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
何智住院医师
执业证:1413******26
实名认证
医师执业照

执业证书编号:1413******26

  •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灸法温通温补<p>艾灸具有温经、温热、温散,温阳等温的作用,可见产生温的效应是艾灸的核心特征之一,即艾条以温取效。</p> <p><strong>1.以温达通</strong></p> <p>《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p> <p>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具有调节微循环、抗炎、降脂、活血化瘀等方面的作用,被认为是艾条温通效应的具体体现。</p> <p><strong>2.以温达补</strong></p> <p>艾灸具有补益作用,主要是补气和补阳两个方面,其防病保健作用也主要与这两个作用有关。《扁鹊心书·须识扶阳》提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年六十岁,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p> <p>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p>
甘草干姜汤组成及应用<p><strong>组成用法:</strong>炙甘草 12-24 克、干姜 6-12 克,水煎分服,日二剂,要求温服。</p> <p><strong>方证:</strong>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p> <p><strong>现代应用:</strong></p> <ul> <li>小儿流涎症、口疮</li> <li>夜尿症、遗尿</li> <li>鼻流血、吐血、崩漏、咯血</li> </ul> <p><strong>经验参考:</strong>《伤寒论》把甘草干姜汤作为“以复其阳”的救逆剂使用的。原文是治疗误用桂枝汤后的汗后伤阳,表现为厥证、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后人将本方活用于误服下剂及凉药而伤阳者。在《金匮要略》中用本方治疗“肺萎”。</p> <p>本方还可以治疗因服下剂及石膏所致的腹中痛。后世还把甘草干姜汤广泛用于治疗虚寒性出血。</p> <p>甘草干姜汤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虚寒证者,两种情况可用,一种是轻症呈现虚寒证的一般特征,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极为相似,和麻黄细辛附子汤相比轻度冷感,咳少而痰量多,喘鸣呼吸困难轻,尿多,脉沉弱。另一种情况是发作时呈现剧烈的症状,坐位呼吸,烦躁状态,小便频数,咯出多量唾液痰。</p> <p>甘草干姜汤除了治疗经文中的“自汗出、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不渴、遗尿、小便频数、眩晕、多涎唾”等记载以外,脉象和舌象尤为重要,脉迟、舌淡、舌润、苔白均为辩证要点。</p>
桂枝甘草汤<p>组成用法:桂枝 12-24 克、炙甘草 6-12 克,水煎分服,日两剂。</p> <p>主治:发汗过多而致心下悸或耳聋者,以叉手自冒心为特征表现。</p> <p><strong>现代应用:</strong></p> <ul> <li>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过缓、房性早搏等。</li> <li>发汗过多导致的不寐。</li> </ul> <p>经验参考:本方出自《伤寒论》,《伤寒论》用桂枝甘草汤治疗“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p> <p>临床上桂枝甘草汤治疗的心悸范围很广,不仅仅限于发汗后的心动过速。可以用来治疗房颤、频发室性早搏、频发房早。只要患者有自觉心中悸动不安,不能自已或伴惊恐感或有汗出,都可使用。既可以用于治疗心脏器质性病变,也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p> <p>《伤寒论》第 75 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在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这一条张仲景未有提到治法,但参考 64 条可知可用此方。</p> <p>桂枝甘草汤治疗失眠也有不错的效果,以入睡困难为主,辩证为心液受伤,心阳已弱。</p> <p>桂枝甘草汤是养液补心气的良方,可以用于精神类疾病。</p> <p>本方加石菖蒲可治耳聋,与生脉饮合用治疗早搏,与升陷汤合方治疗心动过缓。</p> <p>“夺汗则亡血,发汗过多则血液亡亦甚,心气不足故悸,汗多出于上体部,上下体液骤然失调,因致急剧的气上冲,其人不得叉手自冒于心,欲按心抑制气心下的冲且悸,因以桂枝甘草汤主之”。</p>
五禽戏(三)<p><strong>4、猿戏—增强心肺功能</strong></p> <p>择一牢固横竿(如单杠,门框,树叉等),略高于自身,站立手指可触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双手抓握横竿,使两肢悬空,作引体向上 7 次。接着先以左脚背勾住横竿,放下两手,头身随之向下倒悬;略停后换右脚如法勾竿倒悬。如此左右交替各 7 次。</p> <p>猿戏中的猿提动作遵循“提吸落呼”的呼吸方式,身体上提时吸气,放松回落时呼气。上提时吸气缩胸,全身团紧;下落时放松呼气,舒展胸廓,这组动作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缓解气短、气喘等症状。</p> <p><strong>5、鸟戏—预防关节炎</strong></p> <p>自然站式,吸气时跷起左腿,两臂侧平举,扬起眉毛,鼓足气力,如鸟展翅欲飞状;呼气时,左腿回落地面,两臂回落腿侧。接着,跷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 7 次。然后坐下。屈右腿,两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后两手换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亦 7 次。最后,两臂如鸟理翅般伸缩各 7 次。</p> <p>关节炎是冬季的常见多发病,现代社会,在炎炎夏日也会遇到不少肩周炎、关节炎患者因犯病而求医。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患者使用空调不当,或者长时间吹电扇,导致关节疾病的发作。练鸟戏时,动作轻翔舒展,可调达气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活动筋骨关节,可预防夏季关节炎的发生,而且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p>
