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宏
王志宏主任医师
执业证:1104******20
实名认证
医师执业照

执业证书编号:1104******20

  •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百年胰岛素,一起改变糖尿病<div>原创 wzh 糖尿病大夫王志宏 今天</div> <p>提起胰岛素,就不能不提糖尿病,糖尿病是当今发病率迅猛增加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人类对糖尿病的认识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却对其无能为力。在胰岛素被发现并成功应用于治疗糖尿病之前,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是以天或月计的,上世纪初美国著名糖尿病医生拜伦采用的“饥饿疗法”曾是当时最好的治疗方式,也仅仅能使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延长数月。糖尿病患者这种悲惨的命运因加拿大外科医生班廷于 1921 年发现胰岛素并成功应用于治疗糖尿病而改变,此后,一系列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相继问世,今天糖尿病已成为可防可治的慢性病。胰岛素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对糖尿病治疗有效的药物,时至今日依然在治疗糖尿病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甚至仍然是某些患者的唯一选择或终极选择。即便如此,在广大糖尿病病友中仍然存在许多对胰岛素的种种误区。有鉴于此,有必要再次谈谈胰岛素。</p> <h3>一、胰岛素是什么?</h3> <p>提到胰岛素,实际上代表两个概念。一个是生理的,一个是药理的。人体在生理情况下会合成并适时分泌适量胰岛素,它是调节血糖非常重要的一个激素。如果人体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会导致糖尿病。药理的胰岛素,就是从动物提取或由基因工程制备。这些胰岛素可以用来补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作为代替或补充,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p> <p>在生理情况下,人体的胰岛素是全自动调节,它跟血糖之间是互相调控的。就是在血糖高的时候,它会刺激我们的胰岛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在血糖低的时候,它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从而保持血糖的相对稳定。</p> <h3>二、是否所有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使用胰岛素?</h3> <p>糖尿病目前主要有 1 型和 2 型之分,1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接近衰竭,自身胰岛基本上不分泌胰岛素,所以必须应用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2 型糖尿病往往是胰岛素抵抗伴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 根据病情可采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1 型和 2 型糖尿病患者,因为他们自身胰岛功能的差别,所以在进行胰岛素注射的时候,给药模式会略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p> <h3>三、哪些情况下需要使用胰岛素?</h3> <p>对于胰岛素的使用,首先要根据病情需要。糖尿病患者在以下情况时需采用胰岛素治疗。首先: 1 型糖尿病。其次: 2 型糖尿病合并有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时。第三,2 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和高渗昏迷等急性代谢并发症。第四,2 型糖尿病在手术、妊娠、创伤等情况时。第五,2 型糖尿病运用口服降糖药失效或存在严重不良反应不能应用时。第六,新诊断的病人血糖非常高的时候可首先采用胰岛素治疗以解除高血糖毒性。最后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也需应用胰岛素。</p> <h3>四、使用胰岛素会成瘾吗?</h3> <p>这是广大糖尿病患者最关心同时也是应用胰岛素最担心的问题。所谓成瘾的概念,就是你一旦应用就对其产生依赖性,很难离开它,如吸毒,吸烟、饮酒及某些药物成瘾,如果停用,就会出现很多身体不适的情况。胰岛素不是这么回事,胰岛素是身体分泌并必须的物质,因此不存在成瘾的问题,只存在你的病情是否需要不需要用胰岛素的问题。</p> <h3>五、注射胰岛素是否异常疼痛?</h3> <p>胰岛素的注射从心理上来说,有很多病人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一想到每天用针注射,一个是怕痛,还有的病人会觉得病情更重了,自己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总之会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不愿意用胰岛素。但是实际上,注射疼痛在早年是存在的,因为当时我们注射的针头确实比较粗大,也不是一次性的,重复使用,针头磨破之后有卷刃,也会引起疼痛。但是现在,胰岛素注射的针头又短又细,注射的阻力又小,同时也做了一定的减痛处理,一般是不疼的。同时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也会减少疼痛。</p> <h3>六、注射胰岛素的技巧有哪些?</h3> <p>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也是减轻注射胰岛素所引起疼痛的办法。