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1 与肝炎患者共餐会传染肝炎病毒性肝炎分五种,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体液接触传播。乙型肝炎患者的唾液含有约一般血液含量的病毒,如果其血液病毒载量超过105 IU/mL,共用同一餐具可能传播乙型肝炎。2 肝炎患者不应限制特定食物病毒性肝炎患者,无论急性或慢性肝炎,在发病期或活动期,如果有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暂时限制患者感到厌恶的食物;如果没有进食相关的症状,应当遵循“跟着感觉走”的原则合理摄食,食物种类不受限制。急性肝炎恢复期,受肝脏代谢功能的限制,不宜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否则,可能会发生脂肪肝;但食物种类不应受限制。长期限制特定食物的后果,会导致某些营养要素特别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造成营养不良,不仅会影响受损肝脏的修复,而且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不稳定。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摄食原则是“跟着感觉走”和“食物多样化”而非限制特定食物。3 肝炎患者应适当体育锻炼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体育锻炼应遵循“避免超负荷”的原则。急性肝炎需要住院治疗,出院后的患者,运动不受限制,但应避免超出自身体力负荷的长期体育锻炼。慢性肝炎,无论活动期或非活动期,运动均不受限制。但应避免超出自身体力负荷的长期体育锻炼。注意一个误区,慢性肝炎应当避免“过度疲劳”不等于“注意休息”。其实,慢性肝炎患者非活动期患者应视为“健康人”,活动期患者应让专科医生决定需要住院治疗还是继续工作。就慢性乙型肝炎而言,不仅要“避免过度劳身”而且要“避免过度劳心”,但不等于“不能劳身”或“不能劳心”。4 肝炎患者应合理使用保肝药物保肝药物是一类缓解肝脏炎症、促进肝病恢复的药物,对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有一定或有限的治疗作用,属于对症治疗之列。虽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和转归机制尚未阐明,事实上也不可能最终阐明,但同时其自我恢复或修复机制也未阐明。作为经验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产物,保肝药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急性自限性肝炎的对症治疗;但它们不能代替有试验医学背景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主要是慢性持续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因治疗。充分理解慢性持续性肝炎的自然转归机制是合理应用护肝药物的前提。因此,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而不建议患者自购护肝药物。5 慢性肝炎可用免疫调节药物慢性肝炎慢性化或持续化的直接原因是机体免疫不能有效清除肝炎病毒,但并不意味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就慢性乙型肝炎而言,病毒与人体宿主之间存在及其复杂的关系,至今仍在探究之中,至少人体内分泌环境、肠道为群落构成与病毒、免疫之间的“神秘”关系;事实上,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化只是人体免疫不能有效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而非不能有效清除其他病毒;换言之,慢性肝炎患者并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滥用对机体免疫的特定环节或某个层面有提升作用的免疫增强药物不仅不利于机体清除病毒,而且可能导致新的免疫不平衡。因此,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免疫调节药物。6 慢性肝炎不是均应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特效治疗,但是,抗病毒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因耐药会带来新的治疗问题。慢性乙型肝炎经历免疫耐受、免疫激活、免疫再耐受和免疫再激活四个阶段,其中免疫耐受期虽然有最高的病毒载量,但不发生肝炎或仅存在轻微的肝炎,无需抗病毒治疗;免疫再耐受期病毒载量很低,肝炎趋向恢复和肝病趋向修复,也不需抗病毒治疗。免疫激活期和再激活才是抗病毒治疗的合理阶段。抗病毒治疗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免疫耐受与免疫激活、免疫再耐受与免疫再激活过渡期的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保肝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患者自觉接受医生随访。杨松: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194110237171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后,中组部第十八批博士团成员,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担任北京肝病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兼职20余项。主持我国16部肝病指南共识文件撰写,承担10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被邀请担任10余部国际及国内期刊编委及审稿专家。

