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古琪

医生头像
执业证:2414********195
99%
好评率
8666
接诊人数
2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哮喘的中医治疗

秋季是哮喘的高发季节,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有效提高了治愈率,且复发率偏低。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喘促、痰鸣疾患,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属此范畴。本病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多为顽痰宿饮,肺卫不足,外因多为感受风寒或风热邪气,痰邪阻肺,壅塞气道,气机不畅,升降失调,肺失宣降,发为哮喘。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主纳气,故哮喘的病变在肺,病理根源在脾肾。肺为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脾肾阳虚,水湿运化减慢,气化减缓,则易生痰饮,留伏于肺日久则成顽痰宿饮,肺有伏痰,一遇外邪侵袭,痰气交阻于肺,则发为哮喘。 《证治汇补》曾言:“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肺气虚、脾虚、肾虚为本,风寒、风热侵袭和顽痰宿饮停留于肺为标。未发哮喘时以本虚的治疗为主,发作时以治标为主。 案 例 赵某,男,20岁,河南省禹县。初诊:1970年7月6日。 主诉:咳喘12余年。 现病史:患者自幼体质较弱,自入小学后,出现咳嗽、吐痰,继而喘促、胸闷,喉间时有哮鸣音。咳喘每逢阴雨天加剧。吐黄白相间痰。听诊:两肺有干性啰音,肋间隙增宽,桶状胸。胸部 X 线透视: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中医诊断:哮喘(痰热壅肺)。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治则:宣肺清热,化痰平喘。 处方:炙麻黄9g,杏仁9g,生石膏27g,辽沙参30g,紫苏子9g,桔梗9g,生桑皮12g,地骨皮12g,炙紫菀9g,陈皮9g,浙贝母9g,葶苈子15g,甘草3g。3剂,水煎服。 二诊:1970年7月9日。服药后哮喘已止,但从事体力活动时仍有喘促,逢雨犯,两肺音消失。去葶苈子,继服加味麻杏石甘汤,3剂。水煎服。 治疗结果:1970年7月14日复诊,咳喘止,哮鸣音消失。嘱其注意饮食休息,并继服香砂六君子和玉屏风散,以巩固疗效,谨防反复。 上述病例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迅速止咳平喘,去除痰浊,哮鸣音消失,而获得较好的疗效。方中炙麻黄味辛性温,宣肺平喘;生石膏辛寒,辛能散热,寒能清热,清泄肺热。生石膏用量应在炙麻黄3倍以上,方可制约炙麻黄之温热发汗而发挥平喘之效;杏仁、炙紫菀助炙麻黄宣肺止咳平喘;紫苏子、桔梗降逆消痰;辽沙参、生桑皮、地骨皮养阴清肺泻热;陈皮、浙贝母行气化痰,畅达气机;用葶苈子泻肺平喘; 甘草和 中 。痰热消除,肺气肃降,则喘促可平 。 临床使用时,可对处方做适当加减,若口干口渴较甚,加麦冬15g,知母9g;若病久心慌、心悸者,加远志9g,枣仁15g。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11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中风后遗症

某男,59岁,2005年3月23日初诊。 诉右半身无力,伴行动不灵活、语言不利6个月。 刻见:右半身无力,行动不灵活,言语不利,头晕,心烦急躁,面色稍萎黄,无口眼歪斜,舌体胖大,舌质暗,苔白腻,脉沉滑细。因情绪不佳,于2004年9月16日凌晨4时许起床小便时,感行走不稳,随之右半身不遂,心悸,速至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脑CT检查示:脑梗死。 心电图示:心房纤颤。血压100/160mmHg;血糖17mmol/L。立即入院治疗,静滴甘露醇、尿激酶,口服美吡达、拜糖平等药,1周后病情基本稳定,心悸消失,血糖降至7.8mmol/L,但血压时高时低,遂出院针灸1个月余,同时服用降血糖、降血压西药及中成药大活络丹。 诊断:(脾气亏虚,痰湿内郁,瘀血阻络型)中风后遗症。 治则:健脾益气,化痰利湿,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方药:复瘫汤。生黄芪30g,白术10g,陈皮10g,旱半夏10g,茯苓12g,薏苡仁30g,木瓜18g,泽泻10g,节菖蒲10g,郁金10g,丹参20g,川芎10g,乌梢蛇12g,炮穿山甲10g。15剂,水煎服,日2次。 嘱: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加强功能锻炼及发音训练。 