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午睡对于女性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炎炎夏日,困乏感油然而生。而适时的午睡不仅能让你下午精力充沛,还具有减肥瘦身、保护心脏等多重益处。首先,午睡有助于保护心脏。2007年,哈佛公共健康学院的研究发现,与不午睡的人相比,午睡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会降低40%。此外,午睡45分钟还能有效降低血压。美国托马斯杰弗逊大学睡眠障碍研究中心主任卡尔·道格哈米基指出,并不需要长时间午睡,哪怕是短暂的闭目养神,也能带来积极的效果。其次,午睡有助于控制体重。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显示,每晚睡眠5-7小时的人比每晚睡眠7-9小时的人肥胖可能性增加50%;每晚只睡2-4小时的人,肥胖可能性增加73%。午睡的最佳时间是在12-13点,此时大部分人的体能都会出现衰退,适合进行午睡。需要注意的是,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下午15点后午睡可能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此外,午睡还有助于女性健康。美国国立睡眠基金会的一项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女性觉得自己太疲劳,以至于连性欲都没了。午睡可以让女性在忙碌的生活中短暂放松,恢复精力。午睡的地点不限,哪怕是坐在办公桌前,也能偷得片刻宁静。为了提高午睡质量,可以尝试在午睡前喝一杯含咖啡因的饮料。发表在《睡眠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10分钟的有效午睡会大大增强人体的警觉性。研究发现,午睡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会让困倦的驾驶员提高警觉性,这种效果要比单独喝咖啡或单独睡觉更明显。最后,午睡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和创造力。睡觉能将暂时性记忆转化为永久性记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发现,人每天会丧失部分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午睡能逆转这种衰退。发表在《睡眠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10分钟的午睡是恢复认知功能的最佳时长。但对于具有创造力的思索过程和重要的记忆巩固来说,至少需要60-90分钟的长时间午睡。

  • 类风湿心脏病,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并发症,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胸闷、气短、咳嗽、下肢水肿等。这些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或疲劳引起的,但事实上,它们可能是类风湿心脏病发出的预警信号。 随着病情的发展,类风湿心脏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关节疼痛、咳嗽并伴有粉红色泡沫痰、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胸水腹水等。此外,心功能下降、关节红肿痛等症状也会逐渐显现。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类风湿心脏病对心脏的影响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和瓣膜损伤等。心包炎可能导致胸痛、心包摩擦音、心包积液,甚至心包填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也可能出现。此外,瓣膜受累还可能引发心肌炎和严重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源性晕厥。长期并发症可能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治疗类风湿心脏病,医生可能会采用激素类药物、阿司匹林、利尿剂、强心剂和扩张血管的药物等。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并定期复查。 在日常生活中,类风湿心脏病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稳定血压、血脂和心率 避免感冒和过度疲劳 定期服用相关药物 保持良好的心态 此外,患者应定期到正规医院的心脏科就诊,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 类风湿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积极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脏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主动脉瓣狭窄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主动脉瓣狭窄的症状,如身体倦怠、劳力性或阵发性呼吸困难、心绞痛、眩晕、晕厥、猝死、多汗、心悸等。这些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因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尽快寻求专业治疗。 2. 二尖瓣关闭不全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还可能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问题,表现为房颤,且在70%~80%的患者中较为常见。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左心室容量增大、气短、肺水肿、右心衰竭、咯血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3. 三尖瓣狭窄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三尖瓣狭窄时,会出现容易疲劳、右上腹不适、胀痛、周身水肿、颈静脉搏动异常等症状。此外,还可能出现胃肠道淤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少数患者还可能伴有胸骨后不适、周期性发绀等表现。 风湿性心脏病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检查和治疗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合理饮食,以维持身体健康。 除了上述症状外,风湿性心脏病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因此,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在治疗方面,风湿性心脏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ACEI类药物等。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总之,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心脏病,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了解其临床表现,早期发现病情,积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室上性心动过速,又称心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跳过快、过快或不规则。这种疾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心脏疾病、药物副作用、电解质紊乱等。针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维拉帕米、普罗帕酮和腺苷等药物可以用来控制心率,缓解症状。2. 迷走神经刺激: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来减慢心率。3. 电解质纠正:如果室上性心动过速是由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纠正电解质失衡可以恢复正常心律。4. 射频消融:通过导管射频消融破坏心脏中的异常电信号传导路径,从而治愈室上性心动过速。5. 心脏手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心脏手术来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患者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控制室上性心动过速:1.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咖啡因、酒精和烟草等刺激性物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减轻压力。2. 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心脏功能。3. 饮食调整: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摄入。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 心脏康复,一个在许多患者和家属眼中陌生的词汇,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而心脏康复的缺失,导致患者出院后缺乏有效管理,反复住院,甚至危及生命。文章以2012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为主题,探讨了心脏康复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心脏康复的现状和挑战。文章指出,心脏康复是对心血管患者提供的综合长期的医疗方案和服务,包括药物、生活方式改变、运动处方、睡眠管理等,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风险。文章以胡大一教授的观点为核心,分析了我国心脏康复的现状,指出我国心脏康复存在人才短缺、机构不足、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文章还介绍了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心脏康复模式,以及我国“湘雅模式”的成功经验。文章强调,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加强心脏康复人才培养,完善心脏康复服务体系,推动心脏康复事业的发展。