烂、舌头发麻等症状;缺乏维生素C,牙龈肿胀、坏血病等都可能“找上门”来!
2. 破坏多酚类物质
红豆、绿豆等豆菽类谷物除了富含B族维生素外,还富含多酚类物质。多酚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能“解决”掉体内的许多反应活性氧类(英文简称是ROS)。而ROS作为我们体内的一种活跃的氧化物质,会“攻击”DNA,造成端粒的缩短,减少我们的寿命。因此,多酚类物质能延缓衰老,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一定的保养作用。
碱也是多酚类物质的“天敌”,它们的结构会因此被破坏,从而丧失抗氧化的功能。
3. 加强淀粉的糊化作用
碱破坏了淀粉表面的蛋白质“外壳”,还会进一步促进淀粉的“糊化”作用。所谓糊化,顾名思义,其实指的就是米粥变成米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溶性的淀粉分子被逐渐分散,最终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状态,这也就是糊化的真面目了。
糊化无疑减轻了胃肠的工作量,让米粥中的糖类物质更易被吸收;但是同时,也让血糖加速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等来说大为不利。
二. 熬粥时还要注意这两点
1. 淘米要“轻柔”
很多谷类的表皮实际上拥有更多的营养成分,比如豆类的皮中就含有更多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淘米的时候,我们如果太用力,谷类的皮就容易脱落入水;如果浸泡太长时间或者用热水浸泡,谷物表层的很多营养物质则会溶解入水,造成营养的流失。
2. 烧开后再下米
我们切记不要将米和水同时下锅!这时因为随着水的逐渐煮沸,米粒的表层往往会生成一种糊状物。这种糊状物会阻碍热量向内部的传导,让米粒表面熟却内里不熟。而如果在水滚开后再下米,则能让水米交融,也能大大节省煮粥的时间。
总之,在煮粥时,最好不要放碱。我们如果想提升口感、促进食欲,可以考虑在粥快熟时再放碱,这样能大大减少碱和粥中营养成分的接触时间,最大程度上保留营养。此外,要想做“最强”的煮粥人,在淘米方式和下米时机上也要多加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