4月7日二诊:身体转侧较前灵活,稍感有力,头晕减轻,言语不利亦有好转,苔腻已趋变薄,舌体胖大,舌质暗,脉沉滑细。此为痰湿渐化,脾气亏虚有所改善。舌暗未见好转,络脉瘀滞之象仍较明显,治疗应加强祛瘀通络之力。上方去陈皮、旱半夏、薏苡仁、茯苓,加土鳖虫、鸡血藤,行血逐瘀,舒筋活络,加地龙、蜈蚣、桑枝,祛风通络,加远志,祛痰开窍,以助节菖蒲、郁金开窍利音之功。 4月22日三诊:右半身无力明显好转,苔腻之象消失,言语不利进一步改善,发音亦较前清晰。唯近日因生气,头晕有所明显,血压110/160mmHg,舌体稍胖大,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沉细。诸症显著好转,为血脉渐通,经脉已畅之佳象。苔腻消失,去泽泻、木瓜。因生气致头晕,血压升高,为肝木横逆,肝阳上亢之象,上方加天麻10g,夏枯草15g,菊花12g,川牛膝15g,清泄肝火,平肝潜阳,引血下行。30剂,水煎服。 5月22日四诊:右半身无力基本消失,言语发音正常,血压80~85/126~135mmHg,唯行走久则下肢酸软,为病久肝肾亏虚,不能滋养所致。当以补益肝肾、益气活瘀、通络平肝善后,方药:炒杜仲15g,续断20g,川牛膝15g,当归15g,白芍15g,生黄芪30g,白术10g,鸡血藤30g,丹参20g,川芎12g,蜈蚣2条,地龙10g,乌梢蛇10g,天麻10g,夏枯草15g。25剂,水煎服。服药完毕后患者行走基本正常,肢体感觉有力,血糖6.3mmol/L,其他诸症基本消失。2月13日,电话随访,知其步行2km左右,下肢也无酸软感,其他一切正常。 按: 中风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虚者多为气虚、阴虚,实者多为血瘀、痰湿、气滞、肝风、肝火。因病位有浅深,病情有轻重,证候有寒热,病势有顺逆,故李振华强调应全面辨证,分清虚实寒热之多少而施治。 本案患者因平素血压较高,复因情志不舒,阳升风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闭塞清窍,而骤发此病。依据脉证,其病机为脾虚失运,痰湿内郁,瘀血阻络;治宜健脾益气,化痰利湿,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李振华以经验方复瘫汤治之,方中生黄芪、白术补气健脾燥湿;配陈皮、旱半夏、茯苓、泽泻以增健脾渗湿之力;薏苡仁、木瓜化湿健脾,舒筋活络;节菖蒲、郁金芳香开窍,化湿豁痰,《神农本草经》谓节菖蒲有“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之效;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通行血脉,且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又能行气开郁,为血中之气药,两药配用,奏通达气血之效;乌梢蛇祛风活络,为临床治疗中风半身不遂之要药;炮穿山甲活血通经,善于走窜,性专行散,能通经而达病所。诸药共伍,有益气健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之功。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12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痹症

患者,女,30岁,2004年12月15日初诊。 诉关节疼痛肿胀1年半。现肢体关节肿胀重着,屈伸不利,触之发凉,舌体胖,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2003年5月间因居处潮湿,复感外寒,致左髋关节疼痛,当时未予重视,2个月后延及腰椎、两踝、肘及指关节,疼痛肿胀,遇寒加重,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至2004年8月,诸关节疼痛愈甚,终日卧床,转侧困难,无法行走,在多家医院服中药200余剂并配合针灸治疗未效而来诊。 查:ESR42mm/h,ASO试验>500u。RF试验(-)。 诊断:(寒湿内蕴,闭阻经络,气滞血瘀型)痹症(西医称为风湿性关节炎)。 治则:健脾温经,通经活络。 方药:五苓散、木防己汤及二妙散加减:白术20g,茯苓18g,泽泻12g,桂枝9g,防己15g,香附12g,制川乌5g,千年健15g,苍术10g,黄柏5g,穿山甲10g,木瓜18g,薏苡仁30g,制马钱子1g,甘草3g。6剂,水煎服。 12月22日二诊:关节疼痛、肿胀减轻,肢体稍可活动,可下床自行缓慢行走,舌质淡,苔白薄腻,脉弦紧。守方守法,上方继服30剂。 2005年1月23日三诊:关节疼痛肿、胀基本消失,行走自如,皮肤处已无发凉感,并可操持一般家务劳动。病邪去之八九,然久痹正气必虚,祛邪之中宜寓扶正。减除湿活络之防己、黄柏,散寒湿蠲痹邪之穿山甲、马钱子,加生黄芪30g,当归15g,制首乌15g,菟丝子30g,杜仲15g,以补益气血,补肾壮骨。继服20剂。 2005年9月,电话随访,知其曾于3月下旬复查:ESR7mm/h,ASO试验<500u,RF试验(-)。现做家务、农活与常人无异,关节疼痛未再发作。 