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简称:宿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宿州市精神病医院

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宿州市精神病院),始建于1966年,是皖北地区成立较早、省内较有影响力,集精神、心理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精神专科医院。医院编制床位500张,开放床位730张,现有职工470余人,其中中高级职称200余人。  医院承担着宿州市及周边地市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精神疾病残疾评定及司法鉴定等工作,同时承担全市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促进等社会公益性任务,参与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皖北卫生职业学院《精神病学》、《心理学》教学等工作。医院开设精神科、心理科、精神病康复科、精神病司法鉴定科、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内科康复科等专业科室。开展了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药物与酒精依赖、睡眠障碍与神经症、儿童青少年与老年精神医学、精神康复、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评估、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精神病司法鉴定等特色诊疗项目。医院精神科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精神科、心理科为宿州市重点学科,重性精神病科被列为宿州市十大“名科培养”学科。  在五十余年的发展变迁中,医院始终秉承“安全至上、管理至精、质量至臻、服务至诚、环境至美”的办院理念,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卫健委的指导帮助下,在历任领导、几代员工的辛勤耕耘下,医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社会美誉度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日益凸显,无论是医疗技术水平、专业学科建设、还是卫生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医院现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单位(精神科医师培训基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际业务协作医联体单位、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专科联盟单位、淮河生态经济带精神卫生专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淮海经济区精神医学专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疗联合体心理专科联盟副主席联盟单位、安徽省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副主委单位、安徽省精神卫生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安徽省精神医学科研联盟成员单位、安徽省精神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基地、宿州市精神卫生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宿州市精神卫生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宿州市心理健康学会挂靠单位、安徽淮海司法鉴定所登记单位、宿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  医院积极发挥公益职能,致力于宿州市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创新,积极探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模式,强化精细化管理,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赢得了患者、社会、政府多方的认可。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的全国公立医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我院无论是患者还是员工的满意度都高于国家、安徽省平均水平,居于省、市前列。多名青年骨干在全国精神心理健康公益科普大赛、安徽省精神科医师病历书写比赛、解析大赛、病历演讲比赛、学术论文交流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全院干部员工秉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围绕“打造百姓满意、员工幸福、政府放心、社会信赖、省内一流的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这一发展发展愿景,紧抓发展机遇,全力以赴推动医院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为促进安徽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院理念:安全至上、管理至精、质量至臻、服务至诚、环境至美。  医院愿景:打造百姓满意、员工幸福、政府放心、社会信赖、省内一流的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  医院院训:仁爱、精医、诚信、致远。

宿州市淮海南路398号
0557-3912236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李雷
李雷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抑郁症,失眠,躁狂病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诊治
沈子童
沈子童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科疾病的治疗诊断,心理治疗,情感障碍,酒依赖
陈长浩
陈长浩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精神心理相关疾病,如失眠、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青少年儿童相关心理问题。
余璐
余璐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老年精神障碍,老年期抑郁症,痴呆型精神障碍,卒中后抑郁,老年期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诊疗
张华峰
张华峰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普外科:如肛肠疾病,胃肠外科,肝胆外科疾病,甲状腺疾病,体表肿瘤等。 麻醉科:如门诊小手术麻醉,无痛检查麻醉,MECT治疗麻醉。
桑鹏
桑鹏

主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混合痔痔切除术(MM术)、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肛瘘手术(肛瘘改良虚实挂线技术、推移皮瓣术、LIFT术);藏毛窦、肛周脓肿、肛裂等手术;规范化炎症性肠病的诊治。
杨腊梅
杨腊梅

住院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焦虑、抑郁障碍,失眠相关问题,儿童相关情绪问题,失,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王珊珊
王珊珊

住院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各种精神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患者评价
  • *凯旋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仕明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允之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乾坤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元魁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女士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cl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老年人退休后,随着社会角色、环境等发生变化,心理会产生一定的落差,使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和外界事物的见解发生改变。同时,由于生活适应能力下降、身体机能衰减,老年人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何根据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点开展老年心理护理工作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01认知能力低下


