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周兵
汪周兵主任医师
执业证:1103******73
实名认证
医师执业照

执业证书编号:1103******73

  •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失眠的常见原因<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多种因素可导致失眠。一是疾病因素,如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和躯体疾病。二是药物因素。据统计,有50多种日常用药可干扰睡眠,还有部分保健品。三是饮食因素,如咖啡、浓茶和酒类等会破坏睡眠结构。四是不良睡眠卫生习惯。这在年轻人当中并不少见,如睡前在床上读报、看手机、听音乐、回顾工作等等,易产生情绪波动,从而干扰睡眠。所以在年轻人中,多种因素会导致失眠。</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临床上部分就诊者虽然睡眠时间足够,入睡速度也不差,但仍有醒后无清醒感,表现为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和容易激动等症状,我们称之为非恢复性睡眠。这些患者常因浅睡眠、多梦这类睡眠质量问题而导致日间症状。对此类人群,从提高睡眠质量、延长有效睡眠时间入手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诊断的基本原则是先要排除其他方面的疾病,之后才能将其归因于睡眠问题。</span></div>
正确看待、选择安眠药<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失眠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安眠药,药物治疗是避免失眠危害健康的重要手段。许多失眠者因担心副作用而坚持不用安眠药。事实上,安眠药已经历了几代的发展历程,新一代药物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有较大优势。目前国内医院主要使用两大类药物,一是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安定类等,二是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酒石酸唑吡坦、佐匹克隆等。正确选用药物是关键。</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患者主诉是入睡困难还是早醒,有无抑郁、焦虑等症状,这些都是药物选择的依据。一般选择半衰期短,对白天的认知功能没有影响的药物。在这方面,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优势,比如唑吡坦,晨起无安眠药的宿醉作用,服用后多数患者能在20分钟内入睡,青年人仅需几分钟即可入睡,能有效缓解入睡困难。对于易醒、早醒的患者同样具有较好效果;对伴有抑郁或焦虑的患者,由于抗抑郁焦虑药物起效较慢,因此在初始阶段合并使用此类安眠药能迅速改善睡眠,提高患者信心和治疗依从性。而且,此类药物的耐受性及依赖性小,成瘾性小。</span></div>
适当行动,面对失眠<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1.失眠不是病。认为睡眠不好会自行改善,久而久之就发展为慢性失眠。慢性失眠都是由于急性或亚急性失眠没有得到纠正引起的。</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赖床补回睡眠。因睡不着而早上床,或是因没睡好而赖床。失眠患者待在床上的时间大都超过9-10个小时,这也属于不良睡眠卫生习惯。</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安眠药有害。认为一旦服上安眠药就不容易停药,日间常昏昏欲睡的,所以拒绝治疗。</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4.心理问题零可能。失眠可能由抑郁、焦虑等疾病引起。可一旦医生提及这些疾病,患者立即否认,认为自己过得很开心、家庭很和谐。其实,即使拥有好的家庭环境,生活幸福,并不意味着没有罹患焦虑、抑郁的可能。</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5.口口相传就是好。乱吃道听途说所谓的“好药”,从非正规渠道买药或购买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中成药”或者“西药”。</span></div>
你有这些失眠误区吗?<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1. 失眠不是病。认为睡眠不好会自行改善,久而久之就发展为慢性失眠。慢性失眠都是由于急性或亚急性失眠没有得到纠正引起的。</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 赖床补回睡眠。因睡不着而早上床,或是因没睡好而赖床。失眠患者待在床上的时间大都超过 9-10 个小时,这也属于不良睡眠卫生习惯。</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 安眠药有害。认为一旦服上安眠药就不容易停药,日间常昏昏欲睡的,所以拒绝治疗。</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4. 心理问题零可能。失眠可能由抑郁、焦虑等疾病引起。可一旦医生提及这些疾病,患者立即否认,认为自己过得很开心、家庭很和谐。其实,即使拥有好的家庭环境,生活幸福,并不意味着没有罹患焦虑、抑郁的可能。</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5. 口口相传就是好。乱吃道听途说所谓的“好药”,从非正规渠道买药或购买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中成药”或者“西药”。</span></div>
失眠产生健康问题,加重疾病风险<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失眠按病程分为急性失眠(&lt;1 个月)、亚急性失眠(1~6 个月)、慢性失眠(≥ 6 个月)。急性失眠会导致次日记忆力下降、容易激动、疲劳乏力等情况。慢性失眠可导致精神心理问题和躯体疾病方面问题。前者常见为抑郁和焦虑。</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据统计,90%的抑郁症患者会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等睡眠问题。后者涉及广泛,现有研究发现失眠与高血压具有相关性,长期慢性失眠还可导致血糖升高,记忆力下降甚至进展为老年性痴呆,以及慢性躯体疼痛等问题,引起全身各系统发生病理生理性改变。慢性失眠还会导致原有疾病恶化,延缓疾病痊愈进程,加重疾病治疗负担,延长住院时间。</span></div>
失眠那点事<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失眠是指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 30 分钟)、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 ≥ 2 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 6 小时),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睡眠障碍者占人群的38%,高于世界27%的比例。“夜猫族”、“熬夜党”、“晚睡星人”等新晋流行词使得失眠似乎变成了“时尚病”,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失眠状况不以为意,认为自己调节生活状态和节奏即可,偶尔、轻度的失眠对健康并无影响。</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据统计,失眠人群中,仅25%去医院就医;有42.3%未采取任何措施;有36.4%的人服用过安眠药,但其中仅 0.6%首次用安眠药来源于医生处方。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正是公众诸如此类的认知误区严重阻碍了失眠的及时诊治,可能导致了失眠问题的进一步加重。加强公众认识,正确对待失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span></div>
