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英
王凤英主任医师
执业证:1103******58
实名认证
医师执业照

执业证书编号:1103******58

  •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各年龄阶段脂肪/脂肪酸摄入量补充[完整版]<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50436/7/37937/44028/65e5c990F23b94b93/1ec0731eec33179f.pn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 </p> <p class="article-img"> </p> <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243685/5/4941/33810/65e5c999Fa8ed134d/193d2ca3b0aca69b.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1. AMDR[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的下限(L-AMDR)用于满足对能量的需求以及预防缺乏, 其上限(U-AMDR)用于对慢性病的预防。</p> <p>2. 脂肪供能比低于20%可能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摄入不足。</p> <p>3. 维持适宜的脂肪供能比并减少饱和脂肪酸(SFA)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p> <p>4. 婴儿在0~6月体重快速增长而胃容量较小, 在生命的前6个月, 膳食总脂肪应该贡献 40%~60%的能量, 以满足婴儿生长中对于能量的需求和组织沉积中对于脂肪的需求。</p> <p>5. 7~12月龄婴儿的食物除了母乳以外, 还包括相应辅食。这个阶段脂肪摄人量应该逐渐减少,脂肪供能比相应降低。</p> <p>有研究表明膳食能量密度、营养密度和喂养频率对于这个阶段婴儿喂养和生长的影响, 比膳食脂肪含量更重要。</p> <p>6. 目前未见有关饱和脂肪酸(SFA)摄人不足而导致缺乏症的研究报道。SFA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所以, 建议中只提出SFA的U-AMDR。</p> <p>7. 母乳是确定婴儿早期(0~2岁)脂肪和脂肪酸的 AI或其他建议值的理想模型。为了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婴儿膳食中的LA应当至少能提供 0~6月龄婴儿总能量的 3%~4.5%。ALA提供的能量应当至少占总能量的0.5%。</p> <p>8. 综合考虑LA作为必需脂肪酸以及过量 LA 摄人可能存在过氧化和对免疫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 推荐0~6月龄婴儿LA的 AI为4.2g/d, 约为总能量的8.0%。推荐7~12 月龄婴儿LA 的 AI为 4.7g/d,占总能量的 6.0%。</p> <p>9. ARA是母乳中含量相对稳定的脂肪酸。推荐0~6月龄婴儿ARA的AI为150mg/d。</p> <p>10. 尽管EPA和DHA在体内可由ALA代谢衍生得到, 但是其转化效率十分有限, 所以EPA和DHA最好能从膳食中提供。</p> <p>11. 母乳中含有相对较高水平的n-3PUFA, 这对视觉、运动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母乳中最重要和最普遍的三种n-3PUFA是ALA、EPA 和DHA。母乳中ALA主要来源为烹调油, 饮食习惯可影响母乳中ALA含量。</p> <p>12. 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对于0~6月龄n-3PUFA推荐的AI为0.5g/d,日本则为0.9g/d。</p> <p>13. 考虑n-3a-亚麻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以及使n-6亚油酸与n-3亚麻酸比例在适宜比值范围内,推荐我国0~6月龄婴儿ALA的AI为500mg/d,约 0.90%E。</p> <p>推荐7~12月龄婴儿ALA的AI为520mg/d,古总能量的 0.67%。</p> <p>14. 有研究表明, 婴儿摄入的DHA与ARA, 其含量比值范围在1.4:1~2:1之间,对视力和脑发育可能有一定帮助。</p> <p>15. 目前,国际上仅有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对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AMDR做出推荐,1岁以上人群均为10%E~20%E。我国暂不设定MUFA 的 AMDR,仅提出原则, 即在控制膳食总脂肪供能比以及 SFA 供能比,同时满足 n-6PUFA 和 n-3 PUFA 的适宜摄人量的前提下,其余膳食脂肪供能由 MUFA 提供。</p> <p>16. 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TFA)供能比每增加2%, 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可增加23%,目前,各个国家以及FAO均只设定TFA的AMDR上限为1%E。</p> <p>17. 人体自身可以合成胆固醇,即内源性胆固醇,占人体需要量的 70%。 </p> <p>因为目前关于膳食胆固醇摄入与血脂代谢和脑血管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仍存在争议, 暂不设定膳食胆固醇的AMDR。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建议参考对应疾病防控指南中的相关建议控制膳食胆固醇的摄人。</p>
年龄阶段脂肪/脂肪酸摄入量<p>补充说明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p> <p>1. AMDR[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的下限(L-AMDR)用于满足对能量的需求以及预防缺乏, 其上限(U-AMDR)用于对慢性病的预防。</p> <p>2. 脂肪供能比低于20%可能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摄入不足。</p> <p>3. 维持适宜的脂肪供能比并减少饱和脂肪酸(SFA)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p> <p>4. 婴儿在0~6月体重快速增长而胃容量较小, 在生命的前6个月, 膳食总脂肪应该贡献 40%~60%的能量, 以满足婴儿生长中对于能量的需求和组织沉积中对于脂肪的需求。</p> <p>5. 7~12月龄婴儿的食物除了母乳以外, 还包括相应辅食。这个阶段脂肪摄人量应该逐渐减少,脂肪供能比相应降低。</p> <p>有研究表明膳食能量密度、营养密度和喂养频率对于这个阶段婴儿喂养和生长的影响, 比膳食脂肪含量更重要。</p> <p>6. 目前未见有关饱和脂肪酸(SFA)摄人不足而导致缺乏症的研究报道。SFA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所以, 建议中只提出SFA的U-AMDR。</p> <p>7. 