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好孕科普

  •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三高食品的摄入也逐渐趋于理性,因为长期的高脂饮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基础病变大多为动脉粥样硬化,多数伴有高脂血症及肥胖症。因此,在冠心病的防治中绝不可忽视饮食疗法。 1.逐步减少碳水化合物(糖类)的摄入,尤其是单双糖的摄入量。 碳水化合物在总热量中构成比应为 55%~70%,是主要的热能物质。如果大量摄入糖类特别是单双糖和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则易使甘油三酯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普通饮食中的谷类、稻米、小麦等所含为多糖,多糖对甘油三酯的影响不明显,并且含大量多糖的谷物常富含膳食纤维,有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效果。因而,每日主食应以谷米为主,不要过分强调精米细面,并且要少吃高糖、高脂食品。 2.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减少饱和脂肪酸。 对于脂类的摄入,总的原则是低脂饮食,使脂肪比例仅占总热量的 15%~25%,其中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为 1~1.5,胆固醇控制在每日 300 克内。动物脂肪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可使总胆固醇升高,应加以限制。豆油、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米糠油及鱼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长期摄入可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这些油具有保护心脏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作为机体脂类的主要来源及烹调食物的主要用油。 3.脂肪的摄入应限制在总热量的 30%以下,以植物脂肪为主。 适当的吃些瘦肉、家禽、鱼类。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欧美人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亚洲的日本人冠心病的发病率低。我国的舟山渔民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几乎不患冠心病。欧美人平均每日吃鱼 20 克,日本人每日吃鱼 100 克,舟山和爱斯基摩人每日吃鱼 300~400 克。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海鱼的脂肪中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它能够影响人体脂质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从而保护心血管,预防冠心病。由此可见,多吃海鱼有益于冠心病的防治。膳食中应控制胆固醇的摄入,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应少于 300 毫克,一个鸡蛋中的胆固醇接近于 300 毫克,当患有冠心病时,应控制鸡蛋的摄入,应每日半个鸡蛋或每两日一个鸡蛋。不可一日吃数个鸡蛋。要限制动物的内脏、脑等。 4.避免长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 否则,血脂会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会不断增加,动脉样硬化斑块早晚会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复发。肥肉、动物内脏、鱼卵、花生等含油脂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应少食;全脂乳、奶油、蛋黄、肥猪肉、肥羊肉、肥牛肉、肝、内脏、黄油、猪油、牛油、羊油、椰子油等应忌用或少用;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烧烤烹调。肥甘甜腻、过咸刺激助火生痰之品也是冠心病人不宜食用的食物。冠心病人,应少饮甜味饮品,减少奶油蛋糕的摄入。另外,忌食过多咸酱、咸菜等。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也是冠心病人不宜食用的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等,热性食物浓茶、绿豆、羊、狗肉等都不宜于冠心病人用。

  •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吃五谷杂粮有助于控制血糖,可你知道嘛,如果五谷杂粮的烹调方法不对,不仅不控糖,可能还会升高血糖。 错误一:杂粮做成糊糊 现在很多超市都有专柜在卖杂粮杂豆粉,回家后可以轻松地用沸水冲泡成杂粮糊。 也有很多人用家用豆浆机或“破壁”食品加工机来做杂粮糊,觉得口感特别细腻好喝。 然而杂粮杂豆经过焙烤、打粉、冲糊之后,对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都较大,淀粉颗粒能够快速吸水,消化速度随之也大幅度上升,使升糖指数大大增高,显然不是一个好的烹调选择。 错误二:煮得太软烂 同样的糙米(比如黑米、红米等),做成粥后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会比较高,做成饭会相对低一点。 这是因为做粥用的水量比做饭更大,能够使淀粉粒更充分地吸水膨胀、彻底地糊化,容易消化。 此外,流质的粥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也比固态的饭要短,能够快速地进入到小肠从而被消化吸收。 很多家庭还有加碱煮粥的习惯,加碱会让粥煮得更快更软烂,即便是杂粮粥,这种方法也不适合糖尿病患者。 错误三:炸了吃 有的糖友为了改善粗粮的口感,会把粗粮炸了吃,但是高脂饮食同样也对控制血糖不利。 高脂肪的食物往往所含能量高,这样很容易造成总能量超标,而糖友需要控制总能量的摄入,控制好体重,因此仅注意控制主食类食物显然不可以,控制每日油脂摄入也很重要。 另外,在炸粗粮主食时,还需要裹面粉和淀粉,这些都是能快速升糖的食材。 为了追求粗粮好的口感反而丧失了粗粮对控制血糖的好处,得不偿失。 错误四:长时间浸泡 米浸泡时间越长升糖越快。 在做米饭的时候,提前浸泡大米的时间越长,做出来的米饭质地越柔软,消化起来也越快,血糖也会升得越高。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做米饭不要提前浸泡。 糖尿病患者应当少选细腻的糊糊,多选整粒的谷物;少选纯米饭,多选杂粮饭。 喝杂粮粥最好其中一半是淀粉豆类(比如红小豆、芸豆、鹰嘴豆等)和燕麦、大麦等食材,尽量降低白米的比例,以保证餐后血糖反应显著低于白米饭。点击即可对话三甲名医