从注射技术来讲:首先要注意注射部位轮换,胰岛素注射部位主要可选的是腹部、上臂的外侧、大腿的外侧和臀部。速效胰岛素首选腹部注射,长效素胰岛素可以选择臀部或大腿,这样吸收比较慢。然后要注意轮换。大轮换是指在腹部、臀部、上臂这几个地方进行轮换,小轮换是在注射局部轮换。每一次注射要在相隔一公分的地方进行。如果总是在一个部位注射容易出现局部脂肪增生或脂肪萎缩。</p> <p>另胰岛素一定强调是皮下注射,不能注射到肌肉层。注射到肌肉胰岛素吸收过快,容易导致低血糖。确保注射到皮下的办法就几条:首先根据皮下脂肪厚度尽量选用短期的针头。此外对于比较消瘦的人、儿童在注射的时候要捏皮,然后对着中心地带进行注射,这样就能确保注射到皮下。</p> <h3>七、胰岛素的使用会带来低血糖的风险吗?</h3> <p>胰岛素可以说是目前最强的降血糖药物,同其他药物一样是双刃剑,其最大不良反应是引起低血糖。如果注射的剂量不合适,注射的技术不规范,还有注射的胰岛素和其它的饮食运动等等这些生活方面配合不合适,都有可能造成低血糖的风险。但是随着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低血糖的风险已大幅度的下降,胰岛素类似物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比人胰岛素、动物胰岛素明显减少。所以说低血糖的发生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只要我们选择合适的胰岛素,有更好的生活方式配合,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是可以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的。</p> <h3>八、一旦用了胰岛素以后,还能使用口服降血糖药物吗?</h3> <p>完全有可能。上面介绍胰岛素治疗六大适应症中的第六条是:新发的 2 型糖尿病病人,运用胰岛素治疗把他的葡萄糖浓度降下来,葡萄糖毒性消除,就可以改为口服降糖药,部分病人经过早期胰岛素治疗以后,可能只需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就可以使血糖长期保持在理想水平,所以使用胰岛素一段时间后完全可以改为口服降血糖药物的。</p> <h3>九、胰岛素该如何保存?</h3> <p>同所有药物一样胰岛素要在效期内使用;同时正确保存胰岛素是保证胰岛素降糖功效的重要方面。胰岛素保存要点有两点:首先没有开封的胰岛素,建议在冰箱冷藏柜内保存,一般是推荐放到第一层远离结冰的地方。对于已经开封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建议放在常温下,不要放在冰箱内,胰岛素在摄氏 30 度以下可以保存 4 周,同时应避免日光照射。</p> <h3>十、对糖友们的建议</h3> <p>最后,广大糖友应该知道,同所有药物一样胰岛素也是双刃剑,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也有一些患者会有另外的误区:认为口服降血糖药物伤肝伤肾,不愿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只打胰岛素,实际上也是错误的。应用胰岛素或是采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要根据病情的需要由专科医师决定。同时应用胰岛素同样需要生活方式的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最基本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永远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当然必要的药物搭配可以取得额外的获益。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避免走极端或偏听偏信才是正确对待糖尿病的态度。</p>
高血压病人冬季生活指导<p><strong>高血压是由不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以动脉血压升高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心脏、大血管、肾脏、眼睛等重要脏器功能受损或衰竭。</strong></p> <p><strong>中国是高血压大国,流行病学显示,目前中国 18 岁以上成人有高血压患者约 3.58 亿人,高血压及其引起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影响国人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strong></p> <p><strong>高血压的病情不仅与饮食、运动、情绪、睡眠及药物治疗等因素相关,季节变化亦有可能引起血压的波动,研究发现相比于春夏季节,秋冬时节血压更易波动,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更易出现。寒冷的冬季给高血压患者带来的不仅有寒意还有更高的风险。</strong></p> <p><strong>研究表明冬季人体的平均收缩压比夏季高10mmHg,平均舒张压比夏季高6mmHg左右;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上升1.3mmHg,舒张压上升0.6mmHg,并且各医院门诊高血压病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夏季。其主要原因是冬季寒冷的刺激使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进而引起收缩压及舒张压上升。由于血压升高及波动,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或心梗等并发症,因此在冬季,高血压患者更加需要注意保护自己。以下是医生给出的一些建议:</strong></p> <h3>1.注意御寒保暖。