母乳是确定婴儿早期(0~2岁)脂肪和脂肪酸的 AI或其他建议值的理想模型。为了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婴儿膳食中的LA应当至少能提供 0~6月龄婴儿总能量的 3%~4.5%。ALA提供的能量应当至少占总能量的0.5%。</p> <p>8. 综合考虑LA作为必需脂肪酸以及过量 LA 摄人可能存在过氧化和对免疫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 推荐0~6月龄婴儿LA的 AI为4.2g/d, 约为总能量的8.0%。推荐7~12 月龄婴儿LA 的 AI为 4.7g/d,占总能量的 6.0%。</p> <p>9. ARA是母乳中含量相对稳定的脂肪酸。推荐0~6月龄婴儿ARA的AI为150mg/d。</p> <p>10. 尽管EPA和DHA在体内可由ALA代谢衍生得到, 但是其转化效率十分有限, 所以EPA和DHA最好能从膳食中提供。</p> <p>11. 母乳中含有相对较高水平的n-3PUFA, 这对视觉、运动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母乳中最重要和最普遍的三种n-3PUFA是ALA、EPA 和DHA。母乳中ALA主要来源为烹调油, 饮食习惯可影响母乳中ALA含量。</p> <p>12. 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对于0~6月龄n-3PUFA推荐的AI为0.5g/d,日本则为0.9g/d。</p> <p>13. 考虑n-3a-亚麻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以及使n-6亚油酸与n-3亚麻酸比例在适宜比值范围内,推荐我国0~6月龄婴儿ALA的AI为500mg/d,约 0.90%E。</p> <p>推荐7~12月龄婴儿ALA的AI为520mg/d,古总能量的 0.67%。</p> <p>14. 有研究表明, 婴儿摄入的DHA与ARA, 其含量比值范围在1.4:1~2:1之间,对视力和脑发育可能有一定帮助。</p> <p>15. 目前,国际上仅有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对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AMDR做出推荐,1岁以上人群均为10%E~20%E。我国暂不设定MUFA 的 AMDR,仅提出原则, 即在控制膳食总脂肪供能比以及 SFA 供能比,同时满足 n-6PUFA 和 n-3 PUFA 的适宜摄人量的前提下,其余膳食脂肪供能由 MUFA 提供。</p> <p>16. 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TFA)供能比每增加2%, 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可增加23%,目前,各个国家以及FAO均只设定TFA的AMDR上限为1%E。</p> <p>17. 人体自身可以合成胆固醇,即内源性胆固醇,占人体需要量的 70%。 </p> <p>因为目前关于膳食胆固醇摄入与血脂代谢和脑血管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 暂不设定膳食胆固醇的AMDR。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建议参考对应疾病防控指南中的相关建议控制膳食胆固醇的摄人。</p>
婴幼儿肠道微生态演变<p>概述</p> <p>肠道微生态是人体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复杂,数量庞大。肠道微生态随着机体生长发育、营养变化、年龄增长而发生生理性演替。正常情况下,成年人体中主要菌群是基本无差异的,且保持稳定状态,而婴幼儿期是肠道菌群快速演替的重要阶段,肠道菌群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发生菌群失调。</p> <p>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宿主、微生物及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出生时菌群的定植到以后菌群结构的演变与多种因素如地理环境、卫生条件、喂养方式、分娩方式、胎龄、疾病及临床的治疗和护理,尤其抗生素的应用等,均可导致菌群结构的改变。</p> <p>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分布</p> <p>人体肠道菌群数量庞大,繁殖速度快,其种类繁多,构成复杂,共50多属、500多种细菌,10^12~10^14个(每克肠内容物),其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等专性厌氧菌约占肠道总菌量的99%,肠杆菌、肠球菌等兼性厌氧菌约占总菌量的1%。</p> <p>肠道菌群可分为三类:①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优势菌群,主要为专性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和优杆菌、消化球菌等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具有营养、免疫调节等作用;②与宿主共生的潜在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如肠球菌、肠杆菌,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是无害的,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③病原菌,大多为路过菌,如变形杆菌、假期单胞菌,生态平衡时,这些细菌数量少,不会致病,如果数量超过正常水平,则可引起人体发病。</p> <p> </p> <p>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专性厌氧菌约占肠道总菌量的99%以上,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是肠道微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宿主终身伴随。</p> <p>十二指肠与空肠细菌的种类及数量极少,主要为革兰阳性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其中乳酸杆菌的数量约为10^3CFU/ ml ,在回肠末端细菌数逐渐增加到10^5~10^8CFU/ml ,主要为乳酸杆菌(10^2~10^5CFU/ ml )、大肠杆菌、类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等。到结肠部位,细菌数量明显增加100倍以上,浓度为(10^9~10^12 CFU / ml ),主要为厌氧菌:双歧杆菌(10^8~10^11CFU/ml )、类杆菌和乳酸杆菌(10^4~10^11CFU/ ml )。</p> <p>正常人群肠道中主要菌群是相同的,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是无害的。干大便重量的1/3是由细菌组成的,其中90%以上是活菌。粪便中9种常见的细菌排列顺序为类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肠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梭菌、葡萄球菌、酵母样菌。