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肝癌的治疗方法很多,其中包括手术治疗,肝动脉结扎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以及化疗和放射治疗等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的病症,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患者,因此大家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谨慎。本文,小编就为大家具体说说如何治疗早期肝癌效果佳。 1、手术治疗肝癌 手术是当前治疗早期肝癌的一个首选的方法,也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是包括了:根治性肝切除,姑息性肝切除等。对于不能切除的肝癌的患者可根据其具体的情况,采用术中肝动脉结扎、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冷冻、激光、微波等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原发性肝癌也是行肝移植手术的指征之一。 2、化学药物治疗肝癌 经剖腹探查发现癌肿不能切除,或作为肿瘤姑息切除的后续治疗者,可采用肝动脉和(或)门静脉置泵(皮下埋藏灌注装置)作区域化疗栓塞;对估计手术不能切除者,也可行放射介入治疗,经股动脉作选择性插管至肝动脉,注入栓塞剂(常用如碘化油)和抗癌药行化疗栓塞,部分肝癌患者可因此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3、放射治疗肝癌 对一般情况较好,肝功能尚好,不伴有肝硬化,无黄疸、腹水、无脾功能亢进和食管静脉曲张,癌肿较局限,尚无远处转移而又不适于手术切除或手术后复发肝癌者,可采用放射为主的综合治疗。 4、生物治疗肝癌 常用的有免疫核糖核酸、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胸腺肽等,可与化疗联合应用。 5、中医中药治疗肝癌 采取辨证施治、攻补兼施的方法,常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以提高机体抗病力,改善全身状况和症状,减轻化疗、放疗不良反应。中药治疗肝癌的效果见效相对来说较慢,效果也因病人自身情况而定。

  • 乙肝病人一边恐惧着乙肝,一边却又往往对乙肝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很多人并不清楚肝病有哪些必要的检查项目。其实,这些检查项目都是要根据您的身体状况而定的。那么,这样辨别呢?下面我们将告诉你几点辨别的方法: (1)有接触史(输血,注射过血浆,白蛋白,人血或胎盘球蛋白等,或有过不洁的性接触;用过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接受过针灸,文身,拔牙和手术) (2)有乙肝的临床症状,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黄疸发热。 (3)化验结果异常,肝功能异常,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均为阳性。 乙肝两对半: 一般两对半和肝功能同时检查,肝功能稳定时即使大三阳、小三阳也不用特别紧张,不一定需要治疗。如果肝功能不好,转氨酶长期升高,则病情可向肝纤维、肝硬化转变。 HbsAg HBsAb HBeAgHbeAb HBcAb 表面抗原 表面抗体 e抗原 e抗体 核心抗体 临床意义 -+---注射过乙肝疫苗有免疫 +--++①④⑤阳性,俗称“小三阳”,传染性弱 +-+-+①③⑤阳性,俗称“大三阳”,HBV病毒复制性强 +---+急性HBV感染、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弱 医生认为,在一次体检中,当检验数据高于或低于参考值时,有时有确诊价值,有时可能只是一个警讯。所以,应进一步查清异常数据的真正意义,并遵从医生建议,改善日常生活习惯,以减少致病危险因子,或是到医院做进一步的确定诊断和治疗。 无论是单位福利好,还是个人经济条件好,有些人年年都体检,但是对体检报告却不太重视,可能都找不着以往的体检报告了。 专家认为,即使每年都没问题,即使你现在壮得像头牛,也该把以往的体检报告好好保存起来,以供每年的体检报告对比参考。而且,前几年的体检报告单都应作为私人健康档案的一部分存档归类,并把重要身体数据统统制成表格,密切追踪,这样做,可以提前预知未来5-10年内患某种慢性病的几率,便于更加及时提醒自己,不可忽视医生提出的各种干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饮食、营养、锻炼、作息、药物等等。 乙肝的诊断,常依据以下的几点: (1)病史:不久前有接触史如输血,注射过血浆,白蛋白,人血或胎盘球蛋白等,或有过不洁的性接触;用过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接受过针灸,文身,拔牙和手术等 (2)表现:有乙肝的临床症状,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黄疸发热。 (3)检查:化验结果异常,肝功能异常,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均为阳性。 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检查的结果。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1.打哈欠——哈欠连连,经久不止,应考虑肾虚的可能  打哈欠是生活里经常遇到的生理现象,一般在身体疲倦欲睡时,或者在酣睡中被人叫醒时都会发作,这些时候打哈欠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必担心。但如果不拘时间,在不疲倦的时候哈欠连连,经久不止,可能说明你有肾虚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打哈欠所表现出的肾虚一般是肾阳虚证,这类人除了哈欠连连、神疲乏力外,还常常伴有面色白而无华、形寒肢冷、食少腹胀、大便溏泻、夜尿增多(或者小便清长)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能发现舌质淡、舌苔白、口唇青紫等症状。2.嘴里发咸——无缘无故地感觉口咸,应考虑肾虚的可能  肾阴虚的人,除了口咸外,往往还伴有咽干口燥、头昏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如果看一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红、舌苔薄。  肾阳虚的人,除了口咸外,往往还伴有全身倦怠、气短乏力、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腿软无力、夜间尿频等症状,如果看一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淡胖、舌边有齿印。