</h3> <p>寒冷的刺激不仅会引起血压升高还能引起血管收缩等,高血压患者冬季更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事件,所以高血压患者在冬季更要注意保暖,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冬季外出时候一定要带围巾手套,特别是要保护好头、颈、足,降温时尽量减少外出。早上起床后应在被褥中活动舒展身体,然后再下床活动,为减少寒冷刺激,洗脸刷牙应使用温水。半夜起床上厕所,一定要穿好衣服,防止受凉。</p> <h3>2.监测血压,按时服药。</h3> <p>冬季血压变化大,更应注意监测血压,如果发现血压较以往明显升高,应及时就诊,适当调整降压药物。此外,冬季更应该注意降压治疗的持续性,对需要换用其他种类降压药治疗的患者,特别是服用α、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应循序停药,以免造成血压波动。</p> <h3>3.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是防治高血压的基础</h3> <p>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目前相关,除了药物治疗,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血压的控制也十分重要。高血压患者应注意多吃蔬菜和水果,忌吃高脂肪、高糖及过咸食品,食盐摄入量以小于 5 克每天为宜,应多吃些热量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等,此外还应保证适当的水分摄入。老年人在睡前、起床后喝杯白开水,有利于降低夜间血黏稠度和保持大便通畅,进而减少最易在晨间出现的脑血管事件。此外严格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心情平静,应坚持规律适度体育锻炼,但不宜做激烈的体育运动,推荐户外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等。</p> <h3>4.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h3> <p>不要熬夜,熬夜会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导致血压升高。</p> <p><strong>总之,在严寒的冬季,高血压患者更应该注意血压监测,按时服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的控制血压,保持健康。</strong></p>
糖尿病患者旅游注意事项<p>一次健康愉快的旅游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还能增长知识,强身健体。同时,外出旅游不同于居家生活,饮食、作息时间及体力活动均有改变。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外出旅游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对病情带来影响,那么糖尿病病人人旅游时需要那些注意事项呢?</p> <h4>(1)评估病情是否适合旅行</h4> <p>糖尿病病友外出旅游应该在病情相对稳定时,如果血糖不稳定,波动较大或合并有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是,建议病不要外出以免加重病情或发生意外。所以建议广大糖尿病病友外出旅游前先到医院进行血糖及相关指征的检查,咨询专科医生确定是否适宜长途旅行。</p> <h4>(2)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h4> <p>旅行途中饮食、运动、睡眠及劳累等不确定因素均能引起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应该随身携带急救卡或常就诊医生的联系方式,一旦出现病情变化或如意外状况时,可以快速让医生了解病情,确保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p> <h4>(3)携带需足量药物,按时应用降糖及相关药物,避免病情变化</h4> <p>携带足够的药物是保证糖尿病病人愉快旅行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口服药物还是注射用胰岛素,都要携带足够的用量,以备旅途中使用。按时足量应用控糖及其他相关药物,以免造成病情变化。</p> <h4>(4)携带血糖仪</h4> <p>旅游时带上血糖仪及监测血糖所需用物,随时监测血糖,以便了解旅途中血糖的变化。</p> <h4>(5)合理存放药物</h4> <p>药品在过热或者过冷的环境中性状会产生改变,影响疗效,尤其是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遇高温会变质凝固,从而失去生物活性;胰岛素也不能冷冻,不宜剧烈震荡,否则会使胰岛素失效。建议外出游玩时随身携带胰岛素保温包。</p> <p>建议在胰岛素注射完毕后,要卸下针头废弃,因为笔芯上有针头,瓶内胰岛素与外界相通,当温度发生改变时,液体热胀冷缩,影响剂量的准确性,导致血糖不稳定,还容易造成交叉感染。</p> <h4>(6)随身携带零食糖果</h4> <p>出行途中,由于运动量和平时不同,进餐时间也许有所延误,低血糖状况随时可能出现。因此口袋里一定要准备上面包、糖果等零食以备低血糖时使用。</p> <h4>(7)备齐常用药,随身保平安</h4> <p>旅行中晕车、晕船、晕机及中暑情况并不少见,常引起呕吐、脱水等情况,导致血液浓缩,血糖升高,对糖尿病患者非常不利,要及时喝水补充水分,提前服用药物进行预防。</p> <h4>(8)必须做好足部防护</h4> <p>旅行时必然比日常走路更多,因此选择合脚的袜子和鞋子预防脚步受损,预防糖尿病足非常重要。</p>
