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呈祥卫生院

放射治疗科

科普文章
  • 前几天,FDA批准了一种名为Zulresso的药物。我们终于,有了可以被用于治疗产后抑郁症的药物,许多人都期待着它能够把陷入产后抑郁症(PPD)的妈妈们解救出来。 然而,新药的药效虽好,许多妈妈们却在看了价格以后“更抑郁了”。没错,这款新药一个疗程的价格是34,000美元,折合人民币23万左右。对于普通人来说,价格确实难以承受。不过,买不起新药我们就对产后抑郁症束手无策了吗? 其实,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认真了解产后抑郁症的成因和危害,在产后抑郁情绪出现时积极自我调整,预防抑郁情绪进一步恶化成产后抑郁症。 没有生过宝宝的人也许会认为,产后抑郁是一个离自己非常遥远的名词,她们可能从未想过,产后抑郁会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者自己身上。但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稍加留意,就会明白,产后抑郁,和我们的距离其实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么远。 我们都是坏脾气的妈妈 在最近热播的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2”中,一向以阳光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的袁咏仪就自爆她曾经陷入产后抑郁的痛苦之中。回想起刚刚生产以后的那段日子,她苦笑着说,那时候就是什么都看不过眼,看见妈妈买菜回来,觉得妈妈太辛苦就哭,老公一句有意无意的话也会惹她哭。  霍思燕也曾自爆生完嗯哼以后一度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里,觉得自己除了喂奶之外毫无用处。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明星们,在面对产后抑郁的时候,和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据统计,在中国,超过50%的产后妈妈在一段时间里会陷入抑郁的情绪之中,其中15%-30%则会发展成为抑郁症。典型的产后抑郁症发生在产后6周内,但是,也有严重者的症状可以持续1-2年。(数据来源:科普中国) 产后抑郁,这个听起来陌生又熟悉的名词,是笼罩在新生的喜悦上的一片乌云。 产后抑郁究竟为什么会缠上我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许多妈妈都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所以她们在生产之前做了各种计划,希望这样就能让自己轻松应付生活中的一切变化,调整好生产后的自己。可是,许多人会发现,一切预想在孩子出生后就都落空了,她们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失落,甚至在某些瞬间萌生出了带着孩子自杀的念头,而这些都是她们无法控制的情绪。 这样令人沮丧的现实让产后妈妈们不禁发问:为什么我做好了所有准备,却还是没能开产后抑郁的魔爪?             其实,有时候生产后的抑郁,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基因问题。人体内的5-羟色胺转运体(5-HTT)能够特异性地介导5-羟色胺的转运,使人的大脑产生愉悦的情绪。如果5-HTT的数量较低,则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换句话说就是,我永远不会再快乐了。部分人体内的5-HTT基因表达活性低,相对于其他人群更易出现产后抑郁的情况[1 ]。 就算躲过了5-HTT基因的魔咒,由于人体自我调节机制的设定,孕妇体内的黄体酮能达到未怀孕时期的10-20倍,雌激素中的雌二醇和雌酮水平能达到未孕期的100倍,雌三酮的量则可以达到1000倍。这些激素水平的变化是经过整个漫长的孕期累积起来的。但是,孕妇在生产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会经历了一次不啻于蹦极的减退,这种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会导致情绪的剧烈波动。易怒,敏感,失落,这听起来像是每一个妈妈都逃不开的怪圈。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患上了抑郁症呀!没错,当你面对从未有过的困境的时候,一个好队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靠谱的超级奶爸,一个相处得来的婆婆或者一个给力的妈,这些都能给新手妈妈们一个喘息的机会,不会让她们面对生活的巨变却束手无策。然而,大部分人都是在熬月子的日子里,觉得自己实在撑不住了,告诉家人自己想要自杀,却被家人说不要矫情。 除了精神上的失落,身体上的折磨同样令人崩溃。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里得不到一次完整的睡眠,催奶、喂奶、涨奶的疼痛,生产后尚未愈合的伤口的剧痛(剖腹产更甚),所有的一切,都令这群新上岗的妈妈们心力交瘁。进而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如果你仍然感到痛苦,请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以上提到的内容只是出现抑郁情绪时的应对方法,它们可以帮助你在抑郁的边缘躲开抑郁症的魔爪,却并不能医治已经到来的产后抑郁症。 《产科医鸿鸟》中曾提到:产后抑郁属于一种精神疾病,却因为带有“产后”两个字,而被人们看轻了它的严重性。产后抑郁症,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用来表达情绪的名词,更是一种切实存在且危害巨大的疾病,当抑郁情绪过重,自救方法已经效果甚微的时候,不要犹豫,请立刻到正规医院精神科或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我们的宝宝们,他们那么天真,那么可爱,他们需要一个健康、美丽的妈妈。也许很多的妈妈还处在人生黑洞中,但是我们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产后抑郁,重视产后抑郁,每一位妈妈都可以顺利的度过那段艰难的初产时光。 每一位妈妈,都值得更多的关爱。  参考文献:[1]  彭建铁,黄晓文.产后抑郁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区多态性及社会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5(6):547-550.[2] 仇剑崟,王祖承,罗来敏,梅丽萍.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的临床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4):219-221.

