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展开更多
近日,社交媒体上不断有朋友提问「如何不把病毒带回家」,这也是我们共同关心的的问题。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关心家人的健康,请存好这份健康攻略。
疫情蔓延,很多人都担心居住环境和物资消杀不彻底,市面上那么多消毒用品怎么使用才是安全正确呢?
不管疫情防控的路怎么走,我们日常都应该做好防护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怎么做一起来看看吧!
一人感染,全家人心惶惶,如果家人/室友患病,该如何有效防护呢?
尖锐湿疣的患者在月经期间可以通过口服抗病毒药物来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伐昔洛韦,阿昔洛韦等等。但是大部分尖锐湿疣的患者还是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来处理的,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物理手术治疗,比如液氮冷冻术,二氧化碳激光手术治疗,微波治疗,高频电刀治疗等等。手术治疗需要在月经干净之后来进行治疗的。
尖锐湿疣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复发的情况,所以在经过治疗之后也要定期复诊,直到痊愈为止。在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劳累,精神紧张等等。同时要注意清淡饮食,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每到冬天,北方供暖区的朋友就会收到其他地区的“羡慕嫉妒恨”。暖气不仅给北方的冬季带来了春日般的温暖,还提供了南方人想不到的乐趣——在暖气片上“teng”(熥,指把食物蒸热)东西。
比如烤点橘子皮
还能顺便净化空气
再热袋牛奶
比微波炉还方便
家里的肥猫
也顺便加热一下
为了让暖气“物尽其用”,还有人挖空心思装饰,或者在上面烘衣服、袜子,甚至把暖气当成储物架,又暖和又方便。
不过,南方的小伙伴先别艳羡,大部分人都忽视了这惬意中可能隐藏的危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教你拥有一个健康的暖冬。
受访专家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环境检测中心主任 宋广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杨力
用暖气加热食品等固然方便,但暖气持续高温、容易藏污纳垢。有些物品离暖气太近,可能会“teng”出健康和安全隐患。
暖气罩
为了房间内美观,有些人用暖气罩把暖气藏起来。暖气被罩住后,热量出不来,就难以达到设计的室内温度。
暖气罩也给暖气维护和维修带来了麻烦和安全隐患。并且,暖气罩不易清洗,容易成为病菌、蟑螂等藏身之处。
装饰品
有些人喜欢在暖气管上缠绕塑料花藤,这样不仅影响散热,还会使塑料材质在高温下释放有害物质,也容易沾染灰尘。
漆
装修房间时,有人会把暖气管刷成与墙壁一样的颜色。用来刷暖气的漆需要满足耐热、不掉色的条件。其次,一些刷暖气管道的调和漆、银粉漆含不利人体的化学成分,也不宜用。
如果想要给暖气片“上色”,应该使用专刷暖气管道的水性漆,而不是油性漆。水性漆的耐热度、光洁度都很好,比较环保。
湿衣物
把湿的衣物、毛巾放在暖气片上,的确会有烘干衣物和给室内加湿的双重效果。不过,不干净的衣物在烘干时,上面的脏物会随水汽飘散到室内空气中。不干净的暖气也容易滋生细菌,污染衣物。
苏格兰一项研究显示,在暖气片上烘干湿衣服,会使房间的湿度增加30%,为霉菌孢子的生长创造出理想的环境,可能会对免疫功能虚弱的人构成潜在的生命威胁。
如果是电暖气,更不能直接把衣物放在上面。衣物堆积影响散热,可能导致局部过热,烧坏衣物,甚至引发火灾。
食品
在暖气上加热牛奶、豆浆等的确方便,但加热时间过长不仅影响风味,还容易出现变质或营养流失等现象,所以不要热太久,以10分钟左右为宜。
塑料袋
有些人喜欢把用剩的塑料袋插在暖气片之间,这会溶解塑料袋里的一些化学成分,使有害成分挥发到空气中。
家具、电器
