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波
李江波主任医师
执业证:1103******52
实名认证
医师执业照

执业证书编号:1103******52

  •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当你不知该看哪一科的时候?<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90553/2/17653/44540/611123c7Ecd1422ed/3dcd9545e742ceca.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当您不知该看哪一科的时候?</p> <p> </p> <p>有些患者全身这难受,那不舒服,很痛苦,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到处求医,做过很多检查,就是查不出异常,很多人不知该怎么办了。</p> <p> </p> <p>建议您到 [临床心理科] 去看看。</p> <p> </p> <p>一个人心理出了问题,最容易产生焦虑症状,</p> <p>表现为心烦意乱、易发脾气、坐立不安、失眠多梦,这还比较容易发现是心理方面的问题,</p> <p>但是您知道吗?</p> <p> </p> <p>心理出了问题还可以引起身体症状:</p> <p>比如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疼痛、心悸、心慌、一紧张就血压高、心率加快;</p> <p>胸闷、气短、气不够用、窒息感;尿频、尿急;</p> <p>腹胀、大便次数多、食欲差;</p> <p>紧张、发抖、头痛、肌肉痛、肌肉抽动;</p> <p>口干、头痛头晕、植物神经紊乱手足多汗;</p> <p>这些症状在情绪好时、忙绿时会减轻,情绪不好、疲劳时严重些。</p> <p>有的人还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气短、头晕、脸潮红、出汗、乏力、发抖、肢体发麻、恐惧感的症状,</p> <p>几-十几分钟自然缓解,不知什么时候又发作,</p> <p>多次检查都没发现异常,按照躯体疾病治疗也不见好。</p> <p>这可能是由于心理疾病导致的躯体异常表现。</p> <p>不妨去看心理科。</p>
如何认识抑郁症<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84047/39/18536/44540/6111232aE560bf341/7ac4ad00a3ad880a.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抑郁症主要表现是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p> <p>认识抑郁症首先要认识抑郁,</p> <p>抑郁也是许多心理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p> <p>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p> <p> </p> <p>1.心境:</p> <p>病人感到心情沉重、忧伤或悲观、绝望。生活没意思,高兴不起来,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内心十分痛苦,感到生活是负担,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事物阴暗面,甚至感到‘活着没啥意思’,还不如‘死了得以解脱’,产生自杀念头和行为。</p> <p>2.兴趣:</p> <p>丧失以往生活、工作的热忱和乐趣,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p> <p>3.精力:</p> <p>精力减退,疲乏无力,有的病人生活小事也困难费劲,力不从心。感到“精神快要崩溃”、像是“泄气的皮球”。</p> <p>4.自我评价:</p> <p>病人往往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前途一片黑暗。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值感、无助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p> <p>5.注意、记忆、思维:</p> <p>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思路闭塞、语速及行动迟缓,语音低微。</p> <p>6.躯体表现:</p> <p>常有食欲减退、不思茶饭或食之无味、体重减轻、睡眠障碍、心境昼夜波动。性欲减低,男性可能出现阳痿早泄,女性可以有性感缺失。疾病的时期(如儿童、妊娠、老年)、病情轻重、疾病种类的不同,焦虑、抑郁症状表现各异,有时很难辨认。如果可疑为焦虑或抑郁状态,最好到医院就诊,让心理专科的医师帮助诊治。</p>