按:痹症的发病多为素体虚弱,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重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治疗寒湿痹症应紧扣寒湿郁闭、气血瘀滞之病机,且痹症之肢体关节肿胀多为湿邪所致,湿聚与脾虚水湿不化有关,故须注意健脾药物的运用。 本案治宜温经散寒,健脾除湿,通经活络。方取五苓散、木防己汤及二妙散化裁加味,重点用走窜之穿山甲以通达脉络;搜风活络之制马钱子散结止痛,以“搜筋骨之风湿”(《外科全生集》)。二诊效不更方,二诊方继服30剂,三诊方治则没变,继服20剂。李振华对痹症的治疗原则:①详审虚实,祛邪和扶正要妥当结合;②寒湿痹证,温经之法常可奏效;③久痹病机常有痰瘀存在,使本证深痼难愈,故化痰浊、逐血瘀之法必用之;④痹病日久,病邪入深,往往非一般祛风散寒除湿之剂可奏效,故在辨治基础上,必加用虫类搜剔之品;⑤久痹正气必虚,须随证施用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药,使正气渐复,而顽疾得愈。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11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眩晕

某女,2005年8月20日初诊。 诉眩晕耳鸣、体倦乏力3年余。 现症:头晕,耳鸣,头目胀痛沉重,每因劳累及心情不佳时加重,胸闷,恶心,周身困倦乏力,面色潮红,体形较胖,舌质暗,边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2002年5月,感觉眩晕,耳鸣,时觉头沉,体倦乏力,但未重视。2003年初开始病情加重,曾就诊于某医院,查TC7.73mmol/L,TG3.84mmol/L,HDL-C1.14mmol/L,LDL-C4.87mmol/L,BP100/160mmHg,确诊为高血压、高血脂症。经服西药维压静、寿比山、舒降之等药血压时降时升,症状有时减轻,后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 诊断:(脾虚湿阻,血行不畅,肝阴不足,风阳上扰型)眩晕(西医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症)。 治则:健脾祛湿,潜阳息风。 方药:白术12g,茯苓10g,泽泻10g,九节菖蒲10g,川牛膝9g,女贞子15g,荷叶30g,草决明12g,全蝎6g,牡蛎15g,赤芍10g,山楂15g,地龙21g,鸡血藤30g,丹参20g,桃仁12g,甘草5g。25剂,水煎服。 嘱:忌食肥甘油腻及不易消化食品,适当锻炼,尽量保持心情舒畅。 9月16日二诊:头晕耳鸣,头目胀痛显著减轻,胸闷恶心已好转,药后大便微溏,腻苔渐退,为脾虚运化水湿之职渐有复常,体内湿浊渐化,故去泽泻;舌质瘀斑略减,为瘀血稍有消散,经络亦有通畅之象,因大便微溏,故去桃仁、草决明,加红花12g。20剂,水煎服。 10月8日三诊:头晕,耳鸣,头目胀痛沉重感及舌边瘀斑已消失,周身较前有力。主症已好转,体内病机基本消除,脾健湿化,血行气畅,肝阴恢复,机体运化升降出入正常,唯舌质稍暗,脉微弦无力,为血行尚未完全复常之象,上方去女贞子、川牛膝,加党参15g,益气以促血运。30剂,水煎服。 12月17日,电话随访,知三诊中药已于11月8日服完,曾于11月16日,结果示TC5.22mmol/L,TG1.92mmol/L,HDL-C1.16mmol/L,LDL-C3.64mmol/L。平时多次测量血压,基本波动在80~86/130~136mmHg之间。 按: 综合本案患者的脉证分析,病机为脾虚湿阻,血行不畅,肝阴不足,风阳上 扰; 其脾气亏虚、肝阴不足为病之本,湿阻血瘀、风阳上扰乃病之标。治当标本兼施,补通并行,药用白术、茯苓、泽泻、荷叶健脾益气,利湿化浊;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以涵肝木;节菖蒲、山楂开窍化湿,助脾健胃;草决明、全蝎、牡蛎、地龙平肝潜阳,清热息风,其中牡蛎为介类之品,咸寒质重,性能沉降,且气味俱轻不碍痰湿,眩晕肝阳上亢者多宜用之,以潜阳镇逆、使风灭火降;赤芍、鸡血藤、丹参、桃红、山楂、川牛膝活血化瘀,清热凉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肝、祛湿活血、潜降息风之效。 李振华认为: 高血压、高血脂病所致之眩晕,中医常从肝肾阴虚治疗,往往忽视脾虚肝郁导致该病,岂不知脾虚日久,土壅木郁,肝气郁滞,气郁化热,肝阳上亢,可致眩晕;尤其脾虚无以运化水谷之精微,脂肪瘀积体内,可致血脂高于常人,临床遇此症者甚多,每用健脾疏肝为主治疗效佳。 本病案患者头眩晕而沉重,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舌质淡暗,脉象弦滑,且每因劳累情志不快而加重病情,显系脾虚湿阻、血行不畅、肝阳上亢之征。故以健脾祛湿、活血息风法,用自拟平亢通络汤加减连服,使血压、血脂降为正常,头晕等诸症消除。现代药理研究:泽泻、荷叶、山楂、草决明等药均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09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妇人脏躁是什么?