暖气紧挨书桌、沙发等,都会影响散热,最好有10厘米以上的距离。电脑、电视等离暖气太近,电器里的电子元器件也容易加速老化。
洗漱用品
卫生间暖气片不能用作洗漱架,否则,在暖气的烘烤下,洗漱用品里的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影响洗浴质量甚至健康。
在潮湿的环境下,暖气片的凹凸之中藏污纳垢,放置在上面的毛巾、睡衣会将病菌间接地传给人体,造成健康隐患。
有暖气的房间虽然温暖,空气却容易干燥。这5个暖气的“最佳搭档”会缓解室内的干燥,让你过一个舒适的暖冬。
湿温度计
温度过高是导致空气干燥的主因。冬天室内温度以18℃~22℃为宜,湿度应控制在40%~60%,既能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也能避免室内空气太干燥。在墙上挂一支温湿度计,方便及时调整。
加湿器
冬天使用加湿器能快速增加空气湿度。需要提醒的是,自来水中一般含有氯,最好不要直接注入加湿器中,可使用凉白开、纯净水或蒸馏水。
为避免加湿器内壁滋生的真菌或细菌随蒸汽喷出,进入呼吸道,最好每天换水,每两周彻底清洗一次;加湿器的水中最好不要随意添加消毒杀菌剂、醋、精油等,以免其进入人体后,刺激肺部和支气管的上皮细胞。
加湿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局部空气温度,使用时不要离孩子、老人太近,以免着凉。开启加湿器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过几小时就可以关掉。
一盆水
一些特殊人群,如关节炎、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加湿器,可以用一盆水来代替。每晚睡前,可将一盆清水放置在卧室的暖气片下面,让空气变得温润,避免晨起后口鼻干燥,还能减少静电产生。
如果家里空气过于干燥,也可以将一小盆清水放置在暖气片上。盆中的水最好每天更换。
绿植
绿色植物是室内天然加湿器,能调节温度和湿度。建议选择一些体积小巧、晚上也能释放氧气的植物,如吊兰、芦荟、虎尾兰等。
卧室里不宜摆放太多绿植,一两盆就好,可以经常给植物叶片上喷水,或养一些水培植物。
鱼缸
可以在客厅摆放一只开口较大的鱼缸,不仅怡情养性,还能调节湿度。鱼缸潮湿,容易滋生霉菌,最好别放在卧室。
要远离暖气带来的不适,让热乎乎的暖气房更舒适,除了保证室内湿度,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室温不超过22℃
冬天室温不宜过高,18~22℃最适宜。一方面可以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另一方面也避免室内太干。
多吃水果蔬菜
除了每天要保证2000毫升的饮水量,还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皮肤较干的人,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韭菜、胡萝卜、牛奶、小白菜、茴香、菠菜、动物肝脏等。
此外,冬天不宜洗澡太勤,一般每周一两次即可,而且水温不要太高,尽量不用肥皂,洗澡后应涂抹甘油、凡士林等油脂较多的护肤品。
每天通风半小时
冬季户外活动减少,更要适当开窗通风。最佳时间段为8时~11时、13时~16时,开窗通风半小时左右即可。
视频简介: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马礼坤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三个方面:一是病人有典型的胸痛,二是心电图的一个动态演变,三是心肌损伤标志物,也就是心肌酶的增高。
第一,病人有胸痛,往往表现为一个持续性胸痛。
第二,心电图变化。这种变化早期表现为T波高尖,紧接着就是ST段抬高、Q波形成、T波倒置等这样一个动态演变过程。
第三,病人有心肌损伤标志物,也叫心肌酶,包括心肌酶的增高,这里面包括CKMB或肌钙蛋白的增高,同时存在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
根据这三点就可以诊断病人是否是急性心肌梗死。
一年正中,又到了很多人年度体检的时候。感觉不查还好,一查,怎么妇科项目的结果这么吓人?宫颈糜烂、卵巢囊肿、盆腔积液……我这是怎么啦?检查报告写得这么严重,是要得癌症了吗?