  • 冬季,不少老年人为了强身健体,一大早就去户外运动,小区里聚满了“健身达人”。殊不知,早上6-10点是人体血压较高的一个时段,冬天晨练,不多加注意就有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冬季室内外温差过大,刚从暖和的被窝里出来,走到寒冷的室外,气温骤降会导致人体血管收缩,进而刺激血压上升,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哪些症状呢?     专家介绍,以下10个信号中,如果中招3个,我们就要警惕了!   眩晕明显、剧烈头痛、一侧麻木、眼前蒙黑、白天嗜睡、经常呛咳、哈欠连天、舌根发硬、握力下降、常流鼻血     老年人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方法?     1、注意保暖 寒冷的刺激可收缩冠状动脉,对有冠心病的老年病人,则容易诱发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发生。因此,心脏病病人在冬季要注意保暖,可防止冠状动脉在寒冷的气候里发生收缩,避免加重心脏的负担。     2、避免晨练 心脑血管患者天冷时最好不要出去晨练,建议在上午10时以后,太阳出来了,环境温度上升后,再出去锻炼。     3、控制好基础疾病 对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血脂症患者要坚持按时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要避免情绪激动、熬夜或过度疲劳,有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     4、合理膳食 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内脏、蟹黄和肥肉等食物,多吃含钾的土豆、香蕉,可以保护脑血管。     5、避免情绪激动 脑血管已有硬化的患者,如果突然情绪激动,可能会无法承受突然增高的血压,很容易造成脑血管破裂而发生中风。 冬季,哪些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怎样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有健康方面的困惑,快来咨询名医吧!

  • 点击查看

    最近很多朋友说:大夫,我手指放电感,手指麻木,肩膀疼!但是颈椎核磁正常,这是咋回事啊?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所有的可能:   1、如果没有过度疲劳,没有手臂、手指长时间搬抬重物,就不考虑局部劳损导致手臂、手指发麻酸痛。 2、手臂手指末梢神经炎,比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帕金森病后期也会出现神经压迫的疼痛不适症状。或者因为局部的脉管炎也可导致手指手表的异常不适。 3、肩关节的损伤、炎症等的刺激到臂丛神经等上肢神经就会出现手臂、手指发麻酸痛。   4、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也可引起手臂、手指发麻、酸痛。   5、最后就是颈椎病变:若颈椎部位出现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等,容易对周围软组织、硬膜囊等产生压迫,神经支配部位感觉、运动功能受影响,就会引起手臂、手指发麻酸痛。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朋友去医院检查颈椎,颈椎没退变,没神经压迫,但是又有手臂麻木手指疼痛是怎么回事呢?   刘医生也有这种情况,查了颈椎核磁,报告就一句话:颈椎平扫未见异常。   从片子上看也没有狭窄和压迫,那为啥会有临床的疼痛症状呢?   主要是由于长期低头,长时间看电脑,颈背部肌肉疲劳紧张,长时间低头,颈椎神经根牵拉刺激就会造成类似神经根压迫的症状。   刘医生的颈椎保健操和颈背部热敷就可以缓解啦。你们有这种情况吗?

