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萌
叶萌副主任医师
执业证:1104******17
实名认证
医师执业照

执业证书编号:1104******17

  •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线上线下就诊指南<p> 亲爱的患者朋友,非常荣幸我能够为您提供专业服务,下面我门诊就诊的相关注意事项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p> <p>叶萌医生线下门诊时间一览表</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238937/10/1412/9376/6594f27cFf92b94bd/4298f813d3ce9d13.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div> </div> <div>1、预约挂号:</div> <div> </div> <p>关注“武汉市精神卫生官方”微信公众号,在下方“预约挂号”选择“门诊服务”点进去“二七院区”-“精神科“(周二上午)“二七院区”-“精神科”(周三下午)这是专家门诊时间,如果想挂心理咨询门诊,需要点击“二七院区”-”心理门诊“选择”心理诊“(周四上午),具体操作见下图:</p> <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241429/7/1816/23371/6594f2c4F39cb05ee/1e0ead8a038b4e37.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 </p> <p>温馨提示:</p> <p> </p> <p>(1)一般提前一周网上放号,如果实在没有线上挂到号,可以直接到诊室找我,现场加号,以免耽误就诊或随诊。</p> <p>(2)如果需要空腹做检查的患者朋友预约挂号后就诊当天无需候诊,直接到诊室开相关检查即可,因为做检查需要一段时间。一般早上空腹(不吃药、不吃饭)检查比较稳妥,一般服药一个月左右需要复查一次,观察药物浓度,观察药物有没有副作用,医生好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p> <p>(3)首诊患者一般间隔一周或半个月复诊(根据病情),复诊稳定患者一个月就诊一次即可。(病情稳定患者或因疫情不方便来院患者也可以选择京东健康平台复诊或开药)这个平台除了安眠药之外都可以直接申请开药,写好地址直接邮寄至您家里,方便快捷.</p> <p>2、叶萌医生门诊时间</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247483/11/1792/9376/6594f20dF0a2f0d7c/62355a7ca9619a4e.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3、线上问诊:一般门诊患者较多,就诊时间有限,有很多疑虑或注意事项以及服药情况不了解,或者还有许多需要补充的病情或外院检查资料,可以选择线上补充咨询。可以有一次免费咨询机会,但是医生都是利用中午、晚上或周末休息时间在线回复大家,可能需要等待,希望大家谅解。</p> <p> </p> <p>(1)如何线上问诊:两种方式,任选其一即可。</p> <p> </p> <p>a.线下门诊时微信扫码,先关注京东互联网医院公众号,再点开我的头像,按照文字要求把资料输入,即可进入咨询页面。</p> <p>b.还是“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官方”公众号,点击“网络咨询-试运行”进入“名医咨询”,往下滑直至找到我的头像点开直接咨询,具体操作见下图:</p> <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215630/2/15789/100769/62418bb1Ed8cd2f70/2a89a971dce8b2bf.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 </p> <p>(2)具体咨询形式有三种选择:</p> <p> </p> <p>图文咨询、电话咨询和私人医生,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问诊方式。(温馨提示:医生是利用休息时间为您服务)</p>
运动是对大脑最好的投资<p>运动是对大脑最好的投资</p> <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31787/3/30896/95007/6435f836Fc3b63bf0/24b5cfd723a51002.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div>爱运动的孩子,内心才能拥有十足的力量;这股力量不但可以强健孩子的体魄,塑造孩子的人格,还能唤醒孩子对生活的积极和热爱。</div> <div> </div> <div>01</div> <div> </div> <div>上周,表姐打电话跟我抱怨,说自己快被女儿整崩溃了。起因是小侄女上网课的时候,老是东张西望开小差,老师说翻开课本,她连哪一页都找不到。写作业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一会抠橡皮,一会抠本子,每天磨叽到很晚都写不完。表姐说,小侄女小时候挺聪明的,最差也是前三名,可是现在学习状态却越来越差,眼瞅着马上就要中考了,可把她愁坏了。</div> <div>“她们班总考第一名那个女孩,父母经常一放假就带她出去玩,听说不是去滑冰就是去爬山,也没见她怎么用功学习,成绩却这么好。</div> <div>我们家这个呢,每个周末都在家认真写作业,就连暑假寒假都没敢放松,我和他爸为她的学习操碎了心.....</div> <div>你说说,她怎么就越来越笨了呢?”</div> <div>这让我想起了美国的一项“零时体育计划”。</div> <div>芝加哥一所中学,要求一组孩子每天早上7点到校跑步、做运动,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再去上文化课。一开始家长们都极力反对,孩子早起已经很累了,再去操场跑几圈,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学习?上课打瞌睡岂不是更耽误学习?可结果,孩子们不但没有累趴下,反而上课精力更集中了。一个学期过去,晨起运动的这组学生,不论是阅读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比其他学生提高了10%。这也让家长们震惊了。为什么运动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为什么那些爱玩、爱跑、喜欢出去疯的孩子,反而好像更聪明呢?</div> <div> </div> <div>02</div> <div>运动,是对孩子大脑最好的投资</div> <div>纽约大学神经科学教授Wendy A. Suzuki曾说过自己的经历。有一段时间,她一直呆在黑暗的房间里,没有运动过,很快她的体重增加了25磅。她出去参加了一趟泛舟之旅,结果发现自己就是那趟旅行中最弱的人。因此,她开始去健身房锻炼,尝试了自由搏击、跳舞、瑜伽等等运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不仅减掉了那25磅,而且专注力、注意力、记忆力都比以前好了,写起东西来非常顺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最终她得出了结论:运动最能改变你的大脑。只要很单纯地去动你的身体,就能对你的大脑产生立即、持久、且有保护作用的益处,并能持续一生。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爱运动的孩子,成绩往往更优秀。武汉新洲一中有个学霸屈安琪,高考考了693分的好成绩。可她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反而兴趣广泛。她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篮球队,拿过全区的乒乓球单打冠军、1500米和3000米长跑冠军......她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学习期间也很少生病。班主任夸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专注:</div> <div>“学习的时候好好学,打球的时候好好打。</div> <div>正是这种专注,让她的效率比一般孩子高。”</div> <div> </div> <div>脑科学家洪兰教授也曾说过,激活孩子大脑最好的方式,首先就是运动。因为运动的时候,人体大脑会自动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些神经传导物质都跟学习与记忆有关。所以,千万别觉得运动是在浪费时间。那些经常运动的孩子,学习效果会更好,记忆力、专注力等都比较强。运动,才是最有效的“健脑药”。</div> <div> </div> <div>03</div> <div> </div> <div>孩子离运动场越近离焦虑和抑郁就越远李玫瑾教授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孩子12岁之前一定要充分运动。她的外孙女,一两岁的时候就去学了游泳,然后是学田径、学跳舞,小姑娘晒得跟小黑猴一样,但是看起来特别结实有力量。她还曾经把外孙女的奥数班给退了,换成了运动班。因为运动,除了能够开发孩子小脑、促进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防止孩子今后大学抑郁症的问题。</div> <div>《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中曾显示:</div> <div>“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div> <div>而这令人心惊的数字背后,还有频频冲上热搜的青少年抑郁自杀事件。</div> <div>现代社会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而运动,就是孩子坏情绪最好的“解药”。我初三的时候,班上有一个新转学过来的女孩,身材瘦小,性格敏感又自卑。新的环境让她难以适应,有时候老师一句批评,她都能在课堂上哭出来。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她整夜整夜失眠,人也开始变得恍惚起来。经医生诊断,当时的她已经有了抑郁倾向,老师建议她休学一段时间,她的妈妈便来学校将她领回了家。今年的一次同学聚会,她的变化惊人。那天她穿着一身运动服,整个人充满了阳光和自信,和我们说起话来也落落大方,完全没有了印象中的胆小和拘谨。她说,当年多亏了妈妈,回家后经常带她出去运动,晨跑、爬山、攀岩、跆拳道....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后,她不仅身体素质变强了,心态也变乐观了。</div> <div>“每次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或者碰到了什么难过的坎,我就会去运动场上跑一跑,一身汗下来,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了。”</div> <div> </div> <div>有句话说,人最好的医生就是空气、阳光和运动,它治疗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内心。其实,当你感到疲惫、压抑时,你的海马体在变瘦,血清素也会出现不足。而运动恰好能刺激这些物质的分泌,进而帮你释放情绪,缓解压力,内心得到治愈。经过运动洗礼的孩子,能对生活重拾信心,一路</div>
《被讨厌的勇气》<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21663/35/30426/73467/63d737d9Fe0ab1fdd/3a15eb2cb18ffc73.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新的一年,给大家推荐一本自我疗愈的心理学书籍。建议在网上阅读电子版或买一本纸质书认真研读,作为新年的一个礼物送给自己。</p> <p>也许你常常都有这样的感受:认为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人,总是被身边的人际关系所困扰,总是在幻想未来等等。这些情绪似乎是做为一个普通人都无法避免的。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的更新迭代,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出来,而困扰我们内心的问题,却从来没有因此而替换掉。久而久之,这些烦恼与情绪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当然,也是人生路上的一种负担。</p> <p>我们常常给自己贴标签,如: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我是一个不喜欢热闹的人,因为曾经没有怎样,现在只好怎样。</p> <p>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会带你去发现这一切的情绪与心病背后有着清晰的原因,一切问题的深处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思维的去得新审视。</p> <p> 《被讨厌的勇气》金句摘录,愿你拥有一趟满意的人生。</p> <p>1.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p> <p>2. 答案不是从别人哪里得到,而是自己亲自找出来。</p> <p>3.