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尖锐湿疣属于皮肤病的一种,很多感染尖锐湿疣的患者,碍于情面不愿意去医院治疗,把希望寄托于药物治疗,希望能够自己在家吃药就能够将尖锐湿疣治好。其实患者有这种想法很正常,吃药如果能治好,但是很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单纯的药品能够将尖锐湿疣治好。 尖锐湿疣治好的关键是对病毒的清除,而患者单纯用药效果是不能直达病灶,只能清除表面病毒,而患者体内病毒还在滋生蔓延,也就很容易造成湿疣久治不愈,更有患者会病情加重。 西药的特点是起效快,可以轻微的缓解不适症状。以往尖锐湿疣诊疗医生常开一些诸如:口服激素西药,作为辅助治疗。光吃药物不能治好尖锐湿疣,停药即复发,而且对肝肾损害大。 在现在市面上治疗尖锐湿疣的药物有很多,但是从临床的统计来看,单纯的药物治疗尖锐湿疣效果是比较一般的,而且还不能治疗根本的病毒。容易造成该病的反复发作。患者到正规的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治疗。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案。 尖锐湿疣已经上升到了性病危害榜的第二位。因为尖锐湿疣的症状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被疾病侵害还不自知的人越来越多。尖锐湿疣早期症状图片大全,权威医生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熟知尖锐湿疣的症状,以便于及时发现疾病。那么,尖锐湿疣早期症状有哪些? 首先要了解尖锐湿疣的发病部位。尖锐湿疣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湿润区。尖锐湿疣早期症状图片大全,男性多见于阴茎冠状沟、包皮、龟头及尿道口,有时可见于阴茎体及周围皮肤,但阴囊少见,男性也可见于肛周及直肠。尖锐湿疣早期症状图片大全,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口、肛周及宫颈。

  • 古人云,十人九胃病。说明自古以来胃病都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而胃病中最常见的就是胃炎。对于大多数办公室一族而言,每天早起匆忙起床、挤地铁、啃面包片几乎是每天最正常不过的打开方式。 胃炎有哪些症状呢?胃炎临床症状很多,形式多样,虽然同为胃炎,但是每个人的症状都不相同,如:腹痛、腹胀、舌淡无味、口苦、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烧心等等,都是胃炎的临床表现。总之,很多办公室一族常常会感到胃部不适,尤其是“鸭梨山大”的电脑一族。赶走“胃炎君”,养胃已经迫在眉睫。 怎样打好保“胃”战?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规律,首先保证早餐,一定不要贪恋床上的几分钟。已经患了胃炎的朋友切忌长期早餐吃油条,因为油炸食品不宜消化,容易增加胃的负担。其次,一日三餐不可有一顿没一顿,并且要控制饭量,禁忌暴饮暴食,和空腹、大量喝酒。已经患有胃炎的朋友,我们建议您戒掉烟酒。2.保持好心情,避免过度压力很多白领朋友因为工作原因、家庭原因导致情绪低落。其实人的精神因素与胃肠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长期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总是被忧愁、焦虑、气愤等不良情绪左右,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保持愉悦的心情对大家尤为重要。3.自我养护,自制保“胃”茶饮首先推荐茉莉花茶,茉莉味辛甘、性温,能帮助胃的消化吸收,缓和胃痛,对腹泻、腹痛有很好的疗效。茉莉花茶有“胃部保护茶”之称,并且有安神定志的效果,可以让人心情舒畅,从而舒缓紧张的情绪,是极好的养胃茶饮。桂花茶也是非常好的养胃保健品,古人说“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桂花性温、味辛,入肺、大肠经,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淤的作用,也是很好的养胃佳品。