  • 好孕科普

  • 宫颈癌是中国 15 岁至 44 岁女性中仅次于卵巢癌的第二大高发癌症,众所周知,著名歌星梅艳芳就因宫颈癌早逝的,说起宫颈癌就不得不说到HPV病毒,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而90%以上的宫颈癌确实伴有高危型HP,据悉,宫颈癌疫苗已在国内上市,随着新闻的播出已引发广泛热议,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叫“HPV”的病毒。 什么是HPV?HPV(Human Papillomavirus),全称为人乳头瘤病毒,共有100多种亚型。但是,不同亚型的病毒致癌能力、作用部位不全相同。 HPV病毒感染普遍吗?非常非常普遍,平均80%以上的人一生中都曾感染过HPV病毒。看到这,很多朋友觉得很可怕,小编告诉你:不要怕! HPV中低危型主要引起两性生殖道的尖锐湿疣,目前尚未发现低危型HPV引发宫颈癌的证据。而其中HPV-16才是引发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它与50%的宫颈鳞癌和30%以上的宫颈腺癌有关,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HPV都会致癌的;并且,事实上,大部分时候人体免疫系统能自动清除HPV病毒,并不会有任何后果。但如果一个人反复多次感染同一种HPV高危病毒,就有可能导致宫颈癌等疾病了。 HPV病毒是怎样传染的?HPV病毒是接触传染的,除了性行为这种传播途径之外,其实,与hpv病毒的亲密接触就可以传染,比如:酒店不卫生的马桶或纸巾等用具,如厕前不洗手等等。即使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亦不能完全预防,男女会交叉感染。因此,一定要避免上述行为,预防感染;小编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女性患者患病后引发了家庭矛盾,希望看完小编的文章后千万要摘掉私生活混乱的人才会感染HPV病毒这种错误的想法。最后祝各位女性朋友都能远离宫颈癌,拥有美好健康的生活。

  • 少帅张学良又喝酒又抽烟,活了100多岁,而有的人只是闻几下二手烟就得了肺癌。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然这么大,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之间的不同呢?其实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基因。什么是基因? 基因就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娃长得像爹还是隔壁老王,根本原因就是它! 我们的生长、衰老、疾病和死亡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通俗来讲基因就是人体的一本“出厂说明书”,决定了一个人的性别,更是影响了这个人的高矮、胖瘦、身体素质、疾病的易感程度。我们能不能通过检测基因来预防一些疾病? 答案是可以的。现代医学告诉我们:除外伤以外,一切疾病都与基因有关!什么是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预测一些疾病风险、未来身高、肥胖风险等等。 通过基因检测,我们一方面可以预知身体患疾病的风险,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检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诊断遗传性疾病或科学指导用药。 苹果公司前CEO史蒂夫•乔布斯患癌时,曾花费10万美元对肿瘤及自己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因此创造胰腺癌——“癌中之王”患者生存超过8年的奇迹! 可见基因检测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所谓基因不够,后天来凑!