脏躁是指妇人无故悲伤欲哭,不能自控,精神恍惚,忧郁不宁,呵欠频作,甚则哭笑无常。 中医对于脏躁的描述,最早出现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其中记载道:“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案 例 患者,女,47岁,2011年7月30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潮热、汗出1年半。 现症:潮热,盗汗,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口干口苦,时有乏力,心慌,精神倦怠,多疑善虑,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舌边尖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苔薄黄,脉弦滑数。 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诊断:脏躁 (脾虚肝旺,肝火扰心) 治法:健脾疏肝,清心除烦 处方: 炒白术10g,茯神15g,橘红10g,姜半夏10g,香附10g,砂仁10g,醋郁金10g,节菖蒲10g,炒栀子10g,莲子心5g,煅龙齿15g,合欢皮15g,地骨皮12g,麻黄根8g,琥珀3g(分2次冲服),天麻10g,乌药10g,甘草3g,14付,日一剂,水煎温服,日2次。并嘱咐其要保持心情舒畅,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之物。 二诊:患者诉诸症明显好转,头痛明显减轻,偶有跳痛,烦躁易怒改善,仍夜间多梦易醒,纳食差,大便顺畅,原方加焦三仙各12g,继服7剂。 服药两月后痊愈,嘱其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 脏躁证属情志异常病,其好发于平素情绪不稳、多思善忧之人。临床多以精神异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乏力等症为表现,或兼心烦失眠、心悸易怒、多疑易惊等症。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工作、学习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导致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中年妇女在经断前后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按语:方中白术、茯神、橘红、姜半夏健脾祛湿化痰,香附、砂仁温中理气,郁金、节菖蒲、天麻、合欢皮、乌药疏肝理气解郁,煅龙齿、炒栀子、莲子心清心除烦,地骨皮、麻黄根固表止汗,琥珀粉安神定志,甘草调和诸药。 脏躁多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脾虚肝旺,肝火扰心多为其发病之本,因饮食或思虑伤脾, 脾失健运,土壅木郁,肝失条达,湿浊内生,日久化火,痰火内盛,上扰心神;或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化火,横逆犯脾,木郁乘土,脾虚湿盛,肝郁不解,脾虚不复,痰火上扰,故脏躁不时发作,反复难愈。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11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梅核气案例分享

经常有朋友问这样的问题,为何我平时在咽唾液的时候,总是觉得喉咙里面有东西堵着,可是去医院检查又没有什么大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如果你经常出现这种症状,那你很可能得了一种被自己“气”出来的疾病——梅核气。 中医古籍中记载“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中描述其病机: “咽中如炙肉脔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于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因此可推断本病病机是痰气互结交阻于咽喉。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表现为咽部有非疼痛的异物感,如团块阻塞感、烧灼感、痒感、紧迫感、粘着感等,咽不下,也吐不出。 案 例 患者,女,46 岁,2012 年 5 月 30 日初诊 主诉:咽有异物感 1 个月余。 现症:咽有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伴有腹胀,口干,口苦,口腔左侧可见一绿豆大小溃疡面,纳差,大便可,咽腔红肿,舌体胖大、边尖红,苔白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 中医诊断:梅核气(脾虚肝旺、痰气互结所致,治以健脾疏肝,理气化痰) 处方:理气消梅汤加减 炒白术 10g 茯苓 15g 陈皮 10g 姜半夏 10g 香附 10g 砂仁 10g 厚朴 10g 紫苏叶 10g 炒牛蒡子 10g 桔梗 10g 山豆根 6g 射干 10g 木香 6g 麦冬 12g 甘草 3g 生姜 10g 15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保持心情舒畅。 二诊(2012 年 6 月 20 日):患者服药后,上述症状明显好转,仍遵前法,继服半月,诸症消除。 