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桥东姜富强中西医结合诊所

桥东姜富强中西医结合诊所

简称:

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桥东区凤凰山庄1号楼4号底商一层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姜富强
姜富强

住院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从医17年,对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系统判断,治疗。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疾病,男科疾病。眼科疾病,积累众多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独到见解。拥有各类验方数十个。
患者评价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有哪些纠正胎位不正的方法?

    1、胸膝卧式纠正法

    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胎位不正之臀位的孕妈妈。

    具体做法:

    • 孕妈妈排空膀胱,松解裤带,保持胸膝卧位的姿势。
    • 两膝着地,胸部轻轻地贴在地上。
    • 尽量抬高臀部。双手伸直或叠放于脸下。
    • 睡前做 15 分钟左右。每天 2~3 次,每次 15~20 分钟,连做 1 周。

    这种姿势可使胎臀退出盆骨,借助胎宝宝重心改变,自然完成头先露的转位,成功率 70%以上。做此运动的前提是没有脐带绕颈,并且羊水量正常。建议孕妈妈在孕 30 周以后进行。

  •  

    1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与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主要疾病负担的病种构成已发生转移,以脑卒中与缺血性心脏病为主的心血管病高居致死性疾病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心血管病在未来对我国形成巨大的负担。我国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庞大的患病基数使其成为我国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130~139/85~89mmHg血压水平作为心血管病风险分层的新增标准,以期通过更好的血压控制和血脂管理改善我国心脑血管病高发现状。高血压患者如合并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心血管病发生与死亡风险倍增,单纯降压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病风险管理存在局限性。

    荟萃分析显示,降压治疗后的剩余风险随心血管病风险分层升高而递增;即便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其心血管病风险仍随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因此,以降压为基础,进行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如能在未来15年间进行积极地降压、降胆固醇治疗并实现达标,可避免100万~165万例急性心肌梗死、 140万~250万例脑卒中的发病与45万~85万例心血管病死亡的发生。本共识基于我国调研数据和参考指南诊疗理念,旨在为我国医生提供更具实践意义、更符合国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管理建议。

    2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攀升。 调查显示,年 龄 ≥18 岁成年人血压 ≥140/

    90mm Hg的患病率高达27.9%。我国高血压与血脂异常合并发生率高,高血压患者中合并至少一种血脂异常的患者占81.2%,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占61%。中国降脂药治疗患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的研究发现,在接受降脂治疗的血脂异常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为65.8%。2012-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调查显示,人群筛查的高血压患者中合并至少一种血脂异常的患者占41.3%。

    合并高总胆固醇、高三酰甘油、高LDL-C和低HDL-C血症的患者分别占9.9%、18.0%、7.8%和20.6%。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高血压合并各种血脂异常患病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75%并同型半胱氨酸升高,56%合并肥胖;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也越高。危险因素越多的高血压伴高血脂症患者应积极管理危险因素,特别是血压和血脂的达标。然而,全国调研结果呈现出的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2012-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调查发现,我国年龄≥35岁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34.7%,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患病率分别为33.8%、34.9%和35.8%,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高总胆固醇、高三酰甘油、低 HDL-C和L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7.5%、 14.1%、19.2%和6.0%。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6.1%、7.8%和4.0%。

    研究发现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不断升高,主要以低HDL-C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为主。 基于我国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的高伴发率,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低治疗率、低控制率,提升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双达标率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

    3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和临床研究

    3.1 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的病理生理特点 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除了压力负荷外,还可启动炎症反应;其中合并多重危险因素患者最突出的特点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

    (1) 这种内在机制的变化对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如引起血管收缩、组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钙拮抗剂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都具有较好的抗动脉硬化效应,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降低AngⅡ、升高缓激肽、重建RAAS-胰舒血管素-激肽系统-平衡,而钙拮抗剂可改善内皮功能异常,他们在降压的同时部分改善上述不良的病理生理。