粪便微生态的生理平衡表现在健康人的菌群在定性与定量上是恒定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而机体在病理状态,特别是胃、肝、胆系疾病及肠道本身的疾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粪便微生态菌群的异常。所以粪便菌群的病理性波动可以作为反映宿主一定生理病理状态的指标。</p> <p>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p> <p>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胎儿肠道在羊膜破裂前是无菌的,出生后接触了大量的细菌,其主要来源是母体和周围环境。母体微生物群是新生儿体内菌群的主要自然来源。阴道分娩时,新生儿接触了母体阴道和会阴区大量细菌,获得了与母体相同的菌群,母体阴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与新生儿肠道菌群非常接近,主要是链球菌、葡萄球菌、杆菌、厌氧球菌、类杆菌、丙酸杆菌和真菌。研究发现来自母体阴道、会阴区的微生物可以进入小儿的消化道,生后仅5~10分钟的阴道分娩儿胃内菌群结构能反映出母亲宫颈的菌群状况口。生后1~2小时开始肠道内即有细菌的定植。剖腹产分娩时这种感染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从而最终导致细菌尤其是厌氧菌定植的推迟。剖腹产分娩儿,细菌大多来自外部环境即医院。</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不同细菌株的定植取决于肠道内环境,而这种环境又随着微生物群的确立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新生儿生后不久肠道内即有肠杆菌和肠球菌等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的定植,肠道内需氧菌的定植和繁殖为厌氧菌的生长创造了环境,生后2~3天双歧杆菌等专性厌氧菌增长迅速,约1周左右粪便中双歧杆菌达10^8~10^10CFU/g ,成为肠道优势菌,随之也有类杆菌、梭菌和厌氧球菌的定植, 从而完成了肠道菌群的初级演变。此后,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随着时间迁移其数量逐渐减少,而双歧杆菌数量逐渐升高,类杆菌数量较双歧杆菌低,乳杆菌数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至添加辅食时肠菌群结构有明显变化,表现为肠球菌和类杆菌数量增加,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持续存在,这种变化与粪便 pH 值密切相关。婴儿后期逐渐断乳后,其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有所下降,而肠道 pH 值随之有所升高(pH 6~7),类杆菌、消化球菌、真杆菌、梭菌、乳杆菌、链球菌等数量有所增加,肠道菌群组成发生相应演替。于2岁左右,降解粘蛋白和转化胆固醇的菌群分别建立,其组成及比例接近成人,肠道菌群结构趋于稳定,以后这种状态维持整个儿童期和青壮年期。</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婴幼儿肠道菌群演变的影响</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婴幼儿期是肠道菌群快速演替的重要阶段,肠道菌群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许多因素可影响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和构成,如地理环境、分娩方式、喂养方式、胎龄、卫生状况及抗生素的应用。 </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研究发现无论是母乳喂养儿或人工喂养儿最初定植的都是需氧菌,而后是厌氧菌。在母乳喂养儿中双歧杆菌增长迅速,约在生后第6天时成为优势菌,双歧杆菌/肠杆菌≈1000:1,而人工喂养儿中生后第6天双歧杆菌仍然不是优势菌,双歧杆菌/肠杆菌≈1:10,且其他细菌如肠杆菌、类杆菌、肠球菌较母乳喂养儿高。在以分别添加乳清蛋白、酪蛋白,乳清铁蛋白、铁及核甘酸等配方乳喂养的五种婴儿中,以添加乳清蛋白乳喂养婴儿的肠道菌群组成与母乳喂养儿的最为接近。</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母乳中存在的一些成分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有影响,双歧因子可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乳铁蛋白通过对铁离子的竞争而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分泌型 IgA 对大肠杆菌和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母乳喂养能通过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而发挥抗感染及抗过敏的作用。</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抗生素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是有意义的,但对肠道菌群是有损害的,可以减低正常菌群的定植力,有利于潜在致病菌的生长,导致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可引起胃炎、腹泻或结肠炎及霉菌感染。 </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生活环境也影响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有差异的。英国、美国儿童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的数量较印度、乌干达儿童高,而肠杆菌和链球菌的数量低。不同医院出生新生儿菌群的定植也是不同的,主要与各医院产科技术和医院的消毒方法有关。</span></p>
合理选择和使用益生菌相关问题<p> </p> <p class="article-img"> <img src="https://m.360buyimg.com/pop/jfs/t1/123936/32/37353/113995/64afd4a0F5219e328/edd6395eea67d78d.jpg" style="width: 100.0%;height: auto;" /></p> <p> </p> <p> </p>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问题目录:</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1.标准、法规对益生菌摄入量的规定</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益生菌种类和命名</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哪些食物中含有益生菌?</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4.如何才能选到好的益生菌产品呢?