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抗癌协会门诊部

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颌面外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每个爸爸妈妈都想顺利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为了创造一个健康的新生命,准爸妈们需要做什么来迎接小生命的到来呢?首先需要了解备孕的一些相关知识。1、最佳受孕年龄 医学界普遍认同女性25-29岁、男性27-35岁为最佳生育年龄。因为这年龄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较成熟和稳定,且生育功能旺盛。 研究证实,高龄产妇(35岁以上的产妇)受孕的几率和胎儿异常的发生率远远高于35岁以下的孕妇。另外,高龄产妇更易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增加生育风险。2、最好的备孕季节 每年的5-7月是备孕的最佳时节,这时正值春夏交替,各种水果、蔬菜比较充足,将有利于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7月底-9月初 孕妇已经过了前三个月的妊娠反应期,一般食欲都会明显增加,而此时正是许多蔬果大丰收之际,对保证孕妇营养和胎儿大脑发育十分有利。 到了临产期又正值春末夏初,此时食物供应也比冬天丰富,且气候宜人,更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宝宝到时候出生,天气不冷不热,新生儿穿着可相对简单,不但较易护理,也方便母亲哺乳。3、备孕前要做好各项检查 孕前检查不同于以往的体检,主要检测对象是生殖器官以及与之相关的免疫系统、遗传病史等;做好孕前各项检查,能帮助你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4、最佳备孕时间 最佳受孕时间女性排卵日是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2-16天(平均为14天),有研究显示,7月至次年的1月间,约90%的妇女排卵发生于下午4时至7时之间;春季则有50%的妇女排卵发生于子夜至上午11时之间;最佳的受孕时机是排卵后的12小时内。5、备孕需要男女双方共同努力  作为男方,为了保证提供最有“竞争力”的完美精子,一定要禁烟禁酒,营养均衡,每天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基础营养素的摄取;这些可以帮助准爸爸的“优良种子”在准妈妈的幸福土地上“碰头、生根、发芽”,为培育宝宝打下健康基础。 作为女方,需要提前补充叶酸,增加维生素、铁以及蛋白质的吸收,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少喝咖啡、少食甜食等,孕前6个月停止服用避孕药或其他药物,少接触有毒有害的环境,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后祝大家在好育时节,提升孕气,相关问题可以咨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专业医生。

  • 世界糖尿病日刚刚过去,看了那么多科普,这十个问题糖友们都能答上吗?1 你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血糖仪吗?一台便携式的血糖仪是糖友的战友,你会操作了吗?2 你做好监测血糖工作了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做好血糖监测,才能知道病情情况,对治疗方案的反应,让医生能准确制订和调整合理的降糖方案。你一天测几次血糖,都在什么时间呢?3 你知道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吗?血糖控制目标根据人的年龄,危险因素等是因人而异的,你牢记着自己的目标吗?4 你知道为什么有人早上起来的时候血糖高吗?一种可能性是一种反应性高血糖现象,是由于夜间发生的低血糖诱使升糖激素分泌导致的清晨高血糖,提示我们睡前胰岛素剂量过大了。另一种可能性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足以抵抗晨起不断升高的升糖激素水平,从而导致的黎明时血糖逐渐升高。这时候又需要我们睡前使用的胰岛素加量。都是清晨高血糖,为了搞清楚我们到底睡前胰岛素应该减少还是增加,我们可以监测夜间多点血糖,若发生低血糖则次日凌晨的高血糖为反应性高血糖,否则就是“黎明现象”。你遇到这种情况了吗,顺利解决了吗?5 你知道胰岛素针头是一次性的吧?胰岛素注射针头有一层特殊的涂层,可以在注射过程中起到润滑的作用,用过一次后,涂层会有损坏,再次使用会引起疼痛、感染、针头折损等情况。6 你知道吗?血糖波动比持续性高血糖更可怕,更容易引发糖尿病并发症。我们的控糖之路上,应尽可能地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波动性。7 你知道你需要比一般人更警惕低血糖吗?你知道所有低血糖可能的症状吗?低血糖的表现多种多样,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可表现为神志改变、认知障碍,甚至抽搐和昏迷。老年患者可能会有一些非典型的症状,比如清晨高血糖就意味着夜间可能出现了低血糖。有些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症状低血糖,或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8 你知道自己该怎么吃吗?你知道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吗?清淡饮食,定时定量,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 1/3。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足量饮水,限制饮酒。你都做到了吗?9 你知道怎么锻炼吗?你知道锻炼的重要性吗?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 3 次,每次不少于 20 分钟。运动强度维持在适度出汗、不能唱歌、肌肉有略微酸胀的感觉为佳。你都做哪些运动呢?10 你知道除了血糖,还要做哪些检查吗?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以及心、肾、神经、眼底等情况,都应该关注。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咨询请点下图