    3.2 高血压与高血脂症在AS发病中的作用 

       AS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高血压与高胆固醇血症相互作用,促进AS的发生发展。高血压导致血流紊乱,剪切力增加,内皮功能异常,造成内皮损伤。随着年龄增长,在高血压的作用下,动脉弹性下降,血管僵硬度增加,进一步加剧内皮功能异常;促进LDL-C在血管壁的沉积;内皮下的LDL-C被巨噬细胞吞噬成为泡沫细胞,进一步介导内皮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在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的相互作用下,AS病变最终进展为具有临床意义的ASCVD。

    3.3 降压联合降胆固醇治疗的抗AS机制 

         针对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在 ASCVD发生与发展中的机制,联合干预对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风险具有积极意义。钙拮抗剂与他汀类药联用,可在诸多层面和临床治疗等多项指标中产生获益。 他汀类药可上调血管平滑肌的 L 型钙通道,因而与钙拮抗剂联可发挥协同降压作用。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抑制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逆转病理性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在 AS病变方面,氨氯地平联用阿托伐他汀不仅可延缓AS的发生,可缩小斑块面积,改善动脉顺应性,缓解动脉硬化。

    3.4 临床研究与循证证据

    3.4.1 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合并高血压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总体心血管病风险高于未合并高血压人群,无论是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他汀类药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3.4.2 高血压患者降压、降胆固醇治疗临床研究 

    ASCOT研究发现氨氯地平/培哚普利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血压进一步降低2.7/1.9mmHg,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24%。 10305例患者在降压同时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与安慰剂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 LDL-C水平降低19%,致死性与非致死性脑卒中风险降低27%。2015年高润霖教授等对于全国15个省市约3万例患者的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发现,假设全部人口均可接受治疗,预测在2016-2030年,控制LDL-C每年可防止45万~85万例急性心肌梗死、35万~70万例脑卒中和15万~30万心血管病死亡。优化降压治疗可每年避免60万~100万例急性心肌梗死、120万~200万脑卒中和35万~60万例心血管病死亡。如血压和血脂同时控制,每年可避免100万~165万例急性心肌梗死、140万~250万例脑卒中和45万~85万例心血管病死亡。可见血压血脂同时管理对于人群中主要心血管事件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4 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患者的血压血脂管理目标

    4.1 血压管理目标 

    4.1.1 目的 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根据患者的总体风险决定给予降压和调脂的双达标策略,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仅要基于血压和血脂的水平,更要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综合风险的评估

    4.1.2治疗目标值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 Hg;能耐受者可降至<130/80 mm Hg。 

    4.2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目的 

    4.2.1 ASCVD一级预防人群识别、明确需要降胆固醇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尽早启动他汀类药治疗,在血压达标的基础上实现LDL-C达标。

    4.2.2 ASCVD 二级预防人群所有ASCVD患者须在降压达标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将 LDL-C 降低至<1.8mmol/L,延缓 ASCVD疾病进展。 

    4.3 中国高血压患者的ASCVD 危险分层评估ASCVD的发生风险取决于危险因素的综合效应。在高血压患者开始降胆固醇治疗前,进行心血管病风险水平评估。基于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危险因素分层标准:ASCVD患者均为极高危患者(二级预防)。对非ASCVD患者(一级预防)须基将LDL-C水平、有无高血压,以及其他危险因素进行10年 ASCVD风险评估。

    4.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 LDL-C为首要治疗靶标。他汀类药为治疗的基石。极高危患者,将 LDL-C 降至<1.8mmol/L;

    5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5.1限盐和合理膳食 氯化钠<6g/d;推荐全谷物、豆类和新鲜蔬菜水果等食品,限制摄入高热量食品。 

    5.2戒烟 所有患者严格戒烟并避免接触二手烟。 

    5.3减重 控制体质量正常、腹围正常。 

    5.4增加身体活动 推荐进行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如步行、慢跑等),4~7d/周,累计30~60min/d。 

    5.5 应限制白酒、葡萄酒、啤酒摄入量分别<50、100、300mL/d。

    5.6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6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药物选择