哪几类人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div> <br />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81335/3/17986/44540/61112186E96e0a584/08bfd4f6509e482d.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 </p></div> <div> </div> <div>1.妇女在产后容易患抑郁症。</div> <div>2. 一些重大的躯体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病等患者易抑郁症。</div> <div>3.遭受的重大打击、失败、挫折,而性格内向,不爱活动,不善交际,的人相对易患抑郁症。</div> <div>4.有负向思维倾向,遇事总爱往坏处想的人易患抑郁症。</div> <div>5.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易患抑郁症。</div> <div>6.老年殤偶的人</div> <div>7.成长、人生过于顺利,几乎不知道什么是挫折、失败的人。</div> <div>8.过分追求成绩、追求完美,不善于调整自己状态,不善于锻炼身体,过分拼命努力,而又经不起失败的学生。</div> <div>9.长期大量服抗高血压药物</div>
如何应对“考场焦虑”?<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99156/12/2336/53582/611120dcE1fe80da9/837782fa4636246c.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什么是“考场焦虑”?</p> <p>即越是临近大的考试,越是感到不安和心理没底,考试前就紧张、担心、失眠、浑身不适或头昏脑胀、或心慌气短、食欲不振,在考试中上述症状更加明显甚至脑子一片空白、尿频、口干、发抖等,影响正常发挥,考试后症状消失,但由于成绩没有正常发挥而沮丧悲观。‘考场焦虑’对考试会产生什么影响?最直接的是影响考试成绩,高考临近,学生几年的心血,其结果都要在高考中体现,所以一旦由于‘考场焦虑’影响了高考成绩,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有的甚至患上抑郁症,走上自杀的绝路,即使没有这么严重也给考一生带来遗憾和阴影,有的从此患心理疾病不能正常学习、工作。考生本人怎样应对考场焦虑?</p> <p>1. 调节身心状态,避免过度心理疲劳:从现在起每天利用每节课课间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尽量增加身体运动,一定避免‘临阵磨枪’、终点‘冲刺’、加倍努力等。已经拼搏几年了,还剩最后1-2天就要考试了,这时无论你觉得自己还差很多,这两天再努力也不容易提高1个档次了,再加倍努力反而增加压力,易引起考场焦虑,不如轻松休息,在好好泡个热水澡,平时都是很少活动,这时做做体育活动会缓解心身压力,活动后的身体疲劳会使人睡个好觉。</p> <p>2. 充分做好考前各种准备,包括每个细节的准备,从准考证、携带的各种笔、用具、穿着等。不要由于准备不足影响了情绪。</p> <p>3. 降低预期目标,对于自己来说平时向高的目标去努力,但临近考试了,则尽可能现实一些,适当降低预期,脑子想的不是清华、北大,不是本科、重点、不是能不能落在别人后面而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是怎样发挥平时的水平就够了。这样也许减轻心理压力。人越是想的高就往往越心理没底了。</p> <p> </p> <p>4. 要知道考试时有一些紧张也是正常的,但你一定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紧张上,因为越是注意自己不紧张反而可能越是紧张,容易产生恶行循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刻意驱除紧张,而是带着紧张去答题,如果确实出现了上述所说的“考场焦虑”的症状,不妨一边深呼吸,一边答题。</p> <p> </p> <p> </p> <p>5. 平时一定要谦虚,但考前就不能再‘谦虚’了,想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样会更没底,没有自信,容易引起‘考场焦虑’。不妨暗示自己,我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我一定会考的很好。无论谁问我怎么样了?回答‘没问题’,这样会减轻很多压力。</p> <p> </p> <p> </p> <p>家长怎样作</p> <p>1.一定不要对子女期望太高,不要经常谈论考不上怎样,人家孩子怎样争气。降低期望会减轻压力。</p> <p>2.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考试,考完一科后对好的就鼓励,考的不好也不要‘埋怨、批评、教育’,过分关注会增加孩子压力。</p> <p>3.给孩子加油,你很棒,一定没问题,增加其自信心。如果考前发现哪些地方还有不足,埋怨、督促、努力纠正已来不及了,那么孩子越是担心这个地方出问题,就越是不安和焦虑,反而不利,索性给孩子打气,不要紧,这一点点问题不会影响大局,反而减轻压力、增加自信。</p> <p>4.做好后勤保障,孩子的准备工作、饮食、交通出行等。</p>