怎么样携带与保存胰岛素?<p>门诊经常遇到应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询问胰岛素的储存和携带方法,也不乏遇见一些需要应用胰岛素的病人因不清楚胰岛素的储存和携带方法而拒绝应用或因错误的储存和携带方法导致胰岛素效价降低甚至失效影响病情控制的情况,那么胰岛素应该怎样储存和携带呢?</p> <p>胰岛素是蛋白质激素的特性决定了胰岛素遇冷遇热均会变性失效,因此适宜的储存环境才能充分保证胰岛素的药效,具体来说未开启的胰岛素应保存在 2℃至 8℃的冰箱中,并在保质期前使用。已开启的胰岛素应注明开启时间,不必再放入冰箱冷藏,并在不超过 30℃的室温阴凉处存放,已经开封使用的胰岛素应在 30 天内使用完毕。 切记不要把胰岛素放在冰箱的冷冻层,结冰的胰岛素由于温度低会发生变性而失效,更不能为了避免浪费而将已经结冻的胰岛素解冻使用。</p> <p>剧烈震荡也会造成胰岛素效价降低,尽可能避免剧烈震荡,如果需要长途携带,可将胰岛素装在胰岛素储存包内,到达目的地后尽快放入冰箱中冷藏。</p> <p>如果乘飞机出行,胰岛素不能放在托运行李内,托运行李舱内的温度和客舱的温度是有很大差别的,胰岛素经过托运会导致失效,所以一定要将胰岛素随身携带。</p> <p>出行之前最好根据自己此次出行的天数,算一下所需的胰岛素量,尽量不要带太多。</p>
空腹血检查注意事项<p><strong>医院就诊,多数情况下需要抽血化验,多数医院要求抽空腹血。对于大多数病友看来未进食、未饮水就是空腹状态;同时,也有不少人坚信只有空腹抽血结果才可靠。到底是不是这样呢?</strong></p> <p>首先,并非所有化验均需要空腹抽血才行。一般情况下,需要空腹抽血的有:有关糖代谢方面的检查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 C 肽,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及脂蛋白,血流变、部分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基础值及骨代谢标志物等需要抽空腹血检查;而其他众多检查项目并非必须抽空腹血才行,某些激素需要特殊的方式才可靠。所以广大病友拿到化验申请单后一定要问清医生相关注意事项。</p> <p>其次,所谓的空腹血并非只是未进食、未饮水而已,尚有一些特殊要求,一般来说空腹抽血需要要求至少禁食 8 小时,以 12 ~14 小时为宜,但不宜超过 16 小时,禁食是指没有任何热量摄入。宜安排在上午 7: 00~9: 00 点采血。空腹期间可少量饮水。采血前 24 小时,患者不宜剧烈运动,采血当天患者宜避免情绪激动,采血前宜静息至少分钟。某些检查尚有特殊要求,如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要求试验前三天碳水化合物摄入不少于 150 克等等。</p> <p>同时,需要提醒广大病友的是,对于正在服用药物的慢性病患者来讲,包括降压药、心脏病用药,甲减用药如左甲状腺素钠片等,原则上不能因为检查而自行停药。</p> <div><strong>什么情况下需要空腹抽血,其注意事项你明白了吗?</strong></div>
胰岛素不是洪水猛兽,医生让用就用吧<p> 提起糖尿病,就不能不提胰岛素,糖尿病作为当今发病率迅猛增加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人类对糖尿病的认识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相当长时间内却对其无能为力。在胰岛素被发现并成功应用于治疗糖尿病之前,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是以天或月计的,上世纪初美国著名糖尿病医生拜伦采用的“饥饿疗法”曾是当时最好的治疗方式,也仅仅能使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延长数月。糖尿病患者这种悲惨的命运因加拿大外科医生班廷于 1921 年发现胰岛素并成功应用于治疗糖尿病而改变,此后,一系列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相继问世,糖尿病今天最终成为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p> <p> 胰岛素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对糖尿病治疗有效的药物,时至今日依然在治疗糖尿病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甚至仍然是某些患者的唯一选择或终极选择。即便如此,在广大糖尿病病友中仍然存在许多对胰岛素的种种误区。有鉴于此,有必要再次谈谈  </p>
糖尿病管理要靠自己<p>今天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大多数病友的想法是找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为自己诊治,最好能做到药到病除,这是不现实的!以为把糖尿病交给了医生就万事大吉,这是完全错误的。</p> <p>因为绝大多数糖尿病是一种终生伴随的疾病,一旦得病,需长时间治疗,同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运动、情绪、生活习惯、是否规律用药等密切相关,这是医生代替不了的,其根本在于自己。</p> <p>我们常常把糖尿病治疗方式比喻成:五匹马一套车。五匹马分别是: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及心理调节,这辆车就是糖尿病。饮食、运动、药物、心理调节、糖尿病监控等只是驾车之马,而掌握车行方向的是糖尿病友自己。医生起着指导教育和监督作用。只有摆正了这些关系才能驾好糖尿病这套车。所以,管理好糖尿病最终要靠广大糖尿病友自己!</p>
"神药"二甲双胍的是是非非<p>二甲双胍作为降糖药物上市已经接近 60 余年,与神药“阿司匹林”一样,人们对于二甲双胍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热度没有随着“它的高龄”衰退,反而是有成为“药物届网红”的潜力。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二甲双胍的前世今生。</p> <p><strong>二甲双胍,源自山羊豆草,后者来源于欧洲南部和西南亚,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法国丁香”,遍布于欧洲各个国家的乡间田野。它可以长到一米多高,开花呈白色、蓝色或紫色。</strong></p> <p>早在中世纪,欧洲大陆最初于瘟疫流行期间,用山羊豆促进发汗以及哺乳动物的催乳。法国科学家 Watanable 的注意:山羊吃了这种牧草后虽然产奶量会增高,但会发生严重低血糖,甚至死亡。