     6.1降压药物选择 

    6.1.1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的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根据危险因素及合并症选择降压药物以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联合治疗时降压药物的具体选择,一方面是根据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临床特征,另一方面是降压药物与降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6.1.2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优先推荐钙拮抗剂和RASI。

    五类常用的降压药均可与他汀类药联合使用。 

    6.1.3以SPC为基础的联合方案 如果降压降脂治疗以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SPC为基础,当血压不达标时联合用药。 

    6.1.4 避免降压与降脂药物之间的相互不良作用 钙拮抗剂与他汀类药:高脂溶性他汀类药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在体内主要依赖细胞色素P450酶中的CYP3A4代谢,氨氯地平能够抑制CYP3A4而减慢这两种他汀类药的代谢,导致它们的血药浓度升高,增加了肌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氨氯地平与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合用时两药的剂量均应≤20mg/d。

    6.2 调脂治疗药物选择 

    6.2.1注意:①初诊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采用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治疗,4~6周后复查血脂。他汀类药未能使 LDL-C达标,联合用药。②对他汀类药治疗后 LDL-C达标、而非HDL-C(总胆固醇-HDL-C )未达标的患者,推荐生活方式改善。老年患者避免大剂量他汀类药与贝特类联合。③ SPC(如阿托伐他汀10mg+氨氯地平)适用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降脂治疗。④初始给药6周复查血脂谱。⑤长期用他汀类药可能引起血糖异常,他汀类药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发糖尿病风险。

    6.3 联合治疗 降压药与他汀类联用是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的基本思路,降压、降脂同时启动,有利于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和血压血脂双达标。 

    6.3.1 双达标概念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治疗的目的是降低心脑血管病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总体危险,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所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在;控制ASCVD的发生上需血压、 LDL-C双达标。

    6.3.2治疗依从性 影响依从性最为重要的三方面因素依次为:①服药负担:体现为降压、降脂治疗前开具的药物个数,患者服用药物个数越少,依从性越好。②患者年龄:55~<65岁患者依从性最好,65~<75、45~<55岁年龄段患者次之。 ③治疗时机:降脂与降压两者启动的时间间隔越短,则治疗依从性越好;降压、降脂治疗同时启动,有利于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对于有需求的患者应尽早启动降压联合他汀类药治疗的时间。

    6.3.3 SPC 在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双达标中具有优势 wald等研究发现SPC可降低80%的缺血性心脏病与脑卒中风险。

    6.3.4 SPC的临床证据 我国使用的降压药联合他汀类药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片。

    7 临床治疗建议 

    7.1风险评估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脂检验,根据血清胆固醇水平及危险因素进行分层,确定血压目标值、LDL-C目标值。尽早降压、调脂治疗,并进行综合管理。

    7.2 生活方式干预 适合所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并存的患者。 

    7.3药物选择 降压药物应优先选择钙拮抗剂或RASI。生活方式干预后 LDL-C仍超标的高血压患者立即启动他汀类药治疗。伴高胆固醇血症的高血压患者,采用降压药与他汀类药组成的 SPC(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 

    7.4 疗效评估 血压达标应<140/90mmHg,初始治疗4周评价疗效,他汀类药治疗6周复查血脂。

    7.5不良反应监测 用药6周复查血脂,注意不良反应。 

    7.6长期治疗 高血压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需长期治疗,维持双达标。

     

  • “孩子从床上摔下来头被磕了怎么办? 这是在神经外科门诊经常遇见年轻父母问的问题。 由于婴幼儿尚不能准确描述受伤的过程及自身不适,因此父母在孩子受伤后常手足无措,不知应该如何处理。

    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判断孩子的受伤程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摔落高度、伤后有无呕吐、频繁哭闹,有无嗜睡、厌食;有无精神萎靡;头部有无肿块、破溃、凹陷等方面进行判断。儿童在其生理、解剖、免疫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在颅脑损伤后的表现也与成人有明显差别。

     

    儿童颅脑外伤的特点:

    1. 婴幼儿颅骨薄而弹性好,骨缝未闭合,在外力作用下易变形,可缓冲撞击的能量,并且可以缓解颅内压增高;
    2. 小儿颅骨处于发育阶段,当发生颅骨骨折伴硬脑膜撕裂时,因脑波动的冲击而使骨折线不断增宽,形成儿童特有的生长性骨折,可造成局部颅骨缺损或脑膨出;
    3. 儿童全身血容量少,而头皮血管丰富,其血容量在全身中所占的比例大,头部损伤后失血或广泛头皮下血肿极易造成失血性休克;
    4. 儿童神经功能发育不如成人,对外在的刺激控制能力低,比成人更易发生地癫痫
    5. 儿童脑外伤后颅内出血及脑水肿的形成及发展的速度较快,早期易发生脑疝而危及生命;
    6. 儿童神经系统处于发展成熟阶段,代偿及修复能力较强,因此儿童颅脑外伤,尤其是重型颅脑外伤的预后要比成人好。

     

    儿童颅脑外伤的预防:

    颅脑外伤是儿童常见的意外损伤,由于儿童好奇、好动,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判断能力,对存在的危险不管不顾,因此极易受到意外损伤。对于婴幼儿来说居室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居室安全预防:室内是孩子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室内也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家长也要看管好孩子,特别是婴幼儿要注意床旁隔离防护,避免攀爬;学龄前儿童,不要让孩子攀爬桌、椅等家具,或在光滑的地面跑动;楼房家庭的窗户、阳台是儿童发生坠落伤的主要危险地,要让孩子知道爬窗户、阳台可能发生的后果;孩子上、下楼梯也容易摔伤,家长要予以协助。

    因此对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的颅脑损伤,家长首先要注意防护,避免颅脑损伤的发生;一旦发生后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并及时就诊,避免自以为是,以免耽误病情。

  • 肝门胆管癌是一种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比较低。肝门胆管癌属于肝胆外科的一种疾病,指的是起源于肝总管、左右一级肛管汇合部的肝外胆管上段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发病率相对来说并不高,通常会有右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不良、尿色深黄等症状。

    肝门胆管癌根据肿瘤细胞的病理特点可分为腺癌、鳞癌以及腺鳞癌,其中腺癌是比较常见的类型。这种疾病病因目前并不清楚,但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乙肝病毒以及丙肝病毒等慢性肝炎病毒导致的感染以及胆管结石和胆管寄生虫等,可导致胆管系统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增加胆管癌变的风险。

    如果出现肝门胆管癌相关症状,建议积极到医院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治疗。

  •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目前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很多患者朋友认为“血压降得越低越好”,其实不然。血压降得太快、太低,反而会严重影响人体重要器官,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容易造成脑动脉供血不足

    血压控制过低,容易造成脑动脉供血不足,特别是一些高龄老年患者朋友,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容易摔倒造成继发损害。

    心脏血液灌注不足

    舒张压如果过低(低于 60~65mmHg )时,会造成心脏舒张期供血不足,反而会诱发心绞痛。一些老年患者朋友,由于动脉硬化比较严重,舒张压多会偏低,这种情况下降压要权衡药物对舒张压的影响,建议最好不要低于 60~65mmHg。

    肾脏损伤

    血压降得太快,会引发肾脏供血不足,导致肾脏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进而继发肾实质缺血性损害。

    除了高血压急症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不能求之过急,持续、平稳降压才是正确的降压原则,血压达标通常需要 1-3 月。不同人群因为年龄、基础疾病的不同,降压目标也各不相同。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科学降压,应牢记以下几点:

    降压药不可一成不变

    老年人高血压容易受情绪、环境、天气、用药而出现较大波动,所以降压药不能一成不变,以免影响降压效果。高血压患者每年应按时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调整降压药种类。

    注意假性高血压

    假性高血压是指在使用普通袖带测压时需要较高的气囊压力才能阻断血流,所以获得的血压值就有升高的现象,但实际上并没有高血压。假性高血压多发于严重动脉硬化的人群中,如果在服用降压药后出现头晕的情况,应警惕假性高血压。

