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孩子患上儿童癫痫可能会对他们的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导致大脑发生过度放电,引起短暂的脑功能障碍,这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带来一些困扰。 儿童癫痫通常发生在神经系统发育阶段,这是孩子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正在迅速发育的时期。因此,癫痫发作可能会干扰正常的脑功能和学习能力。孩子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此外,癫痫发作本身也可能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一些影响。癫痫发作时,孩子可能会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这可能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同的,癫痫对发育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一些孩子可能只受到轻微的影响,而其他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来克服发育上的困难。 对于患有儿童癫痫的孩子,早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医生可以根据孩子的症状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以控制癫痫发作并减少对孩子发育的不良影响。此外,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也对孩子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教育资源,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实现全面的发展。 当孩子患上癫痫后,心理抑郁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应对心理抑郁: 沟通和理解:与孩子坦诚地谈论他们的感受和情绪。倾听他们的痛苦和困惑,让他们知道你关心他们并愿意帮助他们。 提供支持:鼓励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心理抑郁的原因,提供情绪管理的技巧,并提供积极的支持。 建立正面的环境:创造一个积极、稳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舒适和支持。鼓励他们参与有趣的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与朋友和家人保持社交联系。 健康生活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也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教育和认知:向孩子提供关于癫痫的知识,让他们了解这种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法。这样可以减轻他们对癫痫的恐惧和焦虑。 建立支持网络:寻找其他家庭和孩子们患有相似疾病的人。这些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分享经验,让孩子感到不再孤单。 鼓励积极思维: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成就感。通过设定小目标和庆祝每一个进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黑龙江中亚癫痫病医院小儿癫痫专家杨兆铁温馨提示:以上这些建议仅供参考,如果孩子的心理抑郁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老年痴呆,也称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它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病症,通常在 60 岁以上的人中较为常见。 老年痴呆的主要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语言障碍、空间定向能力减弱以及日常生活技能的丧失。患者可能会忘记熟悉的人、时间、地点以及常见的任务,逐渐变得困惑和失去自理能力。 老年痴呆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据研究表明,蛋白质异常积聚、神经元退行和突触损失可能与该病的发展有关。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心血管健康等也可能对老年痴呆的发生起到一定影响。 尽管老年痴呆是一种无法完全康复的疾病,但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训练、心理支持以及日常生活辅助措施。 为了预防老年痴呆,人们可以采取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保持社交互动和认知刺激、控制慢性疾病等。此外,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总而言之,老年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对患者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尽管目前无法完全康复,但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预防老年痴呆需要注意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的健康检查。 