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目前,PCa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有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CT、MRI、核素骨扫描等。超声多用于PCa的初步侦査判断。CT主要是辅助诊断。 核素骨扫描常用于判断PCa是否有骨转移。而MRI是目前公认公识的诊断PCa最好的影像检査方法。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抗病毒是关键。然而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患者对长期治疗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常常因为错误的认识而中断治疗,导致治疗失败或病情急转而下。那么抗病毒治疗中有哪四大常见误区呢?1 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首要目标是抑制病毒的复制。核苷(酸)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 会下降,肝功能也恢复正常。这时候患者往往非常高兴。有些患者误认为病毒被清除了,疾病治好了,于是私自停药,或没有之前那么重视,造成漏服、减少服药剂量。 实际上,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DNA会钻入肝细胞核里“扎根”。用抗病毒药物只能暂时抑制病毒复制。而由于肝细胞核外面坚韧的膜,病毒的“根”很难被彻底清除。一旦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病毒的“根”就会重新“发芽”,复制出新的病毒。 因此,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有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保持耐心。 2 病毒耐药 ≠ 治疗白做抗病毒需要长线作战,但是长期服用核苷(酸)类药物(尤其是选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容易耐药的药物)往往会导致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性,表现为 HBV DNA 数量反弹,甚至再次出现肝功能异常。遇到耐药的患者常常非常沮丧,“治了那么多年,白治了!”其实这个治疗过程,能够防止反复炎症,从而防止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也能防止肝细胞过度增生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肝癌。 所以,看似“回到原点”的治疗,实际上延缓了肝病的进展。 耐药后,改用其他有效药物,患者仍有可能获得恢复。 3 不能停药 ≠ 吃药成瘾病毒抑制后,停了抗病毒药物之后,病毒可能再度开始复制,并且伴随转氨酶升高,个别病人甚至会发生严重的肝病。这种情况叫做“停药后反弹”,一些患者误认为,这种“反弹”是抗病毒药物“吃上了瘾”,像吸毒的戒断反应一样。甚至因此不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事实上,毒品导致的成瘾是一种精神依赖,跟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由于病毒未能完全清除而复发的情况完全不同。 4 长期服药 ≠ 终生治疗“吃上药还能停吗?”“是不是就得终生服药了?”“天天吃药,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我们首先要有明确的阶段性。一期目标: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具体指标包括转氨酶指标趋于正常,病毒DNA下降。最终目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只有实现最终目标,才能停药。 但是,最终目标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一是要治的早。最终目标的实现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如果已经发展到肝硬化,则需要终生服药了。 二是要坚持。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在“抗战”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丧失信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也有益于病情恢复。病情判断,用药指导↓点击下图↓,三甲名医低至1元

  •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脂肪肝是因为脂肪堆积过多导致的肝病吗?脂肪又称甘油三酯,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膳食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组成天然脂肪的脂肪酸种类很多,所以由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根据肝病病理学改变程度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单纯性脂肪肝病、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脂肪性肝硬化。脂肪肝病多发于以下几种人:肥胖者、过量饮酒者、高脂饮食者、少动者、慢性肝病患者及中老年内分泌患者。肥胖、过量饮酒、糖尿病是脂肪肝的三大主要病因。脂肪肝病是肝细胞内积存过多的脂肪引起的肝病。脂肪肝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病仅仅是肝内脂肪含量过多、脂肪细胞大量充盈于肝细胞内而引起的肝脏脂肪化。脂肪肝病绝不是肝炎,而只是甘油三酯堆积所致的代谢性肝功能异常。脂肪肝却不是由于感染了肝炎病毒而引起的,而是肝内脂肪堆积所致,脂肪肝病自然亦无任何传染性可言。身体发胖是由于脂肪太多,消耗小于储备,日积月累造成的,所以减肥就是要这些脂肪燃烧掉。人到中年以后,脂肪细胞就往身体中段集中,所以中老年人同样更容易得脂肪肝病。轻度脂肪肝是最佳治疗时期轻度脂肪肝,已成为现代人的普遍问题。轻度脂肪肝是治疗脂肪肝病的最佳时期。一般来说,脂肪肝病主要有以下类型:肥胖性脂肪肝病、酒精性脂肪肝病、营养不良性脂肪肝病、糖尿病脂肪肝病、其他疾病引起的脂肪肝病。

  • 点击查看

    生育的时候会做一个精液分析检查,经常会听到弱精子症这样一个医学术语,  那么什么是弱精症呢?         弱精症是指2次或以上的精液检查结果显示前向运动精子的百分率都小于32%。           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PR%)=32%,通俗的来说相当于我们考试成绩及格线60分了,如果低于32%这个数值就相当于不及格了,如果超过2次就需要当回事了。         因为只有向前跑的精子才能和卵子有见面的机会,才有受孕的概率,所以 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越高,受孕几率会越大。       在精液分析报告显示为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PR%)<32%。 如下图红色的框所示  

