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2015 年 1 月 16 号,著名歌手姚贝娜与世长辞,我们在惋惜一代英才陨落的同时,也开始重视乳房健康。随着现代女性的生活、工作压力的升高,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实,乳腺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及时发现,没有尽早治疗。今天,小编教给大家一个乳房女人自摸。但虽然难为情,但是因为自摸的好处实在太多,不得不讲,暂且不说可以改变内衣型号大小的影响,自摸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好处就是——早期发现乳腺癌。 以下是女性自摸乳房的八大好处 1、保持乳房年轻态大家都知道,脸部要经常按摩保养,要不然会松弛产生皱纹,乳房也是一样,也需要经常抚摸,才能够保持年轻的状态,否则也会无弹性、无手感。 2、坚挺乳房不下垂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母乳喂养,造成乳房下垂严重,这时候要多按摩,双手沿着乳房下侧,开始向上聚拢乳房,每天坚持 20~30 次,能够起到挺胸的效果。 3、使乳房光滑细嫩按摩的时候,涂一些艾娜的秘密健康乳,能够增加按摩的效果,而且使乳房皮肤更有弹性,手感更好。 4、舒缓乳房紧绷感女性乳房发育成熟之后,都要穿戴内衣,有时候为了让胸部看起来有型,内衣则要求紧,才能挤出乳沟,往往一天下来,乳房会很紧绷,晚上回到家,脱掉内衣,适当地给乳房进行按摩,会缓解紧绷感。 5、乳房肿块早发现很多女性认为乳房只有在疼和痒的情况下才会有问题,殊不知不疼不痒的肿块是乳腺癌的症状之一,所以千万不要对它掉以轻心。不定期的多触摸整个乳房,如果发现有肿块,则要及时就医。 6、乳腺癌症早发现乳腺癌多发于 45 至 70 岁的中老年女性。呈鹅卵石、圆形、椭圆形状的肿块则可能是乳腺癌的症状,质地一般坚硬、与周围乳房组织粘连、不断变大,每次洗澡之后,抚摸一下乳房,自查还是很有必要的。 7、纤维囊肿早发现18 至 25 岁的青年女性最容易产生乳房纤维肿囊,一般多发生在一侧的乳房上,手感光滑、坚韧、是独立的肿块,与周边的乳房组织没有任何粘连性,每天一摸,早发现囊肿早预防早治疗。 8、乳腺增生早发现乳房两侧均出现肿块,而且大小不一、形状呈片状或者结叶状,多发于 25 至 45 岁的女性。每个月摸一摸,检查一下是否有增生。如若发现有肿块,则要注意调节内分泌,内分泌失调是引起乳腺增生的主要原因,治病要治根本。 自摸的好处已经被你们知道了,那么下面就是本篇文章的重点了,如何正确的自检。 乳房自摸的重要步骤 乳房自摸可不是随随便便摸摸,捏一捏就完事,这也是一门技术活,下面介绍的重要步骤大家一定要牢记,姿势正确,才能事半功倍! 一看脱去上衣,面对镜子,仔细观察两侧乳房是否对称,乳房皮肤是否存在局部起皱、凹陷、溃疡及变色。再观察乳头、乳晕,看是否有内陷或抬高。 二摸触摸乳房质地是否均匀、大小是否对称、有无压痛和肿块。并拢除拇指外的其余 4 指,采用划圈的方式按外上、外下、内下、内上及腋前、乳晕后方的顺序检查有无异常肿块;注意肿块的大小、硬度、边界是否清楚、是否疼痛、是否活动,然后触摸两侧腋窝,是否有淋巴结肿大。 三捏了解乳头是否有液体流出,用拇指和食指轻挤压乳头,看乳头是否有液体流出,观察色泽。 如发现以下情况,需提高警惕,尽快到医院就诊。 1、乳房皮肤改变:呈桔皮样不光滑,皮肤局部隆起、凹陷、脱屑。 2、乳房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差、腋窝淋巴结肿大。 3、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的溢液。

  • 癫痫发作又称羊角风,在古代是个很吓人的病。其实癫痫多数预后比较好。多数人以为癫痫发作就是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眼睛上翻。其实癫痫的发作不全部都是这样的。还有很多种发作都是癫痫:比如有的表现为失神:突然定住了,数秒后意识又回来了。有的表现为肢体抖动一下,有的表现为某种感觉异常,有的甚至是幻觉或错觉。有的表现为跌倒,有的表现为单个肢体抽动,有的表现突然无力。有的表现为眼睑快速眨动,有的发笑,有的做无意识动作,有的找不到家门,有的甚至合并有精神症状,暴力行为等等。所以只从癫痫的表现上看就十分的复杂。 癫痫容易与如下疾病相混淆,需要鉴别。 1.晕厥,是暂时性的脑缺血缺氧引起突然发作的一种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四肢是软的,看不到抽搐。 2.