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沙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拉沙热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强烈的国际性传染病。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因首例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东北地区的拉沙镇发现而得名。拉沙热潜伏期6~21天。起病缓慢,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咽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部疼痛,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常见眼部和结膜的炎症和渗出。那么拉沙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拉沙热的发病机制:拉沙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拉沙病毒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病毒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出现咽炎症状。导致多器官损伤的主要机制为病毒直接作用,以肝损伤最常见。出血原因主要为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功能丧失所致。拉沙病毒可感染人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MP),但不引起DC、MP细胞凋亡。拉沙热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升高,如IL-8、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IFN-γ、IL-12、IL-6、RANTES等。在致死性患者中,IL-8水平较低或检测不到。IP-10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功能,趋化T细胞和NK细胞参与感染和休克。重症病例表现为细胞免疫反应受到抑制。

2、拉沙热的病理改变:本病病例尸检资料较少,现有的少数病理所见多为非特异改变。肝脏为主要靶器官。肝脏肿大、切面苍白。肝索和肝窦状隙可见凋亡小体。电镜下肝脏细胞内可见大量的拉沙病毒颗粒。肝细胞质致密可见嗜酸性包涵体,胞核固缩或消失。肝小叶内点、灶状坏死、出血,但其网状组织构架完好。炎症细胞较少,可见到枯否细胞。心、肺、肾、脑等器官可见充血、水肿。淋巴结单核吞噬细胞增生,皮质、滤泡淋巴细胞减少。

3、拉沙热的传播原因:人类通常通过暴露于受感染的Mastomys鼠的排泄物感染拉沙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拉沙热患者的血液、尿、粪便或其它身体分泌物,直接暴露和拉沙病毒还可在人之间传播。尚无流行病学证据支持人之间通过空气传播。在社区和卫生保健环境中均可发生人际传播,那里病毒可通过再次使用的针头等受污染的医疗设备传播。已有报道通过性传播拉沙病毒。

4、拉沙热的地域原因:拉沙热发生在所有年龄组的男女中间。高危人员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那里通常可发现Mastomys鼠,尤其是卫生设施不良或生活条件拥挤的地区。如不保持适当的隔离护理和感染控制规范,则会危及卫生保健工作人员。

#拉沙热
阅读数 1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拉沙病毒引起、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起病缓慢,有发热、头痛、咳嗽、恶心等症状目前有特效治疗药物简介拉沙热,是由拉沙病毒引起、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西非国家。每年约有30万~50万人感染,死亡人数约为1万人/年,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1-2]。据报道,住院患者的病死率达15%~20%[3],疫情高发区高达50%[4]。起病缓慢,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胸痛、蛋白尿、听力丧失等一种或多种临床症状。尚特效药物,常予以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免疫治疗。预后良好,少数患者遗留听力障碍等后遗症。症状表现:潜伏期2到21天,有特异性症状,常见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恶心等症状,呈渐进性发展。诊断依据:根据3周内曾到过或生活在拉沙热流行区的流行病学史,后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恶心、全身酸痛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等可确诊。是否具有传染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染?拉沙热以接触传播为主。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鼠类遗留在物体表面(如地板、床、食品或水中)的排泄物所引起;还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尿液、粪便及精液等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怎么预防?一是控制传染源,做好灭鼠和环境整治,降低鼠密度,阻止啮齿类动物进入家中,保持居家卫生。二是切断传播途径,防鼠,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对污染环境及时消毒,及时隔离并治疗患者。三是保护易感人群,主要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呼吸卫生(口罩),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是否常见?我国常见。西非国家常见,每年约有30万~50万人感染,死亡人数约为1万人/年[1-2]。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目前尚特效药物,应采取严密隔离至少3~4周。首先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同时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鲁茂松·副主任医师邹洋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