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文章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泄泻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证。秋季易高发,本病因多为内伤饮食,或外感湿热、寒湿之邪而导致脾胃损伤,纳运、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湿盛而成泄泻。在辨证要点上,除要分清表、里、寒、热、虚、实外,暴泻多实多热,但也要注意脾胃之虚;久泻多虚多寒,但易虚中夹实。泄泻本在脾胃,但久泻不止,可波及它脏,如脾虚及肺,上不制下,中气下陷;脾虚肝乘;脾肾阳虚等。 在治疗方面李老讲:本病急性发作以祛邪导滞为主,但应加健脾和胃之药,以固其本,防止转为慢性泄泻或慢性发作。久泻本虚,在益气健脾,温中收涩的同时,需增加导滞和胃之品,以防虚不受补,或邪恋不愈。久泻不止,波及它脏,肝脾失调者,宜加疏肝敛肝之品。脾肾阳虚者,宜加温补脾肾之品。此为临床常见之病机和治法。 方药运用方面,李老指出:暴泻要注意表里证,如外感湿热,表里俱热者以葛根芩连汤为主。如夏季暑湿证者,可与香薷饮化裁应用。如外感寒湿,常为脾虚土德不及,症见恶寒泄泻、腹痛喜按,宜用柴苓汤为主方。如伤胃呕吐,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健脾和胃之药而应用。如内伤饮食,泄泻无表证,此为临床常见之证型,宜用胃苓汤为主,加醋香附、砂仁、焦山楂、炒薏苡仁、生姜、大枣等,以健脾利湿。如偏寒者可加吴茱萸。如舌苔黄腻,大便色黄,肛门灼热,下焦有湿热者,以胃苓汤加木香、黄连、砂仁、醋香附以理气清热。有大便带血者加黑地榆。久泻气虚,中气下陷,肛脱下坠,多用补中益气汤加诃子肉、赤石脂、炒薏苡仁等收涩固脱之品。如脾肾阳虚,出现五更泄泻,甚至形寒肢冷,四肢欠温者,以胃苓汤配四神丸。如大便有白色粘液者,注意用干姜,四肢欠温者用附子。 案例 女,35 岁,营业员。 主诉:大便溏泻 3 年余,加重 2 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于 3 年前因服预防非典药物后引起便溏,服中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效果不佳。现症见:面色无华,每日清晨 5~6 点时即欲排便,有时亦有欲解而排泄不畅,有时大便中夹杂粘液,无血液,腹胀,反胃,恶心,时有纳差,腹部怕凉,有时口苦,不能吃硬食及肉食,左下腹胀痛。舌质稍淡,体稍胖大,舌苔稍白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五更泻(脾肾阳虚)。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利湿。 方药:四神丸合胃苓汤加减。 白术 10g,茯苓 15g,猪苓 10g,泽泻 15g,桂枝 6g,炒苍术 10g,陈皮 10g,厚朴 10g,吴茱萸 6g,制五味子 10g,盐补骨脂 10g,煨肉豆蔻 10g,诃子肉 12g,炒薏苡仁 25g,泽泻 15g,乌药 10g,制附子 10g,炮姜 6g,甘草 3g。14 剂,水煎服。 医嘱: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临睡时服药。 二诊:腹胀减轻、反胃、恶心、口苦消失,可见湿阻气滞之象渐解;但大便仍溏泄不止,可见脾肾阳虚仍著;欲泻而不爽,泻后有不尽感,兼夹粘液,乃为虚中挟实之象;近两天嗳气,乃为胃失和降之象。故易苦温之炮姜为辛热之干姜 8g,以增强温补脾肾之力;加黄连 6g 以清热和胃,泻虚中之实,同时佐制附子、干姜之大辛大热以治之。继服 14 剂,水煎服。 三诊:大便稍成形,且次数已近正常,可见脾运渐复;惟怕冷仍存,然虽正气渐复,仍有脾肾阳虚之象,故加制附子之量至 12g,加炮姜 6g 以增强温补脾肾之功。 方药:白术 10g,茯苓 15g,猪苓 10g,泽泻 15g,桂枝 6g,炒苍术 10g,陈皮 10g,厚朴 10g,吴茱萸 6g,制五味子 10g,盐补骨脂 10g,煨肉豆蔻 10g,诃子肉 12g,炒薏苡仁 15g,泽泻 15g,制附子 12g,炮姜 6g,乌药 10g,甘草 3g。15 剂,水煎服。 药尽大便正常,诸症消失而痊愈。追访两个月,未见复发。 按 语 本案患者由于过服苦寒之品损伤脾胃,湿自内生,肠失传化,湿滞交阻而致泻。泄泻日久,脾虚及肾,或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阳失助,正如《医方集解》所云:“久泻皆有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又五更之时阴寒较盛,阳气未振,命门火衰应于此时,当升之清阳反转为下降之势,故应时而泄。治宜温补脾肾,利湿收涩。 李老治疗本病初遵古方,用四神丸有效,但易反复,且对便有脓血者无效。后经多年临床思考,将四神丸和胃苓汤合用,并随症加减,效果显著,且易根治,其中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胃苓汤以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诸药合用,俾火旺土强,湿去脾健,肾泻自愈,脾胃自和,诸症尽愈。本病系慢性病,宜有方有守,服药时间较长。另外,李老嘱临睡时服药,颇为有理,甚为关键,汪昂有云:“若平旦服之,至夜药力已尽,不能敌一夜之阴寒故也。”。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10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室性早搏经验