后来人们从中分离到了胍类的物质,有降糖作用,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二甲双胍。</p> <p>二甲双胍上市后,其兄弟姐妹——苯乙双胍、丁双胍等相继上市,也正是在这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明星降糖药”——胰岛素诞生了;二甲双胍因为市场的巨大竞争而面临退市。然而,人们发现胰岛素会诱发低血糖、体重增加、脂肪萎缩等,同时苯乙双胍可诱发严重的乳酸酸中毒,同时,UKPDS 向全世界宣布他们的发现——双胍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这才让双胍东山再起,二甲双胍也凭借着<strong>【安全性、有效性】</strong>走到今天。</p> <p>接下来,我们从二个方面详细的聊聊这个“神药”。</p> <h3>一:二甲双胍的专业技能:</h3> <ul> <li>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li> <li>作用于肌肉和脂肪,促进肌糖原合成,降低游离脂肪酸,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li> </ul> <h3>二,有研究发现的二甲双胍其他作用</h3> <ul> <li>改善血脂和脂肪肝。</li> <li>预防糖尿病,减少糖尿病发生率:存在争议,但是说明书中并未明确指出可以用于糖尿病前期的治疗。</li> <li>调节肠道菌群。</li> <li>减肥作用:多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减轻体重,不过,这个明确的减肥效果,远没有大多数人想的那么好。首先,这些临床试验都是在特定人群中进行的,受试者多是真正的肥胖、对胰岛素抵抗的人群,不能假定二甲双胍对体重正常的人也有同样的效果。其次,二甲双胍的减肥、减重效果是有限的。在临床试验中,只要样本数量足够大,减重 2 公斤也可以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效果。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比如说一个 150 公斤的胖子,减重两公斤能看到显著的区别吗?所以,即便临床试验能坐实二甲双胍减肥的效果,但它目前只能给特定的人群使用,不可能成为一般人所期望的「减肥药」。最近一些研究表明,在小鼠中,二甲双胍会诱导肝细胞表达并分泌“厌食激素”生长分化因子(GDF15),导致血液中 GDF15 水平升高,进而调节大脑特定区域,抑制对摄入高脂饮食的欲望,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但是在人类中,GDF15 的生理作用和调节仍然是个谜。</li> <li>抗癌:对携带 EGFR 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同时使用二甲双胍和靶向药进行一线治疗,患者能获得比单独使用靶向药更长的生存期;二甲双胍与血红素联用,可以用来有效抑制三阴乳腺癌的生长。目前也只是在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中得到验证。</li> <li>防癌: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卵巢癌风险下降 82%;在根除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让胃癌风险降低 51%。但在二甲双胍减少卵巢癌风险的调查中,28 万名糖尿病患者没有服用二甲双胍,这些人中出现了 2600 例卵巢癌,发病率大约是 1%,是同一地区平均人群卵巢癌发病率的 30 倍。而那些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虽然卵巢癌发病率降低了,他们的发病率还是比普通人群的发病率高 10 倍。因此,虽然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双胍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中卵巢癌的发病率,但我们无法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本来患癌风险很低的普通人吃了二甲双胍之后,卵巢癌风险会降得更低。</li> <li>益寿延年:动物实验表明,喂食小鼠二甲双胍之后,雌性小鼠的寿命能延长 37.8%。目前只有动物试验证据。很显然,人不是小鼠,一个药物能延长小鼠的寿命,不见得就能延长人的寿命。即便在动物实验中,虽然最早实验显示二甲双胍能将某种小鼠的寿命延长 40%,但在后续的实验中,对于其他种系的小鼠,寿命也只延长了 4~6%。更要命的是,如果剂量过高,造成肾损伤,小鼠的寿命还会减少 14%。</li> <li>抗衰老:二甲双胍的抗衰老的作用,目前的研究发现,其实代谢产物「胍丁胺」才是抗衰老的关键。二甲双胍如果想要代谢为胍丁胺,就需要依赖于肠道菌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肠道菌群,即使服用同样的二甲双胍,也会有不同的效果。</li> <li>逆生长: 9 名 51~65 岁的志愿者,使用生长激素、脱氢表雄酮(DHEA)和二甲双胍一年之后,平均表观遗传学年龄减少了 2.5 岁,免疫系统也有恢复活力的迹象。</li> <li>保护心血管:左心室肥厚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大危险因素,在临床试验中,患有冠脉疾病,同时有胰岛素抵抗或者处于潜伏期糖尿病的患者,服用一年的二甲双胍之后,左心室肥厚出现了逆转。但这只是一个小规模的临床试验。</li> <li>治疗 PCOS,降低流产、早产的风险:对于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女性患者,口服二甲双胍似乎能够降低流产或早产的风险(减少 50%)。口服二甲双胍降低降低 PCOS 流产或早产的临床试验在挪威、瑞典、冰岛等地的 14 个研究中心同时进行,但很不幸的是,虽然二甲双胍把流产、早产风险降低了 50%,但统计分学分析并没有提示显著性。