  • 甲状舌管囊肿是指在胚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不消失而在颈部遗留形成的先天性囊肿。本病以男性居多,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约50%的病例发生于20岁之前,绝大多数病人可见颈前肿物,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位为最常见。     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可伴有颈部胀痛,吞咽不适,咽部异物感等局部症状,合并感染者可表现为痛性包块或脓肿,若已形成瘘者,可见窦道,窦道中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流出,感染明显者可伴有发热,疲乏等全身症状。   体检时,在颈部中线附近可触及肿块,质地软,直径1~5cm,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有弹性或波动感,位于舌骨以下的囊肿,舌骨体与囊肿之间可触及坚韧的索条与舌骨体粘连,可随伸舌运动上下移动。        经确诊后如无急性炎症即可手术。但年龄尚小又无症状者,可不急于手术,或待成年后再手术。如有症状可在两岁以后手术。囊肿感染形成脓肿时,应先切开引流,待急性炎症消除,一般在2~3个月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时,再施行手术。

  • 有一位家住内蒙古的患者家属在线上问诊平台联系到我,他说母亲三年前在我们医院做的肺癌手术,手术以后也进行了放疗化疗,最近发现母亲的脖子上起了一个包,当地医生建议到我们医院再检查一下。   我看到了这位患者提交过来的资料,他母亲颈部确实有一个增大的淋巴结,需要住院进一步检查排除是不是转移引起的。这么多年来,每一位在我这里治疗的肺癌和肺结节患者我都有印象,但他母亲的名字比较陌生,之前不是在我这个治疗组做的手术,我建议他联系当时的主管医生团队,通过他们安排住院。一般当初谁做的手术,现在有问题需要复查,还是当初那个治疗团队来负责,这样对于肺癌的治疗会比较有系统性。      

  • 足藓,俗称“脚气”,常发生于足底、足缘、足弓和趾间及趾屈侧面,到了夏季往往容易反复发作/病情加重。 这是因为,人的足底和趾间汗腺很丰富,却缺乏分泌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的皮脂腺,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特别是夏天,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 不过脚痒、脚臭、脚上的皮疹也不一定就是足藓,足藓本身也可按照皮疹形态可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三种类型,怎么治疗都依赖于鉴别诊断。   -1-不同类型足藓的治疗▼水疱型:多发于足弓和趾侧。表现为群集或散在分布的粟粒大小水疱,破溃或吸收后有少许鳞屑。自觉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糜烂型:发生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最常见。表现为局部表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常因搔抓摩擦,表皮破损剥落而露出潮红的糜烂面,此时则瘙痒并有灼热疼痛感,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本型也容易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鳞屑型:发生于足底、足缘。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基底淡红。自觉微痒或不痒。冬季则皲裂疼痛。 这三种类型可能是混合的,但是某一时期以一种类型表现为主。   足癣有水疱但还没破溃时,可参考: 先用 3% 硼酸溶液浸泡,然后选用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霜剂。 趾间有糜烂、渗液时,可参考: 不可以外用刺激性强的药,最好先使创面收敛干燥再用药。可以用 1:8000 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然后外用油剂或粉剂,待皮肤干燥后改用盐酸特比萘芬等霜剂或软膏。 皮肤角化增厚严重时,可参考: 可以先用 10% 水杨酸软膏或复方苯甲酸软膏等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后局部涂油膏,然后用塑料薄膜封包,外缠绷带,24~48 小时后除去,然后再用抗真菌药。 足癣诱发了细菌感染,局部红肿热痛,可参考: 用呋喃西林溶液或 1:2000 黄连素溶液湿敷。严重感染者,可以口服抗生素等。 顽固性足藓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 对于顽固的足癣,医生会建议去线下医院真菌培养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然后再询问既往诊疗情况,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会给予口服药,如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这些口服药物效果好,但应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副反应,尤其是肝毒性!一定要在皮肤科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按时用药,定时复诊。 -2-与其他问题区分▼ (1)与足部湿疹区分 足癣的特点是边缘的皮损更严重,而湿疹往往中间皮损严重;足癣一般最初发生在趾缝,足弓、足背很少见,而湿疹一般从足弓或足背开始。足癣和湿疹都可能有瘙痒症状。足癣患者往往在患病初期感觉瘙痒,老患者则往往有角化、增厚和皲裂,反而不痒。 有的足癣可能会因为延误或治疗不当导致湿疹化甚至继发细菌感染。 (2)与一般脚臭区分 脚臭难闻不一定就是足癣。因为脚臭是由于小汗腺分泌物在细菌、霉菌分解下产生秽臭。在多汗条件下,脚上的细菌大量繁殖并分解角质蛋白,因此足癣常伴发脚臭,并不是一定代表有足癣。    脚痒怀疑脚气的切忌自我诊断,可能不对症;就算对症,自己随便买点药涂上了事,有的患者买的是药店推荐的单纯激素药膏,虽然可以暂时止痒,但真菌不能被杀灭,反而会更加猖獗,还会干扰局部免疫反应,甚至诱发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但是已经确认诊断的,再次发作时可以按本文操作进行处理,长期看来还是应该咨询医生规范治疗哦。 ▼https://m.healthjd.com/s/doctorList/1?querySentence=%E8%B6%B3%E7%99%A3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