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作者:六层妖塔,第十一诊室

  • 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疾病,多发于成年人,儿童极少发生。以鼻阻塞或鼻分泌物增多为重要症状,一般会持续或超过3个月,另伴有头痛,面部疼痛或肿胀感,嗅觉和味觉减弱或丧失,晚上睡觉打呼噜等。 鼻息肉若不及时采取治疗的话就会侵袭鼻窦,造成慢性或频繁的鼻窦炎感染,那些生长较快、体积巨大的息肉,还会挤压破坏鼻窦壁或鼻腔顶壁,继而侵犯眼眶、额窦、前颅窝、蝶窦和中颅窝等部位。少数巨大息肉还会引起侵袭性并发症如咽喉炎、中耳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哮喘等,严重者还会改观容貌,形成蛙鼻。   依据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可将鼻息肉分为浆细胞型、淋巴细胞型、中性粒细胞型、混合型、嗜酸细胞型五种类型。其中最常出现复发情况的就是嗜酸细胞型鼻息肉,因为该型患者往往不仅仅是鼻腔局部的问题,而是体质问题,是患者全身高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在鼻部的具体表现。所以对于此类鼻息肉的治疗不能像其他类型一样一刀切,而是一个慢病管控的过程。   很多人认为术后一切正常,症状改观良好即是痊愈了,无需再去复查。这种认知绝对是一种误区,很多时候这种病症的复发是没有临床症状的,只有定时去医院复查,才能及时了解鼻腔环境,是否形成黏膜水肿,囊性增生,分泌物,残留物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复发的可能扼杀在萌芽 人们的感觉具有滞后性,当你感觉到了症状,说明病情就已经加重了。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术后没有完成上皮化,就预示着复发,需要再次治疗。因此如何防止息肉复发是每一位患者的必备常识。      

  • 作者:丁荣晶教授团队 来源:北医人民心脏康复1.1血管内超声是给血管做超声吗?顾名思义,血管内超声是在血管内做超声检查。主要指给心脏血管做超声检查。大家知道,肝脏、肾脏、心脏B超一般都是在人体外部相应器官的皮肤表面进行操作,外周及颈部血管都可以用超声探测。心脏血管不能在心前区用超声看吗?确实心脏内血管很难以体表超声看清楚,血管内超声是从血管内做操作。因此看血管更清楚些。它是利用导管将一头发丝般粗细的高频微型超声探头放入血管腔内,并可在血管腔内进行360°扫描,探测的血管组织结构和几何形态的微细解剖信息再经电子成像系统显示出来。这样人们就能清晰地了解血管内部的情况。1.2血管内超声比血管造影有哪些长处?临床上人们常采用冠脉 CT 方法和冠脉造影方法来看心脏血管硬化和堵塞情况,并且冠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脉病变的金指标。冠状动脉造影是把很细的导管放到心脏血管开口再“打点药”进去,借助X光透视就能看清冠状动脉有没有狭窄。该方法被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这项操作微创性检查。不过它只能显示管腔的情况,不能显示管壁和粥样斑块情况,无法提供粥样斑块形态和性质的详细信。因此,冠脉造影评价冠脉粥样硬化和介入治疗疗效的准确度受限。血管内超声技术将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起来,准确呈现血管的管壁形态、粥样斑块特点及狭窄程度,尤其是在冠心病的介入性诊疗中指导价值颇高。血管内超声可以观察血管壁全层、复杂性病变(如弥漫性病变,开口机分叉部位再狭窄,偏心性斑块等),测量血管腔面积,确认支架植入后是否存在膨胀不良、贴壁不良和撕裂情况。对管腔尤其是管壁的病变能提供更为详尽信息。1.3哪些患者适合做血管超声检查?目前,血管内超声的适应症包括:高危病变和高危患者。前者如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开口病变、小血管、长病变、支架内再狭窄;后者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等。对于临界、复杂、高风险等病变,最好采用 IVUS 联合冠脉造影指导的介入策略;基于 IVUS 指导的冠脉 PCI,可提高介入质量,降低手术风险,并可改善患者预后。血管内超声主要手术中选择适宜的支架并优化支架释放的条件,尤其在冠脉复杂病变介入手术中应用价值更大。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早起出现血管代偿性扩张,管腔并未发生狭窄,冠状动脉造影表现可以正常,弥漫性病变能够降低冠脉造影诊断的准确性,应用 IVUS 检查即可发现存在的血管粥样硬化性病变。血管内超声的应用可减少裸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以及对减少药物支架血栓形成有一定意义。