老年痴呆症与癫痫的关系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以认知和记忆功能衰退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虽然老年痴呆症本身并不直接诱发癫痫发作,但研究表明,在一些老年痴呆患者中,癫痫发作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癫痫是一种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可能导致短暂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视觉或听觉异常等症状。老年痴呆症患者由于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可能会出现脑电活动异常,从而增加癫痫的风险。研究认为,老年痴呆症患者中约有 10-20%的人可能会同时患有癫痫。 虽然老年痴呆症和癫痫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非所有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都会患上癫痫。癫痫的发生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遗传、脑部损伤、感染等。 因此,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来说,及早识别和治疗癫痫是非常重要的。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以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来预防脑部损伤和感染等因素,也有助于减少癫痫的风险。

  •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饥饿感,不过大部分人都认为,只有低血糖会引起这种饥饿感。但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赵益业教授曾在家庭医生在线“健康十万个为什么”专家答疑平台上表示,糖尿病患者产生饥饿感是由于其他原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患者有饥饿感就是低血糖吗? 一般说来,健康人在进食后血糖升高,血糖刺激了负责饥饿和饱感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使人产生饱感。如果血糖降低,下丘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就产生了饥饿感。糖尿病朋友发生饥饿,大多是由于低血糖,但有时却不尽然,因为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分别以细胞内糖原和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其中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需要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进入细胞内,才能像汽油进入汽车的发动机一样产生能量,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不能进入细胞内,血液中的葡萄糖虽然浓度很高,但细胞内却缺乏糖,由此出现“细胞内饥饿”,而产生饥饿感。所以,出现“饥饿”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查一下血糖,血糖结果不一定低,如果此时大量进食,会使血糖更高。 赵益业教授认为,糖尿病患者当感觉饥饿时,如果有条件,最好应先查血糖,以鉴别血糖是低还是高,然后根据血糖结果决定是否加餐。当吃完规定食物后觉得饥饿时,可以适当增加充饥的副食,主要是选用含糖量在4%以下的蔬菜。 怎样预防糖尿病低血糖症? (1)老年患者血糖不宜控制太严,空腹血糖不超过7.8mm0l/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0l/L即可。 (2)病情较重,无法预料患者餐前胰岛素用量时,可以先吃饭,然后再注射胰岛素,以免患者用胰岛素后尚未进食而发生低血糖。 (3)初用各种降糖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水平逐步调整药物剂量。 (4)1型糖尿病做强化治疗时容易发生低血糖,为了防止低血糖,患者要在每餐前、后测定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4.4~6.7mm0l/L为宜,餐后血糖 (5)糖尿病患者家属及照顾的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使用的降糖药,监督患者不误用或过量使用降糖药物。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表现包括心慌、出汗、饥饿、无力、手抖、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头痛、头晕、定向力下降、吐词不清、精神失常、意识障碍、昏迷。赵教授还提到, 部分患者在多次低血糖症发作后会出现无警觉性低血糖症,患者无心慌、出汗、视物模糊、饥饿、无力等先兆,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持续时间长(一般认为>6小时)且症状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不可逆转。 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如何急救? (1)让糖尿病患者卧床,保持安静状态。 (2)病情较轻且神志清醒者,可用25~50克红糖、白糖或葡萄糖,温水化开后喝下,一般十分钟左右症状即可消失。 (3)病情重且神志不很清醒,但能吞咽者,可将糖调成糊状,慢慢咽下,如服糖后仍不能苏醒,应送医院抢救,可静脉注射40~60毫升浓度为50%的葡萄糖溶液,或静脉滴注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 (4)患者苏醒后可进食米、面类食物,以防再度昏迷。 另外,赵益业教授表示,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迅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重症者补糖时应注意误吸食物引起吸入性肺炎。