    中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是感觉迟钝,听力、视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功能减退,而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灵敏度下降;其次是动作灵活性差,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

     

     

    02孤独和依赖


    孤独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依赖是指老年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长期的依赖心理,就会导致情绪不稳,感觉退化。

     

     

    03焦虑


    焦虑失调是老年心理疾病的重要成因和表现之一。有些老年人总是心烦意乱,坐卧不安,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焦虑,严重者称为焦虑症。一般可分为三类: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精神过敏性焦虑及道德性焦虑。

     

     

    04抑郁

     

    老年抑郁症是常见的老年人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情绪压抑、沮丧、痛苦、悲观、厌世、自责、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食欲下降,失眠早醒等。老年人抑郁的后果极其严重,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由于抑郁是长期情绪低落的结果,因而很容易引发心肌梗塞、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身体疾病。

     

     

    05睡眠障碍

     

    中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容易导致中老年人罹患某些精神障碍性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等。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方法


    01调整心态,顺应规律

     

    离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离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02发挥余热,重归社会


    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壮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的,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

     

     

    03善于学习,渴求新知


    “活到老,学到老”,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04培养爱好,寄托精神


    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爱好,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05扩大社交,排解寂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间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06生活自律,保健身体


    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07必要的药物和心理疏导


    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症的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以及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接受心理咨询、心理疏导。

     

     

     

    内容来源

     

    本文节选自《【为老办实事】科普宣传——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公众号 莎车县人民医院

     

    特别说明


    以上科普知识为赠送内容

  •  

    提起抑郁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年轻人,是崔永元、白岩松那样的公众人物,多数人都不知道老年人也会得抑郁症。但事实上,老年人本就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化,老年抑郁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将愈发凸显。

     

    而今年发表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对 2010 年至 2019 年中国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抑郁症患病率为 25.55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

     

    老年抑郁之所以未被足够重视,原因首先在于一些老年人认为这属于正常老化,「觉得人老了就是这样」,而未将之视为一种疾病。其次,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未予足够重视。此外,老年人的情绪症状容易被躯体不适主诉所掩盖,致使老年抑郁症识别率低下。因此,准确识别老年抑郁症的信号非常重要!

     

     

    老年抑郁症常见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情感低落

     

    这不仅是老年抑郁症的表现,同样是抑郁症较为普遍的表现了。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于什么事都很悲观、对于生活没有兴趣,很多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还可能有焦虑,表情总是显得很紧张,有的还经常抱怨别人对其不好。

     

    2、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

     

    莫名其妙的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例如担心自己的钱不够花、子女不能照顾自己、自己做不了家务、家人会出意外等。这些在旁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的事情,患者却因此整日坐卧不安、茶饭不思,甚至自伤、自杀。

     

    3、思维迟缓

     

    老年抑郁症患者经常反映迟钝、话语也较少,发病初期或许还能进行交流、随着病情的加重就会觉得交流都很困难了。

     

    4、总觉得身体这里那里不舒服

     

    总觉得身体各部位有不适感,如胃肠道系统不适:腹胀腹泻,厌食恶心;心血管系统不适:心慌、憋气、胸闷、压迫、难受感等;运动系统不适:腰背痛、头颈痛、全身肌肉痛等;植物神经系统不适:全身忽冷忽热、出汗等。这些症状经过各种检查,往往都查不出有什么大问题。

     

     

    那么,如果家里的老人一旦确诊了抑郁症,应该如何治疗?

     

    1、日常生活调整:

     

    1)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

     

    2) 健康饮食,减少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尽可能吃优质蛋白、复杂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

     

    3) 适当运动,运动是抑郁症的一剂良药。研究表明,运动与抗抑郁药的疗效相当。而且只要你谨慎锻炼,不要受伤,就可以收获这些益处。比如散步、太极、乒乓球等都是比较适合老年人的运动。

     

    2、心理治疗:运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治疗患者的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的问题。主要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基于问题导向的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等。

     