</li> <li>修复大脑损伤:二甲双胍可以增加小鼠神经干细胞的数量, 有修复大脑损伤的功能,但这个作用必须通过雌激素实现,所以这个改善在雌性小鼠中明显,在雄性小鼠中就看不到效果,更不用说在人类中的结果了。</li> <li>治疗自闭症:二甲双胍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研究是一个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与安慰剂相比,二甲双胍降低 BMI 的效果很明显,提供了明确的临床证据。但二甲双胍所提供的帮助,也只是控制体重,对 ASD 患者的空间记忆和语言记忆方面的评估,并没有明显改善 。至于二甲双胍对 X 染色体易裂症的治疗只有个别案例报道,真正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中,尚未报道结果。</li> <li>抗抑郁:近日,Diabetes Care 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丹麦人群的研究,分析了不同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与抑郁症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共有口服降糖药者 360205 人,胰岛素注射者 64582 人。持续使用二甲双胍和包括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方案与抑郁症发病率降低相关。吡格列酮与抑郁症发病率降低无关。其他降糖药或胰岛素与抑郁症没有显著相关性。基于本次研究结果,二甲双胍对抑郁症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考虑用于指导有患抑郁症风险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处方。</li> <li>治疗老年痴呆: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与不使用二甲双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相比,使用二甲双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症的发生率较低。这项观察性研究始于 2005 年,目前仍在进行之中。研究发现,与未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受试者相比,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受试者的认知下降速度明显较慢。</li> <li>生发: 2019 年 5 月《细胞》子刊发文,提出外用涂抹二甲双胍能唤醒小鼠处于休止期的毛囊,进入生长期,从而促进毛发生长。</li> <li>逆转肺纤维化:在博莱霉素引发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中,二甲双胍可以激活 AMPK,让肌成纤维细胞对细胞凋亡敏感,加快纤维化组织的消融。</li> <li>预防黄斑变性: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服用二甲双胍可以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率降低 46%。</li> <li>抗雾霾、抗血栓形成:有研究认为二甲双胍能抗雾霾。2018 年 10 月,《CELL》子刊的一篇文章称,研究员在小鼠实验中证实,二甲双胍可以预防雾霾引起的炎症,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li> <li>减少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一项 2 期临床试验表明,在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中,肺炎、中重度感染、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都要低于安慰剂组。与安慰剂组相比,二甲双胍组有较多的腹泻事件。当然,这只是一个 2 期临床结果,入组人数较少,还需要 3 期试验进一步验证。</li> <li>抗炎作用:有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不仅能通过改善诸如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的代谢参数来改善慢性炎症,而且有直接的抗炎作用。</li> </ul> <p>通过上面的盘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二甲双胍确实可能有很多功能,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经过临床试验初步证明,可以给临床治疗带来改变。大部分相关的研究其实还不是很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即使二甲双胍有某些效果,真正收效也可能非常有限。</p> <p>一个药物分子是否能真正成为一个治疗性的药物,首先要经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对其机理进行研究。这些都是打基础的研究,即便结果很鼓舞人心,还需要经过正规临床试验验证,才能明确治疗效果。有关二甲双胍的各种功能,看着敲锣打鼓相当热闹,其实大多数都只有细胞学、动物实验的证据,只有极少数进行到 2 期临床。从人类发现胍类可以降血糖,到真正应用到临床,经历了非常长的时间,所以在没有完成临床试验之前,所有研究可信度基本等同于江湖传说。</p> <p>胍类药物会导致严重的乳酸酸中毒症,对于有慢性肾病的患者,临床实践中都会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比较谨慎。对于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需要注意监测乳酸酸中毒。 最后,我们需要肯定二甲双胍在治疗 2 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在目前的二甲双胍的说明书中,唯一的适应症只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效果不佳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虽然二甲双胍是糖尿病的常用药,但也不要因为它「神药」的光环而忽略了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这绝对不是可以买来当「保健品」日常服用的「灵丹妙药」!</p>