  • 导致风湿病产生的原因 风湿病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这种疾病经常发生,而且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天气发生变化的时候,风湿病的症状就非常明显,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困扰,那么导致风湿病产生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1、外因外因主要是风、寒、湿、热诸邪自外而入,侵犯人体。若气侯变化失常、寒暖不调,或久居潮湿之地,或冒雨涉水、宿野含凉均可受邪致病。临床上常把风气胜者称为“行痹”。 2、产生风湿病的内因痹病的内因主要是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导致了外邪乘虚而入。正气不足多与体质虚弱,劳逸失度,或经期产后体虚有关。 3、导致风湿病发生的外伤除内因、外因之外,还可见于外伤致痹。多见跌打闪挫,关节扭伤,外力损伤等原因,导致了气血阻滞、淤血凝聚,从而出现肌肉、筋脉、关节局部的肿胀、疼痛,麻木不仁 风湿病的早期症状 1.发热是风湿病的常见症状,可为低热、中等度发热、也可为高热,往往可表现为不规则的发热,一般无寒颤,抗生素无效,同时血沉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斯帝尔病、急性嗜中性发热性皮病、脂膜炎等均可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2.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风湿病的疼痛中,起源于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疼痛最为常见,然而肢体和躯干部位的疼痛也可见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病变。关节痛、颈肩痛、腰背痛、足跟痛往往是风湿病的主要表现,有时还伴有关节的肿胀。类风湿性关节炎常有对称性的关节肿痛,手指关节、腕关节尤为明显;强直性脊柱炎有腰背痛,休息时加重,可伴有足跟痛、红眼;风湿性多肌痛有颈肩痛、肢带肌的疼痛及肌无力。 3.皮肤黏膜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肌炎、白塞病、脂膜炎、干燥综合症可有皮疹、光敏感、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部症状、网状青紫、皮肤溃疡等。 4.雷诺氏征:指(趾)端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发白,然后发紫、发红或伴有指(趾)端的麻木、疼痛,严重的可有皮肤溃破,可见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5.肌肉可有肌肉疼痛、肌无力,肌酶升高、肌电图表现为肌原性损害等,如皮肌炎/多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系统损害:有些风湿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有多个器官的损害,如表现为心脏炎(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浮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容血等)、呼吸系统(间质性肺炎、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消化系统(肝功能损害、黄疸)等。 7.常有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抗血小板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类风湿因子等。 温馨提示,专家在文章中提出了导致风湿病产生的原因,希望大家能够及时的了解这些常识,外因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我们不注意保暖而产生的,内因是由于身体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外邪入侵而引起的,无论是哪一种,大家都应该及时的进行预防。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健身大军,热情是好事,但是如果连有氧运动、无氧运动都分不清,对健身存在各种错误认识,盲目锻炼,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常见的健身误区,你是不是也有呢?  误区一  想瘦哪里就勤练哪里  “很多女孩健身,都带着很强的目的性,不是想快点减肚子,就是想快点减大腿或胳膊。” 急于减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练哪儿就可以瘦哪儿的想法比较片面。无论是身体训练还是运动减脂,脂肪是整体代谢的,并不是今天练腹肌,肚子就会变小;明天练胸肌,胸就会变大。  人体内的脂肪是全身分布的,不论是增脂还是减脂,脂肪都是按一定比例全身增加或消耗的,并不存在练哪瘦哪的情况。  曾有试验证明,无论是连续6周只做卷腹训练还是只做单腿蹬踏的力量训练,脂肪的减少都是全身性的,并没有只瘦肚子或者只有一条腿的脂肪变少。因为人体的能量供应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运动量达到一定程度而需要脂肪来提供能量时,是无法做到“就地取材”的,只是通过力量训练加强某个部位的肌肉,让它看上去更加紧致一点。  “减脂减全身,增肌增局部”。因此,瘦下来时究竟是先瘦了肚子还是先瘦了脸,很难说清楚。  误区二  有氧运动30分钟才开始消耗脂肪  很多人认为,有氧运动一定要坚持到30分钟以上,不然就达不到消耗脂肪的目的。  事实上,研究显示,有氧运动的前20分钟几乎不会动员到皮下脂肪,但会消耗血液中游离的脂肪,20分钟后开始动员非游离的脂肪组织。而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脂肪分解供能的比例逐渐升高,从有氧40分钟左右开始,脂肪成为供能的主要物质。但这并不能说明有氧运动的前20分钟对于脂肪消耗是无效的。况且糖、脂肪和蛋白质这三大物质在人体中是会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即使你的运动时间不到20分钟也是能消耗脂肪的。  “30分钟”的时间节点是片面的。在单位时间内参与做工的肌肉群越多,训练的效果会越好。比如,在跑步机上,如果调动全身的肌肉群快走,尽管只有10分钟,但代谢的热量并不亚于肌肉群没有收紧的情况下跑30分钟的效果。 当然有氧训练一般建议是在30分钟到40分钟左右。但是,前提条件是让身体的所有肌肉尽量多地参与到训练当中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误区三  肌肉酸痛,锻炼效果才好  无论是资深健身人士,还是健身小白,都可能有过这样的困惑:运动之后,第二天没有什么感觉,肌肉也没有酸痛感,这是不是表示锻炼没有到位呢?  锻炼后肌肉酸痛在运动医学上被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通常是在运动结束24小时后出现,24—72小时酸痛达到顶点,5—7天后疼痛基本消失。  DOMS往往是在刚开始进行新的训练或突然做大强度离心运动后产生的。实验和研究显示,人的身体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几次训练后,就会慢慢习惯,不再酸疼,但这并不代表训练效果变差了,只是你的身体渐渐熟悉了新的训练动作和强度了。所以,运动后肌肉酸疼的程度,并不是训练效果好坏的指标。  造成肌肉酸痛的原因有很多,不经常锻炼、提高锻炼强度、在停止锻炼一段时间后重新开始锻炼等原因都可能引起肌肉酸痛。锻炼时需要把握强度,循序渐进加强。 另外,偶发的肌肉酸痛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身体的哪一个部位缺乏运动,从而加强相应部位的锻炼、减少肌肉酸痛。  误区四  肌肉越多越健康  有的男性倾向于把自己练得异常壮硕,认为肌肉越多人就越健康。 事实上,人的正常匹配是骨骼加脂肪和肌肉,肌肉占的比重会大一些。普通人的肌肉比重在30%—40%,像C罗这种运动员的肌肉比重在50%左右,而职业竞技健美运动员的肌肉比重可能会更高一些。肌肉越多基础代谢率越高,对身体来讲是好的。但是,如果长期处于高基础代谢率状态下,对身体也是一种负担。  如果想通过锻炼使身体更加健康,可以应用全美运动医学会出版的《体适能手册》的概念“健康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指心脏、血管、肺和肌肉能顺利执行日常工作的能力,其中包括能以最低的疲劳与不适,来应付偶发事件的挑战。  而健康体适能包括以下4个要素:有氧适能、肌肉适能、柔韧性以及身体组成。肌肉适能只是体适能的一部分。要达到良好的体适能还需要其他身体功能的锻炼,而不仅仅是练成肌肉男。  误区五  出汗多,脂肪消耗就多  “汗水是脂肪在哭泣”,这句话虽然很励志很热血,但是流汗多少跟减脂效果并不存在正比关系。设想一下,夏天温度高时,在太阳下即便不运动也会出汗,那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脂肪在燃烧呢? 可见,运动会流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运动时肌肉产生的热量增多,人体为了不让体温过高影响机体的正常运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降温。这与脂肪的燃烧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同样的运动强度,流汗多少并不左右你的脂肪消耗量。  而且运动大量排汗导致的体重下降,减掉的主要成分是水而不是脂肪。需要提醒的是,运动时尽量不要出太多的汗,出汗太多又不能及时补充体液时,不仅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还会引发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导致中暑,甚至有生命危险。为此,专业人士建议运动中适量补充水分。不同人锻炼有不同的目的如果希望通过运动解决颈肩腰腿疼痛等问题咨询专家,获得个性化意见立即点击下图,限时优惠

  • 作者:于康教授

  • 十年前,一个 14 岁的女生,因为全身多个关节肿痛,按广告购买了抗风湿的「XX 胶囊」,按照说明用了 3 个疗程,病情越来越严重,最终来到我们医院风湿免疫门诊就诊,经检查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右侧股骨头早期坏死,股骨头坏死原因可能与广告药里含有大剂量的糖激素有关。当小姑娘得知情况后,咬牙切齿地说:「我想把那些造假药的人都给杀了」,她那悲愤的表情至今令我难忘。 作为一个医者,对这种情况,既痛心,又无奈。想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只有让大部分人正确认识风湿病。 风湿病,跟「风」「湿」无关 受到传统医学的影响,很多人还认为风湿就是受凉受寒导致的关节炎。现代医学中,风湿病里面的「风」和「湿」,跟传统医学里的风寒、湿气等没有任何关系。 现代医学中的风湿病是指一组与免疫、遗传、代谢等因素相关,发生于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还有血管、神经、结缔组织等部位的一组疾病,包括十大类近两百个疾病。 病因大多是各种因素导致自身免疫系统发生异常,本来该攻击外来入侵者的免疫系统,转而攻击自身的组织。由于风湿病和免疫系统关系密切,所以,好多医院的风湿科也叫风湿免疫科。 