    3、药物治疗:主要为抗抑郁药,也会辅助抗精神类,抗焦虑类,心境稳定剂,镇静催眠等药物。首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等,其最大的优点在于疗效确切,抗胆碱能及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轻微。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米氮平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适用于伴有失眠、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对难治性的老年抑郁症,可小剂量联合应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4、物理治疗:对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及睡眠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包括:中频脉冲电治疗、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


    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而言,除了患者与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之外,家人乃至社会的关爱同样必不可少。子女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老人,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状况,多向老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关注躯体健康的同时,也多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老年抑郁症是一场格外复杂的“战斗”,由于老年期的一些生理心理特点,如身体机能衰退、躯体疾病多、常合并其他药物使用等,这场战争往往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就发生了,除了正视,我们只能以包容与理解从旁协助,不让任何的痛苦再成为伤害抑郁症亲人、患者伴侣和整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理解、尊重、陪伴抑郁症患者,保护隐私,鼓励他们放下顾虑,早发现早治疗。

     

  •  

    对于抗抑郁药物使用的一些相关知识,我们有必要了解:

     

     

    1.抗抑郁药物没有“最好”

     

    一般来说,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对同种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不要道听途说自行更换药物,或者不断尝试不同种类的药物,一定要请医生来建议选择哪种药物。

     

    2.抗抑郁药物的起效一般需要2周以上,在应用初期,如果没有发现病情改善,请您不要灰心。给自己也给药物一些时间,相信我们一定会胜利。

     

    3. 抗抑郁药物的起效也要求剂量达到一定标淮,如果剂量不足,即便长期使用也可能没有良好效果,所以定期复诊并遵守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用量,这很关键。

     

    4. 抗抑郁药物没有成瘾性,也没有激素,安全性总体良好

     

    5. 病好了并不意味着可以停药。不怡当地减停药物会使复发风险升高。所以,減停药物一定要遵医嘱。

     

     

     

  •  

    主要内容

     

    • 抑郁障碍 VS 焦虑障碍

    • 赶走抑郁这只“黑狗”

    •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抑郁药

     

     

     

     

     

     

     

    内容来源

     

    本文节选自《认识丨抑郁 VS 焦虑,赶走抑郁这只“黑狗”》公众号 熊猫放射

     

    特别说明


    以上科普知识为赠送内容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一份科普资料表明,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平均水平。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

     

     

     

    那么,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黄昏心理

     

    因丧偶、子女离家工作或自身疾病等,老年人心理会感觉生活失去意义,对未来丧失信心,对任何人或事都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焦虑紧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3、孤独感以及失落感 

     

    对老年人而言,有的在离退休之后没有机会与同事进行交流、因为丧偶并且儿女都有自己的家庭与工作,无法长时间陪伴身边,因此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在心理上会有一种孤独空虚、寂寞感产生,尤其是在生病时,会使得孤独感以及失落感增加。大部分子女在其生活上比较重视,但都忽略在情感上与他们进行交流。

     

    4、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

     

    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脑功能减退而导致智力水平下降,记忆力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5、自卑抑郁心理


    有一部分老年人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老年人的健康关乎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保持良好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心情,是老年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核心内容。那怎样才能保持好乐观开朗的心态呢?

     

     

    从个人方面


    1、培养业余兴趣爱好,适当运动。适宜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活动有很多,如练习书法、钓鱼、养花、打太极拳等。


    2、多运动。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有很多,比如散步、太极等。日常生活坚持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于放松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也非常有帮助。


    3、心地善良,待人宽厚。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许多影视作品中“老玩童”的形象,相信大家是不陌生的。确实,具有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保持朴素纯真的感情,对维持老人的健康、延缓其衰老是非常重要的。民间也有“苦要好,老做人”的俗话,说明老年人要和晚辈和睦相处,不倚老卖老、以老压小,乐于接受现在的“被领导”地位是关键所在,同样,家庭和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尊敬老人,满足他们合理的各种需要,也是做好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必备条件。

     

     

    4、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尤其要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活到老学到老。要防止心理老、空虚和无聊,首先须让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上进心。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动力,启发好奇心的有效措施是组织老年人学习。老年人要了解自已在生理及心理上可能发生的诸多变化及适应方法。对老人易患疾病、意外事件以及心理困扰也要有认识,然后才能自我预防和治疗。