</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5.益生菌正确的使用方法</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6.服用的益生菌会一直存在于肠道中吗?</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1.标准、法规对益生菌摄入量的规定</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益生菌的健康作用与菌株、目标人群等多种因素有关。标准法规或行业指南中很难统一规定益生菌的推荐摄入量。国内外对于益生菌产品每日推荐摄入活菌数量的要求不尽相同。</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国际上益生菌的推荐摄入量主要在 10^7~10^11CFU/d。</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专家团队在益生菌应用指南中提出:目前多数研究提出益生菌的推荐量为 10^8~10^11CFU/d。</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017 年,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益生菌与益生元指南提出: 添加益生菌的产品所需剂量根据菌株和产品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针对成年人或儿童的循证医学的证据中,大部分菌株的推荐摄人量是10^8~10^11CFU/d。少数菌株推荐摄入量为10^6~10^7CFU/d。</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018 年FAO/WHO 食品标准组联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营养与特殊膳食食品委员会的讨论稿中指出:添加益生菌的食品推荐摄入活菌数要达到10^9CFU/d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加拿大对于非特定益生菌菌株在食品中活菌数量的最低要求达到 10^9CFU/份。作为医药配料的特定益生菌菌株建议摄入活菌总量不得少于10^7CFU/d。</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018 年意大利卫生部发布的《益生菌及益生元指南》提出,建议食用的益生菌产品应含有至少 1 个菌株的活菌数达到10^9CFU/d,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支持所使用的菌种在肠道中具有定植能力,可以降低微生物的活菌数量。</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020 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发布的《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 版)》指出, 益生菌的作用具有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益生菌的补充剂量通常限制在 10^7~10^11CFU的范围。</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益生菌种类和命名</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益生菌种类繁多,常用的益生菌种类有:双歧杆菌、乳杆菌、酪酸梭菌、肠球菌以及布拉格酵母菌等。最常见的是属于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的细菌,比如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等。其他的还有乳酪杆菌属,如干酪乳酪杆菌、鼠李糖乳酪杆菌;黏液乳杆菌属,如发酵黏液乳杆菌等。</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我国对益生菌的应用采用比较严格的管理方法,自2010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次发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的公告,并于2022年8月再次发布更新公告(2022年第4号)。</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公告中最新公布的可用于食品的有17种菌属39种菌种,而对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有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批准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是14种菌株。</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益生菌的名称应包括菌属、菌种、菌株。比如嗜酸乳杆菌NCFM就是乳杆菌属嗜酸菌种NCFM菌株。在我国《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中,限定到乳杆菌属的嗜酸乳杆菌种;而在《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中,明确限定为嗜酸乳杆菌NCFM。</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哪些食物中含有益生菌?</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在许多食物中都可以找到益生菌,如酸奶等乳制品,还有发酵豆类、泡菜等。目前在全世界食品中益生菌主要应用于发酵乳制品 、配方奶粉、发酵果蔬制品、膳食补充剂 (固体饮料、胶囊、片剂、滴剂等)、焙烤类产品、糖果、巧克力等。 在我国食品中益生菌主要应用于发酵乳制品(酸奶、活性乳酸菌饮料和奶酪)、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酸奶是通过将牛奶与产生乳酸的细菌(如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一起培养而制成的,故酸奶常含有益生菌。有些酸奶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其他的菌株,所含的益生菌成分更多。</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有些奶制品,比如用益生菌培养制成的酪乳(白脱牛奶)、发酵乳以及没有经过老化或加热的农家干酪等,也含有特定的益生菌菌株。</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由大豆发酵制成的纳豆、味噜和豆鼓等,还有泡菜、传统的用含有健康细菌发酵面粉制成的面包等,也含有一定量的益生菌。</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4.如何才能选到好的益生菌产品呢?</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在购买益生菌类产品时,认真阅读产品标签可以避免各种坑。