五禽戏(二)<p><strong>1、虎戏—缓解腰背痛</strong></p> <p>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驱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 3 次。继而两手先左后右问前挪移,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按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走般以四肢前爬 7 步,后退 7 步。</p> <p>如果有腰背疼痛的症状,练虎戏能增强挟背穴和督脉的功能,能缓解颈肩背痛、坐骨神经痛、腰痛等症状。</p> <p><strong>2、鹿戏—缩减腰围</strong></p> <p>按上四肢着地势,吸气,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左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梢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面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如此左转 3 次,右转 2 次,最后回复如起势。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后伸 3 次,右腿 2 次。</p> <p>很多上班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生活不规律,导致腰围增大,习练五禽戏的鹿戏是个不错的缩减腰围的好方法。因为鹿戏主要是针对肾脏的保健来设计,它的各个动作都是围绕腰部来做运动,在练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使我们腰部的脂肪大量消耗,并重新分配,有益于缩减腰围,保持苗条身材。</p> <p><strong>3、熊戏—调理脾胃</strong></p> <p>仰卧式,两腿屈膝拱起,两脚离床席,两手抱膝下,头颈用力向上,使肩背离开床席;略停,先以左肩侧滚落床面,当左肩一触及床席立即复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席;略停后再以右肩侧滚落,复起。如此左右交替各 7 次。然后起身,两脚着床度成蹲式,两手分按同侧脚旁;接着如熊行走般,抬左脚和右手掌离床度;当左脚、右手掌回落后即抬起右脚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驱亦随之左右摆动,片刻而止。</p> <p>当出现滞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不妨练练五禽戏中的熊戏。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中寓于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习练熊戏有健脾胃、助消化、消食滞、活关节等功效。</p>
五禽戏(一)<p><strong>“生命在于运动”。</strong>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首创“五禽戏”,即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成为我国中医养生运动保健的先驱。华佗在《庄子》“二禽戏”(“熊经鸟伸”)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其名称及功效据《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p> <p><strong>“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strong></p> <p>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作为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不仅使人体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舒展,而且有益于提高肺与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肌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作为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功法的仿生医疗健身体操,五禽戏也是历代宫廷重视的体育运动之一。</p>
风府穴<p><strong>风府穴:风,指风邪;府,集聚处。风府即风邪易侵之处。</strong></p> <p><strong>取穴定位</strong></p> <p>风府穴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 1 寸。</p> <p><strong>功能主治</strong></p> <p>头痛、项强、眩晕、眼睛疲劳、落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p> <p><strong>穴位配伍</strong></p> <p>配昆仑、束骨治狂证多言不休;配二间、迎香治鼻衄。 配肺俞、太冲、丰隆,有理气解郁的作用。</p> <p><strong>刺灸法</strong></p> <p>直刺或向下斜刺 0.5-1 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延髓。</p> <p>中医有“六淫”之说,也就是六邪。其中风邪为六淫之首,说风为百病之长。几乎所有的风穴都在上半身,以头部居多,因为头居上部,而风性轻扬,最容易侵袭人体上部。如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等等,这些地方基本都是风邪的藏身之所。北方人一到冬天都会戴上厚厚的帽子,围着厚厚的围巾,这是最传统、也是最简单的防止风邪侵袭、维护健康的方法。</p> <p>风府穴最容易招风邪入侵,治疗和风邪有关的疾病,首选此穴。风邪侵害人体的症状有发热、汗出、头痛、鼻塞等,很多人平时也会防范风邪对身体的伤害,比如戴帽子、口罩等,但是后脑勺部位的防风措施常被忽略。所以常有人问:自己明明很注意防风保暖了,怎么还感冒呢,原因很可能就是疏于对后脑勺的保暖,尤其是在现在寒冷的冬季更要保护好我们的后脑勺,防止风邪侵袭致病。生活中,因受风后出现头痛时,我们可按摩风府穴缓解头痛。按摩风府穴的时候,用左手将头发向前揽起,用右手拇指按摩,其余四指在头上部固定住。每次按摩 30~50 次,能很好地缓解头痛症状。经常按摩风府穴能提高脑后部抵抗风邪的能力,预防头部疾患。</p> <p> </p>