     

    5、保持乐观情绪,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感觉它、对待它,它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回报你,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进取、你的生活就将充满阳光。”宜兴善卷洞中有一个钟乳石,从这方面看像骏马,而从另一方面看又像只绵羊。生活中的事情也如此。从一个角度看,用积极的观念看就可发现其积极的意义,从而使人走出心理困境。把半空的玻璃杯看成半满的,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从家庭方面


    1、陪伴与倾听。不少子女认为孝顺老人就是多给钱,让他吃得好穿得好。事实上老人最重视的还是家庭和亲情。不管工作多忙,子女都应常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加强和老人的沟通,这种内在的陪伴、沟通,可以驱散老人的孤独感,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2、尊重与理解。家庭不仅给予老年人生活方面的照顾,更需要尊重和理解。日常相处中别急着反驳、斥责、打断,多一点耐心回答问题,引导老人认识到自我价值。

     

    3、观察与关注。老年人往往因为不愿意麻烦家人,倾向于隐瞒身体和心理的不适症状,家人要善于观察并主动询问。

     

    4、教会老人上网广交友。孤独是老人心中的黑洞,无法用物质填补。大多数老人业余爱好就是看电视,很少出家门。专家建议,老人不应自我封闭。一要多与家人在一起吃饭、唠家常;二要保持与旧友的关系;三要主动结交新朋友,实在没有伴,不妨上上网。最新研究发现,老人适度上网有助提高生活质量,抑郁风险降三成。儿女们不妨教他们学上网,并帮着申请QQ、微信号;还可利用自己的人脉、见识,帮老人结交朋友。

     

     

     

    从社会方面


    我们要加强宣传,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达到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群体水平。建设更多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等,鼓励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机构参与到关爱老人的工作中来。加强社区老年文化建设,增加一些老年心理咨询、医疗机构,来解决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疾病。

     

    综上所述,老年人要忘掉过去,珍惜当下,多交新朋友、适应新环境,才能实现身心健康。同时,作为子女,不仅要关心老年人的吃、住、用等生活上的问题,还要多陪伴多聊天,用心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健康、更幸福。

     

  •  

     

    案例
     
    浑身是病的张大伯,65岁,自己强调胃部不舒服,肚子满胀、消化不良、有时胃痛;浑身不适、乏力、血压不稳定、头还痛、睡眠也不好;消化科就诊,躯体检查:消瘦,未发现明显消化系统疾病,未发现占位性病变。服用了好几个月的治疗胃病的药物,没有什么好转,一个内科医生建议看看精神心理科。

     

    精神科医生仔细精神检查发现:心情不好,干什么都没兴趣,有无望、无助、无用想法;甚至有不想活的想法;睡眠不好主要是早醒。


    家族史:母亲曾有过投河自杀的行为。


    张大伯得了什么病?

     

     

    老年期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于老年期(60岁后),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精神障碍。临床特征以情绪低落、焦虑、思维、行为迟滞和繁多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并且不能归因于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病变。一般病程较长,具有缓解和复发的倾向,部分病例预后不良。

     

     

    目前,老年期抑郁症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开展对老年期抑郁症的防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常见的认识误区

     

    患者本人常见误区1:排斥心理

     

    多数老年人对抑郁症有较强的排斥心理,把抑郁症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或是痴呆的表现,甚至有的人把患抑郁症看作是自己的道德问题,把抑郁与觉悟低和品行差混为一谈,所以极力否认自己患有抑郁症,生怕老年的声誉被否认,所以对于自己的抑郁状态十分固执,否认是心理问题,拒绝医学干预和社会支持。认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不良状态,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调适能力。

     

    因此,让老人认识抑郁症的疾病性质,解除他们对抑郁症的种种误解和顾虑,让他们同意接受治疗这是第一步。

     

    患者本人常见误区2:曲解心理

     