  • 一、宝宝每年要长多少才达标呢? 宝宝长高的两个关键黄金期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一)婴幼儿期: 1. 1 岁以前,大约增长 25cm 左右,这个时期生长速度最快。 2. 1-3 岁,大约增长 20cm 左右,身高增长速度会下降,但仍处于发育高峰期。 3. 3 岁以后每年增幅约 6cm 左右,生长速度逐步下降,到青春期之前。 (二)青春期 正常情况下,男孩从青春期到骨骺线完全闭合,可增高约 29cm 左右,而女孩能长高 23cm 左右。 (三)什么情况需要去看医生呢?: 3 岁前:每年增长小于 7cm 3 岁-青春期前:每年增长小于 5cm 青春期:每年增长小于 6cm 如果孩子每年长不够这个数,是要看医生的,家长们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身高。 二、想要孩子长高,家长们就要做好这 4 方面,缺一不可 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这样做来能帮孩子长高: (一)均衡饮食,食物多样,水果蔬菜要足 给孩子补钙、多喝牛奶等都没问题,要注意蛋白质的摄入量,并应多吃蔬菜水果。注意:少吃油炸(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 如果宝宝挑、偏食,可以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不建议强制宝宝硬吃。 (二)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生长激素在晚上 10 点到凌晨 1 点和早上 5 点-7 点分泌量比较高。所以,这两个时间段宝宝应进入深睡眠。已经有晚睡习惯的小朋友,需要及时纠正晚睡习惯。 纠正晚睡方法:可以每天让宝宝上床睡觉时间提前 10 分钟。维持 21 天左右,让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 (三)运动足量且要注意运动方式 每天最好能进行 45min 左右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出汗为佳),可以进行跳跃性运动如跑步、跳绳等,也可以进行伸展性运动如篮足球、羽毛球等。但要少做负重运动比如举重等。 (四)心态好,不压抑,长得高 相关资料显示,孩子精神压力大、长期抑郁也会影响身高增长。良好的心情有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利于长高。最后,想对父母说一句,身高固然重要,但宝宝的健康和快乐是更重要的,不是吗?别给宝宝和自己太大压力。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文中所提及药品,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 不少人都有过憋尿的经历,对于久坐办公室的白领朋友来说,大多是因工作太忙走不开,一些其他朋友也会为了打牌、玩游戏而不肯离开“战场”。但有了“尿意”不及时排尿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正常排尿不仅能排出身体内的代谢产物,而且对泌尿系统也有自净作用。那么憋尿有什么坏处呢? 对于女性有什么坏处呢?1、情绪急躁如果憋尿,首先会感觉到小腹不适,憋的时间越长,情绪就会越急躁,身体也会出现很多不舒服的情况。这是因为憋尿使膀胱充盈,让你的交感神经过于兴奋,就会导致这样的效果。 2、痛经如果经常憋尿,子宫后倾则难以复位,当膀胱严重压迫子宫,会妨碍经血流出,可导致严重的痛经症状。3、尿路感染正常人的尿道口周围是存在大量的细菌的,而我们在进行排尿的过程中,一是能够帮助排出身体的代谢物,二是尿液能够帮助冲刷这些细菌。经常憋尿,很容易导致尿道口的细菌大量的聚集,而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尿路短,更容易引发尿路感染。对于男性有哪些坏处呢?1、前列腺炎尿是前列腺炎的诱因之一。在低温环境下,前列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会明显增强,使前列腺腺体收缩,造成慢性充血,导致尿道内压力增加。尿道情况的变化又会加重前列腺液的淤积,导致前列腺疾病发作,使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多、尿痛、睾丸疼痛等症状。2、男性不育男性生殖系统中的部分功能和泌尿是由同一组神经支配,当男性朋友长期憋尿会导致这组神经承受过大的压力。一旦这组神经出现紊乱,会引起男性相关功能障碍,从而影响生育等。另外,尿结石、腰痛、肾盂肾炎等等均是憋尿大大的坏处,大家一定要及时排尿,为了泌尿系健康,不做“忍者”!