</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1)首先要了解益生菌具有菌株特异性。并非所有益生菌的作用都一样,不同的益生菌有不同的特性,购买产品时最好选择含有消费者所需功效的益生菌产品。</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我国已获批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常见产品形式包括粉剂、胶囊、片剂等。消费者在购买益生菌类的保健食品时可通过阅读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其功能,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选择明确标示益生菌菌株的产品和标注活菌数量的产品,而不是含糊其词的产品。尽管目前对于益生菌的具体有效剂量还不很明确,但相对没有标注活菌数量的产品,能明确标注活菌数量的产品显然更靠谱。</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4)在选购时要查看产品标签,明确微生物属、种和菌株, 菌落形成单位数,确定保质期内的每剂产品中含有的活微生其“有效含量”范围通常为10^8~10^11有效活菌数/剂。还需要查看食用量,以及是否具有健康价值。</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5)尽可能选择近期生产的产品,因临近有效期的产品, 活菌的数量可能会减少。</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6)要明确产品储存条件和公司信息。一些标有“益生菌”的产品可能并不包含有效菌株,或在保质期内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活性益生菌,建议选择可信任的品牌和经过国际权威临床实验证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产品。不同品牌的益生菌,包括不同的生产过程以及销售过程,对益生菌的功效也会有影响。还可以参考医生或育儿专家的建议。</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7) 疾病的患者在使用益生菌之前,应该先咨询医生或制造商,以保证安全性。</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8) 在购买时乳酸菌饮料应注意区分产品类型,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乳酸菌饮料产品标签应标明活菌(非杀菌)型或非活菌(杀菌)型,选购时可以通过标签标示进行区分。活菌型的乳酸菌饮料,其贮藏、运输过程若脱离冷链会导致乳酸菌活菌数下降且影响口感,在购买后应及时饮用或尽快放入冰箱冷藏保存。</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9)常温酸奶可在室温下存放,但应注意检查产品是否超过保质期,不要饮用出现涨袋现象的产品。低温酸奶应在冷藏条件下销售,购买后尽快放人冰箱冷藏并及时饮用,以保证其中的菌株活性。</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5. 益生菌正确的使用方法</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1)益生菌可以任何时间服用,建议在餐后半小时或1小时后服用益生菌,此时食物还在胃中,可以中和胃酸,使胃酸强度下降,适合服用益生菌。每天早上空腹时服用最佳,这时胃内pH值高,可以减少胃酸对益生菌活性的影响。</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吃进人体的益生菌需要能耐受胃酸和胆汁,只有保持活性进入肠道并在肠道中定植、繁殖,益生菌才能发挥作用。</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若同时口服抗生素,益生菌与抗生素的服用时间最好错开2~3小时。若静脉滴注抗生素时,补充益生菌不需要间隔时间,因为药物已直接进入血液中,对肠道的益生菌没有破坏作用。</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布拉氏酵母菌、酪酸梭菌和芽胞杆菌等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冲剂冲服时,温度以不超过40摄氏度为宜,因为益生菌不耐热,大多数益生菌在温度超过40°C时活性会降低,并且不可逆的。</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益生菌不能用热水、热饮送服。益生菌粉剂应该用不高 40℃的温水冲泡,冲泡后应尽快服用,以免益生菌失活。益生菌胶囊不应拆开服用。益生菌装入胶囊的目的就是帮助益生菌免受胃酸和胆汁的破坏,拆开后就失去了保护,活的益生菌就无法到达肠道。</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6. 服用的益生菌会一直存在于肠道中吗?</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消化道的结肠是益生菌主要定植部位。益生菌菌株黏附在结肠的黏液层和肠上皮细胞后,进行繁殖和代谢而发挥有益于健康的作用。</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益生菌能否长期定植于人类肠道是受关注的话题,目前的观点是,益生菌是外来的细菌,只是短暂定植,随着肠道细胞的脱落而排出体外。</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所以,停止服用益生菌数日后,肠道菌群结构则可能再次逆转。</span></div>
小儿腹胀原因分析<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一、何为腹胀?</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腹胀也就是腹部膨胀,肠腔、腹腔内积气、积液、腹内巨大肿物或腹肌无力等均引起。</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饭后尤其饱食后全腹膨胀,常高出剑突,饥饿时则腹部空瘪,如果持续膨胀不瘪,并有张力则可认为是腹胀。患儿多有急或慢性病容,腹部隆起高出于胸部,严重的腹胀可影响呼吸,不能平卧。</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小儿腹胀多以气胀最为多见。气胀有两种情况,一般是胃肠胀气,但也有少数是气腹,即腹腔内有气体。</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二、正常肠道内气体和液体来自哪里?</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岁以上小儿与成人一样,在正常情况下除胃与结肠外,小肠内均无气体,新生儿小肠内正常均应充气,无积气多为病理现象。一般肠道内气体主要来源于咽下的气体及消化道内产生的气体,尤其细菌发酵产气。肠道内液体的来源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等。健康人这些液体和气体经过正常消化过程均能重吸收或部分排出。</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三、小儿腹胀的原因有哪些?</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1.