症状多样 前面说了,风湿病包括十大类接近两百个疾病,所以表现也多种多样,基本身体上各种不舒服都包括了。 疼痛:这是最常见的表现,包括关节痛、颈肩痛、腰背痛、足跟痛、肌肉疼痛,常常早上起床或休息后加重,还伴有四肢僵硬、不灵活; 皮肤表现:在风湿病中也很常见,像久治不愈的皮疹、口腔外阴溃疡、面部红斑,手、足肢端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变白、变紫; 其他多种表现:不明原因的口干、眼干,肌无力,胸腔、腹腔、心包腔同时积液,长期反复发热,多次流产、大量脱发等。 凡是出现以上表现,要警惕患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可能,应当尽早到正规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就诊。 各种偏方信不得 很多风湿病起病于壮年,且病因不明,迁延不愈,治疗起来见效慢,疗程长。有人甚至将风湿病比喻成「不死的癌症」。 受到这种极端说法的影响,很多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容易对治疗丧失信心。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去寻求一些民间偏方「祖传老中医」等。 这些偏方,没有疗效的还好,有效果的很可能是违规添加了不明剂量的止痛药、糖皮质激素。虽然短期内症状得到了缓解,但由于不知道安全剂量,得不到及时的随访、复查。长期用药风险很大,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姑娘,就是因为服用了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 还有种民间说法是:得了风湿病,「发物」不能吃,比如米酒、牛肉、羊肉、海鲜、动物内脏等。 这种说法也是不可取的,首先,现代医学中没有「发物」的概念,其次,营养均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除痛风病人需要限制嘌呤的摄入外,大部分风湿病患者不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如过分控制饮食,造成营养不良,反而对治疗疾病不利。 耐心和信心最关键 风湿病治疗中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心态好疗效就好」。患者的耐心和信心很重要。 开始治疗,见效慢,需要及时复诊: 一般需要 1 ~ 2 个月才会见效。部分药物需要严密监测药物副作用,在治疗之初需要每 1 ~ 2 个月到风湿病专科复诊一次。 疾病稳定,停药别着急: 每 3 ~ 6 个月复查一次,和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 病情反复,别灰心: 如果病情反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完全可以避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绝大部分风湿病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 终身用药,别太在意: 需要终身用药的病人,不要太过于在乎自己的病没有「除根」,太过于追求「治本」。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把疾病对生活的影响控制在最小,也一样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很多风湿病目前是没办法治愈的,必要为了虚假的「除根」,去尝试各种偏方、土方,影响正常治疗,还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风湿病不可怕,只要正确对待,理性就医,积极治疗,遵从医嘱,就一定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快乐的人生。

  • 脂肪肝属于一种比较隐性的疾病,很多时候不易发现,但是还是有一些症状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它。如果有以下症状出现,就要小心了,可能是脂肪肝已经“找上了门”:1. 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是脂肪肝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长时间食欲不振,除了怀疑胃炎以及其他疾病,也应考虑到脂肪肝的可能。 2. 恶心、呕吐、腹胀轻度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损害,可伴有恶心欲呕、厌油、上腹饱胀等不适。恶心的症状常常单独出现。 3. 疲倦乏力 中度以上脂肪肝可以有倦怠、易疲劳的表现。 4. 蜘蛛痣 它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经常出现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膀等部位。直径可从针头大到数厘米以上。检查是用指尖或棉签压迫痣的中心,其呈辐射状的“小血管网”即可褪色,去除压力后又会出现。最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但在一些脂肪肝患者身上也可以看到。 5. 维生素缺乏症脂肪肝时由于脂肪堆积合并饮食中维生素缺乏,那么人就容易出现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临床可见周围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角化过度等。少数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衄。 6. 内分泌失调 重度脂肪肝人群中有人可以有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月经过多、闭经。病人体重减轻或增加等表现。 7. 黄疸 脂肪肝时黄疸类型常为肝细胞性,该型黄疸常伴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脂肪肝病人会出现轻度黄疸,在肝内脂肪被清除后,黄疸即消退。 医生提示及早发现这些早期表现,并及早就医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及早干预,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对脂肪肝的早期调理意义重大。

