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教授:为什么阿司匹林要坚持服用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编者按:近日,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2019 ACC/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其中,关于阿司匹林的应用内容进行了重要更新,尤其是在心血管危险评估的方法上中美指南存在明显差异。那么,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究竟应何去何从?今天,39健康网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进行解读。

  赵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CVD一级预防策略:阿司匹林仍然是重要的抗栓治疗选择!

  关于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一级预防中的地位,首先应肯定一点,那就是“门没关”!2019 ACC/AHA指南推荐:“有较高ASCVD风险,但出血风险不高的40~70岁人群,可考虑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口服75~100 mg)用于ASCVD的一级预防(Ⅱb,A)”。可以看出,新指南推荐阿司匹林有条件地用于ASCVD的一级预防。但是,阿司匹林依然列在CVD一级预防的核心策略之中。

  CVD预防七大要素(源自2019ACC/AHA指南)

  年龄范围拓宽:阿司匹林适用人群为40~70岁!

  201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指南和2018年AHA/ACC发布的预防指南,都强调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适用人群年龄范围为50~69岁。而2019 ACC/AHA指南将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年龄范围调整为40~70岁,年龄下限由50岁扩宽至40岁!这意味着,更多年轻高危患者也可应用阿司匹林来预防CVD。

  剂量范围变化:阿司匹林推荐剂量为每日75~100 mg!

  2016年USPSTF指南和2018年AHA/ACC发布的预防指南推荐的低剂量阿司匹林为每日81 mg,而2019 ACC/AHA指南推荐为每日75~100 mg,目前我国指南推荐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剂量也是每日75~100 mg。

  ASCVD危险评估:是应用阿司匹林的重要前提,但危险评估需要更为慎重!

  2019 ACC/AHA指南中,关于阿司匹林应用时的ASCVD危险评估方式变化最为明显:由于美国人群一级预防中其他预防措施实施不断改善,指南推荐的Pooled Cohort Equations(PCE)模型评估有可能高估个体未来CVD发病危险,导致对服用阿司匹林的获益和出血导致的损害之间的利弊比较不够准确。

所以,在确定患者是否属于CVD发病高危人群时,医生不仅需要考虑血压、胆固醇、吸烟、年龄等PCE危险预测模型包括的主要危险因素水平,也需要详细了解其他可以增加CVD危险的多种其他因素水平,例如早发心肌梗死家族史,血压、血脂或血糖控制不达标,以及冠脉钙化评分明显升高等。新指南的推荐有助于临床医生对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缺血性CVD预防的人群的筛选更加慎重和个体化。虽然中国人群中的一级预防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控制状况远远不如美国人群,基于传统危险因素对个体进行CVD风险评估相对准确,但在临床实践中增加对其他可能增加患者CVD风险的因素的了解,确定高危人群,可以更加安全地筛选出适合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

  以常规的危险评估方法作为基础,同时认真评价其他重要的危险因素水平,更加准确地对个体患者的CVD风险进行评估,应该成为临床实践中CVD危险评估的常规要求。除了CVD风险评估,应用阿司匹林前也应该更加慎重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继而更准确地判断和告知个体患者服用阿司匹林降低的缺血性CVD风险是否明确超过可能增加的出血风险,有助于患者参与治疗的决策过程,增加药物应用的安全性。

  后记:2018年,某保健品公司披上专业的外衣,仅展示偏颇数据,歪曲结论,炒作出一篇十万加网文“阿司匹林下神坛”,尽管多家专业媒体和医生都做了澄清,但可惜文章仍然广泛流传,很多读者非常迷惑,阿司匹林到底该不该吃?希望这篇专家解读能让更多人知道,药物的功效不是保健品可以替代的,应不应该用,怎么用都应该咨询医生。

#心脏病#心外膜斑
阅读数 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有遗传史、良生活习惯、基础疾病者易患疾病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头晕等症状部分可治愈,去除诱因,延缓疾病进展简介心脏病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总称。主要是因为心肌、冠状动脉、心脏瓣膜或心脏传导系统等发生先天或后天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相关疾病[1]。症状表现[1]:心脏病类别很多,所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尽相同。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典型的心脏病症状,比如心悸、胸闷、气短、持续缓解的胸痛、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头晕、眼前发黑、晕厥等;有少数患者是在体检的时候偶然发现的。诊断依据[1]:依据心悸、胸痛、头晕等典型症状,结合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异常心脏节律、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脏肥厚与增大等病变,必要时需进行电生理检查及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一步确诊。心脏病有哪些类型[1]?1.按病理解剖分类:(1)心律失常;(2)冠状动脉性心脏病;(3)心脏瓣膜病;(4)心肌病、心肌炎;(5)心包疾病;(6)心力衰竭。2.按致病因素分类:(1)先天性心脏病;(2)后天性心脏病。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1]?本病常见。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基础疾病患者易得,男性、肥胖者常见。是否可以治愈[1]?心脏病在临床上有部分是可以被治愈的,比如室上性心动过速,但大部分是能被治愈的,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是否遗传[1]?部分是。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有遗传倾向,如先天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程姝娟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查询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