梅核气的发病部位虽在咽喉,但与脾、胃、肝三脏密切相关。发病的病机为:肝脾失调、痰凝气滞,脾虚乃发病之本。故治疗从调理肝、脾、胃入手,标本兼顾,以健脾疏肝、理气化痰为主要治法,佐有清利咽喉之品。 方中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砂仁、生姜,健脾和胃,燥湿豁痰;香附、厚朴、紫苏叶、木香,疏肝解郁,理气宽中;炒牛蒡子、桔梗、甘草、射干、山豆根、麦冬, 清利咽喉, 养阴生津。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清利咽喉之功效。 理气消梅汤是在半夏厚朴汤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经验总结而成,其与半夏厚朴汤的不同之处在于生姜、苏叶偏于辛温,对咽喉干燥不利,故加用了香附等疏肝理气及牛蒡子、射干等清利咽喉之品,如方中不配合清利咽喉之品,咽中异物感常不能迅速消失,但过用则易损伤脾胃。因而强调,在治疗中要时刻顾护脾胃之气,标本兼顾,中病即止。 若脾胃气虚甚,症见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者,加党参 10g,以健脾益气; 若腹胀纳差,胸脘满闷者,去麦冬,加砂仁 8g,枳壳 10g,焦三仙各 12g 以宽中理气,消食和胃; 若胁肋窜痛,诸症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者,去紫苏,加柴胡 6g,郁金 10g,延胡索 10g 以增疏肝解郁之力; 若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者,去姜半夏、木香,加栀子 10g,知母 12g,花粉 12g 以清热生津; 若声音嘶哑,加木蝴蝶以利咽开音; 若咽干明显,加用乌梅以生津止渴。 若咳吐痰涎,加浙贝母,杏仁以止咳化痰。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11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痛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胃痛的情况,可能是在受凉之后,也可能是暴饮暴食之后,也可能是吵架生气之后。有的可能只是一会,有的可能会持续几天,更有甚者,疼痛会反复发作持续数年余。 那么,什么是胃痛呢?中医应该怎么治疗呢?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病机包括两种:寒邪客胃、食滞胃脘、肝气犯胃等导致的“不通则痛”;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导致的“不荣则痛”。 在此基础上,胃痛的治疗有通降、补虚、补虚泻实三种。而对于虚实错杂的慢性胃痛来说,补虚泻实是临床治疗的特点,而且还需注意的是肝、脾、胃三脏腑发病的相关性,扶中的同时勿忘调肝。 香砂温中汤是在香砂六君子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来,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增加疏肝理气之力。在药物选择上,尽可能的选择药性平和的药物,在使用辛香理气之品、苦寒清热药物之品时,应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而对于脾胃虚弱之证,则需注意行补、通补,不可峻补、壅补。即在补药之中,酌加理气醒脾之品以调畅气机,可使补而不壅,通而不峻,达到补不滞邪,通不伤正。在药物剂量上当轻施为宜,宁可再剂,不可重剂。 案 例 王某,女,20岁,学生。 主诉:间断性胃脘疼痛3年余。 病史:患者自述间断性胃脘疼痛已3年余,疼痛时自服西药以求缓解。近两个月来疼痛频繁,程度日益加重,每因伙食不温、学习紧张而痛发。经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镜确诊为浅表性胃炎。现胃脘疼痛,间有刺痛,疼处喜暖,腹胀,嘈杂,食后胀甚,嗳气,少食,大便溏薄,身倦乏力。形体消瘦,精神疲惫,舌体稍胖大,质稍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胃痛(脾胃虚寒,气血瘀滞所致,治以温中散寒、行气活瘀)。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处方:香砂温中汤加减 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桂枝6g,干姜5g,陈皮10g,姜半夏10g,木香10g,砂仁8g,郁金10g,刘寄奴12g,元胡10g,川芎10g,炙甘草5g。7剂,水煎服。 同时嘱患者忌食生冷及不易消化食物。 二诊:胃痛已止,饮食增加,余症均减。舌体稍胖大,舌质稍暗红,苔薄白,脉弦。患者脾胃已渐纳运,虚寒已渐蠲出,气血已渐疏达。唯时有嗳气,大便时溏,仍需健运脾胃,降逆顺气,利湿止泻之法,以上方加柿蒂15g,车前子15g,泽泻10g。10 剂,水煎服。 三诊: 未再胃痛,纳食已正常,余症均消。舌体稍胖大,质稍暗红,苔薄白,脉弦。脾胃已健,虚寒已蠲出,气血已疏达,仍需健运脾胃。上方7剂继服,巩固疗效。 3个月后随访,胃痛等症未发。 本病常因饮食不温,学习紧张,而致脾胃虚寒,水湿内盛,气血瘀滞,胃失温养,而致上述诸种病证。 以经验方香砂温中汤加减,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桂枝、干姜、炙甘草温胃散寒,补益中气;陈皮、旱半夏、砂仁、木香降气燥湿,解胃之滞;郁金、元胡、川芎、刘寄奴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在对本案病机分析及立法用药上 1、其脾胃虚寒为本,湿盛、气滞、血瘀为标,故治疗时立足于健脾益气,使脾气健运则湿可去、气可行、瘀可化;同时也考虑到化湿、行气、活瘀药物的应用,亦有利于健脾。 2、由于胃腑以通为贵,脾以健运为常,故本案治疗采用通补、运补、行补的原则,以顺脾胃的之性,使脾胃功能得以尽快恢复。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11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临证用药应注意几个关键问题

