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出“药疹”的药物大盘点
药疹,也称作药物性皮炎,是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药物本身、患者体质、药物代谢等因素有关。常见的致敏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菌药、非甾体抗炎药、镇静催眠药、磺胺类药物等。
一、常见的致敏药物类型
1. 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磺胺类药物等。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但部分患者可能对其产生过敏反应。
2.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这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但部分患者可能对其产生过敏反应。
3. 镇静催眠药:如苯二氮䓬类、巴比妥类等。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疾病,但部分患者可能对其产生过敏反应。
4. 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等。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但部分患者可能对其产生过敏反应。
5. 其他药物:如抗癫痫药、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等,也可能引起药疹。
二、药疹的临床表现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荨麻疹型药疹:表现为风团样皮疹,色泽鲜红或暗红,可伴有瘙痒、刺痛、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
2. 麻疹型及猩红热型药疹:表现为大量密集的针头大小的斑点或粟粒样斑丘疹,瘙痒明显。
3. 固定型药疹:表现为同一部位反复出现的红斑或水疱。
4. 多形红斑型药疹:表现为黄豆大小至蚕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对称分布于躯干及四肢。
5. 湿疹型药疹:表现为大小一致的粟粒状红色毛囊形丘疹,外观与寻常痤疮相似。
6. 紫癜型药疹:表现为紫红色豆粒大小的出血性斑疹,多发生在双下肢。
7. 痤疮型药疹:表现为大小一致的粟粒状红色毛囊形丘疹,外观与寻常痤疮相似。
8.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表现为大片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迅速累及全身。
9. 苔藓型药疹:表现为皮损酷似扁平苔藓。
10.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表现为皮肤初为暗红色或紫红色斑片,面积急剧扩大,数日内遍及全身。
三、药疹的治疗
1. 停用可疑致敏药物:确诊药疹后,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的致敏药物。
2. 抗组胺药:可缓解瘙痒症状。
3. 维生素C:可增强免疫力,促进药物代谢。
4. 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重症药疹。
5. 其他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可给予抗感染、抗过敏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