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精神疾病患者一个温馨的家——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干预
作者: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 甄龙 徐改玲
家庭是一个人所归属的最早的、最密切的、最持久的社会单元,一个人的情绪健康情况与整个家庭是紧密相连的。精神病学与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社会-文化-心理问题,在临床上产生很多后果。而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个特征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社会管理和回归。精神疾病大多数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其中不低比例的患者,尤其重症患者,社会功能受损,自知力不全或缺乏,回归社会有一定困难,这也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困扰和压力。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封闭病房管理比重过大,而封闭病房管理有诸多弊端:患者与社会隔离,功能丧失等,且适应人群较少。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是巨大且多层面的,涉及个体、家庭、服务提供者、公众等。中国精神病防治指南上提出的治疗联盟,是指在患者家庭、 精神科医生及社区卫生支持系统间建立的有机组织,是基于传统治疗模式的全面升级,也是对目前单纯靠药物主导治疗的有力补充。建立积极的治疗联盟,获得同伴支持、建立自助团体,可以提供多数患者其需要的家庭支持。指南中提出的患者个案管理,则更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
中国是个人情大国,重视亲情,家庭关系复杂又相对稳固,即是精神问题滋生的肥沃土壤,同时也是精神病人的社会回归去处。因此,家庭干预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家庭干预需要做些什么?
首先,家庭是社区管理的主力军。目前一些一二线城市政府给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提供管理费用为每月几百元不等,并给予特殊的支持。患者家属需接受精神病学知识教育,督促患者规律用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社会适应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技能,帮助患者回归社会,适应生活。
其次,家庭干预在心理治疗上就是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以系统观念来理解和干预家庭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治疗中从个体转向关系。个体心理治疗通常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体的内心精神状态,挖掘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而家庭治疗比较重视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以及生活中需要改善的相处问题。家庭治疗的理论前提为: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影响个人的情绪,并能调节个人的行为。家庭治疗的对象,其问题往往是家庭成员交互作用所致,改变病理现象不能单从治疗个体入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对象。
那么,家庭治疗具体怎么做?
下面是一个例子,让大家了解家庭治疗:有一个35岁的男人,不结婚,不上班,不恋爱,没有生育,无所事事,患有焦虑障碍。后来,他参与了家谱图的制作,众多亲戚被画在同一张纸上,他对治疗师分别讲了家族各个分支的状况,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父母那一代人,从小生活艰苦,为家庭承担了很多责任,拼命打拼,40-50岁时积攒了足够的财富,使后代可以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二是图谱中有一个家族分支在某个地方就断掉了,因为他们的后代没有生孩子。这个男人发现,他的爸爸两代单传,如果自己不生孩子,接下来父亲和他这一支也会在家谱中断掉,这给了他很大的冲击。治疗师认为:如果盯着这个男人没有能力出去工作,不找伴侣,就是缺陷取向,而在家庭治疗里,发现他没出去工作是在接承父母没有完成的愿望,即他的父母在青年时代无法衣食无忧地生活,而他实现了,这就是资源取向。这个资源取向建构出来患者的生活状态是他和家庭成员的主动选择,有意识或无意识,而不是没有能力,因此是个赋能的过程,从而减轻他的焦虑。同时,家谱中显示出的家族的责任,也使他重新思考了自己的想法,准备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很广泛,可用于很多方面,没有绝对的禁忌症。下面所有的情况都适合采用家庭心理治疗的方法干预:
1.家庭成员有冲突,经过其他治疗无效。
2.“症状”在某人身上,但是反映的却是家庭系统问题。
3.在个别治疗中不能处理的个人的冲突。
4.家庭对于患病成员忽视或过于焦虑于治疗。
5.家庭对个体治疗起到了阻碍作用。
6.家庭成员必须参与到某个患者的治疗。
7.个别心理治疗没达到预期在家庭中应有的效果。
家庭治疗的相对相对禁忌包括:
1.重性精神障碍发作期一般不宜首选家庭治疗。
2.当家庭治疗成员不愿意参与时,也不要急于实施。
家是温暖的港湾,有家才有我,才有喜怒哀乐和有丰沛的人生。家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精神病人同样,甚至更重要。由于学科发展等原因,我们之前对家庭干预的重视不够,也缺乏专业性。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发展探索家庭治疗领域,以给精神疾病患者一个温馨的家,祝愿他们好运,能够在家庭的港湾里,快乐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