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的不断地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p> <p>4.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中的自己”比较。</p> <p>5. 当人能够感受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p> <p>6.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p> <p>7. 人只有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p> <p>8.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地生活方式。</p> <p>9. 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考虑“我能给这个人什么”。</p> <p>10. 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别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上。</p> <p>11.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轻松更安心。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p> <p>12.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p> <p>13.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比如如果你的身高是155cm,如果没有其他可比较的他人存在,你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155cm的身高却可以让旁人感觉轻松,这样看你的身高还可以成为一个优点。</p> <p>14.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p> <p>15.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p> <p>16. 所谓自我接纳,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比如说即使得了60分也不必悲观,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p> <p>17.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p> <p>18. 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p> <p>19.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地生活方式</p> <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222381/11/16647/80689/642e7870Fc89c718e/a9fd719dc404485d.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52460/2/23152/48030/642e7878Fe6a86715/bbc3e92668ecaf52.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24177/7/31403/97859/642e7882F6f09c81a/43c1160bddb39452.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 </p>
孩子病了,还是家庭病了?<div>孩子们越来越抑郁了,能帮助他们的医生远远不够。这几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以下称为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常常爆满,一些患者只能被收进成人科。</div> <div> </div> <div>一个令人担忧的数据是,《 2022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全国范围内超过 3 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 14.8% 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有 4.0% 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div> <div> </div> <div>孩子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有孩子都跳楼了,父母还是完全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怎么了。」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见过太多这样的遗憾。</div> <div> </div> <div>从 2009 年开始,林红使用「家庭治疗」的方式救治儿童抑郁症病患。「孩子病了,很可能是整个家庭病了。该治疗的不只是孩子。」</div> <div> </div> <div>但她并不认同将责任只归咎于父母。她看见这些父母也在痛苦中挣扎、困惑乃至恐惧。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该怎么做,甚至,「他们的童年也没有被好好对待过」。</div> <div> </div> <div>隐秘的过度期待</div> <div> </div> <div>很明显,能到我们精神专科医院的多数都是上学出现困难,甚至休学几年无法上学的孩子。</div> <div> </div> <div>在门诊,有个孩子已经尝试过五次自杀了。医生问父母,你们来就诊最主要目标是什么?父母说,你看这不是刚开学,他要是再不回学校上学就又落下一年了。他已经2年没上学了。</div> <div> </div> <div>医生说,你孩子目前情况不适合上学,自杀风险太大,最好能住院系统治疗。父母说没事,我二十四小时跟他在一起,保证他的安全。你看,父母多矛盾。</div> <div> </div> <div>之前孩子跟父母说了很多回,带我去找个心理医生。父母觉得没必要,带孩子出去旅游玩玩,应该就没事了。像我们做家庭治疗的,当孩子不愿意来时,我们就鼓励父母来。</div> <div> </div> <div>但许多父母都不愿意,「孩子不来,我们来有啥用」。他们觉得迈进这个门太丢人了,不接受孩子有精神障碍,更不接受自己有,有深深的病耻感。</div> <div> </div> <div>他们来看病目的也非常明确——怎么让孩子赶快上学。</div> <div> </div> <div>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孩子已经不能上学,叫社会功能受损。其实孩子走到这一步,往往已经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痛苦过程。</div> <div> </div> <div>我在北京见过太多焦虑的父母。条件不好的盼着孩子逆袭,条件好的期待孩子能更上一层楼。能到我们这看病的多数父母条件都不错。尤其是那些经过自己奋斗实现社会地位跃迁的父母,心里就默认孩子只能比他好,「你看我当时啥条件,她现在的条件比我好太多了。」</div> <div> </div> <div>但我们一跟父母沟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父母会说,我们对孩子没有任何期待。</div> <div> </div> <div>其实他们的期待已经是无意识的了。有个父亲说,我已经不指望他上清华北大了,但是总得上个大学吧。说明还是不能接纳孩子真正休息一下。还有个母亲说,我跟女儿说了先别在乎考试结果。可是这次,她学得最好的英语居然没有考过班级平均分。</div> <div> </div> <div>父母感觉特无辜,觉得是孩子自己卷,不是自己。其实父母的期待早就被孩子给内化了。内化是什么?外界怎么看我,变成了我怎么看我自己。</div> <div> </div> <div>许多成绩好的孩子往往有完美主义、强迫行为。在他们小时候,父母曾经对孩子要求特别高,写错一个字就要重写。后来孩子学习任务重了,就熬夜写,然后白天犯困,听不进去课。孩子如果为了追求完美,过于紧张,情绪就会大量消耗,影响他把能量放在学习上,然后出现恶性循环。</div> <div> </div> <div>所以,往往是优等生才容易得抑郁症。差等生的心理障碍更多是一些破坏性暴力行为。</div> <div> </div> <div>有父母特别不能理解,说我的孩子考了年级第一名,怎么突然就不要上学了。这个孩子早被家长「过度开发」了,拼了自己所有的力气才考了第一。他又不能接受自己再也考不了第一。怎么办?不再上学,就可以永远保持第一了。这种揠苗助长的拔尖,等真实水平出来了,他就不太能接受。</div> <div> </div> <div>这孩子后来一直没能上学,就把自己关在家里。十几年后,妈妈还是不解,「他是我的孩子里最优秀的一个,为什么会这样?」</div> <div> </div> <div>因为患抑郁症来就诊的孩子越来越多,多少有强迫、退行、自残、自杀等行为。</div> <div> </div> <div>父母们困惑又焦虑。我跟他们说,现在早点发现孩子出了问题不是坏事,别以为孩子生病一两年就要了命,这个问题不解决,有可能拖一辈子。到我们这看成年精神科的,追溯病史有一半得追溯到青少年期。</div> <div> </div> <div>我是做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跟家庭一起从生物、学校、家庭和社会大的系统去看孩子到底怎么了。通常会先画个家谱图,爸妈、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和保姆都画上。有时也会扩大成家庭帮助者地图,跟孩子有关系的所有人事物都纳入进来,例如老师、伙伴、宠物。</div> <div> </div> <div>当系统压力越来越大,里面最脆弱的社会群体,也就是孩子们会最容易受伤。疫情以来,孩子的心理问题急剧增长,我们怎么加班也不够人手,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整体系统的压力在增大,系统各个环节出了问题。</div> <div> </div> <div>疫情期间孩子们天天待在家里,师生关系、伙伴关系都混乱了。对孩子们来说,同伴关系很重要,但如果人都见不着,关系没办法去维系。</div> <div> </div> <div>孩子们「突然特别孤独,压抑、悲伤,带着一点点害怕」。这个时候,我们很多高知父母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却难以感知。</div> <div> </div> <div>我遇过一个女孩,之前跟姥姥很亲,疫情来了,姥姥在外地回不来。母女间平时看起来在沟通,实际上处在完全不同的世界。</div> <div> </div> <div>女儿个性比较正义,不喜欢小团体,但又渴望融入三五成群的朋友,有一回难过地跟妈妈说,自己在学校没有朋友。妈妈说你不是有一个吗?女儿就会自责,「自己是不是野心太大了?」</div> <div> </div> <p>刚好女孩成绩也出了问题。妈妈说我都没有对你施压了。孩子自责,你看我爸妈都对我这么宽容了,对我也很用心,觉得特别对不起他们。</p> <p> </p> <div>妈妈搞了几次家庭会议,孩子也表示的确是自己没把书弄懂,说下次改进方法。妈妈自以为挫折教育很成功,但她不知道为什么搞完孩子反而更崩溃,说她每天都很痛苦,人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累,有时心里会突然剧痛,不敢呼吸了。</div> <div> </div> <div>其实在女儿看来,妈妈哪里是在开会,搞得跟打官司似的。从那之后她每天噩梦。每个礼拜都要大哭一两回,自己也不知道在哭什么。</div> <div> </div> <div>这个女孩主见多。有一天她跟妈妈说,自己懂几项才艺,是不是可以发展才艺,反正文化课也不太好。但妈妈直接「把她弄绝望了」。妈妈说,哪个公司会要你?你学才艺,干脆现在就退学!别上学了,专门学才艺!</div> <div> </div> <div>女孩在焦虑地寻找自己未来的出路,没想到被父母一下掐断。她会觉得自己没有被当成独立的个体和有自我意志的人。</div> <div> </div> <div>在心理层面成长来说,十几岁正是人格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他们开始思考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以及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他们希望被看见、被尊重,有平等对话的机会。</div> <div> </div> <div>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青少年的健康——第二个十年的第二次机会》指出,精神卫生问题在生命的第二个十年尤其突出。自杀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重点死因,而抑郁症是生病和残疾的最重要原因。有一半的精神疾患开始于 14 岁,但大多数病例没有得到识别和诊治,从而对一生的精神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心理还是生理层面,这个成长周期都极为艰难的。</div> <div> </div> <div>这个时期的孩子们作为人格主体,在试图理解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疫情这几年,现实世界又非常难理出个头绪,特别需要成人世界给个答案。