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问这样的问题,为何我平时在咽唾液的时候,总是觉得喉咙里面有东西堵着,可是去医院检查又没有什么大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如果你经常出现这种症状,那你很可能得了一种被自己“气”出来的疾病——梅核气。
中医古籍中记载“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中描述其病机: “咽中如炙肉脔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于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因此可推断本病病机是痰气互结交阻于咽喉。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表现为咽部有非疼痛的异物感,如团块阻塞感、烧灼感、痒感、紧迫感、粘着感等,咽不下,也吐不出。
案 例
患者,女,46 岁,2012 年 5 月 30 日初诊
主诉:咽有异物感 1 个月余。
现症:咽有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伴有腹胀,口干,口苦,口腔左侧可见一绿豆大小溃疡面,纳差,大便可,咽腔红肿,舌体胖大、边尖红,苔白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
中医诊断:梅核气(脾虚肝旺、痰气互结所致,治以健脾疏肝,理气化痰)
处方:理气消梅汤加减
- 炒白术 10g
- 茯苓 15g
- 陈皮 10g
- 姜半夏 10g
- 香附 10g
- 砂仁 10g
- 厚朴 10g
- 紫苏叶 10g
- 炒牛蒡子 10g
- 桔梗 10g
- 山豆根 6g
- 射干 10g
- 木香 6g
- 麦冬 12g
- 甘草 3g
- 生姜 10g
15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保持心情舒畅。
二诊(2012 年 6 月 20 日):患者服药后,上述症状明显好转,仍遵前法,继服半月,诸症消除。
梅核气的发病部位虽在咽喉,但与脾、胃、肝三脏密切相关。发病的病机为:肝脾失调、痰凝气滞,脾虚乃发病之本。故治疗从调理肝、脾、胃入手,标本兼顾,以健脾疏肝、理气化痰为主要治法,佐有清利咽喉之品。
方中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砂仁、生姜,健脾和胃,燥湿豁痰;香附、厚朴、紫苏叶、木香,疏肝解郁,理气宽中;炒牛蒡子、桔梗、甘草、射干、山豆根、麦冬, 清利咽喉, 养阴生津。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清利咽喉之功效。
理气消梅汤是在半夏厚朴汤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经验总结而成,其与半夏厚朴汤的不同之处在于生姜、苏叶偏于辛温,对咽喉干燥不利,故加用了香附等疏肝理气及牛蒡子、射干等清利咽喉之品,如方中不配合清利咽喉之品,咽中异物感常不能迅速消失,但过用则易损伤脾胃。因而强调,在治疗中要时刻顾护脾胃之气,标本兼顾,中病即止。
若脾胃气虚甚,症见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者,加党参 10g,以健脾益气;
若腹胀纳差,胸脘满闷者,去麦冬,加砂仁 8g,枳壳 10g,焦三仙各 12g 以宽中理气,消食和胃;
若胁肋窜痛,诸症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者,去紫苏,加柴胡 6g,郁金 10g,延胡索 10g 以增疏肝解郁之力;
若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者,去姜半夏、木香,加栀子 10g,知母 12g,花粉 12g 以清热生津;
若声音嘶哑,加木蝴蝶以利咽开音;
若咽干明显,加用乌梅以生津止渴。
若咳吐痰涎,加浙贝母,杏仁以止咳化痰。
文章 哮喘的中医治疗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文章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中风后遗症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文章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痹症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古琪
住院医师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