  • 人上了岁数,疾病就全都找上门来了。老年人通常都会有心脑血管方面的健康问题,很多老人吃药的量已接近饭量,其实血管病症都是可以通过饮食来调养的。那么,老人患心脑血管疾病吃什么好呢? 一、苹果:富含多糖果酸以及类黄酮、钾及维生素E、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可使积蓄于体内的脂肪分解,对推迟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作有明显作用。 二、海带: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和昆布素,这类物质均有类似肝素的活性,即能防止血栓,又有降胆固醇和脂蛋白、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三、玉米:含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有助于人体脂肪及胆固醇的正常代谢,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积,从而软化动脉血管。 四、西红柿:不仅各种维生素含量比苹果、梨等高2倍至4倍,而且还含维生素——芦丁,它可提高机体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体内垃圾,保持血管弹性,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五、洋葱:含有一种较强血管扩张的前列腺素A,它能舒张血管,降低血液粘度,减少血管的压力,预防动脉硬化。六、茄子:含丰富的维生素P,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还可增强血管的弹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

  • 临床特征: 珍珠样丘疹多见于 20~40 岁左右的男性。病变主要发生在龟头的边缘与冠状沟交界处。表现为 1~3mm 大小的丘疹,位于系带两侧损害较大。丘疹顶端圆而光滑,有个别丘疹呈毛状或丝状。丘疹互不融合,多密集排列呈一行或多行,在龟头背侧明显,可部分或完全环绕龟头。颜色多为珍珠状白色,少数为淡红色、肤色,部分可出现轻度红肿。无疼痛、无破溃,且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临床特征: 尖锐湿疣好发于男女私处或肛周部位,损害初起为细小淡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增多,单个或群集分布,湿润柔软,表面凹凸不平,呈乳头样、鸡冠状或菜花样突起。红色或污灰色。根部常有蒂,且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易出血。皮损裂缝间常有脓性分泌物郁积,致有恶臭,且可因搔抓而引起继发感染。本病常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人可出现异物感、痛、痒感或性交痛。直肠内尖锐湿疣可发生疼痛、便血、里急后重感。 尖锐湿疣发病初期,有 2 周-8 个月的潜伏期,病情的发展因人而异,发病初期有些人可见局部轻微瘙痒、疼痛,部分人没有症状显示。多发部位为阴道、外阴、肛周、宫颈、肛门等,临床上,同时两个部位一起发病的患者也比较常见,在病处,有淡红色或灰色小丘疹可见,这些小丘疹呈疣状突起,可融合形成菜花样赘生物。 大家如果怀疑自身患有尖锐湿疣疾病的的时候,是需要特别的在意的哦,是可以通过白醋的实验方式,来看下自身是否得了尖锐湿疣疾病了,如果是得了尖锐湿疣的话,那么患者就要及时的去医院治疗了。