治疗疾病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轻重缓急、诸多症状等特点,辨证准确后,方可遣方用药。患者服药后,病情有所好转,医者会自然产生用药心得。 在诊疗过程中,中医应运用整体观念,通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以及病机演变的可能,找出虚、实、寒、热的主次变化后,再选择某药用于本证之虚或实,某药用于本证之寒或热;要注意药物用量之多少,服用时间的长短,如何中病即止等。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中药的优势,取得预期效果。对此,医者再经过反复应用,屡获良效。经过辨析医理医案,适时总结出的用药经验,方可称得上用药心得。 笔者现从以下几个角度谈一谈在临证时,如何遣方用药,并形成可供同道借鉴的用药经验。 01 遣方用药须谨慎 任何病理机制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可随时产生新的变化,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为此,对某一种疾病的用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依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用药方案。 因此,治疗眩晕,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轻重缓急,运用不同的药物,在患者服药后,有了明显好转,医者自然会产生切实可行的用药心得。 02 整体观念贯始终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各个脏腑只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不可分,方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其间,如果某一脏腑有病,必然影响其他脏器,甚至多个脏器的功能,致使病机复杂化。同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是一个脏器独立形成的,且病因病机在演变中又会出现不同的寒、热、虚、实;有因实而致虚,也有因虚致实;有寒郁化热或热久变寒;有以虚为主和以实为主,且寒、热主次时常变化等。这种虚、实、寒、热交错在慢性病中是很常见的。 为此,在诊疗过程中,医者应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先找出虚、实、寒、热的主次变化规律,再选择某种药用于本证之虚实,某种药用于本证之寒热;注意药物用量之多少,服用时间的长短,如何中病即止等,医者应辨析准确,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种用药之选择,服药时间之长短,用量之大小,需要辨证准确,可使药性矛盾之药物达到对立统一,补虚而不滞,祛实不伤正。在此基础上,医者总结出的用药心得,就能充分体现中医的科学性。 03 经方、时方有偏颇 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医者运用中药治疗疾病,逐步从运用单味药走向多味药,由小方、大方逐渐形成复方。 自汉代开始至近代,许多医家又创立了数以万计的方剂。尽管经方、时方创立的时代不同、药物不同,在临证时,都需要医者通过四诊合参,综合辨证才能取效。 运用经方、时方时不可偏颇,应根据中医理论,注意在选择和配合中摸索诊疗经验,从而获得用药心得。 04 病情多变慎选药 数千年来,中医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药物有一万种以上,治疗同类疾病的药物也不胜枚举。随着长期临证,医者发现许多药物合用,对某一疾病或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医者称之为对药,并在临床中广为运用。 中医强调的以毒攻毒,在《黄帝内经》中有“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文字说明。因此,我们应在准确掌握药性、药效、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在这些毒性药物中寻找有效的药物的特性,取得预期效果,从而总结出用药心得。 中医辨析、总结用药心得,应在参透病因、病机、证治的基础上才能总结出科学、有效的用药体会。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09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鼻炎