  • 众所周知,尖锐湿疣是直接或间接感染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所致的,以男女生殖器、肛门增生性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大多数发生于 18~50 岁的中青年人。尖锐湿疣有一点让很多人对它避之不及,让感染的患者身心折磨,那就是它的复发率。虽然治疗尖锐湿疣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大多数方法都不能根治,很多患者初次治疗过后,都有过复发的痛苦经历,那么尖锐湿疣到底该怎么治疗才会完全痊愈呢? 首先,尖锐湿疣发病初期为细小淡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增多,单个或群集分布,湿润柔软,表面凹凸不平,呈乳头样、鸡冠状或菜花样突起。红色或污灰色。根部常有蒂,如合并其他微生物感染,且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易出血。患者如果发现自己生殖器或者肛周部位有上述症状,尽早去医院检查治疗。 尖锐湿疣常规检查 醋酸白:用 3%-5%的醋酸溶液浸湿纱布敷贴在患处,5 分钟后拿开,如患有尖锐湿疣,则会出现白色的丘疹形状,如果不是,出现的就是白色的斑片状(这个检查方法还是对没有长出疣体的患者有效果,精准率 90%)。 病理检查:从疣体上取出一小块组织下来,不过患者不是当天拿到检查报告的,要过一个礼拜,如果结果显示有挖空细胞,则是尖锐湿疣(精 zhun 率)。 肉眼观察:如果临床医生经验足够丰富的话,靠肉眼一看,就知道是尖锐湿疣的表现,一般形状为菜花、丘疹状等。 阴道镜检查。阴道镜是特殊的放大镜,主要用于对宫颈阴道部黏膜的观察,可用于外阴及阴道上皮的检查。 如果确诊为尖锐湿疣,建议尽早治疗。另外,不管是什么疾病,想要完全治好生活中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尖锐湿疣也不例外: 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内衣每日换洗,洗的时候需要热水浸泡 30 分钟或以上的时间,暴晒 6-8 个小时。 盆、毛巾要与家人分开使用。  

  • 原创:小脉     医脉通心内频道 导语: 上周末小编参加一年一度的长城会,无意间听到胡大一教授的两段话,被深深打动。好内容绝不好意思独享,整理在此与各位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分享。 10 月31日上午,胡大一教授在长城会“CNAHA@GW-ICC:郑宗锷教授荣誉讲座”专场讲话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非常浮躁、非常功利的社会,年轻一代可能只看到学科在蓬勃发展,而对学科的历史并不了解。不知道那个年代我们的技术、硬件是怎么样的,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导管室,当时的保护设施也都非常非常差。在那个年代,大家讲的更多的是理想、精神、情怀、奉献。也正是由于那时的理想主义,让一些难以实现,甚至大家都觉得不能实现的事情,最后变成了现实。 今天的设备、技术都很好的条件下,我们更应该重视理想、精神、情怀。马长生教授也说过,这几年技术忙忙碌碌,关键就是从来不谈理想。白岩松先生讲,我们大家都在拼命的路上奔跑,从来不去想想我们为什么出发。 回望我自己这么多年走过的路,也不是事事都愉快,但是我可以清楚的告诉大家,每一步往前走,我都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所以我就坚持走路,非常坚定,不受任何人的干预和影响,因为我知道为什么出发! 10 月31日下午,胡大一教授在长城会“心脏康复监测评估技术”专场作报告 以下为报告节选: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美国专家坐一块聊天,他说他问过美国的年轻医生,你是为什么工作?美国医生回答说,为了工资工作。美国专家评价说,这样的回答很实在。 对的,为工资工作,本身没错。 问题是,做支架越多,工资越多?还是做支架越少、病人住院越少,发的工资越多? 如果我们的付费机制、激励政策不改,只是靠理想、靠精神,对雷锋可以,对每个人不行。我们必须让更多的钱来支持付费机制走向康复走向预防,才能使更合理的成本得到更大的健康收入。 现在我讲,为什么预防和康复会迎来春天?我们看国家政策的走向。“三股活水”是推动目前医疗卫生改革,也是推动我们预防、康复事业,甚至是医疗产业的最大动力。 * 民营资本投入:公立医院产权不明,讲毛收入;民营资本一定是要挣钱的,重效率。 * 医生多点职业:放活医生全盘走活,卡死医生全盘都死。 * 互联网+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可运用资源,比如二级医院非常踊跃但没有病人,怎么转向4S店?还有体检中心、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特色,能不能更多转向预防、康复管理? 国务院颁发了系列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关于老年医养结合的文件,给大家介绍促进康复体制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的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学、康复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体质鉴定和运动康复,这都是国务院、中央政府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意见。 今年长城会的主题就是“弥合裂痕”,只要方向明确,机制模式逐渐清晰,政策到位,合力清楚,历经曲折后,曙光一定会出现。 我讲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是一个整合的模式,它架起了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的桥梁,把碎片化的医疗服务模式转为覆盖社会链全程的系列化医疗保健体系,将把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到医疗服务的教育和医保支付范围,也融入医生的职业行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医学模式转型,也是重塑医学目的、价值体系,推动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推动医患关系和谐的落脚点,将推动社会医学模式落地。 