    老人对于接受治疗的认识往往也有许多曲解。有的人顾虑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会把身体搞糟;有的人认为药物有依赖性,用药治疗会导致药瘾;有的人认为抗抑郁治疗与已患躯体疾病的治疗会有冲突;还有的人不相信心理治疗有疗效,以为心理治疗就是规劝和聊天,不管用,其实这些顾虑都是不科学的。

     

    临床研究表明,与心理健康者相比,心情抑郁的癌症、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肾病等患者的存活率要低得多,同时抑郁症也会严重干扰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直接影响躯体疾病的康复。患有躯体疾病的老人应该认识到,抑郁症可能是最有灾难性的杀手。

     

     

    患者本人常见误区3:轻视心理

     

    不少人对老年抑郁症存在轻视心理,认为只不过是不高兴而已,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其实,没有得到积极关注和有效治疗的抑郁症老人,实际上往往已陷入到自杀的危险之中,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老年人的自杀率要高两倍。其中,老年男性占81%。一项调查表明:老年自杀者中,70%在自杀前一个月内与医生有过接触,39%在死亡前一周内因病看过医生,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抑郁症并未得到识别、诊断及治疗。

     

    所以老人的心理疾病应与身体疾病一样得到重视。与年轻人相比,老年患者较少谈论自杀,而是采取行动,所以千万不要等到发现老年抑郁症患者到了出现自杀的地步才开始诊治。

     

     

    旁人的认识误区1:只是情绪问题,不是疾病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很高。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情绪不好到了一定程度,持续到一定时间,就可能是抑郁症,就不应该认为是通常的情绪不好,而应该以抑郁症来对待。

     

    旁人的认识误区2:老伴去世,悲伤过度,不是得了抑郁症

     

    亲人去世后,亲属(居丧者)一定非常痛苦,情绪行为也一定与平常不同,医学上称作居丧反应。居丧反应是一种正常的悲痛反应,亲属经常向周围人诉说悲伤的心情,会有轻微的负罪感,如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死者,会有轻微的体重减轻与睡眠紊乱,但在2个月内严重症状会消失,会试图重返工作和社会活动,1年内情绪逐渐平稳。

     

    而居丧者患的抑郁症是一种异常的悲痛反应,与居丧反应有多方面不同,抑郁症患者会有强烈的负罪感,认为自己有罪,会有强烈的无价值感,认为自己活得毫无意义,经常考虑或企图自杀,有明显的体重减轻和睡眠紊乱,这些严重的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患者几乎不想也无法重新开始工作与社会活动,这种异常的情绪可持续1年以上。因此,切不可把抑郁症当成正常的居丧反应。

     

     

    旁人的认识误区3:退休后抑郁,是不适应

     

    遇到不如意的生活事件,医学上称作不良生活事件或负性生活事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性格开朗、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很快度过这一时期,接受现实,正确面对以后生活;性格不开朗、心理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出现持续较长时期的抑郁、焦虑情绪。老年抑郁症患者发病前常有家庭矛盾、经济纠纷、身患重病等诱发因素。特别是在离、退休后,由于离开工作岗位,社会活动圈子缩小,更容易产生孤独、无助、自卑等不良心理,很容易患抑郁症。

     

     

    旁人的认识误区4:只是身体不好,没有精神问题

     

    有些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往往主诉最多的是躯体的各种不适,到多家大医院各个科室反复检查,但又找不到任何器质性的病因。其实,在这些躯体不适下常掩盖着患者内心抑郁的体验。遇到这种排除躯体疾病后的患者,经过专科医生的仔细询问,能发现患者内心存在着无愉快感、无兴趣、精力缺乏等抑郁体验。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作隐匿性抑郁症。经过抗抑郁治疗后,躯体不适将缓解。

     

    旁人的认识误区5:也就说说,不会真的自杀

     

    抑郁症患者长期心情低落,愉快感丧失,觉得自己没用了,没有希望了,生不如死,经常出现自杀观念,自杀企图,甚至有自杀行为。与青壮年患者相比,老年抑郁症患者一旦下决心自杀,意志更加坚定,行为更加隐蔽,自杀的发生率更高。因此,抑郁症患者只要有自杀观念,就必须严加观察,千万不可忽视。

     

     

     