其实,有些诊断结果,大可不必太过担心。虽然名字看起来吓人,但未必真的是“病”,可能只是不同的生理状况。就算真的是种病理性改变,也未必一定需要治疗。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经常引起误解与恐慌的几种妇科病——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腺囊肿、卵巢囊肿和盆腔积液。
先抛开卵巢囊肿和盆腔积液不算,提到前面的三种“妇科病”,就绕不开另一种妇科疾病——宫颈炎。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常因急性宫颈炎治疗不彻底,或是分娩、流产及手术损伤后引起,感染病原体隐藏于宫颈黏膜内形成慢性炎症。并按照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宫颈糜烂、宫颈管息肉、宫颈肥大和宫颈腺囊肿几种类型 [1]。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生们逐渐认识到,过去以宫颈组织中是否有红细胞与白细胞的浸润作为诊断标准,可能并不合适,这种浸润只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现象,并无特殊的临床意义。——就像我们发烧会脸红发热,跑完步也会脸红、发热。所以不能因为脸红发热,就得出结论说是自己发烧了。
医生们开始提出“黏液脓性宫颈炎”,代替以前的急性宫颈炎、慢性宫颈炎的命名与分类。那么,在慢性宫颈炎分类下的宫颈糜烂、宫颈管息肉、宫颈肥大和宫颈腺囊肿,自然也就该重新审视 [2]。
一、宫颈肥大
宫颈肥大,顾名思义,表现为子宫颈增大。
可是,多大才算肥大呢?有些教材上的诊断标准是宫颈的前后径>3.0cm,但也有杂志认为应该是宫颈的前后径>3.5cm。而实际临床上,是不是肥大,有时候是“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是医生的主观看法。
宫颈肥大可能是由于炎性刺激导致的充血水肿与增生,也可能由于下面我们即将讲到的另一个“病名”,宫颈腺囊肿导致的——就像同一件衣服,体积较大的人穿了就会撑大,腺体深处的囊肿增大了体积,“撑”大了宫颈。
如果宫颈肥大不伴有其他病变,也没有什么临床症状或各种不适,一般不需要治疗。
二、宫颈糜烂
很多妇产科医生都科普过,宫颈糜烂不是病,但依然有很多不正规机构在做宫颈糜烂的诊断,并进行各种各样的“治疗”。
其实“宫颈糜烂”全称应该是宫颈糜烂样改变,是种过时的叫法。说白了就是宫颈口周围看起来颜色很红,像是溃疡、糜烂的创口一样。其实这红未必是因为炎症导致的。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随着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相对靠内侧的宫颈柱状上皮、相对靠外侧的鳞状上皮,在宫颈上占的区域大小有所变化。
由于柱状上皮很薄,当柱状上皮从相对靠内侧的地方,占的区域增大到外侧的时候,外侧的毛细血管就会隐隐透出(当鳞状上皮在外侧的时候,鳞状上皮没那么薄,就不会透),导致宫颈口附近看起来红红的,仿佛溃疡或者糜烂了一样。
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嘴唇皮肤薄,所以毛细血管能透出来,人的嘴唇看起来就是红的。柱状上皮外翻,导致宫颈口看起来红红的,其实就跟嘴唇为什么红是一个道理,绝对不是病。
所以,所谓的“宫颈糜烂”,要先看看是不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如果是单纯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就是种生理现象,根本不用治。
但是,如果“宫颈糜烂”的同时伴有其他的炎症表现,比如白带粘稠脓性增多,或者检查时发现宫颈口轻轻一拭就有出血,那还是需要进一步诊断治疗,看看是不是宫颈炎甚至宫颈癌等等。
三、宫颈腺囊肿
囊肿是囊性肿瘤的简称,千万不要因为有肿瘤两个字就担心害怕,囊肿是种良性疾病。
宫颈腺囊肿,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子宫颈的生理性变化。
前面提到,“宫颈糜烂”有可能是因为柱状上皮占到了靠外侧宫颈口的区域。
宫颈腺囊肿则反过来,由于鳞状上皮占到了靠内侧的宫颈腺管的区域,而鳞状上皮又比原本的柱状上皮偏厚,导致宫颈腺管口狭窄甚至干脆堵塞,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形成囊肿。因此,宫颈腺囊肿大多是种生理变化,通常不需要处理。
但是,如果宫颈腺囊肿过大导致出现压迫症状,或者伴有炎性症状如阴道有流液或排脓,还是需要尽快就医。
四、卵巢囊肿
前面提到,良性的“囊肿”跟“肿瘤”可完全不是一回事,看到囊肿,先不用慌。