我们都是医生,我们要改变社会,必须善用两个物理学的原理,这是我们长城会26年来一直在寻找的。 一是找到杠杆原理的支点。政府可以从面、从宏观、从大局上来做,我们一定从点上做,从一点来撬动全局。 二是大家合力,走平行四边形。政府、企业、公立医院、民营资本、医生,不可能让所有人采用“相加”的方式都走一条路!必然有一些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角度。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要走的是平行四边形,只要不落道就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统一战线的对象。 但这里我强调一点,形成合力的过程需要多力的机制,你肯定不能说大家都是做奉献的。在保护全民健康、给民众给患者带来真正实惠的大前提下,大力保强项,使各方都能参与进来,才能做到“我参与,我奉献,我分享,我快乐”,才能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当年大家都跟着毛爷爷闹革命?我想那时候很多人根本没有共产主义理想,绝大部分的农民想法很现实,就是要分粮,要过“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所以你让大家跟你干,必须要看到东西才能做。 而今天我要做康复,立足要做的更长一点。 我觉得任何事情在0变成1的时候,最重要不是物质,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理想、精神、情怀和奉献。 只要大家努力,早晚面包会有的,总归大家为了人民健康奋斗,你想没有收获不大可能,所以我们总要做一点事情。

  •   很多媒体都把冠心病写为“第一健康杀手”。确实,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而且80%的猝死都是冠心病所致。 但是如果进行规范的治疗,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万一有突发状况也指导如何正确的应对,是可以享受健康生活的。 以下这几个误区请大家注意避免哦。   误区一:急救药有用就不用就医  案例:赵女士经常出现心口疼等冠心病发作的症状,吃“速效救心丸”等药物有效。她认为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不用去医院看病。  疑似冠心病发作应立即就医。如果忽视冠心病发作症状,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心肌梗死患者服用急救药“速效救心丸”可以改善心肌缺血,为抢救争取更多时间。但服药后,也应该及时送到医院救治,以免耽误治疗,危及生命。   误区二:尽量不吃药经常吃会有抗药性  案例:钱先生最近心绞痛经常发作,只要自己能忍受,就尽量不吃药。他认为,药吃多了,会有耐药性,时间长了可能药对他就没效了。   心绞痛的急救用药如硝酸甘油等,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次数很多时,才有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不会形成耐药性。心绞痛发作时应该及早服药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病情,减轻心肌损伤,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误区三:做了支架手术就不用再吃药了  案例:老孙平日里劳累、用力和情绪激动时会有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两天前,老王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大发雷霆,随后出现胸口剧烈疼痛、大汗、面色苍白的情况。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后,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为老王进行了介入治疗,放置了支架。老王阻塞的血管已被支架撑开,症状消失了。老王觉得疾病已经治愈,就可以高枕无忧,不用再吃药了。   介入手术只是将局部血管撑开,不代表疾病治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并没有消失。不坚持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心梗有可能再发,支架有可能一放再放。因此,支架手术后,患者仍需继续治疗。   另外,支架治疗疏通了狭窄血管,但并未改变导致血管狭窄的基础病因,即高血脂、高血压等,仍可能再次出现冠脉狭窄,乃至冠心病。很多患者存在多处冠脉狭窄,相对不太重要的狭窄部位通常没有放支架。 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同高血压一样,冠心病也是一种慢性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其造成的动脉狭窄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患者症状减轻或消除并不表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根除,如果此时未经医生建议擅自停药的话,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就会加速,使冠心病病情更加严重。 所以 支架手术后,患者应注意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控制体重。   误区四:血脂不高就可以不吃降血脂药   案例:李女士体检后,看到自己的血脂化验单发现血脂一点都不高,她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服用降血脂药物。   