癔症,又称歇斯底里,大多是以突然出现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暂时的精神异常。发作常与情绪改变有关,易受暗示,女性较多见。 3.发作性睡病,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大多病因不明,部分是由于丘脑下部或中部灰质病变所致。 4.低血糖症,血糖过低时出现意识障碍、乏力、出汗等。 5.高热惊厥,一般小儿在体温骤升时,突然出现短暂的全身惊厥发作,伴意识丧失。 6.偏头痛,以反复发生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少数在发作前或头痛时伴有视觉、感觉、运动或情绪的紊乱。 7.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见于儿童,以眨眼、面部抽搐、做鬼脸、多动、不自主地发声、重复秽语为主要特征。 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是指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缺血引起的局部脑动能丧失,通常在数分钟内症状完全缓解,可反复发作。 9.呼吸暂停综合征也叫屏气发作,往往在精神受刺激,如疼痛、惊恐、不如意、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发生。以上情况根据脑电图、病史、症状及体征不难鉴别。

  • 在之前我给大家讲过肺占位取病理的问题,如果肺里长了东西考虑是肺癌并且到达晚期,如果想积极正规治疗,取病理是最关键的事。如果肺占位的那一侧产生了胸腔积并且量足够多的话,是可以抽出胸腔积液送病理,找一找有没有肿瘤细胞。   有一位粉丝朋友在我的一篇文章下面发表评论,他说胸腔积液能做病理,为什么我这边的医生说不行?医生之间对于肺癌的诊断治疗存在经验的差异,虽然有肺癌临床指南作为大家临床工作中的诊疗规范,但具体的每一位患者,医生的经验还是非常重要的。胸腔积液找肿瘤细胞不是100%能找到,另外也许过少的胸腔积液根本就没法抽取出来送病理。      

  • 核心提示: 很多朋友不知道自己患有尖锐湿疣,这是属于性传播的疾病。避免错过治疗的时间,大家应该掌握尖锐湿疣的早期症状,尖锐湿疣早期会经过皮肤症状、潜伏期症状和阴部异常的三个阶段。生活当中应该做好相关的预防,避免产生不洁的性生活,注意私处的卫生。 尖锐湿疣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人们必须掌握尖锐湿疣的早期症状,这有助于预防疾病的严重性。许多人对尖锐湿疣的早期症状知之甚少,甚至忽视了尖锐湿疣的早期特征。如果尖锐湿疣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引发其他相关疾病。尖锐湿疣的最初症状是什么?以下是尖锐湿疣的三大症状,希望人们能够引起重视。 1、皮肤症状 早期会出现红色小丘疹,并逐渐变大,表面有不均匀的乳头状病变。有些是花椰菜形的,根部有花梗。表面看起来很湿,当浸泡在分泌物中时,会呈现灰色、红色或肮脏的灰色。长期患病后,会出现糜烂性渗出物。抓挠瘙痒部位会导致继发细菌感染,表面有脓性渗出物、难闻的气味和疼痛。 2、潜伏期症状 尖锐湿疣的潜伏期是三周到 8 个月,在性活跃的中青年男女当中较为常见。平均病程为三个月的男性,与女性患者在性接触后不久,就会容易诱发尖锐湿疣。如果男性患者的病程平均 12 个月,与这些患者发生性关系就会有尖锐湿疣,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3、阴部异常 患者会发现外阴和肛门处有生长较大的肿瘤样物质,并且会有压迫感,有难闻的气味。小的尖锐湿疣会导致阴部疼痛、瘙痒和不适,患者会有血尿和排尿困难等症。直肠尖锐湿疣会引起疼痛和便血,也会让患者产生内急厚重的严重感觉。

  • 来源:胡大一大夫 公众号一位地市级医院的一把手领导,男性,52岁,有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平稳。吸烟近30年,每日1-2包,平时无胸部不适。医院就建在山坡上,上上下下运动中没有症状。体检做了冠状动脉CT,发现前降支中段狭窄50%。副院长是心血管医生,患者向副院长主动请求做冠状动脉造影。副院长与心内科主任愉快接受了一把手的要求。未做运动心电图评估,直接做了造影。造影结果与CT差别不大。患者说以后每年都照照看。评  论:1、CT发现单支血管中段50%狭窄,患者无心绞痛。可做运动心电图评估,并无需马上直接造影。更无需年年照照。2、如担心疾病进展,首先要坚决彻底戒烟。通过评估,制定运动处方,坚持有氧运动。认真用好他汀,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mmol/L以下。