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冬季抑郁叫“缺维生素D”,这4类人请及时补足

京东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京东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作为大名鼎鼎的“阳光维生素”,维生素D更广为人知的标签要属补钙和健骨了。其实,调节情绪也是维生素D的特长之一。

你有过类似的感觉吗:天一冷,人就容易变得懒散而消极。身体出现的这种无力和抑郁,可能就是缺乏维D的表现。

人体维D含量和季节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教你科学补足维生素D。

受访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教授 赵霖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 谭桂军

维生素D不足,可能引发抑郁

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护理学家发现,维D在预防和治疗许多慢性疾病方面显示出了重大的健康益处,其中就包括抑郁症精神障碍缺乏维D可能会引发情绪抑郁

挪威奥斯陆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的维D含量常常更低。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状越严重的患者,其体内维D含量越低。

相对的,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维D越充足,人的精力越充沛。

在考虑了可能影响心肺健康的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史等)之后,这种关联性依然存在。

秋冬季,维生素D更容易告急

赵霖表示,“很少晒太阳是缺乏维生素D的首要因素。”我们体内大部分维D,需通过晒太阳后皮肤合成

长时间在室内学习或工作,不爱去户外活动,即使出去也要打伞、涂防晒霜,以及雾霾天的影响,都会影响人体和阳光的亲密接触。

在寒冷的季节,尽管不涂抹防晒霜,大部分人也会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减少了与阳光接触的机会;

在温暖的季节没有多“储存”一点维D的人,短缺情况就会变得更严重。

感觉抑郁、特别是在冬季,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该补维D了。左小霞表示,血液检查可判断维D是否缺乏,每年可在体检中检测一次。

缺维D还会出现这些典型表现:常出现炎症或感染炎症后不易好;总觉得累;关节疼痛,四肢无力;感觉肌肉疼。

哪些人容易缺维生素D

据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缺乏维D。维D缺乏主要发生在受日光照射不足、缺少食物来源的人群中,尤以婴幼儿、家庭妇女、老年人多见。

此外,胃肠道疾病肝病肾病等也会引起维D缺乏。具体来说,以下4类群体要警惕↓

!晒不到太阳的人

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室内的白领职员、“昼伏夜出”的夜班人员、“宅男”“宅女”们都是高危人群。

!总擦防晒霜或化妆的人

化妆品和防晒霜会隔离掉大量的紫外线,紫外线没办法和皮肤中的7-羟胆固醇接触,就不能合成维D。

!素食主义者

维D是脂溶性的,适量摄入脂肪可促进人体对它的吸收利用。为了减肥不吃肉、素食人群的增加,导致维D缺乏更常见。

!高龄老人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合成维D的能力减弱,再加上高龄老人在家中或养老院里长期足不出户、接触不到阳光,更容易导致维D缺乏。

给身体补足维生素D量

如何将体内维D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专家提出了一套补充方案。

最经济的办法:好好晒太阳

赵霖表示,补充维D的最好办法是晒太阳。

  • 成年人每天日晒时间以30分钟~1小时为宜
  • 婴幼儿和儿童皮肤娇嫩,时间可缩短至15~30分钟
  • 老年人晒太阳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能暴晒

隔着玻璃晒,紫外线透过率不足,不利于身体合成维D,最好到绿化较好、空气清新的户外环境。

先进厨房,后进药房

可以试试富含油脂的鱼类,特别是三文鱼、沙丁鱼、金枪鱼,在常吃的食物中,维D含量较高的有奶酪、蛋黄、干香菇

为满足身体所需,儿童、妊娠女性、老人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D补充剂。

补充剂别过量

维D最高可耐受摄入量婴儿为每天20微克,成人为50微克。

经阳光照射皮肤而合成的维D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过量,但服用补充剂存在过量可能。

过多维D摄入会升高血钙水平,长期如此可能增加患肾结石心律失常等的风险。

#冬季#患病护理#保健#养生知识#抑郁性障碍#焦虑抑郁状态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发生于60岁以上特定人群的老年精神障碍疾病症状为情感低落、兴趣缺乏、自我评价过低等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预后一般较好简介老年期抑郁症是指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以情感低落、兴趣缺乏、言语减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期抑郁相关症候群。严重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危害。老年期抑郁症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因为发病年龄的关系,临床症状与治疗有其特点,与老年人群自身躯体疾病、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故单独出来。通常通过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一般患者可以消除相关症状,恢复正常生活,但容易复发。症状表现:老年期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焦虑、兴趣缺乏、言语减少、记忆力减退、自我评价过低等,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倾向。部分患者还会伴有精神运动性抑制、躯体疾病(疼痛综合征、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较多等症状。焦虑、抑郁和激越的混合状态:老年患者对忧伤的情绪往往能很好表达,常用“用、意思”或表现为对外界事物动于衷,常否认或掩饰心情佳,甚至强装笑脸;兴趣索然:患者能体验乐趣;精力下降:主观上感到精力足、疲乏力,重者终日卧床事事需人扶持;自我评价低:患者认为自己一是处,自责自罪,绝望感和罪恶感,但一般表述;自杀观念和行为:老年人常明确表达,如可能说“打一针让我死吧”,却否认有自杀念头;心境昼夜节律改变:患者心境昼重夜轻;躯体或生物学症状:情绪反应仅表现在心境上,并且总伴有集体的某些改变,如食欲减退、口干、便秘等;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抑郁常见记忆减退,计算力、记忆力、理解和判断力下降,又被称为抑郁性假性痴呆。诊断依据:根据症状,结合患者病史、家族史,及心理学量表测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老年抑郁量表、Cornel痴呆抑郁量表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目前尚独立的老年抑郁症诊断分类,可根据DSM-5ICD-10相应的抑郁症诊断标准,进行识别和诊断。老年抑郁症有哪些类型?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是。本病为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研究表明60岁以上老人抑郁症检出率高达10%,我国老年抑郁症的患病人数和比例在断增长[1]。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该病通过规范有效的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可以治愈,但易复发。是否遗传?有,本病与家族史有密切关系,遗传因素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是否医保范围?是
京东健康·首席健康管家黄金莎副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23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