  • 尖锐湿疣是一种性传染疾病,是一种皮肤性病,近年来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有些长期潜伏在部分人群体内,一颗随时会引爆的定时核弹,尖锐湿疣不仅影响正常的性生活,而且对尖锐湿疣患者身心都造成伤害。 在尖锐湿疣的初期,患者往往没有不适的感觉,有时不能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以引起以下并发症: 溃疡、出血:病变增大、增多后,可引起局部的异物和不适感。由于发病的部位多在包皮内、尿道、阴唇、阴道内、肛周等,这些部位容易受微生物感染,导致病变部位的溃疡、化脓、出血、疼痛和肿胀。 传染婴儿:患生殖道疣的孕妇,在分娩时,通过产道的婴儿可能被传染,引起婴幼儿患尖锐湿疣。 心理负担沉重、影响家庭和睦:尖锐湿疣属性病范畴,一旦被确诊,不少病人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当夫妻间一方患病,双方便相互猜疑,导致家庭不和睦,甚至很可能导致一场婚姻危机。 经久不治或久治不愈存在癌变风险:患尖锐湿疣的病人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疾病可以长期反复复发,让人厌烦,最后,有导致生殖器癌变的可能。 传染性强,可传染给家人或其他人:尖锐湿疣不但能通过性接触传播,而且其家人或朋友能通过污染了病毒的浴巾、浴盆、内裤等间接接触传染。 为了提高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南京优嘉病毒疣医学研究所采用“2011101665723”号中药专利配方,无需手术、打针、输液等,只需泡洗加内服,泡洗 3-5 天疣体会自动脱落不留疤。

  • 日前,一则名为“一个月全靠水果当晚餐,杭州21岁小伙被送进ICU”的新闻引起大众关注。仅仅是因为拿水果当晚餐,后果就这么严重吗?还是别有隐情?水果代餐现在非常普遍,这种方法到底能否减肥,是不是安全健康呢?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于永超给我们从营养学的角度进行了解读:1 水果代餐成疾是个例先来分析一下新闻中的病例。当事人小茅是个21岁的小伙子。一般来说,在这个年龄段,身体状况不会太差。而且,一个月的晚餐都只吃水果,听起来似乎也比“垃圾食品”好多了。只是,小茅到急诊就医时的症状是“头晕、口干、恶心”,验血结果表明“血糖含量达79.98mol/L,是正常人的10多倍。血液PH值为7.05,呈较严重的酸性”。医院给出的诊断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里先纠正新闻中的一个错误,文中血糖值单位用的是“摩尔/升(mol/L)”,实际中我们的血糖值单位是“毫摩尔/升(mmol/L)”,两者相差1000倍。说回正题。对健康人来说,连续一个月拿水果当晚餐,并不会轻易患上糖尿病。既然小茅被确诊为糖尿病,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小茅之前就患有糖尿病,但他本人不知道,这是隐藏的内因。还有一个明显的外因,小茅选择水果当晚餐持续了一个月,这种血糖负荷很高的膳食模式,犹如雪上加霜,给他本就功能偏弱的胰岛β细胞增加了额外负担,导致血糖快速大幅升高。其结果是令他跨过了糖尿病常见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一般症状,直接进入凶险的急性并发症状态,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而小茅出现了生命危险,直接被收入ICU治疗。所以,这个病例反映的并不是普遍现象,而是个别情况。大家不必恐慌,不是谁拿水果当晚餐都会有生命危险。但这件事提醒了人们要定期体检,争取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2 水果代餐为何受青睐现实生活中,拿水果代餐的大有人在,特别是有减肥需求的人。那么,水果代餐受青睐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原因是水分多,脂肪少,热量低水果的含水量一般在90%左右,余下的10%左右主要是糖类,而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很少。脂肪是三大可供能营养素中含有能量最高的,是糖类和蛋白质的两倍多,因此减肥人士谈“脂”色变。脂肪含量很少的水果,恰好符合了减肥食物的标准。营养学上描述食物热量高低,指的是单位重量(一般是100克)食物中,所有可供能营养物质能提供的总热量。水果重量的九成是水,相对于含水少的食物热量自然更低,这类食物也被称为“低能量密度食物”。从另一个角度讲,相对于含水少的食物,水果的体积更大,能快速撑起肚子,有较好的饱腹感,让减肥的过程不至于饥肠辘辘。当然并不是所有水果都如此,也有些异类,如牛油果、榴莲、香蕉等水果水分就较少,但热量较高。第二个原因是有营养水果的突出营养价值在于以维生素C为代表的水溶性维生素,钾、镁为代表的微量元素,以及生物类黄酮、花青素等有抗氧化功效的植物化学物质。历史上水果的功绩之一,是两百多年前有人发现柑橘类食物能治疗水手的坏血病,所以维生素C又被称作“抗坏血酸”。