功能性肠淤胀[麻痹性肠梗阻]</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因肠道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消化道蠕动功能失调, 引起微循环障碍,胃肠道首先缺血缺氧,以致扩张无力而腹胀。见于各种感染,如全身重症感染、脓毒症、肺炎、脑炎、中毒性休克等。腹膜炎与腹部损伤如腹部外伤、手术损伤等后产生肠麻痹,气体吸收障碍亦可引起腹胀。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机械性肠梗阻</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近端肠管内的气体及液体重吸收和排出受到障碍,肠管内细菌因肠内环境的改变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腹胀。</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腹腔积液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腹水引起的腹胀多由于血浆蛋白低下、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门静脉高压、腹腔炎症或肿瘤所导致。</span></div>
小儿厌食病因分析及防治方法<div> </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小儿厌食原因比较多,搞清孩子厌食的原因,就可以对因治疗。</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小儿厌食病因除与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及药物影响有关外,与喂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心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一、一般疾病因素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大多数疾病都可导致孩子的食欲下降。孩子在患病并伴有发热时,可使其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引起不思饮食现象。有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肝炎或结核等病时,厌食比较明显;肠道寄生虫感染、长期便秘或因患肾脏疾病而长期低盐饮食时,也可引起食欲下降。</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二、内分泌疾病</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某些内分泌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不足,也可表现厌食。</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三、药物影响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1.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比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磺胺药物等,这类药物除引起孩子厌食,还可伴有腹痛和恶心、呕吐等现象。</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抗生素长期应用: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应用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恶心与厌食。</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给孩子服过多的钙片、维生素A或D,孩子亦可出现食欲减退现象。</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四、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尤其微量元素锌、维生素B缺乏对食欲影响比较大。锌和维生素B缺乏会影响核酸和蛋白的合成,从而影响了味觉素的合成,还可使唾液中磷酸酶减少及黏膜增生,阻塞产生味觉的神经---味蕾,使味蕾的功能减退。B族维生素缺乏还可引起小儿味觉功能和胃黏膜消化功能的降低,使小儿没有食欲和消化能力减弱。</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五、不良的饮食习惯或不合理的饮食结构</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饮食习惯不良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可影响孩子食欲,持续时间过长不仅可造成孩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还可引起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1.给孩子吃较多的零食;</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摄人冷饮、饮料过多;</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父母过分注意孩子的饮食情况;</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4.在饮食结构中,蛋、肉、乳类等蛋白质类食物或甜食、巧克力等糖类所占比例过大,反使食欲下降;</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5.吃饭不定时,正常儿童每隔3-4小时胃内容物要排空、血糖要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如果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糖果,胃内总有东西、血糖不下降,就不会有食欲。</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六、气候因素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功能,降低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性降低、胃酸减少等,也是引起厌食的原因。一年中以夏天孩子的胃口不佳现象为明显,称为夏季厌食症。</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七、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是指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一类厌食。</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1. 急性精神刺激:小儿受到强烈惊吓之后,精神萎靡、活动受抑制,食欲降低。这种厌食往往时间不会太长,恐吓害怕心理过去食欲也就会恢复。