但父母自己也很无力,他们也没答案啊,也很惶惑。他们的信息有时候还不如孩子多。</div> <div> </div> <div>有个妈妈跟我说,孩子可喜欢问这个社会怎么了,政策又怎么了。你说他想这干嘛?这不都多余的吗?她自己也无能为力,没法给答案,就只想堵回去。</div> <div> </div> <div>我们会建议父母认可和支持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去开展对话,而不是一味去堵、去否定那些青春期的困惑。不一定有答案,但孩子们正是通过思考、提问来认识和探索世界,慢慢长大。</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错置:孩子被当成大人</div> <div> </div> <div> </div> <div>做了十几年家庭治疗,我最无能为力的还是遇到有抗拒心理的父母。他们接受不了孩子有精神障碍,也接受不了自己有。我们在病房给孩子们做团体治疗,好多孩子说,我妈比我病的还重;我爸比我还有病,但他们自己不吃药、不住院……</div> <div> </div> <div>孩子是最了解父母的,因为在家里人最难伪装。父母两个人闹矛盾,还往往都分别去找孩子抱怨。</div> <div> </div> <div>我尤其心疼那些才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经常在诊室里转着圈、不想走,可能他从来没见过理解他情绪的人,才不舍得走。这些年纪小的孩子还没有什么思考能力,遇上父母不肯直面家庭的问题,就更难治疗。</div> <div> </div> <div>对那些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如果父母实在不愿意面对,我们的工作会重点转向孩子,帮他们探索解决问题、自我成长的路径。</div> <div> </div> <div>有的父母在离婚时会把孩子卷进冲突中,甚至当成工具,我们就要帮孩子抽离出来。有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双眼突然看不见了。眼科医生没有发现问题,建议来看儿童精神科。</div> <div> </div> <div>访谈发现爸爸妈妈在闹离婚。有一天爸爸妈妈打架,妈妈把腰摔坏了。妈妈说可以离婚,但丈夫要养自己后半辈子。她让儿子出庭作证,证明是爸爸推妈妈导致妈妈腰受伤的。陷入矛盾冲突的男孩很难受,眼睛一下子看不见了,他就没办法上法庭作证了。</div> <div> </div> <div>孩子的智慧有时很高。在治疗过程中,我问男孩,父母过不下去了,非要离婚,咱们改变不了,怎么办。结果男孩说,就这样吧,我看咱们还是不管他们了。他最后认了这个现实,就放手了。</div> <div> </div> <div>还有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文化普遍认为 18 岁就是大人了。其实,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要到 25 岁才完全发育。这一区域与冲动控制、判断和做决策有关。社会不该过早让这些孩子承担成人世界的问题。</div> <div> </div> <div>我们会发现,在家庭里,许多孩子被过早得放在了大人的位置。</div> <div> </div> <div>前几年,有个爸爸来挂号,说儿子上高二了,不服管,认为儿子有问题。我们让孩子摆格盘(心理治疗的一种工具,患者在格盘上摆一堆小木头人,以此来判定患者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格盘上,他离父亲特别远,跟同学老师很近。父亲看了蹿火。我请爸爸出去,单独跟孩子聊。</div> <div> </div> <div>孩子告诉我说妈妈被爸爸打跑了,他的继母、继母生的小弟弟也被打。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处理这个问题。</div> <div> </div> <div>我跟孩子说,你没办法改变你爸爸,这不是你的错,每一个孩子都没有办法去改变自己的父母,特别在你自己还没有长大的时候。</div> <div> </div> <div>男孩今年 16 岁,除了跟父亲,他跟奶奶、朋友的关系都不错,我建议他能够从家庭冲突的关系里面退出去,用接下来十年努力发展自己。等到他 25 岁长大之后,再来承担家庭的责任。</div> <div> </div> <div>有一个孩子说,大夫我以后也甭来看病了,没用。你说让他们别吵架了,他们说改,也不改,就跟要把对方杀了似的。我都不想活了。还有孩子说,我都不理解,怎么就那么一丁点小事,他们俩就能吵个没完没了,也吵不出个结果。</div> <div> </div> <div>我们去跟父母沟通,他们会说,我们吵几句而已,谁家不是这样。首先不觉得是个问题,就谈不上去解决。结果孩子不能上学了,想自杀了,父母还没明白过来这怎么了。</div> <div> </div> <div>如果父母不好好说话,或者平常动不动冷暴力,孩子也会习得,彼此之间就更加难沟通。一个孩子跟他妈说,我说一句你怼我十句,那我不怼回去。你还说我,我是跟你学的。</div> <div> </div> <div>十几年前,我去德国参观一个心理咨询机构。德国老师跟我说她刚完成一个心理咨询,有个厨师来做咨询,因为发现自己不会好好说话,一说话就得喊。我当时很惊讶,在我们这个社会,就没有听过谁为学会好好说话而寻求心理咨询。</div> <div> </div> <p>孩子要不像父母,太难了</p> <p> </p> <div>当父母有跟孩子一起成长的意识,就能够有效改善家庭关系,改善问题。我和他们一起去分析问题,首先不要继续激化矛盾冲突,父母不需要指责自己,也不要指责孩子又怎么了。</div> <div> </div> <div>有个孩子不止一次爬窗台。妈妈想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妈妈说,我也知道他不是在吓唬我。妈妈话音未落,孩子恼了,说我从来也不是吓唬你。因为实在太痛苦,我没有办法,才会坐在那。</div> <div> </div> <div>「能不能不要每次总要等到我坐窗台了,你才罢休。」</div> <div> </div> <div>父母的情绪管理也很重要。孩子的爸爸反思,我和爱人这么多年都有矛盾,我们俩都是知识分子,生气了几天甚至几周都不说话,家里气氛特紧张。当大人只会通过冷暴力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孩子也只能压抑着,通过自我伤害、自我攻击来表达情绪。</div> <div> </div> <div>孩子是父母的复印机。孩子要不像父母,太难了。不得不承认,因为基因遗传和家庭教育方式,我们最容易成为我们父母的样子。</div> <div> </div> <div>这是一个挺典型的东亚家庭,妈妈很有能力很辛苦,但控制欲强,一旦控制不了就冷暴力。</div> <div> </div> <div>好在这对父母有成长意识。孩子出问题了,夫妻俩开始放下彼此分歧,共同面对。后来,我就建议妻子往后退一退,父亲往前进一进。起初父亲看起来没力量,但他发挥了更多家庭功能,发现做得也不是那么差,同时妈妈也轻松了。</div> <div> </div> <div>女儿说,我生病,不仅为我赢得了很多权力,也为我爸赢得了很多权力。</div> <div> </div> <div>孩子问题成了整个家庭走向成长的一个契机。关键是这对夫妻愿意去直面问题。这个案例已经三年了。孩子刚开始没办法上学了,后面又复学,现在在申请美国的大学。</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修复</div> <div> </div> <div> </div> <div>我经常说不能只怪父母。这是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问题。孩子感受到的压力,也来自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现在生育率越来越低,孩子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div> <div> </div> <div>我看过一个抑郁症孩子画的家谱图,两边家庭就只有他一个后代,一直是爷爷管着这个孩子,特别溺爱娇惯。爷爷在去世前对爸爸说,我就这么一个孙子,你一定要把他培养好。不用天天说, 这孩子压力也会很大。</div> <div> </div> <div>无论是哪方面,我们都还没做好应对措施,包括我们的学校、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众的科学认知等等方面。像自杀的胡鑫宇,他跟他爸妈打电话说不想上学。但这个时候孩子到底怎么了,父母也不太懂。</div> <div> </div> <div>父母也没有被自己的父母读懂过,也没人教父母去读懂孩子,我们现在希望父母都懂,要求也太高了。</div> <div> </div> <div>我们不必只有悲观。我们会把负面影响传给孩子,但同时也能把我们的一些优势、力量传给孩子。社会的进步,就体现在我们每代人都能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修复创伤、不断成长。</div> <div> </div> <div>有一个常识很重要:生命的成长过程本身是艰难而曲折的。</div> <div> </div> <div>青少年抑郁是全世界的问题。孩子就跟小树苗一样,如果生物遗传得比较好,后面又养得好就能好,但如果生物性有问题,养得再不行,后面一点风吹雨打就可能折了。这是生命规律。</div> <div> </div> <div>与艰难成长共生的是本能的强韧。我遇过一些有成长悟性的孩子。</div> <div> </div> <div>记得有个曾经严重抑郁的女孩子,个性敏锐,表达能力也好,说她做梦都梦见「魔鬼掐着自己去上学」。家里也有问题,妈妈说自己的丈夫拿不起事来,过于顺从婆婆,又从来不认错,夫妻长期分居,矛盾很大。</div> <div> </div> <div>治疗了一年,父母没有太大改变,还是总把她跟别的孩子比。但她一直在自我鼓励,「我跟自己比就行了」。</div> <div> </div> <div>她尽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小事,比如做一份酸奶草莓布丁。出于兴趣,还读很多心理学的书籍。复学后有同学不想考试了,女孩还能给他们疏导,同学夸她,「姐姐说的话,就是深刻。」这说明她能扮演自己的「治疗者」,还可以帮助他人了。我们的治疗可以结束了。</div> <div> </div> <div> </div> <div>我记录过这个女孩的变化:「刚得病时觉得这个社会真烦。你瞧大白鹅那样儿,长那么长脖子干什么?!我真想走过去,扇它几巴掌。鸟叫什么呀?心烦。原来看到公园里唱歌的老太太,觉得挺没劲的。现在觉得她们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寻找生活的快乐。」</div> <div> </div> <div>走过黑暗,女孩渐渐成熟了。她也鼓舞到了我。这个时候,我们还是可以相信生命本身的力量。</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人民日报:教育孩子“36个心理计”,家长请每天朗读3遍<div> <div>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父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吗?</div> <div>孩子太自卑,怎么让他建立信心?</div> <div>孩子厌学,怎么循循善诱?</div> <div>逆反心理太强,如何调节亲子关系?</div> <div>独生子女,怎样教他胸怀开阔......</div> <div>人民日报向家长们推荐了“家庭教育36个心理计”,极为实用,转发分享给所有父母们。内容如下图所示,滚动可以查看全文。下文有逐字稿,方便各位家长仔细阅读!</div></div> <div> <br />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94806/6/27170/101709/62589ce2E89e7fbcf/9fd2c8bd739fbdda.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div> <div>1扮弱计</div> <div>让孩子当一次“小大人”</div> <div> </div> <div>孩子责任感要从小培养,如果你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风雨无惧的样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不需要关心的。</div> <div>因此,父母们不妨偶尔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会惊奇发现孩子竟因此变成了懂事“小大人”,而你也可以从孩子帮助中获得很多。</div> <div>2补强计</div> <div>让孩子由自卑变自信</div> <div>补强法则告诉我们:</div> <div>当一个人行为得到满意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div> <div>因此,当孩子得到认可,他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断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自信上进的好孩子。</div> <div>3诱导计</div> <div>帮孩子跨过厌学的泥潭</div> <div>几乎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有厌学情绪。</div> <div>可以理解但不能放任,这会阻碍孩子学习热情。</div> <div>然而强制学习也不是好办法,这只会加深孩子的反感。</div> <div>聪明的做法是诱导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学习。