  • 随着现代女性朋友独立意识的加强,打拼自己的事业,努力工作成为很多女性目前的生活状态。对于妇科疾病,很多女性由于认识不够,往往生病了也不知道。 附件炎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情况下容易得附件炎。 一、附件炎可能是“坐”出来的,白领女性需警惕 临床上部分患者是由于久坐不运动而引发的附件炎。小编就曾遇到一位女性,由于工作原因常常熬夜加班,在一次熬夜后,第二天出现严重的腹痛,之后只要坐的时间比较久,就会腹痛。 因为她长时间处于久坐状态,又没有足够的运动调节,很容易导致血液循环减慢,相应的盆腔静脉回流受阻、造成大量瘀血,诱发盆腔炎、附件炎等妇科疾病。 二、不注意个人卫生 女性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是会导致附件炎这类疾病的发生的,比如不注意经期卫生。另外,身体的某些部位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也是会引发附件炎的。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是否患上附件炎?附件炎有哪些明显的症状呢? 出现以下不适,女性朋友们就要高度注意了: 一、月经失调患有附件炎的女性,月经会推迟、周期缩短,或者持续过长时间、月经发黑且粘稠,同时伴有异味等现象。而由于患者病原体、体质差异等因素,现象也不相同。 二、全身症状不论是急性附件炎还是慢性附件炎,一旦发生往往会出现高烧或低热现象。 三、白带增多女性朋友发生附件炎时,白带经常会有异常情况,通常会表现为粘稠或脓性粘液,也有时白带会带血。 出现以上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愿每一个努力你都有健康的身体和美丽的心情~ 如果有健康方面的问题,快来咨询医生吧~

  • 腹泻,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情况。有些坚信“排泄=排毒”或者平时受便秘困扰的朋友偶尔腹泻,甚至会有点窃喜。毕竟大部分的腹泻都是自限性疾病,可以自愈。然而,不日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科范志伟医生分享了一个案例:一次“普通”腹泻引发的抢救,引发了网友热议。这位65岁的男性患者王先生(化名),距第一次腹泻仅12小时后,停止了呼吸。这样的情况在老人中常见吗?有哪些误区我们本该避免呢? 王先生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急诊时,主诉是”肚子痛,拉肚子“。医生本来不奇怪,因为季节原因,近来腹泻患者不少。【医生有话说:腹泻不能“随便吃点消炎药”】秋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此时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容易引起腹部着凉,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体质弱的人往往首当其冲,特别是卧床或者活动较少的老年人。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可能感染多种细菌、病毒,如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沙氏菌或病毒引起的腹泻以及急性肠炎等。这也是医生治疗腹泻,不是简单粗暴用抗生素消炎的原因,必须要化验大便,查查血常规,以便确认腹泻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 医生在问诊过程中注意到王先生脸色格外苍白,一测血压——非常低,达到了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诊断标准,要求患者赶紧做心电图检查,并抽血化验。【医生有话说:“不吃就不会拉“大错特错】很多人在面对腹泻时,依然有“吃得多拉得多”的误区,用禁食来应对。这是不科学的,也是危险的。老年人各种生理机能减退, 营养不良比较普遍, 哪怕是在经济发达,老年人体形比较胖的美 国,据调查: 70岁以上相对健康的老年人当中, 约10 %患有营养不良, 住院的老年病人中, 营养不良的患病率高达68 % 。因此腹泻患者要注意营养,同时要及时补充水盐。大量失水,加上低血糖,对于本就体弱的老年人来说,会进一步加重心律失常,增加猝死风险。 本案例中,由于家属不了解腹泻的可能风险,以为只是小问题,医生劝说耽误了一点时间,第一份心电图出来后三分钟,患者出现了室颤。【医生有话说】室颤是一种致死性的心律失常,致死率很高,80%以上的心脏骤停,都是由室颤引起的。一旦室颤时不能得到紧急救助,绝大部分患者心脏骤停3-5分钟后都会死亡。 本案例中,尽管医生马上组织了抢救:胸外按压、电除颤、肾上腺素……却没能敌过死神。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患病,更加不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病情变化。大多数情况是人们没有注意到悄悄发生、悄悄积累着的量变,和那些无声的求救信号。比如这位年过六旬的患者,常年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很可能心脏早已存在一定问题。而出现腹痛腹泻后,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诱发了心脏功能异常,并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实际上,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发热、腹泻、呕吐、大量出汗后的电解质紊乱,都有可能诱发严重的恶性心脑血管事件。心脑血管无小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或多或少都有慢性的心血管问题,要掌握一定的家庭护理知识。【医生有话说:康复中、康复后这样吃才对】首先,要注意观察老人的精神状态、面容、四肢温度和脉搏等变化,注意脱水是否改善或加重。其次,注意观察患者大便次数、量及性状,并认真做好各项记录,保留一些新鲜大便送附近医院化验,有助于病因诊断,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以下几点必须做到:1 坚持进食。常选用稀饭、软面条等清淡饮食,另可给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并加些熟植物油、蔬菜、肉沫或鱼沫等,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平常饮食。2 早用口服补液盐。对急性腹泻引发的轻中度脱水,治疗首选是用高效又价廉的口服补液盐疗法。