室性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发生于心室的一种异位搏动。室早可见于正常人,但更多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 在正常情况下,心之搏动,脉之流畅,和心气的鼓动、阴血的充盈、心神的调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心气旺盛,则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不止。心气功能的发挥又多靠心血的运载、配合与濡养。心神得心血濡养才安宁,血脉得心神主宰才调畅。 因此,只有心神、心气、心血协调,才能心搏有力,脉率适宜,不快不慢,来去从容,力量无太过无不及。若年老体虚,久病不愈;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损伤脾胃。脾胃虚弱,一方面运化水谷精微之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造成心之气阴亏耗。阴血不足,心神失养:心气不足,血脉不畅;阴虚则火旺,火扰心神,心神不宁,则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在脉象上出现结、代之脉。 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内经谓‘心藏神’,神既以心中正气为保护,有时心中气血亏虚,失其保护之职,心中神明遂觉不能自主,而怔忡之疾作矣”。 另一方面,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津液不归正化,聚湿生痰,痰湿阻滞,心脉不畅,而出现脉结代。正如《血证论·怔忡》说:“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痰湿同时又可阻滞气机,从而加重气滞,导致气滞血瘀;另外,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亦可造成气虚血瘀。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心失所养,而见脉结代,亦即叶天士所说:“久病在络,气血皆窒”。本病的发病机理虽有气阴亏虚,痰湿阻滞,气滞血瘀之不同,但气阴亏虚为发病之本,痰湿、气滞、血瘀为其标,并且临床可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变化。 在证治分类方面,李老根据数十年的临证体会,以病因病机为指导,将本病分为气阴亏虚、痰湿阻滞二方面论治,至于气滞血瘀所致本病,李老则将其作为兼证处理,这样可减少分证,便于记忆,易于掌握,验之临床,每获良效。 1、气阴亏虚 临床以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心烦急躁,口燥咽干,失眠多梦,头晕或面色不华,舌质微红少苔,脉结代为主证。治宜养阴益气,宁心安神。方用李氏养阴益心汤。药物组成:红参 6g、麦冬 15g、生地 12g、阿胶 10g、丹参 15g、桂枝 2—3g、茯苓 15g、远志 10g、节菖蒲 10g、炙甘草 6g。 方中生地、麦冬、阿胶补心血,养心阴以充血脉;红参既可补养心阴,又能合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桂枝用法最为讲究,宜轻不宜重,目的在于通阳而不是温阳,偶发早搏用 2g,频发早搏用 3g;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安神;枣仁、节菖蒲、远志养心安神,透窍定悸。诸药合用,使心之阴血足而血脉充,心气复而心阳通,心神得养而自安。 若心悸失眠甚者,加琥珀 3g(分两次冲服),龙骨 15g 以宁心安神;气滞血瘀者,加郁金 10g、元胡 10g、桃仁 10g 以理气活血;气虚甚者,加黄芪 30g 以益气补中;胸部闷痛者,加薤白 10g、檀香 10g 以理气宽胸。 2、痰湿阻滞 临床以心悸胸闷,气短喘促,体倦乏力,四肢沉重,或逐渐肿胖,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头晕头沉,口干不欲饮,嗳气,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为主证。治宜健脾益气,豁痰定悸。方用李氏豁痰宁心汤。药物组成:党参 15g、白术 10g、茯苓 15g、橘红 10g、半夏 10g、节菖蒲 10g、远志 10g、炒枣仁 15g、枳壳 6g、厚朴 10g、郁金 10g、砂仁 8g、桂枝 6g、苡仁 30g、甘草 3g。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利湿;枳壳、厚朴、砂仁醒脾理气,燥湿化浊;橘红、半夏降逆豁痰;桂枝通阳利水,配白术、茯苓、苡仁以增强脾之运化功能;节菖蒲、炒枣仁、郁金、远志化湿透窍,安神定悸。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湿,通阳宁心之功。 若气虚甚者加黄芪 30g、生山药 30g 益气健脾;大便溏薄甚者加煨肉豆蔻 10g、苍术 10g 以燥湿固涩;脘腹胀满者加广木香 6g、大腹皮 10g 理气化湿,除满消胀;痰郁化热者,加黄连 6g、胆南星 10g、竹茹 10g 以清热化痰;痰郁交阻者,加贝母 10g、瓜蒌 10g、檀香 10g 以宽胸理气;心悸明显者,加龙齿 15g、琥珀 3g(二次冲服)以镇心安神。 案 例 患者,男,54 岁,干部。 从 1997 年 6 月,每遇劳累后心悸,气短,咳嗽,休息后可以缓解。1999 年 8 月上述症状加重,伴双下肢浮肿,前来治疗。 