注射胰岛素会不会上瘾?<p>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一个重要药物,但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提胰岛素色变是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怕注射疼痛,多次注射影响生活质量及认为注射胰岛素会上瘾等等,于是,很多需要靠注射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宁愿忍着血糖控制不稳定带来的伤害,也不愿接受注射胰岛素。今天就给大家谈谈注射胰岛素会不会上瘾的问题。</p> <p>细胞象一个小家庭,靠“细胞膜”与外界隔离开来,以维持内部的稳定和发挥其功能。几十万亿个“家庭”组成了人体这个“大社会”。葡萄糖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摄入的淀粉类食物经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进入血液循环,变成我们可以测到的“血糖”。血糖必须进入细胞中才能变成可以被利用的能量。由于细胞膜的阻挡,葡萄糖必须通过在细胞膜上的许多特殊的“门”才能进入细胞,平时些“门”大多是关闭的,而胰岛素是唯一开启这些门的钥匙。进食以后“血糖”升高,胰岛立即分泌大量的胰岛素,细胞膜上的“门”全都打开,使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快速地进入细胞内,在平时,胰腺只分泌少量的胰岛素,细胞膜上只有少数的门处在开启状态,从而让血糖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正常范围。如果胰腺产生的“钥匙”不足不能打开足够的“门”,就会发生1型糖尿病;如果细胞膜上的“门”数量减少或者出现故障,不能打开,就会发生2型糖尿病,胰岛起初会过量生产胰岛素“钥匙”以增加与功能良好的“门”接触的机会,但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到晚期功能会衰竭,也不能产生足够的“钥匙”。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和中晚期的2型糖尿病要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以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但是,很多病人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认为胰岛素是“激素”,打了以后就要一直打下去,会对胰岛素产生“依赖”,就象毒品上瘾一样,对胰岛素有相当的恐惧感,大有“谈虎色变”之势,对打胰岛素能拖则拖,宁愿吃4,5种降糖药也不愿打胰岛素,结果不仅血糖控制不好,肝肾因降糖药物的副作用发生了损害,这时候在打胰岛素的话,对自身脏器的保护作用已大大减少,胰岛素也不能在短期内撤除,更让人产生胰岛素会上瘾的误解。</p> <p>在实际诊疗中,糖尿病医师会建议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首先会对胰岛功能进行评估,如果胰岛功能确实已经衰竭或是有了衰竭的趋势,则会建议胰岛素治疗。有很多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不能控制的患者仅使用少量的胰岛素即可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减轻自身胰岛的负担,让其得到充分的休息,还有助于胰岛功能的修复和恢复,胰岛素注射可在使用一个阶段后逐步撤除,仍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再者,相对于口服降糖药来说,胰岛素的副作用是最小的,因为胰岛素本来就是人体内存在的内分泌激素,只不过糖尿病患者的分泌量远远小于正常人,需要找“外援”而已。早期使用胰岛素,不仅保护了自身的重要脏器,延缓慢性并发症,而且还避免了胰岛素所谓的“瘾头”。</p> <p>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胰岛素的剂型、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都有了长足发展。目前胰岛素有超短效,短效,中效和长效剂型,针对不同的病患可以一天注射4次,3次,2次和1次,可以单独使用、放入胰岛素泵中或联合口服药物治疗,运用灵活机动。除了皮下注射外,口服的,雾化吸入的,皮下埋植的胰岛素也在研发之中。胰岛素的使用将会越来越方便,灵活机动,可以为不同患者的需求“量身定做”,给病患带来更多的益处和更小的痛苦和心理负担</p>
糖尿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信号<p><strong>糖尿病的危害在于其并发症,大多数 2 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并发症致残致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长期血糖控制欠佳有密切关系,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基本措施,尽早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有效处理是减轻并发症的危害方法,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表现是,要高度警惕并发症的可能性:</strong></p> <p><strong>1、视物模糊</strong>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发病率提高可导致视物模糊,同时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会致急性视力下降。