  • 降低胆固醇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关键,是各国专家的共识。 但是美国医生不会揪着食物里都有多少胆固醇不放,不那么在意【食物中的胆固醇】,而是用力强调【血浆中的胆固醇】,尤其是我们都知道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食物里胆固醇不重要? 因为食物中的胆固醇吸收率很低。 另一方面,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会受到吸收的影响——如果吸收得多,人体合成就会下降。 换句话说,即使食物中含有较多胆固醇,对于胆固醇的平衡影响也不大。 所以我们也不用小心翼翼地去查各种食物里的胆固醇含量了。 远处传来我爸的怒吼,早说啊,我少吃了多少猪肺! 但是这篇文章不是让大家暴饮暴食啊,饮食的总量还是要控制啊,体重腰围也还是要控制啊! 血浆胆固醇非常重要! 那如果不控制来源,我要怎么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呢??? 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就取决于三个方面: I 从食物中吸收的II 人体自己合成的III 在消化道中被吸收的 如果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影响很小,那我们的重点工作,就是: 1 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形成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积极减脂和积极锻炼。 锻炼降血脂的事情,我们先不说,来看看什么东西里有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吧。 猪油等动物油、油炸食品、肥肉、奶酪、全脂牛奶、红肉都有比较多的饱和脂肪酸。 美国人其实也用猪油做饭,但是他们基本都知道其中的风险,而且能控制住自己,为什么知道不健康还是偶尔忍不住要用呢? 当然是猪油做菜太好吃啦! 我们常吃的零食,包括蛋糕、糕点、饼干、面包、沙拉酱、炸薯条、炸薯片、爆米花、巧克力、冰淇淋、蛋黄派、奶茶类松软香甜,口味独特的含油食品,都可能有反式脂肪酸。 拿起包装,上面写着植物黄油、植物奶油、代可可脂、植脂末、奶精、麦淇淋等,你就可以放下了。 美国人很注意这个,有的人把不吃反式脂肪酸跟不吃荤腥一样严格地执行起来,非常较真地在买吃的和点餐的时候强调这个问题。美国有钱人也以“有机食物”为一大标签,认为这些垃圾食品是不符合他们生活质量的。 解决方法: 多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烹饪,除了椰子油和棕榈油,常见的植物油都主要是不饱和脂肪。 最好还能不同种油换着吃,获取不同种油中的不同益处。比如,亚麻籽油、橄榄油都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但亚麻籽油烟点较低,适合拿来凉拌;橄榄油烟点相对较高,可以用来炒菜,但是不能爆炒,爆炒又该有烟了。 少吃上面那些食物,想吃肉就吃鸡肉、鱼肉,注意吃鸡别吃皮。 2 减少胆固醇的重新吸收 胆固醇以胆汁的形式进入消化道后,相当大一部分会被重新吸收,此时如果能够减少重新吸收的量,也就减少了回到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听上去是个很艰难的任务。 其实方法很简单,机制很粗暴。 1)膳食纤维 我们每天吃的膳食纤维,尤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与胆汁结合而避免它们被吸收。所谓的“降胆固醇食物”,也都是这样奇效的,比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和坚果等等。 不过坚果中除了膳食纤维,往往还含有相当多的油,虽然这些植物油代替饱和脂肪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但它们本身热量很高,又不利于控制体重,所以一般推荐也不要吃太多。 2)植物固醇 植物固醇在分子结构上与胆固醇很类似,却没有胆固醇的危害,又能“走胆固醇的路,让胆固醇无路可走",使得胆固醇只好跟着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美国的医生们都在宣传这个事情,他们推荐每天摄入2-3克植物固醇,血浆胆固醇含量能降低 10% 左右。所有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植物固醇,但含量较高的是植物油类、豆类、坚果类等。 解决方法: 多吃水果和蔬菜,并适当地用豆制品代替肉类,满足人体所需优质蛋白的摄入,植物固醇含量也不少。饮食和生活方式尽力改变,血脂依然居高不下?可能都是遗传的错,迫切需要吃点药点击下图直达内科专区↓