  • 有数据统计,在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中,每100个人中,就有27个死于三高。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明确提出,防止心血管病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减少三高和控制三高。三高对人体构成的危害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预防三高。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饮食。在一日三餐中朋友们要学会科学地吃、合理地吃。一是早餐要吃好。我们在一上午工作所消耗的能量,均早餐提供的。如果不吃早餐的话,到了上午9-10点钟就会出现低血糖,大脑能量明显供给不足,容易疲倦乏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不吃早餐,到了中午就会感到尤其饥饿,必然要多吃。这样,又会因为热能摄入过多而导致肥胖。久而久之,血脂和血糖都会出现代谢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不吃早餐得患糖尿病的危险,比按时吃早餐的人要高出4倍以上。另外,总是不吃早饭,还会引起胃肠道疾病。二是午餐要吃饱。有许多朋友喜欢吃洋快餐,其实洋快餐的营养不十分均衡。洋快餐一般均高蛋白、高脂肪、低维生素和低膳食纤维。如果长时间食用就会导致高血脂、高血压和肥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三是晚餐要吃少。我们在晚餐中普遍存在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和低膳食纤维的情况。长时间这种吃法,使心血管和高血压的比例比常人要高出4-5倍以上。一顿丰盛的晚宴自然少不了美酒,这就使热量摄取超标。长时间喝酒造成了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肥胖和高血压的发病率都明显上升。所以,晚餐应该进行合理的搭配,减少畜禽类食物的摄取。要控制荤菜的摄入,给胃肠留有一些余地。同时,要相对吃一些主食,减少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喝酒要适量,如果非要喝的话就尽量选择低度白酒和干红,或者是啤酒,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贪杯。

  •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有鹏教授指出,支气管哮喘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春及气候骤变时更易“发难”。其发病年龄以1-6岁为多见,大多在3岁以内初次发作,与小儿肺脾肾不足的生理特点有关。若能接受正确诊治和悉心调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能逐渐痊愈。但若失于防治,极易陷入长时间反复发作的“怪圈”,致使喘息持续,难以缓解。王有鹏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众多家长对哮喘缺乏科学认知,治疗欠规范,导致许多患儿始终迁延不愈,甚而终生不得控制,乃至危及生命。 为此,王有鹏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哮喘的认知误区总结出如下五条——误区一 只要是哮喘都会“喘” 很多家长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只咳不喘,却被戴上哮喘的“帽子”?王有鹏给出的解释是,并不是所有的哮喘都有喘息症状,有种哮喘叫“咳嗽变异性哮喘”,就是以慢性咳嗽为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其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一个月,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少,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情况,或经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无效,而用支气管扩张剂则能使咳嗽发作缓解。患儿多为过敏体质,多在婴幼儿时期患过湿疹,多数有哮喘家族史。所以,如果孩子长期咳嗽不好,又是过敏体质,家长应引起足够警觉。误区二 混淆感冒和哮喘 哮喘袭来前常有流涕、打喷嚏和胸闷,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及呼吸困难等,而感冒时也能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两者犹如一对“双胞胎”,很容易相混淆,家长很有必要分辨开来。如感冒通常伴有发热,而单纯的哮喘发作一般不发热。感冒时咳嗽大多是逐渐加重,没有特定的诱发因素,每次咳嗽时间也不会很长,一般不伴有呼吸困难。而哮喘的咳嗽常发生在晨起、夜间、运动后,大哭或大笑后,以及接触刺激性气味、冷空气、过敏原等触发因素后,为反复性或持续性发作,常伴有喘息和呼吸困难,家长可在孩子呼气时听到类似小鸡叫的声音。严重哮喘发作还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大汗淋漓、面色青灰。 王有鹏提醒说:值得注意的是,若是患儿反复“感哮喘冒”,每次都发展到下呼吸道,致使呼吸不畅、胸闷咳嗽,或伴有湿疹、变应性鼻炎,同时父母或家族中有哮喘病等过敏史,即应考虑哮喘的可能,千万不能一味按单纯呼吸道感染无休止地使用抗生素及感冒药。此外,对于儿童来说,感冒常诱发哮喘发作,哮喘儿也容易反复感冒,且不易治愈。当哮喘小患者出现上述问题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误区三 忽视过敏性疾病与哮喘间关系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在支气管哮喘病人中,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占80%,而45%左右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也同时伴有哮喘。有学者甚至提出两病“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观点,认为这两个病其实是一个疾病,防与治都应从哮喘来考虑。王有鹏亦认为,在过敏性疾病病人出现气喘或不明原因的干咳、咽痒时,应首先怀疑支气管哮喘在作祟。假如对过敏性疾病及其对哮喘的影响了解不多,重视不够,治疗常常顾此失彼,则严重贻误病情。有相当多的者在哮喘病情发作前有过敏性症状,如能及时对过敏性疾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哮喘发生的频率。误区四 病情一缓解就立即停药 王有鹏指出,有些家长在孩子哮喘发作时特别紧张,积极寻医问药。而一旦病情得到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立马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再哮喘,无明显症状就是治好了,也就不必再吃药了。结果是患儿气道的慢性炎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稍有风吹草动,又会使哮喘“死灰复燃”。这是因为在缓解期间,支气管腔内仍有炎症潜伏,只不过是尚未接触到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而未爆发。若是有感冒、运动过量、紧张、兴奋或气温变化、吸入冷空气和刺激性气体(如烟雾、气油味等)或接触尘螨、动物皮毛等诱因,便可能出现明显的哮喘症状。因此,缓解期是需要继续治疗的,其目的是减轻或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急性发作。误区五 儿童哮喘到成年期自然就好了 王有鹏表示,确实有些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哮喘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甚至不发作,这与孩子自身发育逐渐完善有一定关系。而事实上,长时间的平稳状态并不等于治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哮喘患儿进入青春发育期,虽有30%-50%的人症状消失,但到成人期仍有“回潮”的可能,约有2/3以上者继续遭受折磨,有的貌似恢复了正常的人,其肺功能仍就异常或持续存在气道髙反应哮喘。这里,轻度小儿哮喘预后良好,仅5%演变为严重哮喘,而中度至重度儿童在整个一生常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髙反应与哮喘发作。重度哮喘,尤其是长期依赖激素、屡次住院和症状不易改善者,约95%最终“定格”为成人。这就提示哮喘、须在儿童期给予积极合理的医治,主要原因就在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具有可塑性。王有鹏强调,如果孩子患上了哮喘,千万不要迟疑,必须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预防。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抗病毒是关键。然而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患者对长期治疗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常常因为错误的认识而中断治疗,导致治疗失败或病情急转而下。那么抗病毒治疗中有哪四大常见误区呢?1 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首要目标是抑制病毒的复制。核苷(酸)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 会下降,肝功能也恢复正常。这时候患者往往非常高兴。有些患者误认为病毒被清除了,疾病治好了,于是私自停药,或没有之前那么重视,造成漏服、减少服药剂量。 实际上,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DNA会钻入肝细胞核里“扎根”。用抗病毒药物只能暂时抑制病毒复制。而由于肝细胞核外面坚韧的膜,病毒的“根”很难被彻底清除。一旦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病毒的“根”就会重新“发芽”,复制出新的病毒。 因此,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有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保持耐心。 2 病毒耐药 ≠ 治疗白做抗病毒需要长线作战,但是长期服用核苷(酸)类药物(尤其是选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容易耐药的药物)往往会导致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性,表现为 HBV DNA 数量反弹,甚至再次出现肝功能异常。遇到耐药的患者常常非常沮丧,“治了那么多年,白治了!”其实这个治疗过程,能够防止反复炎症,从而防止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也能防止肝细胞过度增生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肝癌。 所以,看似“回到原点”的治疗,实际上延缓了肝病的进展。 耐药后,改用其他有效药物,患者仍有可能获得恢复。 3 不能停药 ≠ 吃药成瘾病毒抑制后,停了抗病毒药物之后,病毒可能再度开始复制,并且伴随转氨酶升高,个别病人甚至会发生严重的肝病。这种情况叫做“停药后反弹”,一些患者误认为,这种“反弹”是抗病毒药物“吃上了瘾”,像吸毒的戒断反应一样。甚至因此不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事实上,毒品导致的成瘾是一种精神依赖,跟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由于病毒未能完全清除而复发的情况完全不同。 4 长期服药 ≠ 终生治疗“吃上药还能停吗?”“是不是就得终生服药了?”“天天吃药,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我们首先要有明确的阶段性。一期目标: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具体指标包括转氨酶指标趋于正常,病毒DNA下降。最终目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只有实现最终目标,才能停药。 但是,最终目标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一是要治的早。最终目标的实现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如果已经发展到肝硬化,则需要终生服药了。 二是要坚持。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在“抗战”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丧失信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也有益于病情恢复。病情判断,用药指导↓点击下图↓,三甲名医低至1元

