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应激障碍症症状有哪些

应激障碍指的是由于突发事件而出现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幼儿应激障碍会给患儿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比如会引起许多的心理障碍或者是心身疾病。建议多了解幼儿应激障碍症症状,从而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那么幼儿应激障碍症症状有哪些?

1、情绪失控:患儿会表现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哭泣、烦躁、容易被激怒等,除此之外还会出现发脾气的症状。

2、行为异常:应激障碍患儿还会出现行为习惯改变,会变的攻击破坏性比较强,比如会没有缘由的打人、踢人等,还会摔东西等。

3、言语困难:患儿语言表达能力降低,通常不能自主与家长沟通,不可以告知他们心里的感受,让患儿非常痛苦。

4、易受惊吓:一点小声音就吓的号啕大哭,而且对任何新鲜事物都表现比较胆怯。

5、躯体症状: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肚子痛、心慌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从而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

6、睡眠障碍:应激障碍患儿会出现入睡困难、夜惊、做噩梦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

7、食欲下降:患儿的饮食习惯会有所改变,不思进食,比较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厌食的症状。

8、大小便失禁:有的患儿还会出现尿床的症状,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由此可见,幼儿应激障碍会给患儿的身心健康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严重者还会影响其正常生活,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宝宝的身体状况,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可以暴饮暴食,早睡早起,建议多带宝宝去户外做运动,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向本文作者提问
肖攀攀·主任医师
肖攀攀主任医师自营医生三甲可处方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
好评99%|接诊量3201|响应时长19分钟
擅长: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失眠症,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人格障碍,强迫症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50
问医生
#震吓性痴呆[炮弹休克]
阅读数 2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创伤再体验、回避、麻木、过度警觉需及时治疗,延误治疗可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应重视易感人群的心理预防简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disorder,PTSD)是因遭遇或目睹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受伤、性暴力等创伤性事件,从而引发个体安情绪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创伤后出现或加重的创伤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易反复发作、呈慢性化发展,预后差,患者可出现劳动能力丧失、物质滥用(即过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毒品、抗焦虑药物等,并形成精神性和躯体性的依赖)、抑郁等其他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1,2]。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事件反复的痛苦记忆或在梦境中反复再现场景,持续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诊断依据[1]:依据接触创伤性事件后,出现或加重的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创伤性事件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过度警觉、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可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类型[1]:1.根据患者年龄分为:(1)6岁及以下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成年人、青少年、6岁以上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根据症状出现时间分为:(1)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直到事件发生后至少6个月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2)非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3.根据伴随症状分为:(1)伴分离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且个体持续或反复出现2种症状之一:人格解体、现实解体。(2)伴分离症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2,4]?本病常见,目前发病率报道一。好发于经历或目睹严重事故、性侵犯、虐待、与严重健康问题或分娩经历(如重症监护住院或新生儿死亡)有关的创伤、战争和冲突、酷刑等事件的人群,在军人、医疗工作人员、司机和船长、紧急救护人员、记者、难民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否可以治愈[4]?早期识别及诊治多可治愈,临床症状明显、经历多次创伤的患者治愈难度大,至少1/3的患者因疾病的慢性化而终身愈。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以创伤为重点的个体CBT干预(认知行为疗法)、EDMR(眼球运动脱敏再处理)、团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减轻创伤性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减轻、消除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是否遗传[5]?是,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肖攀攀·主任医师李卫晖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