卵巢囊肿可以分为非功能性囊肿和功能性囊肿。其中,大部分女性的卵巢囊肿属于功能性囊肿,是由月经周期造成的,而且会在两三个月经周期内就自行消失。许多姑娘虽然有卵巢囊肿,但自己什么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往往并不会导致其他损害,也不需要治疗。
同样的,如果体检报告写着自己有卵巢囊肿,先别慌,可能再过段时间检查,囊肿又没了。当然,如果囊肿过大,导致感觉到腹部坠胀、出现月经异常与其他各种不适,或者囊肿生长过快,还是需要尽快明确检查并进行治疗。当囊肿出现破裂、蒂扭转,就要尽快送医急救。
五、盆腔积液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盆腔积液”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当我们做超声检查的时候,“超”出盆腔里有液体。
引起盆腔积液现象的原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而且,大部分盆腔积液为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跟女性的生理周期(月经期、排卵期)有关,不需要治疗就能自行消失。
所以,下次体检发现自己有盆腔积液先别慌,很可能过几天再检查,这积液又不见了。
当然,如果是少部分病理性的盆腔积液,还是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导致积液的病因,尽快进行治疗。
总之,妇科疾病要去正规医疗医院,咨询专业医生,明确诊断以及后续的治疗。不要轻信不正规医疗机构,不仅坑钱,而且损害身体。
猪肉是很多家庭平时常吃的肉类,虽然现在价格相比于以前上涨了不少,但也无法阻挡大家购买的欲望,毕竟肉类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相比于素食,肉类中的营养更加丰富,有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和脂肪,为人体健康做出了不少贡献。
但是,猪身上的所有部位,并不是都有食用价值的,有些人“偏爱”的那些部位,其实都是毒素和寄生虫的“窝”!如果平时经常吃的话,患病几率将会明显增加。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都是哪些部位吧。
猪身上这3个部位,医生几乎一口不吃,希望你也能忍住
猪肝
对于很多朋友来说,猪身上的内脏是个“宝”,毕竟中国人相信“吃什么补什么”,所以对于猪肝,人们自然也没有放过的道理。而且猪肝也确实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丰富的营养让它成为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菜肴。
但是猪肝中除了铁元素和维生素等能为人体所利用的营养物质之外,还含有不少毒素,肝脏是负责毒素代谢的器官,所以猪肝中也存在着大量未完全代谢的垃圾和毒素,食用过量的话,很容易危害健康。
猪脖子
人们对猪身上很多特殊的部位有更大的兴趣,在一些卤味店,猪脖子也是深受大家欢迎的部位,卖得非常好,但是你知道吗?这个地方大多是宰杀猪时,放血的部位,所以会残留许多淤血,加上这个部位的淋巴腺、甲状腺较多,也是细菌和病毒的“藏身之处”。
虽然很多朋友都特别爱吃猪脖子,觉得这个部位的口感很好,但实在不建议大家多吃,尤其是免疫力比较低下的儿童而中老年人,摄入过量,对身体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猪大肠
很多人在外面吃饭的时候,点的次数最多的可能就是猪大肠,其实猪大肠也是非常受大家欢迎的部位,无论是爆炒还是用其他的烹饪方式,都非常合适。但这个部位虽然美味,却也存在不少健康隐患。
猪大肠中含量最多的可能就是胆固醇和脂肪了,这两种物质相信很多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都会主动避而远之,但也有很多朋友不知道,大量食用,不仅加重了身体的负担,还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相信这三个部位,也是大家平时经常吃的,了解了以上知识,希望大家以后在吃之前,多想一想,尽量少吃几口。
猪肉相比于其他肉类,确实更受大家欢迎,但是在挑选猪肉的时候,大家也要谨记这2点:
闻味道
有些朋友不太会挑选猪肉,总是容易被商贩欺骗,其实我们在挑选猪肉的时候,首先应该闻一闻猪肉的味道,一般来说,新鲜的猪肉是不会出现异味的,而闻起来有异味的,往往都是一些变质、发霉的猪肉,遇到这样的猪肉,价格再便宜也别买,因为这种猪肉可能存在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吃了拉肚子事小,加重身体的负担、诱发疾病事大!