    二、识别老年抑郁症的信号

     

     

    信号1:性情突变、常常自责

     

    如果一个平常性格开朗的老人,突然变得回避人群、懒言少语,并且常常独自哭泣,甚至说自己犯了大罪对不起众人,如果他所说的罪责在旁人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陈年旧事,那么家人就要对这种情况引起注意,及时带老人到专科医院就诊。

     

    信号2:总觉得身体这里那里不舒服

     

    总觉得身体各部位有不适感,如胃肠道系统不适:腹胀腹泻,厌食恶心;心血管系统不适:心慌、憋气、胸闷、压迫、难受感等;运动系统不适:腰背痛、头颈痛、全身肌肉痛等;植物神经系统不适:全身忽冷忽热、出汗等。

     

    这些症状经过各种检查,往往都查不出有什么大问题。

     

    信号3: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

     


    莫名其妙的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例如担心自己的钱不够花、子女不能照顾自己、自己做不了家务、家人会出意外等。这些在旁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的事情,患者却因此整日坐卧不安、茶饭不思,甚至自伤、自杀。

     

    信号4:觉得脑力减退、精力下降

     

    患者会觉得自身记忆力减退、智能下降,感觉脑子变慢了,什么都记不住。与老年痴呆症不同的是,抑郁症的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记忆力、智能方面的问题,而且随着抑郁症症状的缓解,他们的记忆力、智能能够逐渐恢复。

     

     

     

    三、得了抑郁症怎么办

     

     

    防治措施

     

    1.本病常因受精神刺激或躯体原发病疼痛诱发,故对病人要多给安慰、劝解、疏导和鼓励,帮助其解除精神压力负担;生活上热情照顾,积极治疗其原有病症。

     

    2.老年抑郁症常会厌世轻生,要多加监护,严防其自杀。

     

    3.鼓励病人多参加文体活动,多听音乐等;减少卧床时间,多交朋友,常谈心互助。

     

    4.尽力保持家庭和谐气氛,家庭成员间要多关心、支持,谅解病人。

     

    5.尽早陪同病人到医院检查、诊断、治疗。

     

    药物治疗

     

    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是抗抑郁药物治疗和辅助心理治疗。
     

    调查显示仅仅有10%~40%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接受了正规的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一般应由专门的医务人员或心理医生进行,家属要积极配合,主要是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给病人安慰、劝解、疏导和鼓励,帮助其解除精神压力负担,提高他们的理解程度和适应能力。

     

     

    老年抑郁症
    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一起
    关注心理健康
    关注老年抑郁症

     

     

     

    内容来源

     

    本文节选自《别让抑郁夺走你的幸福——帮你认识老年抑郁症》公众号 联勤保障部队第983医院

     

    特别说明


    以上科普知识为赠送内容

  •  

    出现抑郁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调节呢

     

    1、坚持合理运动

     

     

    NICE指南推荐:19-64岁的抑郁症患者应该每天进行运动。每周活动总量至少要保证中度强度运动150分钟,如健步走、骑自行车、徒步旅行、打球等;或高强度的有氧运动75分钟,如跑步、踢球、跳绳等。每周要进行2次以上的肌肉力量训练。

     

    2、走出自己的圈子

     

    要走出自己的封闭圈子,不回避社会,多接触朋友,可以适当参加社会活动。

     

    3、培养兴趣爱好

     

    把精力投入到感兴趣的事情上,不对负面情绪过度关注,不要过度否定自己,对自己多些安慰和认可,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树立康复的信心。

     

    4、增强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放松心情,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倾诉,释放自己的情感。

     

    5、积极寻求帮助

     

     

    在抑郁症患者中,只有10%的人会寻求帮助,其中只有一半患者到医院就诊。所以,此刻看到文章并且坚持服药的你已经是很棒的一部分人了!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被负面情绪困扰时,一定要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要勇于向他人倾诉,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要羞于开口。

     

  •  

     

     

    内容来源

     

    本文节选自《一图读懂丨识别及应对老年抑郁症》公众号 熊猫放射

     

    特别说明


    以上科普知识为赠送内容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