    年轻人高血压别急吃药

    对于血压轻度或早期的年轻高血压患者朋友,很多专家都不建议马上用药,要先明确病因,排除是否有肾病、肾血管、内分泌或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等。所以,对于年轻高血压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并非首选,明确具体病因后,医生会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40 岁以上人群一旦出现胸闷、胸痛、憋气等症状,应在病情未发作前马上含服 4~6 粒速效救心丸,以便及时、有效地预防心绞痛的发作、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一旦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应立即舌下含服 10-15 粒速效救心丸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  

    近日,社交媒体上不断有朋友提问「如何不把病毒带回家」,这也是我们共同关心的的问题。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关心家人的健康,请存好这份健康攻略。

     

    消毒杀菌怎么做?

     

    疫情蔓延,很多人都担心居住环境和物资消杀不彻底,市面上那么多消毒用品怎么使用才是安全正确呢?

     

     

    日常防护怎么做?

     

    不管疫情防控的路怎么走,我们日常都应该做好防护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怎么做一起来看看吧!

     

     

    家人、室友感染新冠怎么办?

     

    一人感染,全家人心惶惶,如果家人/室友患病,该如何有效防护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2,15(2):81-89. 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22.02.001.
    [2]张文福,何俊美,帖金凤,等. 冠状病毒的抵抗力与消毒[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20,37(1):63-67. DOI:10.11726/j.issn.1001-7658.2020.01.020.
    [3] Zhao J, Zhao S, Ou J, et al. COVID-19: Coronavirus Vaccine Development Updates. Front Immunol. 2020;11:602256. Published 2020 Dec 23. doi:10.3389/fimmu.2020.602256
    [4]  中国药师协会居家药学服务药师分会,健康中国研究中心药品与健康产品专家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医药知识管理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等. 疫情期间百姓居家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管理与指导专家共识[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0,22(3):130-138. DOI:10.3760/cma.j.cn114015-20200223-00152.
    [5] 国家卫健委. 关于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的通知. http://www.nhc.gov.cn/xcs/gzzcwj/202211/9bb71c9c7d664fb0bbcd2b3eaaefcf84.shtml
  • 老话说“十人九痔”!由此可见,痔疮是一个多么普遍的存在。不过有的人会有疑问,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自己没有任何症状和感觉呢?

    这当然是正常的情况,因为痔疮的初期可能确实没有明显的症状,可能只有点便秘,或者便后肛周不净感。而且痔疮还有内外之分,内痔、外痔的症状和感觉又有所不同。

    判断是否得了痔疮可用三个方法:

    • 一是用手触摸肛门部位看是否有突出物,大便后是否有肛周不净感或异物感;
    • 二是观察排便后是否有无痛性新鲜出血依附于大便表面或是是否有便纸带血,严重的可能有滴血或喷射状出血;
    • 三是注意排便时肛门是否有脱出物,一般便后能自行恢复或用手送回。

    得了痔疮,不知道是哪种?

    下面给您科普下痔疮的种类

    痔,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的慢性疾病。

    在我国,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成年人中的发生率达 50%以上,其中 25%有便血、肛门不适等症状。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

    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多见于经常站立者和久坐者。

    由痔上静脉丛扩张形成的痔,主要位于齿线以上,称为内痔,其表面覆盖的是粘膜,因痔上静脉的主要分支走形于左侧、右前和右后,即截石位的 3 点、7 点和 11 点,该处发生的痔核较大,称为母痔。

    由痔中下静脉丛扩张所形成的痔,均位于齿状线以下,表面覆盖的是皮肤,称为外痔。

    由于痔上、下静脉丛彼此有丰富的吻合支,一个痔核可以隆起于痔上下静脉丛之间,上半部由粘膜覆盖,下半部由皮肤覆盖,称为混合痔。

    如果肛门四周同时有多个混合痔,习惯称之为环状混合痔。

    痔的最主要症状是出血,若痔核较大而有脱出时,常污染内裤,令病人感到不适。

    外痔可发生血栓从而引起剧烈疼痛。痔虽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仍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安。

    有时内痔长时间反复出血,还可因慢性失血而引起严重的贫血。

    哪些因素会加重病情?