  •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 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 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8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不宜乐观,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 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 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乳腺癌死亡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乳腺癌筛查工作的瘤之一。早期乳腺癌往往不具备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了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使其缩短并失去弹性,牵拉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酒窝征”,即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即乳腺皮肤出现许多小点状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样。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在主癌灶周围的皮肤形成散在分布的质硬结节,即所谓“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腺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以致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 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检查(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多数患者是自己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来医院就诊的,少数患者是通过定期体检或筛查被发现乳腺肿物或可疑病变。可触及肿块可采用针吸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明确诊断。若临床摸不到肿块是靠影像学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可借助影像学检查定位进行活检,病理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是金标准。 乳腺位于人体表面,照理诊断并不困难,但就目前我国医院统计的资料来看,早期病例仍占少数,哪些原因延误了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呢? 1.女性朋友对医学科普知识了解不够,对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尚不认识,日常生活中缺少对这一疾病的警惕性。 2.早期乳腺癌大多是无痛性肿物,身体可以无任何不适,既不影响生活,也不影响工作。 3.少数妇女受陈旧观念的束缚,思想守旧,羞于查体,不愿意去医院检查乳腺。 4.图一时的省事,方便,听信了个别人的无稽之谈,或过于迷信某个仪器的诊断,放松了警惕,不再进一步检查。 5.有些人读过一些瘤的书籍或受周围人的影响,患了恐癌症,害怕自己患乳腺癌而不敢去医院检查,且不知身陷误区,患不患乳腺癌不取决于去不去医院。去看医生可以排除乳腺癌,解除心理压力,一旦确诊为乳腺癌,也是早期发现,能及时治疗。 6.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一个个新问题的出现,忙于应对,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健康,即使有不适,也没时间去医院,随便对付一下。以上这些错误做法造成不少乳腺癌患者延误了早诊的时机。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liu。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liu。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8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不宜乐观,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liu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liu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乳腺癌死亡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乳腺癌筛查工作的开展,使早期病例的比例增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开展,提高了疗效。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liu之一。早期乳腺癌往往不具备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1.