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王承展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1********466

王承展

主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精神科

全国百强 可加号 可处方
99%
好评率
1266
接诊人数
7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向王承展医生问诊
服务图标
图文问诊
¥35
/48小时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电话问诊
¥50
/10/20分钟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视频问诊
¥90
/15分钟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专家团队
¥800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私人医生
¥1000
/1个月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门诊加号
¥-1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王承展医生介绍
专业擅长
擅长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睡眠障碍,适应障碍,痴呆,自闭症,多动症等精神科疾病。
个人简介
本人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学位,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对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患者评价
99%好评率
回复质量
100%好评
服务态度
100%好评
回复速度
100%好评
P***8
评价详情:特别好的医生,很快的解决了我的问题。别的医生磨磨唧唧的。这个医生二话不说就帮我解决了,赞赞赞
问诊类型:健康咨询
2020-10-30
j***w
评价详情:不错的医生,一上班马上就给我回复了!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19-12-13
j***h
评价详情:很耐心,好评建议购买,是拖我吃拖鞋给你看你联系我好了
问诊类型:健康咨询
2020-10-18
j***a
评价详情:耐心的回答我的问题 谢谢医生
问诊类型:健康咨询
2020-05-26
j***0
评价详情:非常满意,解答有耐心、很细心,很有帮助
问诊类型:电话咨询
2020-03-25

文章 我失眠了!怎么办?

失眠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困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2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当夜幕降临,你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眼睁睁看着时钟从11点走到凌晨3点,这种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本文将系统分析失眠的成因、类型,并提供科学验证的应对策略,帮助你重获优质睡眠。 一、认识失眠:不只是"睡不着"那么简单 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在临床上的定义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无法入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频繁醒来或醒后难以再入睡)以及早醒且无法再次入睡,同时伴有日间功能损害。根据持续时间,失眠可分为: 1. 短期失眠(持续少于3个月):通常由应激事件引发,如工作压力、考试、人际关系冲突等。这类失眠往往随压力源的消失而缓解,但若不妥善处理可能转为慢性。 2. 慢性失眠(每周至少3晚出现症状且持续3个月以上):这类失眠常与错误的睡眠认知和行为模式相关,形成"失眠-焦虑-更严重失眠"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睡眠需求因人而异。并非所有人都需要"8小时睡眠",判断是否失眠应以白天是否感到精力充沛、情绪稳定为主要标准,而非单纯纠结于睡眠时长。 二、失眠的潜在诱因:多维度分析 (1)生理因素 - 褪黑素分泌异常:这种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关键激素受光线影响显著。夜间过度暴露于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其分泌。 - 疼痛不适:关节炎、胃食管反流等躯体疾病常导致夜间觉醒。 - 神经系统紊乱:如不宁腿综合征(夜间下肢不适感)直接影响睡眠连续性。 (2)心理因素 - 焦虑特质:研究发现,失眠患者中约有50%同时患有焦虑症,二者形成双向影响关系。 - 反刍思维:夜间大脑静息状态下,负面想法更容易反复出现,形成思维漩涡。 - 创伤后应激:经历创伤事件后,警觉性增高导致睡眠变浅、多梦。 (3)环境与行为因素 - 作息不规律:生物钟(昼夜节律)被打乱,常见于轮班工作者或跨时区旅行者。 - 不良睡眠习惯:如床上工作、进食、看电视等行为削弱了床与睡眠的心理关联。 - 饮食影响:晚餐过饱、酒精摄入(虽能促进入睡但会破坏睡眠后半段质量)、咖啡因敏感(半衰期约5小时)等。 三、科学应对策略:从认知到行为的系统调整 (1)认知行为疗法(CBT-I):国际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案 睡眠限制法: - 通过记录睡眠日志计算实际睡眠效率(睡着时间/床上时间) - 暂时减少卧床时间(但不低于5小时)以提高睡眠效率 - 当效率达85%以上时,逐步增加卧床时间(每次15分钟) 刺激控制法: - 只在困倦时上床 - 20分钟未入睡则离开床,进行单调活动(如听轻音乐) - 避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 - 固定起床时间(包括周末) 认知重构: - 挑战"必须睡够8小时"等绝对化信念 - 理解短期失眠不会导致严重后果,减少灾难化思维 - 接纳偶尔的失眠是正常现象 (2)生理调节技巧 - 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几次可激活副交感神经 - 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到头皮的系统性收紧-放松练习 - 体温调节:睡前90分钟温水浴(促使核心体温下降) (3)环境优化 - 光照管理:白天充分接触自然光,晚间使用暖光照明 - 声音控制:白噪音(如雨声)可掩盖环境突发噪音 - 寝具选择:中等硬度床垫,枕头高度以保持颈椎自然曲线为准 四、特殊情况处理 孕期失眠 孕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睡眠片段化,建议: - 采用左侧卧位改善循环 - 利用孕妇枕减轻身体压力 - 白天适当小睡(不超过30分钟) 更年期失眠 雌激素下降引发潮热、盗汗,可尝试: - 保持卧室凉爽(约18-20℃) - 穿透气棉质睡衣 - 在医生指导下考虑短期激素替代疗法 老年失眠 睡眠结构随年龄改变(深睡眠减少),建议: - 减少白天卧床时间 - 适当增加日照和社交活动 - 谨慎使用安眠药(代谢变慢易导致次日嗜睡) 五、何时需要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 失眠持续一个月以上且自我调节无效 - 伴随日间严重疲倦、情绪低落或认知功能下降 - 出现可疑症状:睡眠中呼吸暂停、肢体异常运动等 医疗干预可能包括: - 短期药物辅助(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 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抑郁症等) - 多导睡眠图检查排除其他睡眠障碍 结语:与睡眠和解的智慧 改善失眠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通常CBT-I需要4-8周才能显现稳定效果。关键不在于追求完美的睡眠,而是建立与睡眠的健康关系。当不再恐惧失眠,反而更容易获得自然睡眠。记录进步(如睡眠日志)、庆祝小胜利(如连续几天较快入睡),这种正向强化比单纯关注"昨晚又没睡好"更有建设性。 记住,人类是唯一会为睡眠焦虑的物种。当我们停止与失眠对抗,学会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律,那些辗转反侧的夜晚终将成为过去。正如睡眠科学家马修·沃克所言:"睡眠不是可选项,而是生物学必需项。"给予睡眠应有的尊重和条件,它自会回馈你充满活力的每一天。

王承展

主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11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王承展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8900 次
总文章 1 篇
在线服务患者 881 次
患者评价 974 个
获得锦旗 7 个
入驻时间 2018-07-09 18:15:39
王承展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881 人
随访中的患者 687 人
王承展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7 个
医德高尚
4个
医者仁心
3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