怎样改善失眠?<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92182/13/17346/23983/61111dbeEecda45ff/19c798cd66e9cab8.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怎样改善失眠</p> <p>目前国内成年人中失眠的发生率极高,许多人都曾经或者正在为失眠而烦恼,失眠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睡眠极其重要。</p> <p>一.        影响入睡和睡眠质量的因素:任何疾病难治的主要原因是摸不清患病的主要因素,如果搞清了这一点,治疗也就容易多了,所以本文重点分析影响入睡和睡眠质量的因素及改善的方法。</p> <p>1.躯体和精神疾病:无论是患了躯体疾病还是精神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异常表现,这些异常都可能影响睡眠,及时到医院就诊,及时治好这些引起入睡困难的原发病,那么入睡困难也就解决了,在这种情况,不要只纠结于入睡困难,急于排除它,其实这时它还是一个疾病是否改善的指标,如果入睡困难还不十分严重,就晚一点睡,少睡2-3个小时,不至于有什么了不起。入睡困难给我们一个警告,一个信号,提醒我们躯体、精神疾病还没治好,还要抓紧治,治好了入睡自然好了。</p> <p>2.过度高兴、生气愤怒、着急、伤心等情感波动。</p> <p>3.脑力疲劳如长时间玩电子游戏、看书、看电视剧、打麻将等。</p> <p>4.下午或晚上喝酒、咖啡、浓茶或.睡前喝了太多水等。</p> <p>5.炎热、寒冷、强光、噪音、床铺不舒适等。</p> <p>6.在新环境睡觉等。</p> <p>7. 睡眠时间太长或太早:一般来说成人睡眠时间在7-8小时就可以,不工作、不太疲劳的人多数6-7小时就觉得够了,而大大超过这个时间,就容易出现多梦、易醒。</p> <p>二.      睡眠障碍的治疗</p> <p>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于生活习惯如长时间读书看报、写字、打电脑、玩游戏、看电视、打麻将、上网,加上机械文明(电梯、汽车、火车、飞机)等原因使人们每天身体活动时间越来较少,几乎长期保持一种【坐姿】,久而久之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头颈部逐渐僵硬、容易疲劳,这种生活模式引起的疲劳会严重影响睡眠,表现为睡眠表浅或入睡困难,即使是睡眠很多也不能消除疲劳,没有睡眠满足感,这种疲劳的积累和不良生活模式的延续,反过来又成为失眠难以治愈的原因。现代人的生活模式与失眠的高患病率的内在联系值得认真思考,笔者认为增加身体活动机会、延长活动时间是改善现代失眠的最佳策略之一,认真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保持良好睡眠的重要方法。</p> <p>2.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很多失眠者极其向往能睡一个好觉,自觉近些天或长期严重失眠导致睡眠不足需要好好补充一下睡眠,因此把环境刻意的安排好,生怕有一点影响,每天晚上早早上床,等待困意的到来,但是总是事与愿违,反而更睡不着,使他们产生矛盾心理,一方面迫切的想睡觉,另一方面又害怕睡觉,怕受到入睡困难的煎熬,怕醒来以后再也睡不着了。这种矛盾和恐惧心理会消耗大量精神能量并进一步加剧失眠,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之越来越严重。想睡眠的困意是有生理性节律的,一般来说睡6-8小时后间隔16-18小时人才更容易有困意,困意不是盼就能盼来的,越盼反而会越使人清醒,根据自己的睡眠节律正确安排就寝和起床时间,重新调整睡眠节律是改善失眠的重要一环。白天想睡就睡、晚上睡太早、早上迟迟不起床都是不好的睡眠习惯,容易影响睡眠,一定要改正。</p> <p>3.保持良好的性格和情绪:有些人对身体的细微变化极其关注和敏感,而人在生活中难免有身体的疲劳、心理烦恼导致身体不适,这样反复关注等结果会使自己身体的不适感觉被不断放大再放大,这些别人感受不到的被放大了的感觉很容易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的下降必然再次引起关注,这样反复循环,容易成为失眠的导火索,遗憾的是性格很难修改,情绪也难被左右,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如果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关注用在增进健康、充实生活上面,会使我们身心健康,心情愉快,同时人的精力、精神能量是有限的,用在这方面多了,用在关注睡眠的时间就少了,那么就起到了增加良性循环,打破恶性循环的作用,客观上起到避免被性格和情绪影响睡眠的作用。</p> <p>4.药物治疗:原则上生活中遇到的暂时性的失眠一般是不需药物治疗的,而长期的睡眠障碍如果靠自己的各种方法调节都不能够改善的,可以考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优点是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容易给我们造成错觉,好像只要有了药物就什么都解决了,其实上面说的因素如果不解决,往往药物起不到更好等效果,或者往往药物越用越多,而且一旦停药睡眠状态会重新恶化。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所有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p>