</div> <div>4冷淡计</div> <div>让孩子有一点自控力</div> <div>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无微不至关怀,然而这会让孩子养成任性的习惯,将给他的未来生活埋下巨大隐患。</div> <div>建议孩子任性时不妨试试冷处理,这会使他们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动收敛脾气。</div> <div>5受挫计</div> <div>给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div> <div>“逆境可以出人才,而且经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具生存竞争力。”</div> <p>为了增强孩子耐挫力,父母们不妨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教育,这种挫折教育对增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处。</p> <p>6放手计</p> <div>自己的事情自己做</div> <div>不要什么都为孩子做好,家长应当试着放开手,让孩子自主去做。</div> <div>第一次也许做不好,但以后就会做得又快又好。</div> <div>千万不要做包办父母,放开手为孩子创造做事的机会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也会少麻烦。</div> <div> </div> <div>7纵容计</div> <div>让孩子在“淘气”中开发潜能</div> <div>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太淘气”,是“破坏狂”,其实这类孩子往往很聪明,求知欲、好奇心都比较强,意志力也更坚定。</div> <div>因此,聪明的家长要试着“纵容”孩子的淘气和“破坏”行为,并借机挖掘潜能,培养兴趣,说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个“爱迪生”。</div> <div>8处罚计</div> <div>让孩子正视错误</div> <div>教育孩子就要赏罚分明,做得好要给予奖励,但做错事时一定不要姑息。</div> <div>哪怕只是小错也要进行适度的处罚,这样孩子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免得在错误里越陷越深。</div> <div>9制冷计</div> <div>给自负的孩子“泼冷水”</div> <div>自负是指自我评价过高,目中无人,这种心理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div> <div>因此,一旦发现自负的苗头,父母就应当运用“制冷”的手段,适时泼点冷水,让孩子学会理性评价、正确认识自己。</div> <div>10包容计</div> <div>让孩子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div> <div>孩子也许不够聪明,也许有很多缺点,可是作为父母,你绝对不能对孩子存有偏见,羞辱或嫌弃自己的孩子。</div> <div>对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div> <div> </div> <div>11样板计</div> <div>父母要给孩子当好第一任老师</div> <div>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div> <div>因此父母要严于律已,处处事事以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div> <div>12鼓励计</div> <div>给孩子不断进取的力量</div> <div>孩子很容易对白己失去信心,很突易因为困难而放弃努力。</div> <div>因此,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给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这样他们就能带着父母的期待改正缺点,不断进步。</div> <div>13倾听计</div> <div>认真了解孩子感受</div> <div>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心声,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想法、感受,才能对他们生理和心理问题、变化做出及时处理。</div> <div>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div> <div>14赏善计</div> <div>让孩子在赞美声中进步</div> <div>教育孩子,奖励比惩罚更有效。</div> <div>多奖励,适当使用惩罚。</div> <div>用肯定优点代替否定缺点,这样既可以避免给孩子造成伤害,又可以取得更好进步。</div> <div>15点拨计</div> <div>巧妙提示孩子自觉走正途</div> <div>絮絮叨叨说教、凡事替孩子包办的父母,是孩子最不喜欢的。</div> <div>聪明家长只会在孩子遇到难题或行为错误时,从旁稍加提示引导,帮孩子解决疑难。</div> <div>这样,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长也达到了教育目的。</div> <div>16虚拟计</div> <div>让孩子产生“我很棒”的感觉</div> <div>“有了天才的感觉,你会成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觉,你会成为英雄。</div> <div>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div> <div>用虚拟的手段,给孩子制造一个“我很棒”的自我感觉,他就会逐渐“棒”起来。</div> <div>17容 过计</div> <div>让孩子在错误中学到更多</div> <div>孩子难免有些过失、错误。有的是无意,有的是故意的。</div> <div>如果孩子所犯过错的性质不是很严重,那么家长就不妨给予宽容、谅解。</div> <div>这样孩子不仅会在内疚自责中更认真地改正错误,还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宽容心态。</div> <div>18训诫计</div> <div>让孩子认识错误、改过自新</div> <div>孩子就是孩子,会不断出现各种问题和错误,有些错误可以宽容,而有些错误是不能姑息的,必须对孩子进行合理、有效批评,以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div> <div>即使是再宽大的父母,也不能让这种合理的管教缺位。</div> <div>19熏陶计</div> <div>在生活中给孩子好的影响</div> <div>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div> <div>因此,父母如果能在家庭生活中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陶冶孩子的情趣、品行,就可以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div> <div>20疏导计</div> <div>让孩子由对立变成合作</div> <div>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处在于“疏”而不在“堵”,父母也可从中得到启示。</div> <div>在教育孩子时太过专制只会引起孩子逆反,跟你“对着干”,但如果采取明智、开放的疏导策略,孩子就会愿意跟你愉快合作。</div> <div>21尊 子计</div> <div>让孩子与父母贴得更近</div> <div>亲子间之所以出现冲突矛盾,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不够尊重,使他们心怀恐惧、不满,拉开彼此距离。</div> <div>尝试去尊重孩子,你们一定会成为最受欢迎的父母。</div> <div>22对等计</div> <div>与孩子实现良好沟通</div> <div>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前提,就是平等,做他的好朋友。</div> <div>这样他才愿意向你说心里话,家长才可以及时帮他们摆脱各种问题。</div> <div>如果总是摆着家长的架子,专制地要求孩子服从自己,那么亲子沟通的大门就会慢慢关上。</div> <div>23攻防计</div> <div>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div> <div>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div> <div>在教育孩子时也是这样,与其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再去管教、愤怒,还不如提前就打好“预防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div> <div> </div> <div>24训俭计</div> <div>帮孩子克服骄奢之气</div> <div>现在孩子都是家里“小皇帝”“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就养成了骄奢的习惯。</div> <div>花钱大手大脚,不知爱惜物品,这种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div> <div>因此家长应理直气壮地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帮他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才是真正的爱他。</div> <div>25伴 教计</div> <div>在参与中教出好孩子</div> <div>如果父母能够参与孩子生活,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做些事,那么不但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可以鼓舞孩子。</div> <div>同时,还可以对孩子多一些了解,这对开发孩子潜力、培养成才非常重要。</div> <div>26防微计</div> <div>别让小毛病变成大问题</div> <div>生活中,孩子有时会有一些小毛病,比如霸道、无礼、懒惰等。</div> <div>这时就要注意了,问题虽小但也要严管,防微杜渐,否则小毛病会变成大问题。</div> <div>不要姑息孩子的小毛病,严管同样是爱的表现。</div> <div>27劝 和计</div> <div>让孩子与老师相互包容</div> <div>老师与学生之间也会发生一些摩擦和误会,这时家长就要担当“和事佬”的角色,帮助双方消除矛盾、误会,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让孩子依旧尊敬老师,老师继续爱护孩子。</div> <div>28立规计</div> <div>用合理的规则让孩子学会自控</div> <div>孩子白控能力较差,而家长“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说教又容易引起厌烦。</div> <div>这时,家长可以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则,作为孩子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div> <div>29减负计</div> <div>别给孩子太大压力</div> <div>生活中,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越来越多。</div> <div>而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压力过大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给孩子减负已经成了当务之急。</div> <div>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请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div> <div>30激发计</div> <div>激励孩子爱学习</div> <div>教育孩子要找对方式,当劝导、说教都不凑效时,家长们不妨试试这招——激发计。</div> <div>利用孩子的好胜心、逆反心甚至嫉妒心来故意刺激孩子,让他们由不爱学习变成积极学习。</div> <div>31悦纳计</div> <div>让孩子喜欢并接受自己</div> <div>如果孩子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长处,那就会出现很多问题。</div> <div>比如自卑、嫉妒等。</div> <div>因此,家长要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优点,要让孩子喜欢自己,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生活。</div> <div>32用 忍计</div> <div>温和地纠正孩子“出格”行为</div> <div>孩子常会做一些令父母无法容忍的“出格”行为,而“急风骤雨”式的教育只会使孩子走向极端。</div> <div>因此,家长们只能“戒急用忍”,压下火气,多理解和包容孩子。</div> <div>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引向正途。