  • 这几天连续接到很多年轻患者的咨询,20-30岁的年纪,因为患了慢乙肝,一方面担心自己,另一方面谈了朋友但不敢告诉对方乙肝的问题,害怕分手、离婚…… 心理负担很重,很压抑,很痛苦。这些年乙肝的治疗虽已有了长足的进展,可以在大部分患者中控制疾病进展,但是现阶段还无法彻底治愈。对于乙肝我们现在追求的目标不是彻底清除乙肝,我们追求的是能控制乙肝病毒复制;控制乙肝病毒尽可能小地损伤肝脏,控制患者不会进展到肝硬化与肝癌;尽可能地使患者不因为肝病而影响生活治疗,不因为肝病影响寿命。大部分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经过系统的检查治疗,不会因为肝病而死亡,建议乙肝患者不要老想着什么乙肝-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要活得积极一点,乐观一点。乙肝是通过性接触和血液接触传播的疾病,一般生活接触不会感染乙肝病毒。女性乙肝患者的配偶建议检查乙肝五项,如果没有感染乙肝而且没有保护性抗体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如果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而且抗体达到一定水平,即使不采用保护性措施的性行为,也不会导致配偶感染乙肝。其实担心配偶知情后分手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我遇到一个非常聪明的患有乙肝的女孩,她把她的苦恼告诉了我,约了我的电话问诊,让我给男孩介绍了乙肝是个什么病,怎么防护,对于结婚和生育有什么影响,详细了解乙肝是个什么病,有什么后果,恐惧会消失很多,然后可能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些。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能在一起最好,不能在一起也想开点。两个人在一起会经历很多风风雨雨,乙肝只是其中一道坎,可能比起其他的磨难和考验要微不足道得多。如果乙肝都迈不过去,今后的坎可能更加迈不过去,早点分开也好。作者:北京地坛医院 杨松主任点击问诊→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194110237171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担任北京肝病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兼职20余项。主持我国16部肝病指南共识文件撰写,承担10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被邀请担任10余部国际及国内期刊编委及审稿专家。

  • 儿童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比欧美国家要低,与日本等亚洲国家相近,据统计我国每10万儿童中有6~9名罹患1型糖尿病。据从2000年国际内分泌大会获悉,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发病率呈现明显的南低北高现象。秋冬季好发,春夏季较少。这种季节性特征提示儿童糖尿病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遗传基因加病毒感染,二者的结合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使胰岛β细胞遭到破坏,胰岛素分泌功能大为减弱。 青春期更易患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除了少数属成年人易发的2型糖尿病外,绝大多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亦即1型糖尿病。这些小糖尿病患者,大多在15岁以前发病;而12~14岁则为高发年龄。据调查,儿童期糖尿病人有两个发病高峰:一是5~7岁,这种情况的出现,很有可能是与儿童进幼儿园或上学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加有关。因为人群的交往增加了病毒感染的机会;另一高峰年龄是10~13岁,这与儿童进入青春期有关,因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性激素分泌开始增加。性激素是胰岛素的拮抗激素。这种情况下,如再加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就起了“扣扳机”的作用,于是就发生了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特点 儿童期糖尿病起病急骤,临床症状“三多一少”特别严重,往往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据研究,儿童糖尿病胰岛β细胞仅有正常的10%,血浆胰岛素与C-肽水平都很低,甚至完全缺失,而且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抗体均为阳性,说明胰岛β细胞受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较为严重。 酮症酸中毒是儿童期糖尿病最凶险的急性并发症,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发生率可达74。5%,要引起父母们高度警惕。 儿童糖尿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由于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血糖波动往往比较大,治疗上十分棘手,这就更需要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经常带孩子去医生处就诊。 儿童糖尿病饮食注意 糖尿病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它对患者的危害很大。近几年,糖尿病的发病范围趋于年轻化,因此儿童受到了病痛的折磨。其中孩子对于饮食的不节制,就是其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所以说饮食对于大家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儿童糖尿病饮食注意事项吧。 1、要打破“多吃降糖药可以多吃饭”的错误观念。 2、吃甜点心和咸点心没有区别,均会引起血糖升高。 3、碳水化合物食物要按规定吃,不能少吃也不能多吃,要均匀地吃(碳水化合物是指粮食、蔬菜、奶、水果、豆制品、硬果类食物中的糖分)。 4、少吃多餐。既保证了热量和营养的供给,又可避免餐后血糖高峰。 5、吃“糖尿病食品”的量与吃普通食品的量要相等。“糖尿病食品”是指用高膳食纤维的粮食做的,如:荞麦、燕麦等。