你认识抑郁的"兄弟"焦虑吗?<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91741/20/17514/45017/61111d0dE9ecb5331/0b778d4007d83d1f.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焦虑是一种心理上不安的表现,</p> <p>它与抑郁就像兄弟一样经常同时或先后出现,</p> <p>但是焦虑时经常会心烦意乱、易发脾气、坐立不安、失眠多梦,</p> <p>这些表现也许比较容易认识,</p> <p>起码我们会感觉到心理处理什么问题,</p> <p>但是焦虑有很多症状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认识,</p> <p>焦虑可以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p> <p>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就不能正确治疗,</p> <p>则会使患者很痛苦并且给病人就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却治不好病。</p> <p> </p> <p>焦虑症状常表现为心理症状:这还比较容易发现是心理方面的问题。</p> <p>但是您知道吗?</p> <p> </p> <p>焦虑还可以表现为身体症状:</p> <p>心血管症状:</p> <p>比如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疼痛、心悸、心慌、一紧张就血压高、心率加快;</p> <p> </p> <p>呼吸系统症状:</p> <p>胸闷、气短、气不够用、窒息感;</p> <p> </p> <p>泌尿系统症状:</p> <p>尿频,尿的次数多尿但量少或尿不出来几滴,</p> <p>因为刚尿完不可能短时间产生太多的尿,</p> <p>但是就是想去上厕所</p> <p> </p> <p>消化系统症状:</p> <p>腹胀、大便次数多(每天数次大便却便不出来多少)、食欲差;</p> <p> </p> <p>神经系统症状:</p> <p>紧张、发抖、头痛、肌肉痛、肌肉抽动;</p> <p>口干、头痛头晕、植物神经紊乱手足多汗;</p> <p>这些症状在情绪好时、忙绿时会减轻,情绪不好、疲劳时严重些。</p> <p> </p> <p>躯体检查和实验室、X光、B超等检查无明显异常。</p> <p> </p> <p>有的人还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气短、头晕、脸潮红、出汗、乏力、发抖、肢体发麻、恐惧感的症状,几-十几分钟自然缓解,不知什么时候又发作,多次检查都没发现异常,按照躯体疾病治疗也不见好。</p> <p> </p> <p>这可能是由于心理疾病导致的躯体异常焦虑表现。</p> <p> </p> <p>需要到心理科治疗。</p>
身体到处难受查不查症状,可能是躯体形式障碍<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87304/24/16783/39455/61111b9aEbc398524/0093bdfebce0a920.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 </p> <p>(一)概述</p> <p> </p> <p>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这种或那种严重的躯体症状或疾病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由于躯体各种不适症状而反复就医,但是多数病人查不出什么问题,即使各种医学检查结果阴性(无异常),医生向病人解释说患者没有患自己想象的严重疾病,但是这仍然不能打消其疑虑。仍然坚持到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师那去求治,查不到问题就不甘心,有时即使查到一些躯体问题,也不能解释患者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患者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等心理事件密切有关,但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疾病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常常是患者关注的中心症状最严重,当另一个新的症状成为关注焦点时原有的症状会减轻或消失。比如说这几个月或几年一直头痛,治也治不好,而胃痛以后就一直看‘胃病’而头痛就好像好了似的,只要没人提起,往往也不需要治疗了,而胸闷出现以后,又经常去看胸闷,‘胃病’就不那么重要了,不去看也没那么痛苦了,而终日为胸闷担忧、苦恼,患者觉得自己一身的‘病’,没有人理解自己,综合医院的各科治疗常常不能有效,或者好了一点,可是没有几天新的症状又来了,有时被称为看病专业户,十分痛苦。其实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组心理疾病,它的发病、发展和预后都神经质性格和疑病素质、精神压力和刺激、对躯体不自主的过分关注和感觉的特别敏感密切关联,但是很多患者却往往回避心理问题,不愿承认或干脆否认自己的症状会与心理因素有关。本组疾病主要包括: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该病是最不容易识别的,所以被当做躯体疾病治疗但效果不佳者甚多,故较详细描述。</p> <p> </p> <p>(二)临床表现</p> <p> </p> <p>1.躯体化障碍: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和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女性多于男性,病程至少2年以上。常见症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类:</p> <p> </p> <p>(1)疼痛:为常见症状。涉及比较广泛,可以涉及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一般不强烈,与情绪状况有关,情绪好时或忙碌时可能不痛或减轻,反之加重。