</div> <div>33励勇计</div> <div>培养孩子大胆探索的个性</div> <div>生活中,常常是那些勇于探索、大胆无畏的人才能取得杰出成就,获得幸福。</div> <div>因此,父母为了孩子未来着想,不要过度保护,不要过分强调培养“听话”的孩子,而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做勇敢的孩子。</div> <div>34感化计</div> <div>以真情感动孩子的心灵</div> <div>教育孩子,不能光是说教、责骂、劝导,有时候还必须要以情感之,这样才能撼动孩子的心灵,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div> <div>但是,要感化孩子必须要情真意切,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div> <div>35平等计</div> <div>培养胸怀开阔的孩子</div> <div>孩子个个都是“小太阳”,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然而这样的性格对人际交往是极为不利的。</div> <div>因此,生活中,父母们应注意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培养他们分享、合作的精神,逐步培养出一个胸怀开阔的孩子。</div> <div>36苦 磨计</div> <div>培养孩子的意志和毅力</div> <div>孩子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而很多孩子由于生活过于安逸,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div> <div>因此,聪明的父母应该多让孩子经受一些艰难困苦的磨练,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div> <div>教育孩子不仅需要爱,更需要正确的爱的方式,也就是方法技巧。</div> <div>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div> <div>如果这个老师没有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教养水平低,即使很爱孩子,也无法真正成就孩子。</div> <div>教养孩子,需要与孩子“斗智斗勇”,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具有独特性、独立性、发展性</div> <div> </div> <div>教育孩子,是需要父母终生努力的事业,也是父母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div>
哈佛大学推荐:让自己变幸福的20件小事<p>前言,今天读了这篇文章,觉得值得推荐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并身体力行的去做,其实幸福、快乐就在自己身边,让一切阴霾(疾病、痛苦)都抛到脑后吧!</p> <p>幸福是什么?</p> <div> </div> <div> </div> <div>关于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同。我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于幸福的诠释,也就各有不同。</div> <div> </div> <div>但无论哪一种幸福的复述,都是源自一个人内心最温情的认知和最丰裕的感受。</div> <div> </div> <div>幸福不是脸上的虚荣,而是内在的需要;幸福不在别人眼中,而在自己心间。</div> <div> </div> <div>哈佛大学推荐的这20件小事告诉我们:</div> <div> </div> <div>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里细碎的小事,就是幸福的来源。</div> <div> </div> <p>1.面带微笑</p> <p> </p> <div>首先,请记住:让这个世界灿烂的,不是阳光,而是你的笑容。</div> <div> </div> <div>就像三毛所说:“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div> <div> </div> <div>微笑的力量在任何时空,都直抵心灵。</div> <div> </div> <div>生活不会因为一句怒吼,而有所不同。却会因为一个微笑,变得格外美丽。</div> <div> </div> <div>所以,当你睁开眼的第一刻,请微笑。</div> <div> </div> <p>2.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p> <div> </div> <div>人生终究是自己的,不要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div> <div> </div> <div>别人夸奖你奉承你,你不会因此年轻十岁;别人无视你甚至嘲笑你,你也不会因此而变傻变笨。</div> <div> </div> <div>要知道,这个世界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div> <div> </div> <div>其他的事,与你何干?</div> <div> </div> <div>3.每天至少花10分钟的时间静坐</div> <div> </div> <div> </div> <div>每天都要有点独处的时间,因为:定能生慧。</div> <div> </div> <div>有位智者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div> <div> </div> <div>我们不仅需要一段时间的安静,到了一定年纪,我们更会享受所有安静的时光。</div> <div> </div> <div>很多纷纷扰扰的事,我们都会在这安静的时间里给自己捋明白。</div> <div> </div> <div>所以,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div> <div> </div> <div>4.花点时间与70岁以上的老人</div> <div>和6岁以下的小孩相处</div> <div> </div> <div> </div> <div>人一生至少不能放弃两样东西:智慧以及童真。</div> <div> </div> <div>与老人相处,我们能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与孩子相处,我们会短暂的重拾童真。</div> <div> </div> <div>而这,恰恰也是生活的绝妙之处。</div> <div> </div> <div> </div> <div>5.不要太较真</div> <div> </div> <div> </div> <div>无论是预设好的,还是偏偏如此的事情,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无可奈何。</div> <div> </div> <div>我们无力改变,所以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总比强撑着要强。</div> <div> </div> <div> 尽人事,听天命。</div> <div> 这是世间最大的从容。</div> <div> </div> <p>6.你不需要赢得每次争论</p> <div> </div> <div>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div> <div>尝试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对自己的认同。</div> <div>君子和而不同。你的修养,将会使你更加幸福。</div> <div> </div> <div> </div> <div>7.不要把宝贵的精力</div> <div> </div> <p>用在与人谈论八卦上</p> <div>你若芬芳,蝴蝶自来;你若愁闷,则霉运上门。</div> <div>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你会把你最关注的吸引到生活中来。</div> <div>所以,尝试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毕竟能丰富生活的,并不只有八卦。</div> <p> </p> <p>8.人生苦短,别把时间浪费在恨任何人</p> <div> </div> <div>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div> <div> </div> <div>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div> <div> </div> <div>要知道,时间是自己的,与其用大把的时间仇视别人,不如宽容别人也放过自己。</div> <div> </div> <div>远离所有负面情绪,生活终将教会我们:</div> <div> </div> <div>没有任何人该对我们的人生负责,除了我们自己。</div> <div> </div> <div> </div> <div>9.没事多喝水</div> <div> </div> <div> </div> <div>成人的身体70%的成分由水组成,儿童体内的水则占80%。</div> <div> </div> <div>水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常说,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绝对不可以三天不喝水。</div> <div> </div> <div>水不仅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对于舒缓情绪,也相当有用。</div> <div> </div> <p>所以,有事没事都常喝水,喝水是健康之源,水堪比任何良药。</p> <p> </p> <div>10.在你清醒的时候,请多拥有梦想</div> <div> </div> <div> </div> <div>海涅曾说:“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div> <div> </div> <div>我想,生活也是这样,有播种才有收,有憧憬才会更加美好。而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白日梦”。</div> <div> </div> <div>适当的白日梦并没有什么不好。在匆忙的岁月里,想想诗和远方,多么令人欣喜。</div> <div> </div> <div>网上有句特别火的段子叫“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div> <div> </div> <div>所以,何不尝试呢。</div> <div> </div> <div>最后,在此奉上“成功公式”,助你美梦成真:</div> <div> </div> <div>正面的思维+积极的情绪+强烈的渴望+坚定的信念+持续的关注=心想事成。</div> <div> </div> <div> </div> <div>11.每天睡满8小时</div> <div> </div> <div> </div> <div>有一样东西,它能提高你的记忆力,增加你的魅力;</div> <div> </div> <div>让你保持苗条,降低食欲;保护你不得癌症和老年痴呆;</div> <div> </div> <div>不让你感冒和伤风;降低你心脏病、心梗和糖尿病的风险。</div> <div> </div> <div>会让你感觉更快乐,不抑郁,不紧张。</div> <div> </div> <div>这种东西,叫做睡眠。</div> <div> </div> <div>睡眠学专家Matthew Waler如是说。</div> <div> </div> <div>睡眠比饮食和运动更重要。</div> <div> </div> <div>如果剥夺一个人睡眠、或食物、或运动24小时,睡眠伤害最大。</div> <div> </div> <div>每晚睡少于6小时的45岁以上的人,比睡7-8小时的人得心梗和脑梗的概率高200%。</div> <div> </div> <div>所以建议睡眠时间:晚10点至次日早6点。</div> <div> </div> <div> </div> <div>12.忘记那些不开心的过去</div> <div> </div> <div>别总纠结在过去的错误上</div> <div> </div> <div>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div> <div> </div> <div>西方有一句谚语叫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所以,何必太困于心、乱于情。</div> <div> </div> <div>我们养花不是为了生气的;我们说话不是为了抱怨的;我们拥有记忆不是用来遗憾的。</div> <div> </div> <div>不要活在对过去的追悔中,不要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div> <div> </div> <div>活在当下,才不负年华不负自己。</div> <div> </div> <div> </div> <div>13.让自己每个月的阅读量都比上个月高</div> <div> </div> <div> </div> <div>“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div> <div> </div> <div>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div> <div> </div> <div>把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div> <div> </div> <div>如果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div> <div> </div> <div>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辉甫上,每天多读一点书,何愁没有学富五车的那一天。