我们每天吃的新鲜水果,是身体所需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水果中含有的果胶属于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增强饱腹感,预防和改善便秘。多种抗氧化植物化学物,也是帮助我们身体细胞抵御自由基攻击的健康营养物质,可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风险。不过,水果的营养构成也有短板,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维生素B1和B12、铁、锌、钙等营养物质,在水果中含量很低。第三个原因是口味好从营养特点来看,水果还有个类似的食物伙伴,那就是蔬菜,我们会将二者合称为“蔬果”。但蔬菜不如水果味道香甜,所以人们更乐于选择水果,并且会将吃蔬菜,特别是沙拉类轻食餐调侃为“吃草”。蔬菜中能作为水果替代品直接生吃的,也就是番茄、黄瓜、水萝卜等几种。第四个原因是省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更多人吃饭选择去餐厅、食堂或直接叫外卖。还有不少人为了“偷懒”或减肥,选择美味营养又低热量的水果,新闻事件中的小茅就是这类人。 3 只吃水果能否减肥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晚饭不吃了,减肥”,可见人们很喜欢拿晚饭作为执行减肥计划的主要突破口。晚餐吃得清淡些的确有利于健康,但是晚餐和水果的组合,因人而异。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有人晚餐只吃水果瘦了;有人先瘦了又反弹了;有人却直接胖了……这是什么缘故?正如前面的分析,对于早午餐吃得比较合理,晚餐吃得肥腻、丰盛的人,用200克至300克的水果当晚餐,既能降低全天热量摄入,也不至于营养不良,这种情况可以减肥。保险起见,晚餐还可以加200克无糖酸奶,让自己在次日早餐前不至于太饿。而有的人早午餐吃得不够好,也轻易拿水果当晚餐,虽然能量摄入少了,短期内人也瘦了,但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身体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下降,反而成了“易胖体质”。很快,他们就又胖回来了。这种情况其实属于节食减肥的一种,不推荐。还有的人虽然晚餐种类只有水果,但放开了吃,一次能吃四分之一个西瓜,或者苹果、香蕉、哈密瓜都来一遍,加起来有两三斤。细算下来,这样吃的糖分摄入远高于一顿晚餐的主食量,还缺乏蛋白质,这种高血糖负荷饮食,类似于晚餐喝了两三瓶可乐,能不长胖吗?纯减肥人群应该怎么吃水果?我们建议分为三种情况执行。三餐规律的减肥人群,在15时至16时吃200克水果,能降低晚餐前饥饿感,晚餐需清淡;部分水果代餐的减肥人群,在晚餐前十分钟内吃200克低糖水果,能代替晚餐一半的精米白面主食;早午餐吃得比较好,营养素足够的减肥人群,晚餐可以吃200克水果+200克无糖酸奶。 4 水果应该怎么吃?人一天之中所摄入的营养素和能量,要满足身体的每日需要,也就是符合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这是健康的基本保证。如果长期某类营养素摄取不足,是会损害健康的,正如缺乏维生素C导致坏血病那样。即使每日食物供给的营养和能量合适,人体还是更愿意接受均衡规律的营养摄入,这样有利于身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也就是说,把进食量均衡分配到三餐中,一般可以把早午晚三餐按照“343”分配,即早餐三成,午餐四成,晚餐三成。如果中间有加餐,可以“3313”分配,下午的加餐占一成。正餐中主食、蛋白质、蔬菜和油脂都要有,且搭配合理,加餐的选择则相对自由。这种饮食模式,对于血糖波动大,甚至是小茅这样已患糖尿病的人都很有益处。总之,如果早餐和午餐营养搭配得够好,有富含蛋白质的禽鱼肉蛋类,有粗细粮搭配的主食和高营养品质油脂,能获取每日所需大多数营养素,那么晚餐吃得少些,甚至只吃水果或蔬菜并无大碍。对一般人而言,吃水果的最佳时机是两餐之间,比如10点或15点,量在200克左右。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难以判断是否适合只拿水果当晚餐,贸然行动的话,轻则营养不良,出现脱发、贫血、乏力等症状;重则如同新闻中的小茅一样,惹上重疾。因而晚餐能不能只吃水果,必要时可经医生或营养师评估每日饮食的营养价值和身体健康状态,在医学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选择。精选好医生,问诊有优惠点击下图即可

  • 是有“乙肝携带者”这样的说法,慢性乙肝分为6种类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型慢性乙肝患者,小三阳型慢性乙肝患者,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隐匿性乙肝患者和乙肝肝硬化)。 这个“携带者”的身份并非终身不变的,随着年龄和免疫状态的改变,携带者随时可能会转变为肝炎患者。  1 免疫耐受期 (人体与病毒和平共处期)  一个人感染了乙肝病毒,首先是进入“免疫耐受期”。这一时期免疫力不能分辨乙肝病毒和自身组织,所以误认为病毒是自身的一部分,人体和乙肝病毒和睦相处,不发生对抗。  所以这个时期乙肝病毒复制很高,但肝功能是在正常范围。处在这个时期的乙肝感染者,我们就称之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2 免疫清除期 (免疫力与病毒战斗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免疫力的增强,免疫力开始对乙肝病毒进行辨认、杀灭和清除,所以被称为“免疫清除期”。在人体和病毒的战斗中,就会出现肝功能转氨酶升高、乙肝病毒量波动和降低,肝脏开始出现炎症。因而,病毒携带者也就转变成了“(大三阳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这个时期,人体免疫力正在杀灭病毒,如果加上药物的帮助,就很容易控制乙肝病情,因此“免疫清除期”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时期。   