体检:体温正常,心率 86 次/分,血压 130/80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有Ⅲ/6 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常规,血沉均正常。早搏 15 次/分,有时呈二联律。 心电图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临床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 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口苦咽干,头晕失眠,舌质红苔薄黄,脉结代而弦。 辨证:气阴两虚偏心阴虚,心神不宁。 治以:养阴益气,宁心安神。 方药:红参 6g、生地 15g、麦冬 15g、丹参 15g、阿胶 10g、茯苓 15g、桂枝 3g、枣仁 15g、远志 10g、节菖蒲 10g、炙甘草 6g。 连服两周,心悸,胸闷,失眠明显好转,早搏 2 次/分,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早。 继服一月,自觉症状及早搏消失。 三个月后随访早搏未复发,一直坚持工作。 按 语 室性早搏往往是各种心脏病的并发症,病机复杂。我们认为大多数室性早搏是可以用中药治愈,发病时间越短取效越快。从临床观察,用上述方法治疗室早,一般服用 7-15 剂即可见效,但要巩固疗效,则需服 30-50 剂,做到有方有守,才能收到满意疗效。 在遣方用药方面,李老认为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室早日久不愈,常导致本虚标实,因此,治疗时应选加一些理气活血之品,以助血行。 2、“心藏神”,神安则脉气调匀,故在治疗室早中酌加安神之药。一些患者在改善了失眠,烦躁症状后,早搏也容易消失,说明调养心神在治疗室早中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3、室早病程较长,40 岁以上患者占多数,往往兼有肾虚之象,应视病情酌加补肾之品,以固根本。 4、室早气阴亏虚偏阴虚者多见,该证用桂枝量不宜大,一般频发者 3g,偶发者 2g 为宜。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09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经B超检查多为胆囊内壁粗糙,也有因胆结石刺激而引起。中医对本病的诊断多见于中焦湿热。临床表现为右胁下隐痛,痛连胸背,甚则影响消化,出现胃脘胀满,胸闷气短,嗳气不舒等反复发作。如热盛症见口干口苦,厌食油腻,心烦易怒,舌苔薄黄,舌边红,脉弦等。 本病治疗,李老常以疏肝理气,清热利胆为主。自拟疏肝利胆汤,当归10g,炒白芍12g,白术10g,茯苓15g,柴胡6g,黄芩10g,香附10g,郁金10g,川楝子12g,青皮10g,茵陈12g,丹皮10g,元胡10g,甘草3g。如咽干口苦加知母12g,炒栀子10g。如久痛时发,舌质暗红,脉弦涩者,久疼必瘀滞,上方去黄芩、茵陈加莪术10g、五灵脂10g。 案 例 男,36岁,干部。 主诉:间断性右胁隐痛2年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2年余,曾经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调而疼痛加剧。1周前因酒食过量致病情复发,经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毛糙、增厚,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现脘胁窜痛,头晕目眩,心急烦躁,口干口苦,失眠梦多,纳差腹胀,嗳气。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质红,体胖大,苔薄黄,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胁痛(脾虚肝旺)。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 治法: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佐以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5g,柴胡5g,郁金10g,元胡10g,川楝子12g,丹皮6g,栀子10g,砂仁8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7剂,水煎服。 医嘱:畅情志,调饮食,忌烟酒。 二诊:诸症消失,精神,饮食均好,无特殊不适。嘱其继服逍遥丸半年,以巩固疗效。 按 语 本案患者胁痛日久不愈,肝气横逆,“木旺乘土”,又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运,“土壅木郁”。肝郁不达,脾升失职,而致本病的发生。肝气郁结,理当疏泄,疏之不应者,要重视调理脾胃。故李老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健脾。 本方中,李老巧用丹皮以和肝清燥火,复阴调气血,如《本草汇言》载:“盖其气香,香可以调气而行血;其味苦,苦可以下气而止血;其性凉,凉可以和血而生血;其味又辛,辛可以推陈血,而致新血也”。本案用药不能过用苦寒,以免抑遏肝气,伤脾败胃,慎用香燥理气,以免肝用益横。 李老用药紧扣病机,用药以适为度,以防药力不足而贻误病情,又防用药太过而克伐无辜,出现不良反应。
古琪
住院医师
金水济华中医馆门诊部
1087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