3.善恐——无缘无故地出现恐惧的感觉,应考虑肾虚的可能  这里说的“恐”与平时说的惊是有区别的。惊是事先自己不知道,事出突然而受到惊吓。恐就是俗称的胆怯,自己事先是知道的,就是害怕。由肾虚导致的善恐,一般会同时伴有头脑发空、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可以把这一特点作为判断的参考。  肾阴虚的人,在恐惧的同时还伴有手足心热、心烦失眠、遗精盗汗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红、舌苔少而干。肾阳虚的人,在恐惧的同时还伴有怕冷、四肢发凉、疲惫乏力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淡嫩、舌苔白。4.畏寒——怕冷,应考虑肾虚的可能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充足,能够抵御寒冷,维持正常体温,不会产生怕冷的感觉;如果人体阳气虚弱,不能温煦机体,就会产生寒冷的感觉。  人体阳气遍布全身,无处不在,每个脏腑都有阳气,从本质上说,肾是阳气产生的根源。肾是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也叫肾阴、肾阳,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治疗所有类型的畏寒都要涉及温补肾阳。  那么,如果你有畏寒的症状,如何判断是否是肾阳虚引起的呢?肾阳虚引起的畏寒,常常伴有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冷痛、面色黧黑、小便清长频数等症状。另外,男子会有阳痿、早泄、滑精的问题,女子会有白带清稀、宫寒不孕的问题。5.打喷嚏——喷嚏频频,经久不止,应考虑肾虚的可能  打喷嚏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很多人都有过打喷嚏的经历。人为什么会打喷嚏呢?中医认为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急性打喷嚏,多发生于气候突然变凉之时、身体受凉时以及感冒流行的时候,多与感冒症状同时出现,感冒好了,喷嚏也就停止了,这种情况的打喷嚏属于实证。  另一种情况是肾气虚引起的打喷嚏。身体里的卫气,是抵御外邪的主要力量,它根源于人体的下焦肾,滋养于中焦脾,宣发于上焦肺。如果人体的肾气虚弱,卫气的来源就会不足,到达卫气的宣发通道——肺的卫气就少,肺就不能正常宣发卫气,于是出现打喷嚏的现象。  肾气虚引起的打喷嚏,往往是喷嚏频频,经久不止,同时伴有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或疼痛、面色无华、怕冷、手足不温等症状,以过敏性鼻炎患者为多。对于肾气虚引起的打喷嚏,仅仅靠祛邪是难以治愈的,应补肾以固本,让肾气旺盛,卫气充足,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  与打喷嚏相关的肾虚有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两种。  有肾阴虚证的人,除了喷嚏频频、日久不愈外,还伴有鼻痒、流浊鼻涕、咽干咽痛、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等症状,若看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红、舌苔少等现象。  有肾阳虚证的人,除了喷嚏频频、日久不愈外,还伴有鼻塞、流清鼻涕不止(早晚时较重)、畏寒、四肢不温、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淡、舌苔白等现象。

  • 风湿病检查项目繁多,检查周期长,不被广大风湿病患者理解,常常成为被诟病的原因之一。下面我们就以最常见的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为例,讲讲诊断风湿病,都需要做哪些检查?类风湿关节炎初诊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当一个患者初次出现对称性手指关节肿痛,来就诊时,往往需要做血常规、血沉、CRP、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关节超声等检查,来判断关节有没有滑膜炎、有没有积液。抗CCP抗体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指标,如果关节肿痛的患者查出抗CCP抗体阳性,同时有以下情况:类风湿因子升高、血沉或(和)CRP升高、关节超声见滑膜增生,在不考虑其他结缔组织病的情况下,就要考虑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了。为什么要查肺CT?做完上面的一系列检查就能确诊类风湿关节炎了,为什么还要查肺CT?这也是很多患者不理解的地方。需要与广大患者科普的是——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代表的风湿病是全身性疾病,全身各脏器都可能受到损害,其中,以肺脏病变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肺间质病变。有肺间质病变的患者,往往提示病情较重,治疗往往需要用激素。 另外血液系统、肾脏等都有可能受损,需进行相应检查。治疗过程药物也可能有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在治疗前要了解肝功、肾功情况。根据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已经吃药治疗了,为什么还要检查?明确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后,也评估完病情轻重程度,有无脏器受累,就要开始用药治疗了。治疗期间,复查血沉、CRP、肝肾功,甚至肺CT,往往是出于以下两种原因: 1.判断药物疗效:你吃了医生给开的药,到底有没有效果啊,不是你看到关节肿消了,不疼了,这么简单的。血沉、CRP是反应病情活动的指标,是评价药物疗效的客观指标。只有关节肿痛好了,血沉、CRP也都正常了,才能说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评估药物副作用:治疗风湿病的药物,会出现胃肠道不适、肝功损伤,白细胞下降等,针对上述情况,患者需1-3个月要进行复诊,复查一下肝功、血常规、血沉、CRP、肝功、关节超声等指标,评价炎症控制情况,了解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是不能彻底治愈的。它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阻止病情进展、恶化,可以说是需要终身服药的。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包括两个阶段:1.达标治疗;2.