</p> <p><strong>2、小便泡沫增多</strong> 糖尿病肾病早期因尿中蛋白含量增加有可能会出现小便泡沫增多的现象,所以小便泡沫增多要考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p> <p><strong>3、头痛、头晕、恶心</strong> 可能是血压高或低或低血糖的先兆。</p> <p><strong>4、出汗不正常</strong> 所谓的出汗不正常具体表现为出汗过少、出汗过多或者几乎不出汗;或者出汗区域异常,要考虑自主神经功能受到损害。</p> <p><strong>5、容易疲惫,四肢乏力,精神状态不佳</strong>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体内葡萄糖运转受阻碍,以及代谢产物堆积有关。</p> <p><strong>6、手足部发凉,而且手足部皮肤苍白或发紫</strong> 这是机体缺血的一种提示,严重者可能会发生足部坏疽。</p> <p><strong>7、胸闷、心前区不舒服</strong> 这种症状的出现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p> <p><strong>8、双足麻木、刺痛、袜套样感觉缺失</strong> 是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p> <p><strong>9、常有恶心、呕吐症状</strong> 如果经常出现恶心、呕吐,提示可能会发生酮症酸中毒。</p> <p><strong>10、双足皮肤苍白、发凉甚至暗紫色</strong> 是肢体缺血的表现,要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p> <p><strong>11、性功能减退、阳痿</strong>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预示着糖友微血管病变或自主神经受损。</p> <p><strong>12、腹胀、便秘</strong> 可能是胃肠植物神经受损或双胍类药物使用过量。</p> <p>对糖友来说,应防患于未然,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同时了解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先兆及表现,尽早发现及治疗相关并发症,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健康长寿。</p>
1.糖尿病(血糖高,低血糖,降血糖,糖尿病用药指导,胰岛素用药指导,儿童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消瘦,轻度乏力,口渴,胰岛素缺乏,糖代谢调节异常)2.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便秘,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糖尿病足)3.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促甲状腺激素调理)4.高血压(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血压异常,血压高,降血压)5.高血脂(血脂高,降血脂,清血管)6.高尿酸(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高尿酸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痛风,降尿酸,祛湿)7.内分泌疑难杂症(脑垂体瘤,生长激素,乳房早发育,肢端肥大,库欣综合征)8.肥胖(减肥,减重,祛湿,脾胃调理,减肥塑身)9.增重(增体重,BMI,增肥)
大学本科毕业,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工作。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医学院),曾在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等进修学习,擅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学术兼职有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骨质疏松专科分会常委等。
王志宏的问诊服务
图文问诊
¥79/48小时
电话问诊
¥60
门诊加号
暂未开通
视频问诊
¥119/15分钟
王志宏的患者评价
点击查看

99%

医生好评率

回复质量

98%好评

服务态度

98%好评

回复速度

97%好评
  • D***e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2024.5.2
    王医生非常专业,回复及时!!谢谢!!
    图文咨询
  • 张***渤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2024.5.1
    非常好
    健康咨询
  • j***p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2024.4.30
    挺好
    健康咨询

展开更多

王志宏医生的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医生成就

99%

好评率

3.4万

接诊人数

15分钟

平均响应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王志宏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王志宏
王志宏
主任医师

已认证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