</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2. 亚急性或慢性精神刺激: 离开亲人及熟悉的环境进人托儿所或其他新环境时,对新环境不适应,情绪低落,食欲降低,有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家庭不幸或父母离异均可影响儿童情绪导致厌食。</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3. 错误教育的影响: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①家长对儿童要求过高,限制自由,阻止与其他儿童玩耍,或限制孩子想去的地方,均可影响其情绪,使食欲降低;</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②家长过分注意儿童进食,反复诱导或以威胁手段强迫喂食,引起儿童反感,反而导致厌食。</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4. 顽固性神经性厌食:有的女孩神经性厌食十分严重,极度消瘦、无力,与严重营养不良有类似之处。此类患儿可能有间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缺陷及下丘脑调节食欲的整合中枢功能紊乱有关。</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 <br /></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一般防治措施</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小儿厌食症主要是由于平时饮食或喂养不当,或父母过于溺爱,片面追求高营养食品、高热量的滋补类食品,使其饮食结构不合理,损伤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如过多吃糖类、黏腻、生冷以及难消化的食物;或任其行喜养成偏食习惯、生活无规律、饥饱无度等均可导致脾胃损伤。</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是预治小儿厌食症的关键。如定时按顿进食,适当控制零食,饭前不吃零食,以免血糖升高影响食欲,饭后吃水果等。还应注意经常变换饮食的花样品种,荤素、粗细、干稀搭配,以求均衡营养饮食,不要让孩子偏食。</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小儿饮食以主辅食为主,不要乱加额外的“营养食品”,以免增加脾胃负担,引起脾胃损伤。</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根据患儿的体质采取适宜的运动。适宜的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促进食欲,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但饭前 30分钟避免参加剧烈运动。</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给患儿提供舒适、清洁的进食环境,使小儿保持轻松愉快的进食情绪,不要威胁恐吓小儿进食,不强迫进食,避免儿童产生拒绝进食的逆反心理,同时还要让孩子注意力集中吃饭,不要用讲故事、看电视或其他哄劝、引诱手段作为进食的交换条件。</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8.0px;">预防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不要滥用抗生素。</span></div> <div> </div>
锌的作用和食物影响锌摄入吸收的因素<p><strong>一、锌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呢?</strong></p> <p>微量元素锌在体内的含量仅次于铁。</p> <p>锌与儿童生长发育、儿童智力、学习认知行为发育、新陈代谢、创伤愈合、组织修复、味觉、免疫调节等均密切相关。</p> <p>锌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内,是细胞内最丰富的微量元素及 100 多种酶的关键组成成分,参与 DNA、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和机体多种代谢活动。饮食影响锌摄入和吸收的因素?</p> <p><strong>二,饮食影响锌摄入和吸收因素有哪些?动物性食物含锌丰富而且易于吸收。</strong></p> <ul> <li>红肉和贝类食物是锌最好的来源,且易于吸收,</li> <li>坚果类,如核桃、板栗、花生等,含量也较高。</li> <li>除谷类的胚芽部分外(如麦胚),植物性食物含锌少,且其中含大量植酸和粗纤维与锌结合而妨碍其吸收,故素食者容易缺锌。</li> </ul> <p>谷类食物含大量植酸和粗纤维,这些均可与锌结合而妨碍其吸收。</p> <p>牛乳含锌量与母乳相似,但牛乳锌的吸收率(39%)远低于母乳锌(65%),因此长期的纯牛乳喂养也可致缺锌。</p> <p>膳食中某些矿物质,如无机铁、血红素铁等也可能抑制锌吸收。</p> <p>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泻皆可妨碍锌的吸收。</p>
怎样判断宝宝有没有缺锌?<p>当宝宝出现以下表现时,提示可能缺锌</p> <p>消化功能减退:缺锌使味觉敏感度下降,出现食欲减退、偏食、厌食和异嗜癖。</p> <p>免疫功能降低:缺锌可导致胸腺萎缩,T 淋巴细胞功能低下,同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水平低下,免疫球蛋白合成低,故细胞和体液免疫力均下降,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p> <p>生长发育迟缓落后:缺锌可妨碍生长激素轴功能以及性腺轴的成熟,表现为生长下降、生长迟缓、体格矮小、性发育延迟。</p> <p>智能发育延迟:缺锌可使脑 DNA 和蛋白质合成障碍,脑内谷氨酸浓度降低,从而引起智能发育迟缓,精神萎靡、精神发育迟缓。</p> <p>其他:锌缺乏的时候,由于能量代谢,蛋白质和核酸合成水平低下,使皮肤粘膜等生长较快的组织发育受影响。</p> <p>锌缺乏症患儿易出现皮肤粘膜损害,如皮肤干燥、皮肤粗糙、皮疹、地图舌、脱发、反复口腔溃疡、伤口愈合延迟,此外,视黄醛结合蛋白减少而出现夜盲、贫血等。</p> <p>缺锌儿童由于食欲差,常常合并多种微量元素缺乏,甚至合并能量-蛋白质营养不良。</p> <p>肠病性肢端性皮炎,这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疾病,因小肠上皮细胞对锌的吸收障碍导致锌缺乏症。主要特征为肢端皮炎、顽固性腹泻,秃发、生长发育迟缓。</p>