同时服阿司匹林。患者40岁以上患有2型糖尿病,应预防性使用他汀,预防冠心病。而患者身边的同事就是心内科医生,却没有更早指导患者开始用他汀。在此,我也再次提醒4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即使血脂化验单上胆固醇无明显升高,也应开始服用小剂量他汀,做好心血管病的预防。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充分落实非医疗干预,全面落实个体化的五大处方——药物、运动、营养、心理睡眠、戒烟限酒。胡大一健康口诀饭吃八分饱、日行万步路 胡大一慢病健康的五大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睡眠)处方戒烟限酒处方 胡大一健康三字经 管住嘴  迈开腿零吸烟  多喝水好心态  莫贪杯睡眠足  别过累乐助人  心灵美家和睦  寿百岁

  • 看过战狼2的人,肯定对吴京和非洲朋友斗酒的场面印象深刻。吴京喝完几大杯啤酒,又闷头灌一整瓶中国白酒,最后非洲朋友举手投降。吴京酒尽兴处,想起自己的未婚妻龙小云,不禁泪下,铁汉柔情表现得非常到位,是战狼中比较感人的一个片段。 但电影终归是电影,从健康的角度说,吴京啤酒+白酒这样的斗酒,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彭劼表示,每天喝酒超过20克,3到5年之后,就会患酒精性肝病。酒精肝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是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变成酒精性肝硬化,再来医院治疗,为时已晚,剩下的选择往往只有换肝了 每天2两白酒 4周后肝脏就会损伤 一天喝2两白酒,4周下来肝脏就会脂肪变性,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脂肪肝。如果连续喝上2个月,肝脏就会出现明显的损害,转氨酶就会高。但是等你出现症状不舒服的时候,可能要半年,甚至三五年的时间 对国人来说,就算是每天喝酒超过20克,持续3—5年以上就可能出现酒精性肝病。20克的酒精量仅仅相当一两五十度的白酒。如果你每天喝一两白酒,持续三五年以上,那么基本就有可能会得酒精性肝病。 酒精肝损害不可逆 加大肝癌风险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酒精性脂肪肝。饮酒越多,酒精性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进而引起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如果肝炎患者,再大量酗酒,酒精和病毒协同作用,将会大大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 酒精性肝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变成酒精性肝硬化,再来医院治疗,为时已晚,剩下的选择往往只有换肝了,因为已经形成酒精性肝硬化的肝脏是没有办法再修复的。 遗憾的是,酒精肝平时没有特异的症状,但是人们对此并不重视。酒精肝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患者常常在有症状的时候才前往医院,这时候很多已经是肝硬化失代偿,到了晚期肝硬化。 爱喝酒的人注意这些护肝窍门 喝酒是现代社交应酬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很多人的生意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那么喝酒应该怎么保护肝脏? 1、尽量戒酒 酒精对肝细胞有较强的毒性,酒精可直接影响蛋白、脂肪的代谢功能,从而降低肝脏的解毒能力,导致酒精性脂肪肝。一旦出现酒精肝,无论处于疾病的哪个阶段,在治疗过程中及疾病康复后,必须绝对禁止饮酒。 2。合理饮食 应以多食素食,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宜清淡,忌油腻,富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常吃奶类、豆类,并注意补充含维生素B、C、K及叶酸类较多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 3、半年查一次肝功能 大概每半年就要去医院检查一次肝功能,通过抽血、B超等影像学检查,看看你的肝脏是否正常是否健康,看看长期的饮酒对肝脏有没有造成明显的损伤。如果有明显的损伤,就要及时进行医疗上的干预措施来处理酒精性肝病。

