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血型的人“天生”易得痔疮!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如今很多疾病的发病年龄在逐渐降低,比如痔疮。上厕所玩手机、久坐久站、新鲜果蔬摄入不足等,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英年早痔」。

 

刊登在英国胃肠病学会官方期刊《Gut》上的一项研究,找到了“天生”易得痔疮人群。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告诉你危险的痔疮长啥样,并列出应对办法。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 王有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日间手术中心护师 瞿宏颖 黄晓萱

 

O型血的人或更易得痔疮

 

这项研究由西班牙胃肠道遗传学研究所和德国基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他们整合分析了218,920个痔疮患者和725,213个正常欧洲人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对痔疮的遗传性展开了研究

 

 

研究人员首先对数据做了整合和质控,得到了8,494,288个常见的高质量单核苷酸突变(SNP),随后对这些突变进行荟萃分析,筛选出来5,480个显著关联,进一步使用FUMA将它们映射到了102个主导SNPs。

 

根据以上数据,研究人员提出痔疮具有可以检测得到的微弱的遗传度,估算为5%,即遗传因素对痔疮发生的影响只有5%,95%由非遗传因素影响。

 

更有趣的是,他们的研究还表明,O型血的人可能更容易得痔疮。

 

最“凶险”的痔疮什么样?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很多人以为长在肛门外的是外痔,肛门内的是内痔,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在距肛门缘约3~4厘米处有一形如锯齿状的直肠黏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叫齿线。以齿线为界,生在齿线以上、直肠下端的叫内痔,生在齿线以下的肛管和肛门缘周围的叫外痔,在同一部位横跨齿线上下的叫混合痔。

 

!三种痔疮,哪种更危险?

 

每种痔疮发展到最后阶段都会很严重:

 

  • 内痔,出血严重时,会导致失血性贫血,严重会造成晕厥、休克。
  • 外痔,若出现血栓或炎性水肿,以疼痛为主,应该及时就医。否则情况加重,会造成组织坏死。
  • 混合痔,若不及时手术,会造成感染、坏死,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出现危急重症。

 

 

!痔疮的分类

 

内痔可分为四期:

一期:排便带血、无脱垂;

二期:排便带血、滴血或喷血,内痔脱出,可自行还纳;

三期:内痔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需手助复位;

四期:始终脱出或手助复位后不能保持而自行再脱出者。

 

外痔根据性质不同,又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

 

在一个人身上,这几种痔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且在临床分型判断上,有时并非绝对。

 

痔疮高发的原因很多,除久坐、久站、负重过度、便秘、腹泻以外,大便时“久蹲强弩”,尤其是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看报玩手机,非得蹲到两腿发麻才出来,长此以往,非常容易造成肛门周围静脉丛瘀血扩张而形成痔疮。

 

控制痔疮发作一定要管住嘴,饮食清淡,辛辣食物要有节制;不要把手机、报纸等带进卫生间,如厕时间别超10分钟;可适当做提肛运动:呼气时肛门放松,吸气时肛门收紧,不要求快,1分钟十几下,但一次运动要坚持三四十下。

 

提醒:痔疮不能自愈,只能通过各种手段缓解症状。即使做了痔疮手术,如果不注意预防,不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仍会复发。

 

得了痔疮,擦洗屁股有技巧

 

从便秘到大便带血,再后来发展到脱肛……痔疮疼起来让人坐卧不安、夜不能寐。除了调整生活方式,如厕后正确擦拭,也能起到预防或缓解作用。

 

 

一蘸

 

卫生纸叠成若干层后垂直压到肛门上。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如厕后将厕纸折叠两次(即四层)的人患痔疮的几率,比折叠一次(即两层)的人降低了17.53%。

 

这是因为,当使用叠两次的厕纸擦屁股时,额外的厚度对于肛门周围的微血管来说,相当于一个柔软的“床”。这种厚度也会对血管起到按摩作用,促进微循环,将痔疮扼杀在摇篮中。

 

二擦

 

女性要注意,擦的时候应是单向的,即只能向后擦。蹲厕所时间较长的人尤其要注意,这时候肛门水肿,更不能用纸使劲擦。

 

三转

 

肛门褶皱多,光擦很难擦干净,隐匿在褶皱中的细菌长期炎性刺激,不仅会让人感觉肛门热辣灼痛,而且很容易诱发痔疮。

 

 

所以,需要用柔软的卫生纸进行“螺旋状揉搓”,通常两个半圈可以擦完一遍。要想远离痔疮,一定要注意多转几次,用力要柔和。

 

另外,大便后用冷盐水冲洗可以预防、缓解肛周疾病。这是因为,大便后肛门充血严重,用冷盐水洗,一来可以消炎抗菌,二来能够消肿,缓解充血状态。

 

有痔疮的人,每次洗的时候用毛巾在肛门处按压几分钟,能帮助脱出物尽快回缩。需要提醒的是,洗屁股的盆和毛巾一定要专人专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