慢性鼻炎多常年反复发作难愈,每遇寒凉发作,且容易感冒。慢性鼻炎多为急性鼻炎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及时,导致肺脾气虚,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故而遇寒则发,即过敏性鼻炎,在治疗上除用苍耳子散外,再加补肺气的玉屏风散为主。如咳嗽吐痰色白者,加杏仁、桔梗、苏子、炙桑皮、炙款冬花、炙枇杷叶。如咳嗽气短,甚至出现喘息证者可加炙麻黄,甚至干姜。除上述症状外,并见前额两眉棱骨疼痛,除苍耳子散和玉屏散外须重用葛根、全虫。 外用药麝香 0.5g,辛夷 1.2g,辽细辛 1.5g 共研细粉,装瓶密闭备用。每次取如绿豆大小一团,用药棉包裹做成棉球塞鼻,每次 30 分钟,每日早、晚各 1 次。如两鼻腔均不通气者,可交替塞药。 本方具有祛风开窍,活血通络的作用。对一般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额窦炎、过敏性鼻炎等均有一定效果。 案 例 男,33 岁, 主诉:鼻塞、流涕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因长期从事室内装饰工作,半年前出现间断性鼻塞、流涕、打喷嚏,遇冷空气加重,在河南医科大学二附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停药后症状复发。现症见鼻塞,声重,流清涕,打喷嚏,遇冷空气加重,甚则流眼泪;平素喜食辛辣食物,纳可,寐少,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鼻鼽(肺气虚寒)。 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 治法:温肺散寒,健脾益气,芳香通窍。 方药:黄芪 20g,苍耳子 10g,辛夷 10g,细辛 5g,荆芥 10g,桑白皮 15g,苏子 10g,桔梗 10g,杏仁 10g,茯苓 10g,生薏苡仁 20g,川朴 10g,甘草 3g。 14 剂,水煎服。 医嘱:慎起居,避风寒,加强个人防护。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宜食温补。 二诊:诸症悉平,二十余天前受凉复发,现鼻腔发酸不适,流清涕、打喷嚏,休息不佳,遇冷空气或遇强光时加重,甚则流眼泪,纳寐可,大便干,舌红,苔稍黄。 方药:苍耳子 10g,辛夷 10g,细辛 5g,薄荷 8g,荆芥 8g,生桑白皮 12g,苏子 10g,桔梗 10g,杏仁 10g,知母 12g,生薏苡仁 30g,茯苓 15g,川朴 10g,甘草 3g。14 剂,水煎服。 三诊:鼻炎好转,流涕痊愈,晨起打喷嚏,守上方加黄芪 20g,再服 10 剂以巩固。 按 语 鼻鼽是一种由于肺气亏虚,卫气失固,感受寒邪所致的病症,其病主要在肺,但与脾、肾有密切关系。对鼻鼽的病因,明代《证治要诀》言“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 本案患者由于肺气虚弱,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失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而发本病。故治疗给予温肺散寒,芳香通窍;然患者平素喜食辛辣食物,损伤脾胃,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也虚,故当健脾益气。 此案中李老用药巧在黄芪一药,首诊用之重在补中益气,健脾补肺,正如李东垣所言:“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二诊时患者乃病复,且此时辨证证为外寒内热,故去之,防其味甘、微温,助热滞邪。三诊时患者热像不明显,晨起打喷嚏,为肺虚怕凉,故加黄芪益气固表,以实卫气之虚,巩固疗效。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09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肥胖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以来肥胖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近年来肥胖不再单单是美观问题,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增高。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肥胖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严重的危害着世界人民的健康。 肥胖病是由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以及久卧少动等引起的以气虚痰湿偏盛为主的一类病证。病位与脾和肌肉密切相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输布排泄失常,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瘀积而致使肥胖。 肥胖病在治疗上关键在于健脾祛湿,通阳利水,使脾运化恢复,痰湿得以排泄则肥胖自减。 脾胃纳降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则疲劳乏力,大便失常症状自消。疏肝不仅可恢复肝的疏泄功能,还可以避免肝木克伐脾土,以利脾之恢复,同时气行则湿行,湿去则湿热无所存。由于肥胖多湿多痰,痰湿为阴邪。 故李老对此病的治疗,以自拟的健脾消脂汤为基础方,重用桂枝以醒脾阳,助膀胱之气化,以利痰湿,同时重用泽泻,茯苓,猪苓,玉米须,生薏苡仁以利水健脾。