耳尖穴放血<p>定位:</p> <p>耳尖穴,耳穴之一,是针灸临床常用的穴位之一。《针灸大成》云:“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即:患者正坐或侧伏,折耳向前,于耳廓上端取穴;或之: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面的顶端处。</p> <p>功效主治:</p> <p>耳尖穴具有清热泻火、平肝熄风、明目止痛功效,主治眼、面颊、咽喉病、脑神经病症、皮肤病等。</p> <p>中医认为“火性炎上”,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且耳尖属肝经所主,肝失疏泄,肝阳上亢,则出现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此时就可耳尖放血。</p> <p>对发热、高血压、偏头痛、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效果好。</p> <p>操作方法:</p> <p>先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约 1-2mm 深,随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p> <p>临床上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一般是根据病情、体质而定。每侧穴位放血约 5-10 滴,每滴如黄豆般大小。</p>
夹脊穴<p><strong>夹脊穴的使用最早见于《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素问·缪刺论》亦华佗夹脊穴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strong></p> <p>华佗夹脊穴有 34 个穴位: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 0.5 寸。解剖:横突间韧带和肌肉中,一般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大致分三层:浅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中层有上下锯肌;深层有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p> <p>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与此二经最为相关。从经络循行来看,《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p> <p>夹脊穴于此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strong>针刺夹脊穴可补益脑髓,统摄全身阳气,调节周身气血运行,平衡阴阳,通达经脉,改善脑神失养,恢复脑的功能,使气血生化不息,运行通畅。</strong></p> <p>夹脊穴位于背部,“背为阳”,又与督脉和足太阳之脉联络沟通,行于两阳之中,可调摄阳气以助行血;二脉同络属于脑,与脑府循环往复,可交通元神,补益脑髓。由此,夹脊穴既通阳气以推动气血运行,温经通络,又养脑生髓,从而改善脑神失养,条畅经络,恢复功能。</p>
按摩涌泉穴方法<p><strong>①每晚睡觉之前,用一手握住脚趾,另一手用力摩擦足心,摩擦数十下,直到感觉脚心发热为止。这样两脚都擦热之后,将脚趾微微转动几下,再把两脚互相摩擦几下。每晚做一次,可以达到巩固精气,通汇气血的作用。</strong></p> <p><strong>②用拇指的指腹垂直按压足心涌泉穴,按下片刻后再提起,一按一放,反复进行,力度以自身能耐受为度。</strong></p> <p><strong>③在手法上,除了点按之外,还可以用拇指指腹或者掌根从足跟推向足尖,这个方法称之为“推涌泉”,每天可推 100-120 下左右,具体次数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strong></p> <p><strong>④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足心揉 100 次为宜。常用此法能疏通心肾,调整内脏功能:可预防感冒,降低血压,治眩晕,失眠:又可促进睡眠,使大小便通畅。</strong></p> <p><strong>除了按摩之外,还可通过针刺、灸法、膏药贴敷等方法刺激涌泉穴以起到治疗、保健、养生作用。</strong></p>
擅长常见精神,心理疾病
本人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从事精神科工作4年余,曾多次在省市级精神专科医院进修
何智的问诊服务
图文问诊
暂未开通
电话问诊
¥39
门诊加号
暂未开通
视频问诊
¥50/15分钟
何智的患者评价
点击查看

99%

医生好评率

回复质量

暂无评价

服务态度

暂无评价

回复速度

暂无评价
  • s***0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2021.3.18
    认真负责,问题得到解决,十分感谢🙏
    健康咨询
  • j***5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2021.3.9
    认真负责
    健康咨询
  • j***t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2021.2.5
    认真负责 有很大的帮助
    健康咨询

展开更多

何智医生的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暂无问诊记录

医生成就

99%

好评率

1544

接诊人数

暂无

平均响应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何智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何智
何智
住院医师

已认证

瑞金宁馨精神病医院 中医心身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