摸手感
除了闻气味以外,我们在挑选猪肉的时候,还要学会用手摸一摸,新鲜的猪肉摸上去是有一层油腻的脂肪的,而变了质的猪肉手一摸上去就能摸到一层黏黏的物质,这种猪肉吃了对身体也是一种负担,希望大家别买错了。
总结:猪肉其实是我们平时经常吃的肉类,有的人觉得自己从小吃到大,要有问题早就发生了,其实存在大量病菌的部位吃下肚,不一定会立马在人体发生反应,可能会一点点吞噬我们的健康,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希望大家别置之不理。
鼻唇沟有竖纹红血丝,反反复复出现,刚洗脸又发现严重。红血丝可能用热水去洗脸或者是运动过后可能会有血管的充血,充血以后会出现颜色的加深,如果是这种红血丝,一般可能擦药意义不大,建议做激光,激光会比较好。如果血管比较大条就比较粗可能会用到长脉宽1064,这些都是比较专业,可以用激光去治疗就好了,可以用激光来去改善红血丝。
2020年底,最新版的《美国膳食指南2020-2025》发布了。美国膳食指南每五年会更新一次,由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DHHS)联合发布。指南提出,每个年龄阶段的膳食模式对疾病风险都有独特的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给出了健康膳食的建议。
孕期和哺乳期
孕期饮食
有证据表明,妊娠前和妊娠期间的健康饮食可以适度降低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和早产的风险。证据还表明,孕前将海鲜作为健康饮食模式的一部分,尤其是摄入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可能降低妊娠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压的风险,而怀孕期间的这种饮食模式也可能降低高血压和早产的风险,有限的证据表明,怀孕期间补充ω-3脂肪酸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育。因此,指南依然保留以下建议,即孕妇每周摄入8-12盎司不同种类的海鲜(1盎司等于28.35克),可从甲基汞含量低、ω-3脂肪酸含量高的海鲜中选择。怀孕期间食用常见的过敏食物,如鸡蛋和牛奶,看起来不会增加儿童食物过敏、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的风险,限制这些食物也不会降低这些疾病的风险。
哺乳期饮食
哺乳期间的营养需求是为了支持母亲的营养状况,并提供额外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由于缺乏证据,指南无法就哺乳期间的饮食模式或进食频率和产后体重减轻等方面给出结论。然而,专家经过审查指出,摄入海鲜类食物是健康饮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最新指南依然保留以下建议,哺乳期女性应继续与怀孕期间所建议摄入量相同的海鲜。因为证据不足,无法得出哺乳期饮食模式与婴儿发育结局的关系、ω-3脂肪酸与婴儿发育的关系、食用或避免某些食物与过敏/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之间的关系。中等证据表明,与未服用叶酸补充剂相比,哺乳期女性补充叶酸会导致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浓度升高,但母乳中的叶酸浓度并没有差异。
出生到24个月
母乳喂养
最有力的证据是,与从未母乳喂养相比,有过母乳喂养就可能会降低超重/肥胖、1型糖尿病和哮喘的风险。证据提示,母乳喂养时间较长,1型糖尿病和哮喘的风险会更低,但最佳母乳喂养时间仍不清楚。研究还表明,单纯母乳喂养与1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有关。委员会支持以下建议,即哺乳期女性可食用富含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例如鱼类。这个领域许多问题的现有证据都不足以得出结论,突出了进行更多研究的重要性。
添加辅食
指南委员会研究了添加辅食的开始时间、辅食类型与儿童营养状况、生长、神经认知发育、骨骼健康、食物过敏、特应性疾病风险间的关系。仍支持现有的指南建议,即不应在婴儿4个月前添加辅食,指南委员会发现,与6个月添加辅食相比,在4-5个月时添加辅食对上述结局没有长期优势也无劣势。
指南支持母乳喂养的婴儿在6个月之后可添加富含铁和锌的食物,需要摄入含有足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辅食。证据表明,在婴儿出生后一年内(4个月后)开始吃花生和鸡蛋可能会降低这些食物过敏的风险,对于其他类型的食物,这种保护作用的证据还不明确,但没有证据表明在出生后第一年避免吃这些食物对预防食物过敏有好处。
2岁以下儿童应避免饮用含糖饮料(SSB),原因有几个。首先,这类饮料会导致潜在的营养缺口。第二,有限证据表明婴幼儿饮用含糖饮料与儿童超重风险有关。此外,在早期饮用含糖饮料可能为之后饮用更多的含糖饮料奠定基础,产生不利的健康后果。
膳食补充剂
证据显示,与未给予铁的婴儿相比,9个月以下的母乳喂养婴儿补充铁对生长没有正面影响,甚至可能有负面影响。然而,对于缺铁的儿童来说,补充铁(通过食物、补充剂或强化食品)对于减少缺铁性贫血及不良结局的风险(如神经行为发育受损)很重要。对婴儿或幼儿期维生素D和骨骼健康的审查显示,大于400IU的维生素D补充剂量对骨骼健康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因此,现有的证据并不能为婴儿期每天补充超过400IU的维生素D提供支持性依据。
2岁及以上
膳食模式
证据一致表明,某些饮食模式(如DASH饮食)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骨骼健康、癌症(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和肺癌)、神经认知健康的有益结果相关。常见的健康饮食模式特征包括摄入较多的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物、低脂或脱脂乳制品、瘦肉和家禽、海鲜、坚果、不饱和植物油,减少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含糖食物和饮料、精制谷物。有害健康结局与更多红肉和加工肉类、含糖食品和饮料以及精制谷物为特征的饮食模式有关。