血脂化验单通常检查以下四项。   总胆固醇(TC):血液中胆固醇总和,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甘油三酯(TG):轻、中度升高会使冠心病风险增加,极度升高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心血管疾病防治首要目标。 看化验单,可不能只看标准参考值,因为那个正常范围是针对一般人来说的。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坏”胆固醇LDL-C的目标值应小于1.8mmol/L。  另外,所有冠心病患者无论基线LDL-C水平高低,都应服用降血脂药物,降低“坏”胆固醇,进而稳定逆转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所以即使血脂达标了,也要继续服用降血脂药物。因为人体每天都在不断地通过自身合成和通过进食吸收胆固醇。停用药物后,“坏”胆固醇还会升高。中断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已经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进展,使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 2007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指出,降血脂治疗要长期坚持,直至终生。也许有些人担心药物对肝脏的副作用,其实有些好的药物已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即使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通常短期即可恢复正常,无需停药。点击医生卡片即可问诊张涓主任是医学博士,在北京三甲医院工作25年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 儿童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比欧美国家要低,与日本等亚洲国家相近,据统计我国每10万儿童中有6~9名罹患1型糖尿病。据从2000年国际内分泌大会获悉,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发病率呈现明显的南低北高现象。秋冬季好发,春夏季较少。这种季节性特征提示儿童糖尿病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遗传基因加病毒感染,二者的结合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使胰岛β细胞遭到破坏,胰岛素分泌功能大为减弱。 青春期更易患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除了少数属成年人易发的2型糖尿病外,绝大多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亦即1型糖尿病。这些小糖尿病患者,大多在15岁以前发病;而12~14岁则为高发年龄。据调查,儿童期糖尿病人有两个发病高峰:一是5~7岁,这种情况的出现,很有可能是与儿童进幼儿园或上学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加有关。因为人群的交往增加了病毒感染的机会;另一高峰年龄是10~13岁,这与儿童进入青春期有关,因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性激素分泌开始增加。性激素是胰岛素的拮抗激素。这种情况下,如再加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就起了“扣扳机”的作用,于是就发生了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特点 儿童期糖尿病起病急骤,临床症状“三多一少”特别严重,往往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据研究,儿童糖尿病胰岛β细胞仅有正常的10%,血浆胰岛素与C-肽水平都很低,甚至完全缺失,而且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抗体均为阳性,说明胰岛β细胞受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较为严重。 酮症酸中毒是儿童期糖尿病最凶险的急性并发症,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发生率可达74。5%,要引起父母们高度警惕。 儿童糖尿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由于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血糖波动往往比较大,治疗上十分棘手,这就更需要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经常带孩子去医生处就诊。 儿童糖尿病饮食注意 糖尿病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它对患者的危害很大。近几年,糖尿病的发病范围趋于年轻化,因此儿童受到了病痛的折磨。其中孩子对于饮食的不节制,就是其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所以说饮食对于大家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儿童糖尿病饮食注意事项吧。 1、要打破“多吃降糖药可以多吃饭”的错误观念。 2、吃甜点心和咸点心没有区别,均会引起血糖升高。 3、碳水化合物食物要按规定吃,不能少吃也不能多吃,要均匀地吃(碳水化合物是指粮食、蔬菜、奶、水果、豆制品、硬果类食物中的糖分)。 4、少吃多餐。既保证了热量和营养的供给,又可避免餐后血糖高峰。 5、吃“糖尿病食品”的量与吃普通食品的量要相等。“糖尿病食品”是指用高膳食纤维的粮食做的,如:荞麦、燕麦等。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