患者服药月余,不仅体重减轻,其他病症亦可减轻或消除,精力恢复,无后遗症。此外,肥胖病虽在初期,常与高脂血症同时并见,甚至出现高血压,以上述方药可另加鸡内金,重用生山楂、荷叶。如便秘者酌加草决明,生首乌。本病通过一至两个月治疗,可使肥胖消、血脂降、痰湿去,肝、脾、胃协调,则脂肪肝不治可自愈或大减。本病到后期出现心、脑血管等疾病,往往病理复杂,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疗。 案 例 男,48岁,干部。 主诉:肥胖三年余。 现病史: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七年余,三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肥胖,以致行走困难,不能工作。三年来经多方检查,未发现异常,按内分泌紊乱治疗无明显效果。现身体肥胖,头晕头沉,倦怠乏力,睡眠梦多,记忆力减退;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查身体呈对称性肥胖,体重92.5公斤,身高1.75米,血压160/110mmHg,甲状腺无肿大,心肺无异常,皮肤无紫纹,腹壁脂肪厚,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 中医诊断:肥胖、水肿(脾胃气虚,痰湿阻滞)。 西医诊断:肥胖病、特发性水肿。 治法: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方药(李老自拟方):理脾健运汤加味。 炒白术10g,茯苓20g,泽泻12g,玉米须30 g,桂枝6 g,姜半夏10g,川朴10g,砂仁8g(后下),广木香6 g,炒山楂15 g,炒鸡内金10 g,化橘红10 g,醋郁金10 g,九节菖蒲10 g,甘草3 g。25剂,水煎服。 嘱:调理饮食,忌生冷肥甘之品,适当活动。 二诊:头晕头沉,梦多,乏力,腹胀等症减轻,大便成形,日行一次,体重稍有减轻。 方药:炒白术10g,茯苓20g,泽泻12g,桂枝6 g,姜半夏10g,川朴10g,砂仁8g(后下),广木香6 g,炒山楂15 g,炒鸡内金10 g,醋郁金10 g,九节菖蒲10 g,燀桃仁10 g,丹参15 g,醋莪术10 g,甘草3 g。30剂,水煎服。 三诊:体重减至82公斤,双下肢凹陷性浮肿、头晕头沉、梦多、倦怠等症消失,饮食增加,无胀满感,血压130/90 mmHg。行走正常,舌质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继以上方加党参15 g,扶正固本,连服20剂,进一步巩固疗效。 李老认为肥胖病主要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过食膏粱厚味等,造成脾虚,失其健运,导致体内脂肪、痰湿以及水谷之精微物质输布排泄失常而致病。 脾虚以后导致体内的气机升降失常,营养物质和水湿不能正常排泄,形成脂肪、水湿瘀积腹中,首先形成腹部胖大,肥胖逐渐波及四肢和全身,甚至出现下肢浮肿。痰湿易聚中焦,阻滞气机而化热,气血瘀滞中焦病理演变易先出现脂肪肝,甚至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湿阻气机化热,肝失条达,肝火上逆可出现高血压。 由于血脂高,血液浓度大,动脉可提前出现硬化,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致脑血管意外(中风)等。再如临床常见的妇科因脾虚湿盛病理演变或感染而出现的下肢水肿、带下病、盆腔炎、盆腔积液;根据病理演变,湿阻气机化热出现的子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泌尿系感染:如湿热阻滞气血,并可导致子宫肌瘤、输卵管不通、卵巢囊肿、多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肥厚,甚至出现不孕症,个别患者还可转为癌症等。这些杂病丛生,其根本原因多与脾虚失治,水湿失其健运所导致的的肥胖有关。 本案患者乃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输布排泄失常,精微痰湿瘀积,使气血运行受阻而致本病,故李老治疗重在祛瘀滞而消肥胖,方中用炒山楂、炒鸡内金消肉积、化瘀滞,二者合用化瘀血而不伤新血。有关山楂,《本草经疏》还有记载:“大抵其功长于化饮食,健脾胃,行结气,消瘀血”;鸡内金善化瘀积,能消脾胃之积,化经络之瘀滞。复诊时用燀桃仁、丹参、醋莪术活血行血而消瘀祛胖,其中燀桃仁 苦能泄滞, 甘温通行,有开结通滞之力;丹参 苦能泄,温能散 ,去滞生新;醋莪术专攻气中之血,消积散结。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104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13条记录共2页
古琪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6342 次
总文章 13 篇
在线服务患者 899 次
患者评价 8678 个
获得锦旗 2 个
入驻时间 2020-12-20 10:38:49
古琪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899 人
随访中的患者 1 人
古琪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2 个
医德高尚
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