</div> <div> </div> <div>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div> <div> </div> <div>不要到了某个年纪才倍感遗憾:年轻时读的书太少了!</div> <div> </div> <p>阅读并且悦读吧,趁还来得及的时候。</p> <p> </p> <div>14.每天花10-30分钟慢跑</div> <div> </div> <div> </div> <div>知道最有效又最省钱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吗?慢跑,持之以恒的慢跑!</div> <div> </div> <div>医学权威认为,慢跑是锻炼心脏和全身的好方法。对于减肥和戒烟都大有裨益。</div> <div> </div> <p>有人说:“每天跑一跑,快乐少不了。”</p> <p> </p> <div>15.没有人能主宰你的幸福</div> <div> </div> <div>除了你自己</div> <div> </div> <div>我们似乎都习惯于看别人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悲喜。</div> <div> </div> <div>那些不由自己的快乐,其实都不能称之为幸福。幸福,应该是你发自内心的一种感觉。</div> <div> </div> <div>所以,你爱自己应胜于一切。</div> <div> </div> <div>如果觉得菜淡了,就加点盐吧;觉得洋葱无味,就加个鸡蛋吧。</div> <div> </div> <div>你的幸福,由你决定。</div> <div> </div> <div>所以,当下一次感到悲催的时候,千万别再将手指向别人。</div> <div> </div> <div> </div> <div>16.与朋友保持联系</div> <div> </div> <div> </div> <div>你工作再忙拼死拼活,它不会在你生病时给你体贴和温暖;而你的朋友们会给你。</div> <div> </div> <div>所以,记得保持联系哦。</div> <div> </div> <div>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考验的,感谢时间、空间、名利帮你淘汰掉一些人;而剩下的,请你学会珍惜!</div> <div> </div> <div> </div> <div>17.时常打电话给你的家人</div> <div> </div> <div> </div> <div>以前,我们有一个电话时,三天两头就会给家里打电话;现在,我们有很多台手机,三年两载也打不了几个电话。</div> <div> </div> <div>但是时间从不等人,电话的那一头也不会永远都有那个熟悉的声音。</div> <div> </div> <div>所以,千万别忘记,时常打电话给你的家人,哪怕是拉拉家常寒寒暄。</div> <div> </div> <p>当然,更重要的是,记得:常回家看看</p> <p> </p> <div>18.尝试每天让至少3个人微笑</div> <div> </div> <div> </div> <div>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当一个人微笑时,世界便会爱上他。”</div> <div> </div> <div>微笑是最能感染人的力量。在尝试让别人笑起来的同时,请你先微笑着过好每一天。</div> <div> </div> <div>如果能够做到这点,你将收获: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人际……</div> <div> </div> <div> </div> <div>19.花点时间去冥想或者练练瑜伽</div> <div> </div> <div> </div> <div>常常有读者问我:“为什么我与每个人相处都很好,可还是不快乐?”</div> <div> </div> <div>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都在考虑如何变得合群,如何更受大家欢迎,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div> <div> </div> <div>学会独处,明白自己,是一个人必要的能力。就像陈道明所说:“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div> <div> </div> <div> 沉淀下来,与自己好好对话。</div> <div> 外在的和谐,源自内在。</div> <div> </div> <div> </div> <div>20.不管心情如何</div> <div> </div> <div>赶紧起身,梳洗打扮,闪亮登场</div> <div> </div> <div>心情是次要的,生活才是主要的。</div> <div> </div> <div>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该做的,</div> <div> 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div> <div> </div> <div>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一个懂得生活的人,绝不会只沉湎于过去。</div> <div> </div> <div>所以,别颓废、别沮丧。梳洗打扮一番,你依旧是最美的你!</div> <div> </div> <div>生活何所畏惧,幸福自在眼前。</div> <div> </div> <div>做到这20件小事,共勉!</div> <div> </div>
《苏菲的愤怒选择轮》-教你如何发泄愤怒情绪<div> <span style="">导读:</span></div> <div> </div> <div>苏菲搭了一座很高很高很高的摩天大楼。可是,弟弟诺亚把它碰倒了,苏菲很生气。在妈妈的引导下,苏菲制作了愤怒选择轮——上面画着她想到的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主意:可以拧枕头、可以吹气球、可以跳舞……</div> <div> </div> <div>正面管教系列图书作者、正面管教培训体系联合创始人、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通过这个故事,讲述了帮助孩子制作愤怒选择轮的重要性和意义——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div> <div> </div> <div>这个温馨的故事,就如何恰当表达愤怒和正确处理愤怒,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具体实用的方法。</div> <div>苏菲搭了一座很高很高的摩天大楼。她非常兴奋,想让妈妈来看看。突然,弟弟诺亚踢着足球跑了进来。哗啦!“哎呀!”诺亚大叫一声。</div> <div>“啊啊啊……!”苏菲大喊,“看看你干的好事,诺亚!你毁了我的摩天大楼!”苏菲非常生气!诺亚有大麻烦了。</div> <div> <br />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203936/26/20123/100659/61c80cdaE921c9550/bc251f361c4f1779.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div> <div>“停!”妈妈及时赶来,救了诺亚。妈妈尽力安慰苏菲:“我能理解你为什么这么生气。你费了很大劲儿,搭起了那么漂亮的摩天大楼,结果它被碰倒了。”</div> <div> </div> <div>“是啊,”苏菲哭着说,“我真想给诺亚的脸一拳。”</div> <div> </div> <div>妈妈拥抱着苏菲:“有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可以感到生气,但是不可以打人。你能想出既不伤害别人,又能帮助你平静下来的办法吗?”苏菲想啊想,想啊想,使劲儿想着。</div> <div> </div> <div>我可以拧枕头,而不是诺亚的脖子。</div> <div> <br />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5807/11/17308/101778/61c80ce6E490239c4/7d9bbd304d5e50d2.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div> <div>我可以把所有的愤怒都吹进一个气球里。</div> <div> <br />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222744/21/7252/100835/61c80ceeE40a8b5bd/aa4f976c2a894864.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div> <div>我可以跳舞,想怎么跳就怎么跳,随便踢腿,而不是踢诺亚。我可以把我的愤怒画出来。</div> <div> </div> <div>苏菲的主意冒出来得越来越快。“我可以跳绳,跳得高高的;我还可以从1数到10,慢慢地数。”</div> <div>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202295/35/18514/89963/61c80cf7E8a98c679/fbcfb81fd1b3d9fd.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div> <div>妈妈说:“这些主意都很棒,既能表达你的愤怒,又不会伤害别人。你怎么才能记住它们呢?”</div> <div> </div> <div>苏菲认真地想了想:“我知道了!我可以把我的主意画出来。”</div> <div> </div> <div>“好主意,”妈妈说,“你觉得制作一个饼图圆盘怎么样?这样,你就可以在每一块饼图里画上一个主意。”</div> <div> </div> <div>“好啊!”苏菲说,“我喜欢这个主意。”苏菲找齐了所有材料,坐在桌子旁,认真地制作她的圆盘。她先剪出一个圆形,画上几条线,让它看上去像个比萨。然后,她在每一块饼图里画上自己的一个主意,并取名为“愤怒选择轮”。然后,就在第二天……</div> <div> <br />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58603/38/22849/101265/61c80d09Eb2858b79/383120f5e0cc59b5.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div> <div>啊啊啊!诺亚又有大麻烦了!</div> <div> </div> <div>但是,就在这时,苏菲想起了她的愤怒选择轮。</div> <div> </div> <div>苏菲仔细看着她的愤怒选择轮,心想:我该做什么?我该做什么?然后,她指向了气球。</div> <div> <br />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218064/28/9107/101474/61c80d12E38bb9de7/489b35ed9e411607.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div> <div>苏菲吹啊吹啊,然后,她跑去找妈妈。“看,妈妈!我用了我的‘愤怒选择轮’,我所有的坏情绪都在这个气球里了。我感觉棒极了!”</div> <div> </div> <div>“太好了。你现在知道了,生气的时候总是可以选择该做什么。我很想知道你下次会怎么做。”妈妈很快就知道了。</div> <div> <br />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59990/34/24290/74727/61c80d1eE30aac8b1/835d6c5ca4714a39.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 </p></div>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生活能治愈的,是愿意自愈的人<div>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div> <div> </div> <div>在表面平静的生活背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几条汹涌的暗流。</div> <div> </div> <div>如何才能顺利跨过人生的暗流,通往彼岸?</div> <div> </div> <div>罗伯特用无数临床案例,拼凑起了一位“蛤蟆先生”,并讲述了他从抑郁到痊愈的过程。</div> <div> </div> <div>当你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就会明白:</div> <div> </div> <div>在人生的长河里,没有谁会是你的摆渡人。</div> <div> </div> <div>能将你摆渡过岸的,只能是你自己。</div> <div> </div> <div>1</div> <div>这世上,从来不缺带伤的人</div> <div> </div> <div>蛤蟆先生看似乐观,但一路走来,内心早已伤痕累累。</div> <div> </div> <div>他从小生长在“没有欢乐”的家庭里,父亲古板严苛,母亲懦弱无能。