可发生于月经期、性交和排尿时。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疼痛。</p> <p> </p> <p>(2)皮肤症状:可以在瘢痕部位、肢体或关节部位出现麻木,皮肤出现串痛,皮肤的颜色异常、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p> <p> </p> <p>(3)胃肠道症状:为常见症状。可表现嗳气、返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复泻等多种症状。</p> <p> </p> <p>(4)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碍;月经紊乱、经血过多;阴道分泌物异常等。</p> <p> </p> <p>(5)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气短、胸闷、心悸等。</p> <p> </p> <p>(6)假性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明、失聪、皮肤感觉缺失、抽搐等。</p> <p> </p> <p>2疑病症:主要表现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如癌症、艾滋病、心脏病等,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有的病人确实患某些轻微躯体疾病,但这不能解释患者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多数患者伴焦虑与抑郁情绪。</p> <p> </p> <p>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尽一致,有的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感,常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有的疑病观念突出,而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有的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较广泛,有的则较单一或具体。不管何种情况,患者的疑病观念从未达到荒谬、妄想的程度。患者大多知道患病的证据不充分,因而希望通过反复的检查找出疾病所在,但对阳性检查结果更加不安,有时要求进行过分的治疗,如要求手术等,但结果肯定不能彻底缓解疑病观念,反而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p> <p> </p> <p>3.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而严重的疼痛,患者常感到痛苦,影响学习工作生活。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相应的器质性变化。病程常迁延,持续6个月以上。常见的疼痛部位是头痛、非典型面部痛苦、腰背痛和慢性的盆腔痛,疼痛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性质可为钝痛、胀痛、酸痛或锐痛。发病高峰年龄为30岁-50岁,女性多见。患者常以疼痛为主诉,反复就医,服用多种药物,有的甚至导致镇静止痛药物依赖,并伴有焦虑、抑郁和失眠。但是此病在诊断上极易误诊,单纯的从症状学、病程特点、性格特点、检查无异常还不能轻易下此诊断,一定充分考虑到职业因素、外伤经历、个人行为特征、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等因素,一些由于职业因素、习惯性姿势引起的肌肉僵硬疼痛,外伤引起的关节紊乱导致的疼痛往往用现行的检查手段不容易发现异常,而注意到上述因素,有时会有意外收获,发现了相关因素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大意义。</p> <p> </p> <p>4.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是一组表现为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征。病人在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基础上,又发生了非特异性的,但更有个体特征和主观性的症状,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经检查这些症状都不能证明有关器官和系统发生了躯体障碍。因此该障碍的特征在于明显的自主神经受累,非特异性的症状附加了主观的主诉,以及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p> <p> </p> <p>躯体形式障碍的特点;并至少有以下2项器官系统(心血管、呼吸、食管和胃、胃肠道下部、泌尿生殖系统)的自主神经兴奋体征,表现①心悸;②出汗;③口干;④脸发烧或潮红;</p> <p> </p> <p>病人至少有下列1项主诉:①胸痛或心前区不适;②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③轻微用力即感过度疲劳;④吞气、呃逆、胸部或上腹部的烧灼感等;⑤上腹部不适或胃内翻腾或搅拌感;⑥大便次数增加;⑦尿频或排尿困难;⑧肿胀感、膨胀感或沉重感;</p> <p> </p> <p>没有检查证据表明病人所忧虑的器官存在结构或功能的紊乱;分类包括:心脏神经症、神经循环衰弱、DaCosta综合征。心因性吞气症、呃逆、胃神经症。心因性激惹综合征、心因性腹泻、胀气综合征。过度换气症。心因性尿频和排尿困难。</p>