膳食钙来源和补钙注意事项<p><strong>一、膳食钙来源</strong></p> <ul> <li>奶类是儿童期最主要的钙源,也是最好的钙源。</li> <li>豆类食品含钙量丰富且吸收较好,是除奶类食物外的又一补钙食物。</li> <li>绿叶蔬菜也有一定的含钙量,但吸收相对较差。</li> </ul> <p>婴儿期鼓励母乳喂养,并予乳母适量补充钙剂。</p> <p>婴儿期后要坚持每日一定量的奶制品供给。</p> <p>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p> <ul> <li>6 个月以内儿童纯母乳喂养,需要的钙从母乳获取。</li> <li>6~12 个月儿童,每日奶量应达 600~800mL。</li> <li>1~3 岁儿童每日奶量不少于 600mL。</li> <li>学龄前儿童每日奶量为 400~500mL。</li> <li>学龄儿童每日奶量为 300mL。</li> </ul> <p>中国饮食特点决定了除母乳喂养阶段以外,奶类摄入量通常不足,仅靠日常膳食很难满足对钙营养的需求,故补充钙以达到适宜的供给水平为可考虑的选择。</p> <p><strong>二、补钙注意事项</strong></p> <ol> <li>补钙时间:钙制剂的使用时间选择在早晨或是睡觉前最合适,此时人们的体内含钙量低,身体的吸收率最高。</li> <li>补钙次数:若采取一日 3-4 次,最好是在饭后 1 小时后服用,以减少某些食物对钙元素吸收的影响;若选用含钙量高的钙剂,采用一天一次的方法,每晚睡前服用为最好。</li> <li>补钙持续时间:维持长期充足的钙摄入可以增加骨密度,较大剂量短期的钙剂补充效果更好。</li> <li>钙吸收食物影响因素: <ol> <li>钙剂的吸收率部分取决于钙的溶解度,大量喝水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钙的溶解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钙的吸收率。</li> <li>补钙时最好有蛋白质的摄入,因蛋白质、磷肽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尤其酪蛋白水解酶分解出的磷肽,可以隔绝钙等阳离子与肠道内阴离子(如磷酸盐)结合产生沉淀,维持钙可溶状态。</li> <li>补钙时不要与富含植酸、草酸、鞣酸、高纤维膳食同时进餐,因植酸、草酸、鞣酸可与钙结合为难溶性复合物,减少钙的吸收,缺乏奶制品的高纤维膳食,钙的吸收也受到影响。</li> <li>补钙同时应注意促进钙吸收和钙代谢的维生素 D、维生素 K2 的补充,以及微量营养素铁、锌的补充。</li> <li>乳糖有利于促进钙的吸收。</li> </ol> </li> </ol>
儿童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p>儿童缺铁和贫血的发生与家长的营养知识、喂养态度、喂养技术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儿童贫血与母亲贫瘠的育儿知识、缺乏健康营养知识以及婴幼儿喂养经验等显著相关。</p> <h3>一、贫血筛查</h3> <p>对于正常出生婴幼儿,推荐 6 月、9 月和 12 月时筛查,以后每年一次;早产儿建议在 3 个月时就开始筛查,以后转入正常筛查。</p> <h3>二、防治建议</h3> <p>个体防治建议</p> <ul> <li>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4 个月至 3 岁每天约需铁 1mg/kg;早产儿需铁较多,约达 2mg/kg。A,B 为推荐等级</li> <li>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建议从出生 1 月后补充元素铁 2mg/(kg·d),根据贫血筛查情况,补充到 12 月或 23 月。[A]</li> <li>0~6 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如无母乳或母乳不足,应使用含铁的婴儿配方食品等喂养。[A]</li> <li>根据铁营养和贫血情况,可使用膳食营养素补充剂。6~36 月龄婴幼儿应补充营养素补充剂,6~12 月龄婴儿每日补充 1.5~9.0mg 元素铁,13~36 月龄补充 1.5~10.8mg 元素铁。[A]</li> <li>根据铁营养及贫血状况,可使用辅食营养补充食品,如营养包。[B]</li> <li>6~23 月龄婴幼儿每日补充 1.5~12.5mg 元素铁,24~59 月龄学龄前儿童每日补充 2.0~30mg 元素铁,5~12 岁学龄儿童每日补充 2.5~60mg 元素铁,均为一年中连续补充 3 个月。(A)</li> </ul> <p>群体防治建议</p> <p>为预防缺铁性贫血,在学龄前儿童或学龄儿童的贫血率达到 20%或更高的地区,政府和社会应针对 24~59 月龄学龄前儿童和 5~12 岁学龄儿童开展营养素补充剂干预项目。</p> <p>24~59 月龄学龄前儿童每周一次补充 25mg 元素铁,5~12 岁学龄儿童每周一次补充 45mg 元素铁,补充 3 月,然后停止补充 3 月,然后再开始补充。(A)</p> <h3>三、辅食营养补充品</h3> <p>包括辅食营养补充食品、辅食营养素补充片和辅食营养素散剂,其中辅食营养补充食品俗称“营养包”。</p> <p>辅食营养补充品简化了营养素强化补充方式,能提高婴幼儿的辅食质量,有效改善我国儿童营养状况。</p>
精通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临床多发疾病的诊治,擅长儿童过敏风湿免疫、泌尿系统疾病的诊疗和儿童营养,生长发育相关问题指导。      
主任医师,儿科临床医学博士,自1996年大学毕业一直从事儿科医疗及临床科研工作,先后在山东江苏多家大学附属医院、三甲医院工作。 首届亚太生物医学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委员。国家三级公共营养师资格。参加IPNA儿科肾脏病高级培训,先后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香港玛嘉烈医院学习。发表SCI论文5篇,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论文20篇,参编论著4部。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一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王凤英的问诊服务
图文问诊
¥60/48小时
电话问诊
¥120
门诊加号
暂未开通
视频问诊
¥160/15分钟
王凤英的患者评价
点击查看

99%

医生好评率

回复质量

91%好评

服务态度

89%好评

回复速度

82%好评
  • l***8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满意
    2024.2.6
    大夫回答的很专业,给的建议也很专业,非常好。
    健康咨询
  • x***7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2024.1.27
    医生非常的有耐心细心而且用药非常的准确谢谢医生
    健康咨询
  • u***z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2023.12.22
    医生很耐心解答,推荐
    图文咨询

展开更多

王凤英医生的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医生成就

99%

好评率

1580

接诊人数

2小时

平均响应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王凤英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王凤英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已认证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 小儿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