</div> <div> </div> <div>从父母那里,蛤蟆从未感受过爱和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div> <div> </div> <div>从7岁被送去私立学校,到大学选择拉丁语专业,再到毕业后继承家族产业,蛤蟆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由别人决定。</div> <div> </div> <div>他像自己人生里的“局外人”,只能将伤痛深埋心底。</div> <div> </div> <div>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div> <div> </div> <div>他绞尽脑汁地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父辈的辉煌说事,丝毫不在意他的付出;</div> <div> </div> <div>为了得到认可,他努力取悦他们,可换来的却是横加指责;</div> <div> </div> <div>为了看起来合群,他甚至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div> <div> </div> <div>然而,哪怕是牺牲了自己,也未能换来他人的好感。</div> <div> </div> <div>这一桩桩琐事,像一把刻刀,在蛤蟆心里划下深深浅浅的伤痕。</div> <div> </div> <div>深陷生活的窘境,蛤蟆试图买醉消愁,可结果却令他跌入更深的泥淖。</div> <div> </div> <div>在一次酩酊大醉后,他偷了一辆车,又化妆成洗衣妇逃难。</div> <div> </div> <div>他抢过马,偷过钱,一路颠沛流离,最终被捕入狱。</div> <div> </div> <div>生活从未善待蛤蟆,蛤蟆的内心防线,也在出狱后彻底崩盘。</div> <div> </div> <div>他患上了抑郁症,家园被黄鼠狼一度霸占,连最喜欢的村校董事一职,也即将被好友取代。</div> <div> </div> <div>曾经衣着光鲜的蛤蟆先生,最后却活成了蜷缩在桌子下面,大气都不敢喘的臭蛤蟆。</div> <div> </div> <div>或许,每个人的身上,都曾有过蛤蟆先生的影子。</div> <div> </div> <div>你费尽心思讨好一个人,可对方不仅不感激,还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div> <div> </div> <div>你用尽全力去工作,但命运总给你使绊子,让你的一切辛劳付诸东流;</div> <div> </div> <div>甚至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连你最亲近的人,也总是对你恶语相向,让你一边背负着恩情,一边又咽下苦水。</div> <div> </div> <div>曾经看过一句很扎心的话:</div> <div> </div> <div>“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带伤。无论愿不愿意,你都无路可退。”</div> <div> </div> <div>成年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孤独地跋山涉水。</div> <div> </div> <div>难过的时候,你可以允许自己停下,但是不可以让自己倒下。</div> <div> </div> <div>无论前方有多艰难。</div> <div> </div> <p>我们都要裹挟着伤痕与失落,在挣扎徘徊中,咬牙向前,寻求内心的治愈。</p> <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210260/31/6321/98562/6171661dE6069b356/94414a11fdc00f68.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div>2</div> <div>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div> <div> </div> <div>蛤蟆彻底颓废之后,一度想要轻生。</div> <div> </div> <div>好在朋友河鼠及时制止了他,并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div> <div> </div> <div>就这样,他第一次来到“苍鹭小筑”,会见了咨询师苍鹭。</div> <div> </div> <div>苍鹭问:“谁让你来的?”</div> <div> </div> <div>蛤蟆不假思索地说:“是河鼠他们。”</div> <div> </div> <div>但苍鹭却摇摇头,告诉他:“能让你来的,只能是你自己。”</div> <div> </div> <div>起初,蛤蟆被这个愚蠢的问题激怒,但冷静过后,他才明白:</div> <div> </div> <div>他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div> <div> </div> <div>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问题,任由蛤蟆自己分析原因。</div> <div> </div> <div>而苍鹭的问题,也一直是这三个:</div> <div> </div> <div>“这件事,你怎么看?”</div> <div> </div> <div>“你有什么感觉?”</div> <div> </div> <div>“你会怎么做?”</div> <div> </div> <div>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内心的伤疤,开启了自我性格探索之旅。</div> <div> </div> <div>在就诊的这几个月中,他始终记得苍鹭说的一句话:“要不要与生活和解,你自己说了算。”</div> <div> </div> <div>有了苍鹭的鼓励,蛤蟆终于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div> <div> </div> <div>他强迫自己早起,沿着花园的小径走向船坞,并把废弃已久的赛艇修好,痛快地划了一次船。</div> <div> </div> <div>他耐心地去观察路边的一棵小草,感受自然界色彩的奇妙。</div> <div> </div> <div>慢慢地,蛤蟆接纳了痛苦的过去,并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情绪。</div> <div> </div> <div>他试着改变不公的事,拒绝不友善的人,等他卸下社交上的重担后,整个人也开始变得神清气爽。</div> <div> </div> <div>《肖申克的救赎》中说:</div> <div> </div> <div>“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div> <div> </div> <div>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哭诉,就给你大开方便之门,更不会因为你的慈悲善良,就对你另眼相待。</div> <div> </div> <div>人生苦难重重,想要越过苦难,抚平伤痕,最终只能靠自己。</div> <div> </div> <div>就像苍鹭所说:</div> <div> </div> <div>“再好的心理咨询,都出于就诊者的自愿。治愈的过程,都是为了让你自己找到答案。”</div> <div> </div> <div>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医生。</div> <div> </div> <div>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div> <div> </div> <div> <br />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205874/27/12249/101758/6171660dE5af20578/99dd90b4942a6d05.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div> <div>3</div> <div>生活能治愈的,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div> <div> </div> <div>几个月后,重获新生的蛤蟆即将结束他的治疗之旅。</div> <div> </div> <div>在之前的治疗过程中,苍鹭让蛤蟆给自己的心情打分,蛤蟆从最初的2分打到了现在的8分。</div> <div> </div> <div>剩下的2分,就是他偶尔还会难过,为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div> <div> </div> <div>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div> <div> </div> <div>“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div> <div> </div> <div>蛤蟆谨记着这句忠告,然后告别了苍鹭。</div> <div> </div> <div>他重拾爱好,给自己买了一艘新船,参加了几次皮划艇比赛;之后又开着自己最喜欢的大篷车,做了一次短途旅行。</div> <div> </div> <div>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蛤蟆不仅重拾快乐,还找回了魄力与勇气。</div> <div> </div> <div>他从好友手中夺回了村校董事的职位,还竞聘上了河岸板球俱乐部的主席。</div> <div> </div> <div>他放弃继承令他厌烦的家族产业,转而从事喜爱的房地产。</div> <div> </div> <div>他安排商业会晤,紧锣密鼓地筹划新公司,将自己每日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div> <div> </div> <div>一切步入正轨后,蛤蟆又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div> <div> </div> <div>他要和过去的自己来一次正式地告别。</div> <div> </div> <div>他卖掉了蛤蟆庄园,走出了这座承载他悲伤,见证他抑郁的豪宅。</div> <div> </div> <div>他在美丽的河岸边,另建新居,开始享受生活所带来的真正幸福。</div> <div> </div> <div>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div> <div> </div> <div>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div> <div> </div> <div>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像蛤蟆一样,被自己的命运困住。</div> <div> </div> <div>想要挣脱厄运,旁人无能为力,只有靠自己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让自己获得救赎。</div> <div> </div> <div>杨绛曾说:</div> <div> </div> <div>“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div> <div> </div> <div>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感受。</div> <div> </div> <div>而所有的治愈,也都得靠自己的力量。</div> <div> </div> <div>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div> <div> </div> <div> <br />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38727/31/25693/99014/61716629E162cf5fe/1bf7bbd544f9d87b.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div> <div>4</div> <div> </div> <div>《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凝聚了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几十年的心理学心得。 </div> <div> </div> <div>现实中,他曾对无数个蛤蟆先生说:</div> <div> </div> <div>“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div> <div> </div> <div>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很多迷茫。</div> <div> </div> <div>但不要灰心,不要沮丧。</div> <div> </div> <div>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div> <div> </div> <div>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也会随之为你打开。</div> <div> </div>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森田疗法<p>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患者朋友对"顺其自然"的理解都是不够深或是错误的,因而造成森田疗法对他们的治疗毫无效果,甚至使他们对森田疗法本身是否有效都产生了怀疑。