维持治疗。患者在治疗的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定期到医院风湿科就诊,根据主治医生的安排,完善相应的检查,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 超过80%的II型糖尿病与肥胖的人,都与缺乏运动有关。 实际上,不论是行走还是剧烈运动,均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的危险。一般情况下,运动强度越大,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性就越低。每周一次的快走或骑车运动,就能显著改善空腹血糖水平的控制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每天都进行规律的体育运动,糖尿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性更能下降15%~60%。因此,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即运动锻炼,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基石之一。 那么,和正常人相比,糖尿病人在运动前,要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1 到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 检查项目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心电图及心功能等等,看看有无心血管、神经以及其它方面的并发症。与医生共同讨论如何适当运动。 2 你的脚,更加脆弱 每次运动前细检查足部并选择合脚的鞋袜。要特别注意鞋底平整,不能有沙、石之类的异物。因为糖尿病的脚,比一般人的脚更加脆弱。 3 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片” 卡片上应写上姓名、亲友联系方式,写明你是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意外,便于他人采取急救措施及帮助联系患者家人。 4 随身携带升糖食品 如糖块、巧克力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当然,这些产品有一些共同的缺点,就是天热,容易融化,升糖慢。京东商城有一款产品,叫“低糖卫士”,为国内知名糖尿病专家多年心血结晶,易吸收,升糖快,不融化,便于携带,效果极佳。 5 结伴而行 让同伴知道你是一位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如何处理。 6 有下列七种情况者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1)有急性并发症或急性感染; (2)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3)有严重神经精神病变; (4)有糖尿病足溃疡; (5)近期发生心肌梗死、脑中风、合并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 (6)血压控制欠佳时 (7)血糖控制很差或血糖波动较大时、常发生低血糖症状者。 在国外,针对糖尿病人的运动,如何运动,多大的运动量,等等,是有专业的医生会给糖尿病人开具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处方】的,就像给病人开具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或者胰岛素一样,是作为糖尿病人诊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国外,糖尿病人是按照医生的【处方】去运动的。点击本文作者名片,立刻咨询五星好评专家助您控糖

  • 不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只在冬季最危险,到了夏天血压能下降不少,可以松口气!其实不然!临床上发现,6月份以后中风住院率明显增加,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所以心脑血管患者在夏天依然不能放松。8点建议教您安稳度夏季。1、万不可擅自停药。部分高血压患者进入夏季后血压会比其他季节低一些,有些患者就自行停药,这种做法很危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2、适当多喝水、适当多喝水、适当多喝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夏季人们普遍易出汗,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流汗过多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可适当喝点淡盐水或糖水。饮水以少量多次为佳,喝太多或喝太快会增加心脏负担。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做剧烈运动,但并不代表不运动,推荐中轻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尽量避免在中午天气炎热时出门。4、切忌贪凉,科学降温。温度较低的空调房并不利于心脑血管患者的健康,建议最适宜的空调温度为27~28℃,不应低于24℃。室内温度还应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以室内外温差小于5℃左右为宜。不要多吃冷食冷饮。5、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适当午睡。规律的生活起居有利于血压的平稳,即要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等等。另外,人们只有在睡眠中才会出现血压下降,所以应保持血压的昼夜规律,睡眠质量下降时,会出现血压升高现象。所以,夏天中午有条件的尽量小睡片刻,有助缓解疲劳。夜间更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保证正常睡眠。6、调节饮食,提倡“四低一高”。心脑血管患者在夏季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提倡“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每年夏天,我们都会遇到豪饮啤酒后心梗发作的患者。7、戒骄戒躁,尽量保持心态平和。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忽然的情绪起伏,心血管病患者才能平安度过盛夏。8、及时就医。如有明显不适,需要及时就诊,不要认为抗一下就好了。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