  • 高尿酸血症是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您看您的体检报告,日常饮食下,不在同一天、如果有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的数值大于420,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大家一直熟知的是,高尿酸血症会引起痛风,关节疼痛。其实,高尿酸血症不仅仅会引起痛风,还会增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风险,引起心脑肾等多个器官损害。 很多患者体检发现血尿酸增高,由于没有出现关节疼痛,便忽视了血尿酸水平升高的危害。 其实,很多患者,血尿酸升高 ,却终身都未发作痛风,但是高尿酸血症的危害却一直存在,使患者并发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卒中等。 血尿酸水平增加60umol/L 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17% 高血压增加15-23% 女性心血管病病死率和缺血性心脏病病死率增加26%和30%,男性增加9%和17% 女性冠心病危险性增加48% 高尿酸血症是女性全因死亡和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促进卒中的发生。 还有一部分患者,高尿酸血症并发痛风,发作后治疗一段时间,便不再继续治疗,导致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卒中风险增加,同时,痛风发作频繁,痛风石增多,肾功能损伤。 如何预防高尿酸血症? 首先、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冠心病,脑卒中疾病患者,应及时检测血尿酸水平,以便及早发现高尿酸血症。 其次、低嘌呤饮食 。避免食用海鲜,特别是带壳的海鲜产品,动物内脏及浓肉汤 ;限制红肉;总体饮酒量男性不宜超过2个酒精单位/日,女性不宜超过1个酒精单位/日(1个酒精单位约合14g纯酒精)。1个酒精单位相当于ABV12%的红葡萄酒145mL、ABV3.5%的啤酒497mL或ABV40%的蒸馏酒43mL,);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含果糖,蔗糖的食物);建议进食牛奶(每天300ml),鸡蛋(每日一个);足够的蔬菜;多饮水,每日饮水量达到2000ml。 再次、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人群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引起的轻度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可以增加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 第四、很多治疗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会引起高尿酸血症,比如 一些利尿剂(噻嗪类),降压药(B受体阻滞剂),小剂量阿司匹林(75-325mg/d);因此,高尿酸血症患者合并这些疾病时应避免使用升高尿酸的药物,换为可以降压,降脂,同时又能降低血尿酸的药物,做到事半功倍,预防高尿酸血症发生。 谈谈预防,我们再说说治疗。 目前,通过药物治疗,如果出现严重痛风石,则需要手术治疗。 很多患者在痛风发作间期,或血尿酸降至正常后,便自行停用降尿酸药物,这是不正确的。这会导致患者痛风反复发作,痛风石不能溶解,变小,增加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风险。 由于不同的患者,降尿酸的起始时间和达标水平不同,建议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该长期至内分泌代谢科门诊就诊,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适合个体的降尿酸方案,及随访方案。 我们要将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慢性疾病同等看待,打一场持久战,才能获得最后的健康。点击下图,直接咨询本文作者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