究其原因,其实是他们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其含义,以为"顺其自然"就是"任其自然",就是对自己的问题不加控制,痛苦就让其自己痛苦下去所造成的。如强迫观念的患者,他可能就会错误的认为"顺其自然"就是让自己一直强迫思考下去。</p> <p>要正确地理解"顺其自然"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自然",既你要知道什么是"自然规律"。比如白天与黑夜的轮回、天气有晴也有雨,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规律,它是不能人为控制的,我们人必须遵循、接受这些规律才会过得快乐。倘若人整天都抱怨为什么会有黑夜,或者认为下雨是不应该的,那么就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肯定是自讨苦吃。</p> <p>而我们人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自然规律的,比如情绪,它本身就有一套从发生到消退的自然规律。你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会走完自己的规律而结束,反之则不然。举例来说,比如你马上要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这时你感到焦虑、紧张,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你不去管你的情绪,它很快就会消失或者转化为你努力复习的动力,而倘若你认为自己不应该出现紧张或焦虑,与它对抗,那么你就违背的情绪的"自然规律",焦虑、紧张就会越来越严重。又比如说一个社交恐怖症的患者,性格内向,他和陌生人说话时感到紧张和不自在。他觉得不应该如此,非要在和陌生人面前故意表现得不紧张,其结果是他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到现在看到熟人也开始紧张了。而他之所以会发展到现在的这种症状,其原因就是他违背他自己的"自然规律"。他的性格是内向的,而内向的人的特点就是腼腆和害羞,和陌生人谈话,肯定会出现紧张、不自在的心理反应。而他自己却不接受自己的"自然规律",和"自然规律"对抗,结果必然会如此。</p> <p>人本身还有一个自然的现象是古怪的、可怕的、肮脏的念头是必然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的,在这里我们暂且把它称作杂念,而杂念也和情绪一样,它也有自己的一套从发生到消失的规律。倘若你接受它存在,并知道它是毫无意义的"杂念",不理会它,那么它将不会影响你,很快就消失了。反之,你越去注意它和它辩论等,那么你就会被它束缚。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他的头脑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杂念——我要把老师杀了。这个念头使他非常的害怕,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念头,他觉得自己太可怕了,所以就不停地自责和想为什么自己会出现这样的想法,从而对这一念头形成了强迫。这个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念头,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的老师平时对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以至于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念头的出现其实就是这个学生的潜意识对压力的一种发泄。在这里,让学生明白其潜意识过程是不太现实的,但倘若这个学生事前就明白杂念是必然会出现的道理,那么他有可能就不会那么在意这个杂念了,从而避免强迫观念的形成。</p> <p>上面讲的是"顺其自然"中"自然"这两个字的含义。那么怎么样才是正确的"顺其自然"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在认识的"自然"的前提上,不去在意那些有"自然规律"的情绪或杂念。举一个形象的比喻,比如我们把平静的湖水比做是我们的思想,而把向湖水里投石所引起的涟漪比喻成影响我们情绪或杂念。那么你说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制止涟漪不断的产生呢?是继续向湖水投石头还是根本不用去管它能制止涟漪呢?答案当然是不再投石,根本不去管它。这根本就不用去管它就是"顺其自然"。</p> <p>当然为了能让"顺其自然"对你的问题产生效果,就得结合"为所当为",因为这八个字是连成一体,不能分开的。也就是说,你在"顺其自然"的同时,还得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观的现实中,该工作就去做工作,该学习就去学习,该聊天就去聊天等,做自己该去做的事情去。当然也许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困惑你的观念、杂念仍旧会出现,让你感到痛苦,但只要你相信它们是迟早会自然地消失的,并努力地去做好现实生活中你该去做的事情。那么,那些杂念、情绪就会在你认真做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p>
如何处理孩子厌学?<p>临近期末考试,门诊有不少家长咨询孩子不上学的问题,在《武志红》公众号看到一篇好文章,或许对大家有帮助,分享给大家:</p> <p>在上海长宁区中山公园旁,安静的工作室里,每周都有 5~6 个家庭前来向我求助。</p> <p>其中, 绝大部分问题都与孩子「厌学」有关。</p> <p>我亲眼目睹那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厌倦、抗拒学习,排斥家长和老师,甚至拒绝上学。</p> <p>许多家庭因此陷入了巨大的烦恼和痛苦之中,以绝望来形容都不为过。</p> <p>针对这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我独创了“大白六步法”。这是一个以“发展家庭功能”为核心的心理干预方法,包含:理解、评估、启动、决策、联结、发展六步骤。</p> <p>这一工作模式迄今为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绝大多数按照“六步法”执行的家庭,迅速产生了明显、积极的改变。</p> <p>许多四处求助无门的家长因此慕名而来。</p> <p><strong>注:大白是美国动画片《超能陆战队》中的私人健康顾问机器人。在我创建的“守望者优势性格夏令营”中,孩子们都喜欢称呼我为“大白营长”,家长们则更愿意叫我“大白博士”。我也很喜欢这个称呼,温暖又有力量的大白形象很符合我助人的角色。“大白六步法”也是让家长们学会温柔、有力量、有智慧地去解决问题。</strong></p> <h3>Story 1</h3> <p>从道歉开始,修复家庭爱的联结</p> <p>小 A 是个帅气又聪明的小伙,在私立学校上五年级。</p> <p>他的父亲性格严肃而急躁,母亲谨慎而怯懦。</p> <p>孩子秉承了父亲的性格特点,总会看不惯别人,在学校常与他人发生言语冲突。</p> <p>有一次,因为觉得自己的科学任课老师人品有问题,张口就骂了对方。学校很快对他做了严厉的处罚。</p> <p>当孩子遇到问题,家长第一个反应是 ——</p> <p>你怎么会这样?</p> <p>别人怎么没问题?</p> <p>—— 这些话往往会把孩子、也把家长自己逼入“死胡同”!</p> <p>小 A 愤恨不已,认为太不公平,把自己关在家中的房间里,拒绝再去上课。</p> <p>父母百般劝说无果,无奈接受了他不去学校的事实。</p> <p>厌学的核心症结不全在孩子身上,而更在于父母丧失了「陪伴孩子克服学校困难」的能力。</p> <p>结果,小 A 在家一待就是半年,每天与网络游戏为伴,昼伏夜出,生活规律完全打破,情绪也变得越来越低落、烦躁。</p> <p>在来见我之前,家长已经想了很多方法:</p> <p>苦口婆心劝说,软硬兼施压迫;</p> <p>提出换班级、换学校甚至换国家;</p> <p>做沙盘游戏、找咨询师与孩子交朋友</p> <p>......</p> <p>都没有明显的效果,父母从失望到绝望。</p> <p>这些方法之所以会无效,归根结底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p> <p>指望通过单一改变孩子来解决问题。</p> <p><strong>Story 2</strong></p> <p>给父亲赋能,唤醒沉睡的父亲功能</p> <p>小 K 刚上三年级,活泼聪明,爱运动、爱看书、爱玩手机,唯独不爱做作业。</p> <p>妈妈每天陪伴儿子做功课,可谓软硬兼施、殚精竭力,却收效甚微。</p> <p>小 K 生活在典型的中国家庭 ——</p> <p>父亲能干、忙碌而疏离,</p> <p>母亲焦虑、烦躁而控制。</p> <p>家庭访谈中,妈妈第一次有机会、把对孩子的担心和绝望情绪在丈夫面前表达出来。</p> <p>通过现场观察夫妻二人的关系,我发现:其实这个父亲对儿子有着很强的信心和接纳,并且,他仅有的几次参与指导孩子学习过程都非常成功。</p> <p>接下来就比较顺利。父亲在和我完成家庭访谈之后,被启动了对孩子爱的责任感,竟然强烈要求自己和孩子单独相处两周,妈妈欢快地回了娘家。</p> <p>两周后回来,妈妈惊喜地发现:孩子的学习和精神状态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p> <p>父亲利用这两周的时间,一起和孩子制定了系统的学习奖惩制度。</p> <p>他保证:以后工作再忙,自己也会抽出时间,和妻子讨论孩子的学习策略。</p> <p>妈妈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家还有一个真正可以依靠的男人。</p> <p>父亲通过这些行为,很好地建立了和孩子、太太之间的联结。</p> <p>父母在家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角色以适应各种变化。很多孩子出问题,往往是因为家长的角色固化,缺少灵活变通(如例中男性只呈现丈夫角色,而没有呈现父亲角色)。</p> <p>小 K 的爸爸,及时唤醒了自己心中沉睡的“父亲功能”,于是,问题迎刃而解。</p> <p>在被很多改变感动的同时,我也思考:是什么因素使得“大白六步法”如此有效?</p> <p>我想主要有三点 ——</p> <p>第一,由于我有多年的家庭治疗的训练,能够比较容易观察到家庭内部之间微妙的互动,敏锐地抓到影响家庭功能健康运作的关键点,进而鼓励家长在关键点上下功夫,容易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p> <p>第二,有了第一条的效果,家长对我产生很强的信任,内心燃起了希望和更强的改变动力。</p> <p>第三,首次会谈结束后,“大白”团队会持续给家长进行细致的行为指导,在关键点上给予提醒、建议和反馈,使得家长不会产生方向性的错误。</p> <p>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家庭就叫做「功能良好」的家庭。</p> <p>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是功能良好呢?</p> <p>打个比方,就是那些天天在“跳舞”,而且跳得不错的家庭。</p> <p>所谓“跳舞”,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的互动。</p> <p>我最喜欢跳“探戈”的家庭 —— 有张力、不怕冲突,有节奏清晰的美感,有活力四射的性感,能承受跌宕起伏,又能够峰回路转。</p> <p>我超喜欢这些被孩子逼迫出来的、有着疯狂“舞姿”的爸爸和妈妈们。</p> <p>疯狂的天才父母,才能造就疯狂而快乐的天才儿童。</p> <p>把下面这首疯狂的诗献给大家。</p> <p>这首诗来自一位曾经被教育打压得非常抑郁、厌学的 9 岁孩子,在“大白六步法”的帮助下得以存活并开始快乐生活。</p>
各类精神障碍以及失眠、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问题
自1999年毕业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做到微笑服务,理解患者疾苦。
叶萌的问诊服务
图文问诊
暂未开通
电话问诊
¥89
门诊加号
暂未开通
视频问诊
¥200/15分钟
叶萌的患者评价
点击查看

100%

医生好评率

回复质量

100%好评

服务态度

100%好评

回复速度

99%好评
  • j***j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2024.2.27
    我很感恩叶萌医生的积极答复,说实话心里踏实多了!相信在叶医生的帮忙和指导下会很快好起来的!👍👍👍
    电话咨询
  • j***8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2024.2.20
    感谢叶医生的推荐!
    图文咨询
  • j***w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2024.1.24
    叶大夫,很好的一位医生。
    电话咨询

展开更多

叶萌医生的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暂无问诊记录

医生成就

100%

好评率

3939

接诊人数

30分钟

平均响应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叶萌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叶萌
叶萌
副主任医师

已认证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