3 非活动期 (免疫力胜,病毒受控)  随着免疫力对乙肝病毒的清除,病情进入了第三阶段的非活动期,也称“低复制期”。这个时期乙肝病毒基本被免疫力控制住了,乙肝病毒转阴或者病毒很低,肝功能也恢复正常,病情又处于稳定阶段,这一阶段的乙肝感染者称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4 再活动期 (病毒反败为胜重新活跃)  随着年龄的增大或者免疫力的下降,有部分病人免疫力控制病毒的能力下降,乙肝病毒会再次开始活跃复制,病情就进入了第四阶段的“再活动期”。  这一阶段的乙肝病毒量升高、肝功能不正常,肝炎活动明显。所以进入这一阶段,“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就又转变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了。肝病恶化也往往出现在这一时期。“再活动期”也是乙肝治疗的重要时期。  如何看待“医生说不需要治疗”?  经常有乙肝病人在门诊时告诉我:“有医生说不需要治疗!”是的,乙肝病人经常能听到医生说“不需要治疗”这样的话,那么该怎么去理解和看待医生的这个说法?  首先,可能医生表达不清晰或者患者理解有偏差。  乙肝感染后,只有在免疫清除期和活动期,才是用药治疗的最合适阶段,携带者的阶段并不需要用药。因此,如果病人当时处于“携带者”状态,感染科医生一般会告诉病人:暂时不需要治疗,但要定期复查看医生。  之所以被断章取义,可能是医生当时病人多、解释不清晰,没有特别强调“暂时”,也没有强调“定期复查”;或者是病人没有全面理解这句话,只是注意到“不需要治疗”这半句,忽略了另外半句。   其次,可能是部分非专业医生的说法误导了病人。  我国各级医院之间的医疗水平还是有不少差距的,而且现在医生专业分得很细,医学发展快,一些非专科医生对乙肝的知识了解不足,确实会告诉病人“乙肝携带者不用治”、“没药治”。  这些非专科医生自己都不知道“携带者”只是某个时期的一种状态,也不知道发展为肝炎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因而没有强调定期复诊看医生的重要性,结果误导了病人。  别因为“没有不舒服”,就不去看医生做检查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这主要是说,肝脏得了疾病(肝病),通常都保持沉默状态,不会告诉你它生病了,也就是说肝病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自己感觉不到有哪里不舒服,如果没有去医院检测的话,往往不知道肝病已经有了病变。这与肺、骨骼等器官不一样,肺病在早期就会有明显的咳嗽和气喘等症状,骨头有病变都会有疼痛、行动不便等症状。  乙肝就是这样,多数乙肝患者不知道自己有乙肝,都是通过入职体检、或者婚检、献血等等验血检查时才发现的。正因为没有症状,很多乙肝感染者也就不重视,不去及时诊治,从而导致疾病慢慢加重,耽误了治疗时机。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乙肝携带者定期检查和定期看医生的重要性。  我们判断乙肝的严重程度,不是看有没有不舒服,而是要定期(半年到一年一次)看专业的肝病医生,定期复查来判断病情。检查一旦发现携带者发展到了肝炎阶段,就需要抓住机会及时治疗。点击下图,直达乙肝专区↓

  • 61岁的张先生退休后一直跟儿子住在一起,这天,看了一天电视的张先生左小腿突然肿胀得厉害,儿子发现后便按照“拍打法”进行按摩、拍打。随后,张先生腿部肿胀有所减轻,但胸口却突然觉得疼痛,不久便不省人事。儿子赶紧将张先生送往医院治疗,但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在这个病例当中,张先生是由于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腿部胀痛,早期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及疼痛。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腿部肿胀不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大多表现为单腿肿胀,且发生得较为突然。久坐之后突然站立,下肢深静脉的血栓会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并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血栓太大或者血管太窄,就会引起堵塞。按摩、拍打反而成了加快血栓移动到肺的一个诱因,最终肺部发生血栓导致患者死亡。 心肌梗塞患者的日常护理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过久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心肌梗塞患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调整好自身的血脂,因为高血脂是冠心病和心肌梗死一个很重要的危险因素。引发心肌梗塞的病因有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体力劳动过累、饱餐后而发病。那么心肌梗塞患者的日常护理又有哪些呢? 1、心理治疗 平时病人精神上要保持舒畅愉快,应消除紧张恐惧心情,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动。并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感冒等。因这些因素都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2、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 卧床期间应加强护理。