  • 点击查看

    1.肝脏有什么功能:肝脏好比人体“化工厂”,具有分解、代谢、合成、免疫、解毒等多种功能,是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激素、胆红素代谢的重要场所,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肝脏有较强的再生功能和较大的代偿能力,只有当肝脏遭受严重损害时,才可能导致明显的肝功能障碍。2.肝炎有那些危害: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肝细胞变性、炎症、坏死、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其结果出现许多症状和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大量肝细胞坏死可能使肝脏制造蛋白质和凝血因子发生障碍,从而使血液中有白蛋白降低,可能出现腹水、出血现象。慢性肝炎有可能引起肝硬化、肝癌。3.肝病患者的休息和营养:肝病休息身和心都要顾及,首先要心情愉快,没有思想负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为主,以保存体力,减轻消耗;慢性活动期以静为主、静中有动;慢性稳定期应动静结合,适当休息;到了恢复期可以动为主,动中有静,活动后不感觉疲劳为度,大部分病人可以做些轻工作。饮食的总原则是综合营养,合理搭配,防止偏食。食宜清淡,如豆类制品、鱼类、蔬菜、玉米、薯类、水果等;宜食含有优质蛋白的食品,如瘦肉、鱼肉、鸡肉、鸡蛋、大豆等;宜补充肝功能有关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多食海带、芝麻、大枣、枸杞、贝壳类等食物;忌饮酒、忌过多甜食;饭后卧床休息1~2小时,使肝脏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有利肝细胞的修复。4.慢性肝炎的预后如何:由于病毒(包括乙肝和丙肝)在肝细长期存活、复制、并不断感染新的肝细胞,诱使机体免疫系统持续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细胞不断损伤,纤维组织持续增生。同时免疫系统又不能彻底清除病毒,从而引起慢性、复发性肝脏炎症和纤维结缔组织增多。慢性肝炎如果不能很好得到控制,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有其确实内在联系。因此,对慢性肝炎应给予及早、积极治疗。5.转氨酶升高就有传染性吗:一些人误认为只要血清转氨酶升高即有传染性,并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麻烦。其实无论是甲型、乙型、丙型、戊型等肝炎中那一型肝炎,其传播的是病毒,而不是转氨酶。转氨酶升高的原因较多,除病毒性肝炎外,还有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等多种因素。除了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染期需要严格隔离外,对乙型和丙型肝炎,由于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并不需要严格隔离,只需要适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即可,故不应歧视乙型肝炎患者。6.有黄疸就是肝炎吗: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引起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就会出现黄疸。病毒性肝炎只是黄疸的原因之一,因此,有黄疸不一定就是肝炎。除了肝炎之外,能引起黄疸主要有以下几种:⑴肝细性黄疸: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其它病原体、药物、毒物均可引起肝细胞损害。⑵阻塞性黄疸:结石、寄生虫、肿瘤等引起机械性梗阻。⑶溶血性黄疸:物理、化学、生物和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溶血性黄疸。⑷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如病毒、药物、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妊娠肝内胆汁淤积引起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功能障碍的黄疸。7.老年人乙型肝炎有何特点:临床过程与中青年一致,但有一些老年人的显著特点:⑴自觉症状较轻,与病情严重度不一致,起病、病情发展及恢复均较慢。⑵黄疸发生率较高,黄疸程度较深,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胆汁淤积型多见,容易误诊为肝外梗阻性黄疸。⑶病情较重,夹杂症多,预后较差。⑷“小三阳”较多,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多见,低蛋白血症和球蛋白增高较多。8.儿童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在多数儿童中引起良性疾病,目前只进行过普通干扰素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在儿童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证实其与在成年患者中相当。英国学者赫利(Helly)对于病毒性肝炎儿童是否要接受治疗持肯定态度,认为治疗可降低人群病毒携带率,预防肝病进展。儿童性乙型肝炎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最主要的问题是全面评估利益和风险,尽管核苷类似物药是有效、安全、方便使用的乙肝主要治疗药物,但目前中国指南并未推荐,需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选用核苷类药物。9.乙肝病人血清甲胎蛋白(AFP)会升高吗:AFP升高除了见于原发性肝细胞癌以外,也可见于各型肝炎(多见于慢性活动型肝炎、重型肝炎和活动期肝硬化)。再生的肝细胞可以合成AFP,所以部分肝炎病人的血清会出现AFP的含量一过性升高,随着肝功能好转AFP含量下降,如持续高值或逐渐升高需要进一步做有关检查,来作出肝炎或肝癌的鉴别诊断。10.婴儿肝炎综合症的病因有那些:过去认为婴幼儿肝炎主要由乙肝病毒引起,但是近年研究发现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主要是巨细胞病毒,其次才是乙肝病毒,另外还有EB病毒、甲肝病毒,以及细菌性败血症、母乳性黄疸、先天性胆管闭塞症、胆汁淤积症等。目前认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以病毒感染最常见,占已知病因的90%以上。11.小儿肝炎有何特征:由于小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健全,患病毒性肝炎时临床表现与成年人有一些不同,具有以下特点:⑴甲型肝炎较多;⑵乙肝无黄疸较多;⑶消化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较显著;⑷病程较短,恢复较快。12.妊娠病毒性肝炎有何特征:妊娠期妇女的肝脏负担过重,而营养常常相对不重、并且内分泌也一定变化。加上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及分娩时使用麻醉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妊娠期的病毒性肝炎与一般肝炎有所不同,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⑴消化道症状突出;⑵重型肝炎比例高;⑶出血倾向明显;⑷对胎儿影响大,可以导致胎儿畸形、早产、流产、死胎和婴幼儿肝炎。13.肝炎病人应怎样过性生活:性生活是夫妻双方的事情,如果有一方是肝炎病人,则性生活必须有所限制,并且一定要相互理解。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应该停止性生活,否则病情会加重,甚至诱发重型肝炎,预后极差。肝炎恢复期、静止期肝硬化,应控制性生活。有肝脏疾病基础的人都要注意掌握适度的性生活,绝不能过度。14.乙肝疫苗接种对象: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劳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15.对HBV感染者的管理:在诊断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时,应按规定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对患者家庭成员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对肝功能正常的HBV感染者,建议3~6月做1次肝功、病毒标志物、B超等相关检查。对慢性HBV携带者及HBsAg携带者,除不能捐献血液、组织器官及从事国家明文规定的职业或工种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应定期进行医学随访。16.影像学检查如B超、CT能诊断肝炎吗:不能。急性肝炎B超没有特点,回声正常。慢性肝炎B超回声增强,且近80%可测出脾脏肿大,所以B超对于慢性肝炎有一定辅助诊断意义。CT和MRI只能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所以,影像学检查可有助于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原因的鉴别诊断,而不能作为病毒性肝炎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