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残疾预防日来了,新手妈妈不容忽视
2017年6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8月25日设立为"全国残疾预防日",就在昨天,我们迎来了第五个残疾预防日。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实现幸福生活的必要基础。
其实,生活中大部分伤害我们身体的因素都是可防可控的,比如疾病、意外,乃至一些先天的残疾等,关键在于早预防、早控制。
而所谓"残疾预防",就是指针对遗传、外伤、疾病等常见的致残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限制,预防、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
残疾预防分为三级:
- 一级预防:是指针对各种可能致残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险源和危险因素;
- 二级预防:是指在损伤和疾病发生后,早发现、早治疗,防止残疾的发生;
- 三级预防:是指在残疾发生后,采取措施限制其继续恶化、积极改善残疾人的生活。
根据1987年和2006年的两次调查显示,通过三级残疾预防机制,我国成功减少了1500多万残疾案例的出现,如通过计划免疫、营养干预、出生缺陷干预等,减少了众多传染病致残、营养素致残、先天残疾等案例的出现。
残疾预防是一个大工程,也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尤其是爸爸妈妈及准爸爸妈妈们,对此必须重视起来。
残疾预防, 从源头做起
残疾预防,首先需要从生命的源头做起,预防因父母的原因而对胎儿造成的损害。
在生活习惯方面,父母双方都应保持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尤其要禁绝烟酒。
特别是妈妈,在备孕阶段遵医嘱适当补充叶酸(用来预防胎儿的神经管畸形)、接种风疹疫苗(预防先天性风疹综合症导致的胎儿畸形)、以及尽量避免大龄生产等。
此外还应做好孕期体检:必备的项目有血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乙肝、梅毒、艾滋病筛查等。
而在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对可能致残的疾病开展早期筛查,尽快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如在出生72小时后对新生儿进行"足跟血检查",就能有效筛查甲状腺疾病、苯丙酮尿症等病症。
在孩子的早期成长过程中,家长要重视疫苗的接种,像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等,为孩子的茁壮成长打下基础。
除了对疾病的防范,生活中的各种隐秘危险也是家长们要注意的。
比如有车的家庭,有没有为孩子配备专门的安全座椅;教育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不要打闹、或边说话边吃,避免食物进入气管而导致窒息;以及孩子骨骼肌肉发育不完善的时候不要过度用力拉扯,避免脱臼(尤其是对5岁以前的孩子,用力提他的胳膊的话很容易造成"牵拉肘"损伤)。
婴幼儿时期的伤害,很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身为家长,应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各种因素,不要因一时的疏忽大意,而让孩子的人生早早留下遗憾。
风险可降低, 现象难消除
正如一句老话说的:"尽人事,还须听天命"——即便我们已经全方位最大程度地做好了预防,也只能尽可能地降低残疾的风险,而无法彻底消除这种现象。
当今中国残疾人的数量,恐怕依然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根据全国残联的统计数据,中国残疾人的数量早已经突破了8500万。
因此,如何以正确的观念来看待残疾人群体,是整个社会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
一方面,社会应着力建设公共硬件设施,并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等,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基本的支持。
但另一方面,观念上的尊重其实更重要。
比起那些出于怜悯的帮助,残疾人更需要的,是被平等、正常地看待——我们就是正常人、普通人,不是什么异类。
国际卫生组织曾经提出:每个人一生中,都必然有一段时间处于"残疾"状态。像幼年时期或年老体衰的时候,本质上就与残疾无异。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如何对待残疾人,就是如何对待我们自己。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人的权利和尊严都应该得到尊重。
若想进一步了解相关的健康建议,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都能做好预防,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