求助无门的疼痛患者,竟然是「精神病」<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95184/37/17553/44540/611119daEb9c872a7/125b03de76b79e1d.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说起精神病,第一印象可能是「发疯」、「乱骂人」、「行为异常」,或者是失眠、抑郁、自杀、自残等,很多影视剧作品也喜欢把「犯罪」和精神疾病相关联。</p> <div> </div> <div>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精神疾病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身体的各种疼痛、说不清的难过、痛苦、浑身不适、尿频、大便次数多、食欲不振或食欲亢进等。</div> <div> </div> <div>即使诊断为各种疾病,花钱无数却无法消除疾苦,使病人倍受煎熬,就是说身体的各种痛苦还可以以非常隐蔽的形式隐藏在精神疾病之中,使我们很难识别其庐山真面目,换句话说精神疾病才是这些身体病症的根源,治好了这些精神问题,才可以改善躯体不适症状。</div> <div> </div> <div>今天,我们要讲述的3位患者患病的经历,起病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疼痛」是他们主要痛苦的症状……</div> <div> </div> <div> </div> <div>故事1:疼,是最突出的症状!</div> <div> </div> <div>19岁的刘甜甜(化名)在某大学读书,平素话少,不喜欢社交,很少和宿舍人说话,舍友们背地里说她「自命不凡」。一个人去食堂吃饭、独自去教室上课,不愿参加学校、班级、宿舍的活动,渐渐的各种活动大家也不叫她了。</div> <div> </div> <div>大三的下学期,班主任找到了刘甜甜,「你最近怎么总是旷课?再这样下去,都难毕业!」「老师,真的不是故意的。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觉得头疼的很,时不时还胸口疼,上述疼痛症状位置不固定,好像经常移动,已经看了好几家医院了,都查不出什么毛病来,只能回宿舍躺着……」</div> <div> </div> <div>故事2:</div> <div> </div> <div>兢兢业业的闫爽(化名)是名银行职员,35岁上升空间有限,身体也拼不过年轻一辈。</div> <div> </div> <div>经常因为身体难受休病假,半年没上班了,病情不但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觉得浑身疼,喜欢躺着,可是躺着症状也不能减轻,动起来就疼得厉害,终日卧床,根本下不了床!」</div> <div> </div> <div>闫爽告诉我们,某市的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按照此病治疗一段时间一点没效果,又到外地另一个大医院诊断是“肌纤维痛”,又吃了许多药,治疗一段时间还是不见好转,而且到处都疼。</div> <div> </div> <div> </div> <div>家人听说是精神因素导致的,把她送到某大城市的三甲精神病院求治,被收入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吃了很多抗抑郁、抗焦虑药,疼痛症状有所改善,还是好不彻底。</div> <div> </div> <div>故事3:</div> <div> </div> <div>张德民(化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和竞争对手打「商业战」是他的日常。</div> <div> </div> <div>最近,他打了场败仗,营业额被对手吊打、碾压,那以后经常感觉腿疼、腰疼,没有力气,甚至都站不起来了…</div> <div> </div> <div>他怀疑自己患了重病,可是一直查不到原因,可是过一段时间又头疼起来,经常去医院检查头疼的问题,可是以往的毛病却不再提了,好像已经好了一样,为了搞清头疼原因,他住进医院,各专科会诊后,结论是「无器质性疾病,建议去心理科治疗」。这个结果使他很沮丧,几乎要崩溃了,七尺的男儿居然哇哇大哭了起来……</div> <div> </div> <div>疼痛背后的真相:</div> <div>于是,我们走访了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找到了3名患者的接诊医生——李江波主任。</div> <div> </div> <div>李江波从事精神科医疗工作已经30余年了,而且在日本研究森田疗法、心身医学多年,他告诉我们:“精神疾病的一部分症状很有迷惑性,往往以身体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身体各部位的疼痛、闷、晕、胀、无力等,为此无论病人还是家属都会认为是身体出了毛病,各科医师也是首先这样考虑的,会积极地做各种检查,帮助病人查找发病病因,而且给与对症治疗。”</div> <div> </div> <div>有时即使给予病人充分地治疗,症状还是没见好,医师才会考虑是否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建议到心理科治疗。