文章最后呼吁,关注心脏康复,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让心脏康复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居高不下,对患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了解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一、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1.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血脂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2.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重动脉粥样硬化。3. 老龄化: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血管逐渐老化,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1. 头晕、头痛: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2. 眩晕: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眼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3. 暂时性黑蒙: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视网膜动脉供血不足,引起暂时性黑蒙。4. 肢体麻木、无力: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肢体供血不足,引起麻木、无力等症状。三、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包括降血脂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进程。2.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3.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四、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1.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高脂、高盐食物。2. 适度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脂、控制体重。3. 戒烟限酒:吸烟、饮酒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应尽早戒烟限酒。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并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一、药物治疗的选择1. 降压药物种类: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并症、肝肾功能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2. 药物选择原则:在确诊原发性高血压之前,需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对于低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以先尝试生活方式干预,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若血压控制不佳,则需考虑药物治疗。二、治疗建议1. 长期用药:原发性高血压一般需要终身用药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先尝试生活方式干预,若血压控制不佳,则需考虑药物治疗。对于中度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尽早开始药物治疗。2. 药物选择:为了确保副作用小,应选择相对温和、缓慢、持久的口服降压药,如氢氯噻嗪、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在用药过程中,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和体质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3. 定期检查: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定期检查血压、心电图、肾功能等指标,以了解用药效果,调整用药剂量。三、日常保养1. 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2. 运动: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3. 心理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四、医院和科室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选择正规医院的心内科或高血压科就诊,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 左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形成斑块,从而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针对左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确定。对于症状较轻、稳定的心绞痛患者,可以通过冠状动脉CT检查来观察病情,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塞等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估病变程度,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左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血脂异常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该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这些风险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限制食盐摄入量,并戒烟限酒。此外,定期体检和接受医生的指导也非常重要。左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常出现出汗过多的情况,这可能与心功能下降有关。当心脏功能受损时,交感神经会变得异常活跃,导致出汗增多。除了出汗,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 晕厥:晕厥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尤其在劳累后或身体前倾时更容易发生。晕厥可能是心功能异常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2. 猝死: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猝死的几率较高,约20-50%。在猝死发生前,患者可能会有心绞痛等先兆,需要积极治疗。 3. 心悸:心悸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常见症状,可能是由于心肌收缩增强和心律失常引起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等情况。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出汗过多,除了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建议患者积极治疗,并注意以下事项: 1. 饮食:控制钠盐摄入,尽量以清淡饮食为主。 2. 运动:适当进行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3.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4. 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出汗过多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才能降低疾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心脏性猝死(SCD)更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公众对心脏性猝死的认识,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会启动了“共筑中国心:预防心脏性猝死患者援助项目”,旨在通过心律失常知识普及活动、媒体宣传、患者教育与援助等多种形式,促进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了解,进一步有效预防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据悉,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及其短暂,有些还常常发生于貌似健康的人群,甚至于很多是中青年患者,很多公众人物,甚至医学同道,都因为心脏性猝死离世。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方法主要有加强公共急救措施和植入心脏除颤器(ICD)。其中,植入心脏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高危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唯一有效方法。然而,我国在心脏性猝死的防治工作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植入ICD的患者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楷祺基金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合作,为适合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免费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并建立远程随访系统,加强患者管理。此外,公众也需要提高对心脏性猝死的认识,了解预防措施,并积极参与到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中。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