老人每腹泻一次,服口服补液盐约 150~200 毫升, 能起到防治脱水的作用。3 重视食具消毒。 对老年患者来说,食具的消毒特别重要。病人用过的食具,洗净后放入消毒柜内消毒,或用开水煮沸消毒,每天消毒 1~2 次。4 腹泻康复后应加餐。专家强调,腹泻康复之后的老人,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必须每天加餐 1~2 次。主要理由是,急性腹泻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呕吐、拉稀水便、发烧等症状,体液大量丢失,造成体重减轻,进而迅速变得营养不良。腹泻康复后老人食欲增加,已无呕吐症状,合理的饮食能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并且帮助老人更快地恢复。5 如果老人出现下列情况,须及时送附近正规医院就诊:患者在 4 小时内发生 5~8 次稀水便或者有便血;患者已发生严重脱水,表现出精神萎靡、两眼窝凹陷、非常口渴、嘴唇干燥、皮肤弹性较差、手足冰凉等。↓ 更多问题,可点击下图进入义诊专场 ↓

  • 心脏每天为全身源源不断地提供血液,看似强大,实则脆弱。美国《预防》杂志专栏作家、迈阿密大学心脏学专家亚瑟·盖斯顿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和多项国际研究,总结出心脏最脆弱的 6 个时段。 1.暴饮暴食后。为了消化食物,大量血液向胃肠转移,供应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加重了心肌缺血,增加了心脏负担。如果吃得过于油腻,摄入太多脂肪,还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戚文航建议,每餐最好吃七八分饱,并控制肥肉、动物内脏等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的食物。如饱餐后经常出现胸闷、胸痛、心跳加速等不适,需及时到医院排除心脏问题。 2.用力排便时。用力排便时需要屏住气,腹壁肌和膈肌会强烈收缩,使腹压升高,于是引起血压骤升,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严重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造成猝死。戚文航指出,即使大便干燥难排,也不要过于用力,必要时可用开塞露等辅助方法应对。为了保证大便通畅,平时最好适当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果蔬和粗粮,还应多喝水、适量运动。 3.剧烈运动时。适当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但剧烈运动会迫使心脏马力全开,每次收缩时多打出几倍的血液到全身,因此容易造成血压突然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甚至导致心脏病突发。戚文航表示,最好进行快走、慢跑等较温和的有氧运动,老年人和心脏不好者最好别参加竞技性运动。运动时心率不要超过靶心率(40 岁以下用 180 减年龄,40 岁以上用 170 减年龄),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左右为宜。若运动中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坐下休息。 4.压力大、精神紧张时。心脏健康和心理、精神状态联系密切。工作压力大、心情紧张时,神经系统受到干扰,便会影响心脏的工作状态。比如,一个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现象;换成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就可能出现胸口难受、突发心脏病等问题。戚文航指出,人们应该学会释放压力,及时把烦恼、怨气等不良因素发泄出来。心情紧张时,自然站立,闭上双眼,做深呼吸,有助放松身心。 5.每天早上 6 点至 12 点。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分析了 800 多位心脏病发作患者的数据,发现早上 6 点至中午 12 点这一时段的病人数量最多,且病情更为严重。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也指出,早上心脏病发作风险比其他时间高 40%。究其原因在于,早晨起床后,身体分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导致血压上升,再加上整晚没喝水,血液比较浓稠,容易发生栓塞。戚文航建议,晨起后动作最好轻柔、缓慢,还要及时补水。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看是否需要在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以更好地控制第二天清晨的血压。 6.每年 11 月到来年 3 月。国际多项研究发现,以季节来看,冬天(通常是每年 11 月到来年 3 月)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且气温每下降 10℃,心脏病发作风险就会上升 7%。原因在于,冬季人的生理机能反应比较迟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加大心脏负荷。再加上室外温差很大,外出时,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容易突然收缩,造成血流供应中断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戚文航说,外出时应该做好保暖,着重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即使回到温暖的室内也不能急着脱掉衣帽,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