</div> <div>而很多患者仍无法同意医生的意见,继续换一家医院或换一个科室再重复检查和治疗,往往是几经周折,万般无奈才不得不半信半疑的去精神科或心理科求治。</div> <div> </div> <div>其实做了几十种检查也不过就是一类检查,即身体检查,若身体检查没问题,患者又不是装病,那一定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心理方面因素,包括心理疾病、不良行为和性格、饮食、性行为异常、人际关系问题等,所以另一部分检查就是心理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索非器质性痛苦的真正原因。</div> <div> </div> <div>所谓术业有专攻,上面3位「各种疼」的病人,遇到李江波之前,也是四处求医,各种检查来了一遍,查不出明确的病变,吃了一些药也都不见好转,即使是吃了一些抗抑郁药物,症状有所改善,仍不能完全得到治愈,。</div> <div> </div> <div>最终,李江波主任给他们1个共同的诊断——躯体形式障碍,就是我们提到的「精神疾病」之一。</div> <div> </div> <div> </div> <div>你越关注它的症状,它越欺负你</div> <div> </div> <div>国际上对这个病的病因仍没有弄清,在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把这个病的名称又改为躯体不适障碍。许多医学专家都认为情绪的压抑和对现实的逃避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病因,如果情绪没能表达出来,就会表现在躯体上。</div> <div> </div> <div>但是事实上其病因也许并不仅限于此,李江波主任告诉我们,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性格倾向于过于敏感、胆小,过度追求完美。</div> <div> </div> <div>生活中经常由于劳累、被批评、失败、挫折、寒冷、炎热、紧张、恐惧、生气等因素导致躯体不适感,或者由于偶尔的失眠导致身体不适感觉,这种躯体不适本来是对这些刺激因素的正常反应和现象,正常的现象不去在意它很快就会消失,而具有上述性格特征的人,对于身体出现的哪怕一点不适感觉都特别敏感,容易往坏了想,越想越怕。</div> <p> </p> <p>因此对这些身体不适感觉引起“特别关注”,越是关注,其身体不适感觉就会越是被增强,这是一种精神交互作用,它使躯体不适症状越来越加强,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而难以治愈。</p> <p> </p> <p>故事1比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同学不理她又很生气,经常生气就头疼,头疼就不上课,就更有时间去关注头痛,就更头疼,可是经常吃完饭就躺着,不容易消化,胃肠又不舒服了,开始关注胃肠,越关注就感觉越难受。</p> <p> </p> <p>故事2是银行职员,经常坐着,回家很累,家务都是丈夫做,自己坐着吃现成的,久坐不动很容易导致身体弱,肌肉僵硬疼痛,越是关注这种疼痛,就越痛,就越不爱动(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疼痛久治不愈,心情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低落,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后情绪得到改善,躯体不适感得到减轻,然而不爱动的习惯没有改变,身体肌肉久坐导致的僵硬感仍没有改善。所以尽管服了很多抗抑郁药物,疼痛症状仍然不能彻底改善。</p> <p> </p> <p>故事3,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在电脑旁久坐,久之难免颈肩、腰部疼痛,由于工作失利,导致情绪消沉,身体不适感觉增强,为此却怀疑是患了躯体疾病,到医院又查不出器质性疾病,更是心怀疑虑,更加关注躯体不适症状,却没有改变久坐不动的状态,越是这样就越是容易身体不适症状加重。</p> <p>李江波主任的治疗策略</p> <p> </p> <p>第一个病人有个特点:闲着的时候疼加重、忙起来的时候疼痛减轻甚至不疼。所以,李江波主任在接诊她的时候,除了对应给与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治疗外,还建议她发展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p> <p> </p> <p>比如打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这种活动既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大脑的快乐信号,还能让她通过这些活动变得开朗起来,打开心门,积极交友,这样就减少了对不适感觉的关注,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使疼痛等躯体不适症状减轻,心情就更加愉悦,也逐渐愿意与同学适当交往,形成良性循环,躯体疼痛症状逐渐消失。