进食、漱洗、大小便均要给予协助,尽量避免患者增加劳力。以后可按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休养环境应安静、舒适、整洁、室温合适。 3、避免肢体血栓形成及便秘 对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定期作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肢体血栓形成。由于卧床及环境、排便方式的改变,容易引起便秘。要提醒病人排便忌用力过度,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可给些轻泻剂或开塞露通便,便前可给予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 4、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要吃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天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忌烟、酒。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和巧克力等,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时正确记录出入水量。 5、让患者身心保持平稳 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一旦发生,首先应让病人安静平卧或坐着休息,不要再走动,更不要慌忙搬动病人。如给舌下含硝酸甘油片不见效而痛苦未减轻时,应观察病人脉搏是否规律,若有出冷汗、面色苍白和烦躁不安加重的情况,应安慰病人使之镇静,去枕平卧,有血压表的可以测量血压。然后可请卫生站或地段医院医师出诊,初步处理平稳后再转送医院治疗。如病人发生心脏突然停跳,可在其胸骨下段用拳头叩击,进行胸外挤压及人工呼吸。 6、警惕不典型的发病表现 有时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症状很不典型,如有的病人可出现反射性牙痛,也有的心肌梗塞先发生胃痛。遇到这种情况,务必提高警惕,凡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均不可忽视,应尽早就医诊治。在病情平稳恢复期要防止病人过度兴奋,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适量的体力活动,以预防病情的反复。 心肌梗塞要怎么吃? 饮食对于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都有不同的效果,对于心肌梗塞的患者来说,饮食要限盐限脂,平时要少食多餐,控制基本的热量摄入。详细可以表现为以下的6点: 1、限制食盐:钠摄人过多,就能增加血管对各种升高血压物质的敏感性,引起细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钠还有很强的吸收水分的作用,食盐过多,可使血容量增加,从而直接增加心脏负担。所以,心肌梗塞的患者每日食盐量不应超过4g。 2、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不要暴饮暴食,低糖低盐低脂,戒烟少酒戒刺激性食物,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当然是不能吃了,心肌梗塞患者平时多食用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还有胡萝卜、黑木耳、燕麦片、燕麦粉、大枣、西红柿、红薯等、猪肉和海鲜不能吃,炖汤的话请注意把最上面的油层去掉后再喝,适量多喝白开水,睡前醒后大约半个小时都喝上一杯开水。 3、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心肌梗塞日常饮食应以玉米油、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豆油等作烹调用油。上述植物油不含胆固醇、为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应避免食用含胆固醇高的动物内脏、过多的动物脂肪、同时宜多吃豆制品。每日胆固醇的总摄人量应控制在300mg以下。 4、不要立即起床:早上醒后不能立即起床,停留个4、5分钟后再起床,心肌梗塞患者要保持心情开朗和情绪稳定,多和大家聊天沟通、说说笑笑,情绪不要过于波动,不要经常生闷气,饭后多走走,适量活动身体,以身体微微出汗为最大活动量,记住一句话:管住嘴、迈开腿、情绪稳定多喝水。 5、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临床资料表明,肥胖者患心肌梗塞的机率要大,因为脂肪过多环绕心脏,压迫心肌,导致心肌功能减弱,所以,要控制体重,限制总热量。在休息的情况下,每天供给热量以25-30千卡/kg体重为宜。 6、多吃富含有维生素食物:心肌梗塞患者尽量的多吃些富含有维生素食物。尤其是一些富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这种营养物质具有增强血管弹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防止血管出血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创面愈合。除了维生素c食物之外,还可以适当的多吃些富含有微量元素的食物,这些食物都可以保证血管健康。生活中富含有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食物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比如像猕猴桃、草莓、新鲜大枣、西红柿等。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