  • 通过 基因检测改变命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好莱坞巨星安吉丽娜·朱莉。朱莉有乳腺癌的家族史,母亲曾与癌症斗争10年,最终因卵巢癌离世。在2013年的一次基因检测中,朱莉发现自己从母亲那里遗传了突变的癌症易感基因,未来患上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高达87%和50%。于是她接受了预防性的手术,将风险降到最低,多活几十年!   神奇的基因检测还有哪些用途?   除了预测疾病风险,解除人体的“定时炸弹”,基因检测还可以及早发现胎儿是否有健康缺陷、判断是我们会不会得家族遗传病等等,并且辅助药物治疗。   产前胎儿DNA检测   产前胎儿DNA检测,是为了降低了新生儿缺陷的几率。尤其是唐氏综合症的检查,已逐渐成为各大医院的妇产科的常规检测项目。与唐筛和羊水穿刺相比,这种方法有无创、快速、精确(准确率高达99%)的特点。既避免了传统唐筛的筛错、漏筛,也避免了羊水穿刺的创伤、宫内感染危险等。   基因检测,遗传病早发现   父母体内“藏着”致病基因,我们就很有可能被遗传,当两个相同的致病基因相遇,就会产生这种疾病的患者。     对于有治疗方案的疾病,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早期诊断、尽早治疗。例如对苯丙酮尿症尽早治疗,就可以让小孩发育正常、智力正常。对于现阶段还没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也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诊病因,从而避免盲目、过度的治疗。   基因检测与个性化药物治疗   传统的千人用一药,对大部分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一些人来说是没有治疗效果的,甚至会对少数人会有毒副作用。医生根据每个人基因的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同时,避免药物造成的毒副作用,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可见,解码基因的秘密,命运就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神经鞘瘤是一个常见的肿瘤,它会对于我们的身体产生局部的疼痛,患者需要及时的了解哪些部位会是产生这些疼痛的存在。我们在日常生活还可以及时的察觉运动的时候哪些部位出现了疼痛这些都是症状。脊椎管内神经鞘瘤影响着我们的脊椎健康和发展,脊椎的健康带动着我们的身体各个系统。  椎管内神经鞘瘤病程大多较长。胸段者病史最短,颈段和腰段者较长。有时病程可超过5年以上。肿瘤发生囊变或出血时呈急性过程。椎管神经鞘瘤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和括约肌功能紊乱。感觉异常的发生率达85%左右,疼痛的发生率近80%,首发症状最常见者为神经根痛,其次为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上颈段肿瘤的疼痛主要在颈项部,偶向肩部及上臂放射;颈胸段的肿瘤疼痛多位于颈后或上背部,并向一侧或双侧肩部、上肢及胸部放射,上胸段的肿瘤常表现为背痛,放射到肩或胸部;胸段肿瘤的疼痛多位于腰部,可放射到腹部、腹股沟及下肢。胸腰段肿瘤的疼痛位于腰部,可放射至腹股沟、臀部、大腿及小腿部。  腰骶段肿瘤的疼痛位腰骶部,臀部、会阴部和下肢,以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者占20%。其可分为感觉过敏和减退两类,前者表现为隐形感,发麻,发冷,酸胀感,灼热后者大多为痛、温及触觉的联合减退。  感觉障碍一般从远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病人早期主观感觉异常,而检查无特殊发现,继之出现感觉减退。最后所有感觉伴同运动功能一起丧失。圆锥、马尾部已无脊髓实质,故感觉异常呈周围神经型分,典型的是肛门和会阴部皮肤呈现马鞍区麻木。  针对脊髓神经鞘瘤,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早发现、早治疗,目前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如果治疗及时,大多数患者愈后良好。作者:金铂 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我是大医生》推荐嘉宾诊室直达>>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235710657628

  • 点击查看

     一、压力管理      “最近工作完成的不好,公司规定的指标达不到,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绩效和奖金,我感到压力很大。”  二、情绪管理      “我感觉自己一直处于身体被掏空的状态,时常感到情绪很低落。”      “我最近特别容易暴躁,容易发脾气,怎么办?”  三、人际关系      “我和公司的同事相处不好,我感觉他们排挤我,是不是我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我就是性格惹人烦?”  四、亲子教育      “我工作很忙,有时会不在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些脱节,我应该怎么抓紧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教育他?”      “孩子处于叛逆期了,和我之间有隔阂,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消除隔阂?”  五、婚姻家庭      “我们俩结婚多年,激情已经褪去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重新唤回以前的感觉?”      “我怀疑我的另一半有背叛我的举动,我应该怎么做?  六、自我成长      “我感到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我觉得自己内心很浮躁,难以平静,生活和工作都一直踌躇不前,我希望可以改变现状。”     以上的情况,您是否感到熟悉?或者说是否曾经出现在您的生活中?遇上这些问题的时候,您是自己消化,还是与周围的亲戚朋友谈谈?现在,心理咨询来了,带着您生活中所遇上的几大问题的解决方案来了。除了这六大主题,如果您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者做一个幸福的进取者,都可以走进心理咨询,感受咨询的魔力。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