膳食脂肪
脂肪种类和来源对新陈代谢和健康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审查发现,用不饱和脂肪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来代替饱和脂肪,可以降低成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用不饱和脂肪替代饮食中的饱和脂肪,还可以降低所有成年人和部分儿童尤其是男孩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然而,用碳水化合物代替饱和脂肪的获益并不明显。
进食频率
个人的每日营养摄入和整体营养状况是由3个因素决定:食物类型、数量和频率。指南委员会检查了进食频率与生长、体型、超重和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但没有充足的证据来回答进食频率与上述结局之间的关系,进食频率也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学因素而异。也有研究发现自我报告的膳食频率从每天两餐增加到三餐时,饮食质量更高。尽管这个主题比较重要,但许多问题的可用证据不足以定论,突出了要做更多研究的迫切性。
参考文献:
Scientific Report of the 2020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李延龙,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专业方向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1.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思想顾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熟悉掌握自己发作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
2.工作、学习、生活要有规律,不要过分疲劳和紧张,要有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精神刺激。尽量不配带假牙,眼镜。不宜登高爬山、游泳、骑自行车,操纵电器、车床等,以免癫痫发作时造成意外。
3.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长期服药,切不可突然停药或断断续续服药。否则,可出现持续性癫痫发作或使癫痫发作频繁。如需换药或者减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轻信“验方”“偏方”“秘方”,以免上当受骗,耽误治疗。
4.注意饮食,尽量避免诱发癫痫发作的一切因素。饮食以清淡为好,少吃盐,少饮水。因大量吃盐,大量饮水都可诱发癫痫发作。不要饮酒及喝浓茶。不要长久看电视、电影、下棋、打扑克、看手机等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目前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很多患者朋友认为“血压降得越低越好”,其实不然。血压降得太快、太低,反而会严重影响人体重要器官,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血压控制过低,容易造成脑动脉供血不足,特别是一些高龄老年患者朋友,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容易摔倒造成继发损害。
舒张压如果过低(低于 60~65mmHg )时,会造成心脏舒张期供血不足,反而会诱发心绞痛。一些老年患者朋友,由于动脉硬化比较严重,舒张压多会偏低,这种情况下降压要权衡药物对舒张压的影响,建议最好不要低于 60~65mmHg。
血压降得太快,会引发肾脏供血不足,导致肾脏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进而继发肾实质缺血性损害。
除了高血压急症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不能求之过急,持续、平稳降压才是正确的降压原则,血压达标通常需要 1-3 月。不同人群因为年龄、基础疾病的不同,降压目标也各不相同。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科学降压,应牢记以下几点:
老年人高血压容易受情绪、环境、天气、用药而出现较大波动,所以降压药不能一成不变,以免影响降压效果。高血压患者每年应按时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调整降压药种类。
假性高血压是指在使用普通袖带测压时需要较高的气囊压力才能阻断血流,所以获得的血压值就有升高的现象,但实际上并没有高血压。假性高血压多发于严重动脉硬化的人群中,如果在服用降压药后出现头晕的情况,应警惕假性高血压。
对于血压轻度或早期的年轻高血压患者朋友,很多专家都不建议马上用药,要先明确病因,排除是否有肾病、肾血管、内分泌或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等。所以,对于年轻高血压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并非首选,明确具体病因后,医生会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40 岁以上人群一旦出现胸闷、胸痛、憋气等症状,应在病情未发作前马上含服 4~6 粒速效救心丸,以便及时、有效地预防心绞痛的发作、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一旦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应立即舌下含服 10-15 粒速效救心丸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展开更多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