安慰四不要原则<div>1. 不要淡化遭遇:若安慰对方你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还瞎想其他的干什么?这样一来,对方会认为你不够理解他,不懂得他的苦痛,缺乏共情。</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 不要反复追问灾难:八卦似的询问灾难发生的情景,可能导致患者再次遭遇心理创伤,增加痛苦。</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 不要说教:你要相信我,明天一定会更好。这些苍白的字眼会让对方觉得无助,会认为没人能真在的明白我的痛。也许对方仅仅需要你简单的拥抱和倾听,而不是一句鸡肋的话。</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4. 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使你的亲人去世了,你也可以继续你的生活。即使是事实,这样的态度很可能会徒增对方的伤悲,要知道,死去的亲人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span></div>
安慰四要原则<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安慰也是一门技巧,但不见得有一张嘴就会安慰人,不恰当的安慰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四要原则</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1. 聆听:承认对方的遭遇,肯定对方的痛苦,感受对方的体验,在交流中,恰当的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心理支持。</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 共情:使用言语,以及拥抱、目光接触、面部表情等非言语方式进行互动,能够让对方感受到你能明白他的心,能尊重并理解他。</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 引导:对于国人而言,很多人都倾向于将痛苦的内心体验埋在心里发酵,你可以试着引导对方,将其宣泄出来。若对方处于抑郁状态,可能会一直陷入负性思维状态,想的都是糟糕的事情,那个时候你可以进行引导,肯定患者遭遇的同时,引导患者注意正性方面的事情。</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4. 提醒:你注意到对方长时间处于创伤的状态,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或有自杀想法或自残行为,应该提醒或陪伴对方接受专业的治疗或危机干预。</span></div>
心理自助五要原则<div>1. 宣泄不良情绪:不要误认为与他人谈论自己内心的痛苦就是软弱的表现,正确的做法是将自己内心体验及时说出来,与家人或朋友共同分担。</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 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感受: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否认灾难发生带来的情绪、行为和躯体方面改变,承认这些是经历了创伤性事件之后的正常反应,并不加批判的去察觉和接纳自己的内心体验。</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 减少应激:避免接触道听途说的信息;适当控制自己接触媒体的时间,灾难性重现可能会使创伤加剧。</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4. 寻求心理支持:不要孤立自己,多和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在一起,寻求安全感。或参加灾难幸存者小组,相互分享各自的体验,往往能感同身受,得到支持与理解。</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5. 减压: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例如跑步、瑜伽;也可以选择专业性更强的减压技术,例如放松训练、冥想等。</span></div>
面对灾难,人可能会出现哪些反应?<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情绪方面:</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恐惧担心:害怕灾难再次发生,或其他不幸的事情降临到自己身边。</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迷茫无助:面对不可预知的灾难,无力抗争,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觉得末日即将来临。</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不幸去世而感到难过。</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自责:恨自己不能救出家人。</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为什么偏偏是我?埋怨救灾人员没有及时的救出家人。</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失望:满心期待奇迹的发生,但最后还是以失望而告终。</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行为方面:</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闪回:脑海里不断浮现灾难发生时的场面。</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思念亲人:十分想念亲人,因亲人的去世而感到内心被掏空,无法再想其他事情。</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过度敏感:缺乏安全感,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紧张不安,充满恐惧感。</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逃避:不愿意接受事实,认为这不是真的,借烟酒消愁。</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躯体方面:</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冒冷汗、头晕、颤抖、哽咽感、焦虑、失眠。</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面对灾难时,出现上述表现并不是病态的,而是人对强烈的应激的正常表现。</span></div>
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治
工作20余年,目前在三甲医院任临床心理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省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市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市优秀临床医生,市百名医德之星,市文明职工,临床经验丰富!
汪周兵的问诊服务
图文问诊
暂未开通
电话问诊
¥119
门诊加号
暂未开通
汪周兵的患者评价
点击查看

99%

医生好评率

回复质量

90%好评

服务态度

92%好评

回复速度

94%好评
  • j***u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2024.4.9
    很负责 很有耐心 很有责任心
    图文咨询
  • j***C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2024.3.13
    好医生
    图文咨询
  • A***c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2023.10.26
    回答切实有效,简洁明了。很实用。
    图文咨询

展开更多

汪周兵医生的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暂无问诊记录

医生成就

99%

好评率

755

接诊人数

6小时

平均响应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汪周兵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汪周兵
汪周兵
主任医师

已认证

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 临床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