</p> <p> </p> <p>第二个病人,尽可能去改变久坐、不爱动的习惯,既然没有查出确切的身体各系统的问题,给予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改善睡眠、情绪,同时鼓励她在床上爬起来(因为以往经常躺着,身体不动,尽量休息并无疼痛改善效果);从开始每天走100步,一点一点的加到每天1千步,最后每天突破10000步,用这种「目标性激励」的方式,促使她活动起来,不去关注和放大躯体不适症状,转移注意力,切断精神交互作用,切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p> <p> </p> <p>第三位男病人把自己的疼痛症状想的很坏,认为可能是患了什么重病,越是这样就越害怕,反而症状就越严重,其实怕病就等于希望健康,那就建议他为了健康而多去进行身体锻炼,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改善情绪、睡眠,这样一来关注的焦点发生了改变,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改善了恶性循环,也改善了久坐不动的不良习惯。</p> <p> </p> <p>通过上述治疗和指导,以及患者的配合,上述患者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p> <p> </p> <p>结语</p> <p>精神类疾病一旦发生,有些患者症状来势凶猛,进展异常迅速;有些症状的诱因很难以被患者本人和家属察觉,医生有时也很难鉴别。</p> <p> </p> <p>但是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证据,按照身体疾病不能使其身体不适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一定要关注是否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旦确定心理方面的异常改变,精神疾病的治疗要采取综合的方法,即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其不断关注躯体不适症状的状态。</p> <p> </p> <p>李江波主任把精神症状、躯体不适症状比喻成「火」,如果单纯用药治疗比喻成消防队灭火,不将持续的不良情绪和不断地对症状的关注掐断,就如同没有切断火源,病情就会反反复复,不能得到好转。</p> <p> </p> <p>李江波主任有很多病人朋友,他们都亲切的叫他「知心李老师」。面对病人,他喜欢倾注120%的爱心和100%的专业,这也是病人「络绎不绝」、「好评如潮」的原因。</p>
各种心身疾病、脑器质性精神疾病、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性障碍(抑郁、焦虑、恐怖、强迫、疑病、癔症、神经衰弱、失眠、功能性躯体不适)和记忆障碍的诊治和心理治疗。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芜湖市二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日本保健医疗大学客座教授,武汉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森田疗法专委会主任委员, 国际森田疗法学会委员 国际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前沿药理)杂志衰弱与中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栏目副主编,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芜湖市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督导师。 1982年齐齐哈尔医学院毕业后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 93年曾受国家卫生部公派到日本著名的精神医学、老年医学医院浅井病院研修。99年被日本「东京慈惠医科大学」聘为访问研究员从事森田心理疗法及精神医学研究工作4年余。此后在日本国立鹿儿岛大学取得心身医学博士学位。 2011年回国到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有丰富的精神科、心理科医疗临床工作经验,擅长各类疑难心理障碍、神经症、心身疾病的诊疗工作。
李江波的问诊服务
图文问诊
暂未开通
电话问诊
¥1000
门诊加号
暂未开通
私人医生
¥800
视频问诊
¥700/15分钟
专家团队
¥500
李江波的患者评价
点击查看

100%

医生好评率

回复质量

暂无评价

服务态度

暂无评价

回复速度

暂无评价
  • j***i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2021.8.1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咨询
  • j***s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2021.8.1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咨询

李江波医生的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暂无问诊记录

医生成就

100%

好评率

34

接诊人数

15分钟

平均响应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李江波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李江波
李江波
主任医师

已认证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