  •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是有家族遗传的倾向的。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若父亲或母亲曾患严重抑郁症,其子女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高 8 倍。 据国外的一份调查资料报道,抑郁症患者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为: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为14%,二级亲属(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孙子女、甥侄)为4.8%,三级亲属(堂、表兄弟)为3.6%。一项有关于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双卵双生子患病率为16%-38%,单卵双生子为33%-86%,最高可达92.6%。双生子的寄养研究也发现有同样情况。 焦虑症的遗传危险度:★★★ 据调查显示焦虑症常有家族聚集现象,一家有2人或多人患焦虑症是很常见的。焦虑症的代际传递现象,主要不是因为先天遗传,而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小时候的家庭成长环境。 美国曾发表的一个研究证实,亲子之间焦虑的传递主要是由于焦虑父母抚养后代的方式、直接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等,儿童及青少年通过多种途径从父母处习得焦虑行为。 换句话说一个容易焦虑的妈妈很可能会教出一个焦虑的孩子,尤其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适当的修复,那么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很可能会把焦虑的情绪带给后代,如果父母不改变自己的话,就很容易把自己的焦虑“遗传”下去。 所以,父母如果不想自己的焦虑症传递给下一代,那父母最好尽早接受系统的抗焦虑治疗。 大多数精神疾病的遗传度都比较高,但焦虑性质疾病具有代际传递的可阻断性,所以早治疗能够有效的预防下一代患有焦虑症。 精神分裂症遗传危险度:★★★★ 不少研究提供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的确有可能遗传,然而其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并非某单个基因 100% 控制遗传。血缘关系越近,遗传概率就越大。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患有精神分裂病的病人,其同胞兄弟之罹患率为7%-15%,假如父母有一方患病,其子女罹患率增加至16%,若双亲均患有该病者,其子女之罹患率为40%-68%。至於周期性的躁郁病,一般人的罹患率是0.4%左右,异卵双胞胎的罹患率是26.3%,而同卵双胞胎罹患率是95.7%。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后代可能更容易患上其它种类的精神疾病,比如双相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或者较常人更容易表现出性格缺陷、人格障碍问题。 得了心理精神疾病应该怎么办? 虽然遗传对抑郁、精神分裂的成因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绝对因素,子女不一定会发病,我们不能忽略后天生活环境的因素。 如果你们希望孩子好的话,从一开始就应该锻炼孩子的品格心性,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让孩子的意志和体质得到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精神疾病的发作。

  • 铛铛铛,“男题情报室”开始营业啦!简洁通俗的几句话,为您解答那些“男”言之隐!本期嘉宾是拥有52万粉丝的科普红人@医学手札 方祺,他是三甲医院的男科医生,也是网友心里的体贴、暖心的好大夫!他擅长用超接地气的语言和手绘萌图,让你一眼看穿疾病的真相,帮你直面“男”题,解决困扰!如果还有哪些男科问题困扰着你,可以进入他的诊室,私聊!-▼-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176010086436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