    任何对静脉的压迫都会使痔疮症状恶化,包括便秘,坐马桶时间过长,在冷硬表面久坐、肥胖,怀孕,使用有香味或染料的卫生纸等。

  • 大部分飞蚊症是生理性的,无需特别的治疗。病理性飞蚊症需要根据发病的原因以及程度给予对应的治疗,比如由于玻璃体附近的网膜、视神经、睫状体等等组织因外伤、炎症、出血、肿瘤等原因发生的病变,而导致玻璃体液化、变性,需要积极的治疗,可以采用药物、激光、手术的治疗。飞蚊症主要和年龄相关,尚不能治愈。由于玻璃体附近网膜、视神经、睫状体等病变导致的飞蚊症,治疗周期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情况。

     

     

    一、飞蚊症的药物治疗

     

    生理性飞蚊症无需治疗,部分症状明显的患者可用氨碘肽滴眼液点眼,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用卵磷脂络合碘片进行治疗。病理性飞蚊症应针对发病原因进行治疗,一般首先针对病因抗炎或止血治疗,其次应用碘制剂、透明质酸酶、尿激酶或钙剂等促进吸收,有感染性炎症引起的玻璃体混浊,需要使用抗生素或者抗真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无效或者病情严重的患者考虑激光以及手术治疗。

     

    二、飞蚊症的手术治疗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患者因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血管疾患致飞蚊症,高度近视引起的视网膜裂孔,可以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来封闭渗漏,使病变不再继续进展。
    玻璃体切割术:高度近视引起的视网膜脱离,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出血、玻璃体机化,需要用玻璃体切割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术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向玻璃体腔内填入硅油或者气体,并进行一定的体位纠正,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生理性飞蚊症和年龄、患者屈光程度相关,症状轻者无需治疗,预后较好,但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性。病理性飞蚊症的病因多变,且复杂,能否治愈取决于原发病,单纯的玻璃体出血预后尚可,血管性疾患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眼内炎造成的飞蚊症预后欠佳,有失明风险。

     

     

    特殊注意事项:服用药物者应注意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并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按照医嘱的时间提前挂号,按时复诊,查看眼底情况。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家属应帮助其观察切口敷料的渗血情况,以及切口有无红、肿、热、痛和化脓等感染征象。若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术后眼前出现闪光、视物变形、眼痛等不适应及时就诊。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水平。不要熬夜,要让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维护治疗效果,不要用眼过度。术后避免各种强光刺激,可以配戴墨镜或者变色眼镜。

  •  晚上12点睡觉好,还是10点睡觉好?

    现在终于有了权威答案,这可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心脏健康。

    先说说调查结果,晚上10点~11点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最低,半夜12点或更晚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最高,下面是一组数据:半夜12点或更晚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25%;晚上11点~12点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12%;晚上10点前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12%。

    睡得太早也不行?当然,早点睡总比熬夜强。因为熬夜还会增加患癌风险!其实,也不是天天都要在10~11点之间睡觉。偶尔、短期、有特殊原因,睡得早一点或晚一点,问题也不大。这份调查结果是2021年11月,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选取了8.8万人其中女性占58%,平均61岁,平均跟踪时间是5.7年。

    祝愿每一位朋友都有一个完美的睡眠。

     

     

  • 医学上的对失眠的定义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伴有日间功能障碍的一种主观体验。

    主要症状表现为:

    • 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 30 分钟)
    • 睡眠维持障碍(夜来醒来次数>2 次)
    • 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 6.5 小时)
    • 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由此可以看出,光有主观上的睡眠问题是不足以诊断为“失眠”的,还必须同时要有因为睡眠问题而导致的日间功能障碍综合判定才可以。

    所谓的日间功能障碍主要是指以下 9 种表现:

    • 疲劳或全身不适感
    • 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
    • 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
    • 情绪易烦躁或易激动
    • 精力和体力下降
    • 日间思睡
    • 易发生错误与事故
    • 行为问题
    • 过度关注睡眠问题或对睡眠质量不满意!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