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2.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liu、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3.皮肤改变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liu侵犯了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使其缩短并失去弹性,牵拉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酒窝征”,即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即乳腺皮肤出现许多小点状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样。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在主癌灶周围的皮肤形成散在分布的质硬结节,即所谓“皮肤卫星结节”。4.乳头、乳晕异常肿liu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liu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腺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以致乳头回缩。5.腋窝淋巴结肿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检查(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多数患者是自己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来医院就诊的,少数患者是通过定期体检或筛查被发现乳腺肿物或可疑病变。可触及肿块可采用针吸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明确诊断。若临床摸不到肿块是靠影像学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可借助影像学检查定位进行活检,病理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是金标准。【乳腺位于人体表面,照理诊断并不困难,但就目前我国医院统计的资料来看,早期病例仍占少数,哪些原因延误了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呢?】  1.女性朋友对医学科普知识了解不够,对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尚不认识,日常生活中缺少对这一疾病的警惕性。2.早期乳腺癌大多是无痛性肿物,身体可以无任何不适,既不影响生活,也不影响工作。3.少数妇女受陈旧观念的束缚,思想守旧,羞于查体,不愿意去医院检查乳腺。4.图一时的省事,方便,听信了个别人的无稽之谈,或过于迷信某个仪器的诊断,放松了警惕,不再进一步检查。5.有些人读过一些肿liu的书籍或受周围人的影响,患了恐癌症,害怕自己患乳腺癌而不敢去医院检查,且不知身陷误区,患不患乳腺癌不取决于去不去医院。去看医生可以排除乳腺癌,解除心理压力,一旦确诊为乳腺癌,也是早期发现,能及时治疗。6.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一个个新问题的出现,忙于应对,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健康,即使有不适,也没时间去医院,随便对付一下。以上这些错误做法造成不少乳腺癌患者延误了早诊的时机。

  • 冬季,不少老年人为了强身健体,一大早就去户外运动,小区里聚满了“健身达人”。殊不知,早上6-10点是人体血压较高的一个时段,冬天晨练,不多加注意就有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冬季室内外温差过大,刚从暖和的被窝里出来,走到寒冷的室外,气温骤降会导致人体血管收缩,进而刺激血压上升,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哪些症状呢? 专家介绍,以下10个信号中,如果中招3个,我们就要警惕了!眩晕明显、剧烈头痛、一侧麻木、眼前蒙黑、白天嗜睡、经常呛咳、哈欠连天、舌根发硬、握力下降、常流鼻血 老年人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方法? 1、注意保暖寒冷的刺激可收缩冠状动脉,对有冠心病的老年病人,则容易诱发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发生。因此,心脏病病人在冬季要注意保暖,可防止冠状动脉在寒冷的气候里发生收缩,避免加重心脏的负担。 2、避免晨练心脑血管患者天冷时最好不要出去晨练,建议在上午10时以后,太阳出来了,环境温度上升后,再出去锻炼。 3、控制好基础疾病对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血脂症患者要坚持按时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要避免情绪激动、熬夜或过度疲劳,有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 4、合理膳食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内脏、蟹黄和肥肉等食物,多吃含钾的土豆、香蕉,可以保护脑血管。 5、避免情绪激动脑血管已有硬化的患者,如果突然情绪激动,可能会无法承受突然增高的血压,很容易造成脑血管破裂而发生中风。冬季,哪些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怎样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有健康方面的困惑,快来咨询名医吧!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