  •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都害怕中风,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科普说得最多的也是警惕几大中风前兆。事实上,等到真的观察到这些前兆了,也只能赶紧送医院,然后医生尽人事,家属听天命了。因为如果脑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细胞如果缺血超过6个小时,就会发生不可逆性的坏死,现在还没有任何医学手段能够救活这些脑细胞,急性期的一些药物,如脱水药、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调血脂的药物,都是为了稳定病情、防止病情恶化,不能逆转脑细胞的损伤。临床的医生做久了,真的看了太多特别倔,过了六十岁也不知天命的老人家,在生死线上走一回才知道改变生活方式,多活动多锻炼才是健康之本。预防真的很重要!预防真的很重要!预防真的很重要!一定要:- 控制体重,拒绝腹型肥胖;- 严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坚决戒烟戒酒! 我们老百姓称为中风的,是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系列脑血管病。如果脑血管病真的发生在了我们自己、我们亲爱的家人身上,最可怕的就是它的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高达70%-80%的患者因为偏瘫、吞咽困难、言语障碍、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等后遗症留下残疾,丧失独立生活能力。跟大众误区“中风后要卧床休息“相反,长期卧床不活动或者等出现了后遗症才想起来要康复训练,就已经晚了:- 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和免疫功能;- 相关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关节痉挛等也明显增多;- 影响患者功能恢复潜力,特别是平衡功能的恢复,降低大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 脑血管病情稳定之后应该尽早开始康复训练,这也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脑卒中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就可以进行床边康复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在监护条件下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加速康复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预防并发症,让患者能够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康复不是简单的活动胳膊、拉拉腿一个经验丰富的康复专家,必须有丰富的神经内科和神经康复经验,必须懂得肢体康复、语言功能康复等。早期开始的康复治疗包括床上关节活动度练习、床上良肢位的保持、床上坐位训练、体位转移训练、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等,由医生评估后再进一步增加活动水平。早期康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鼓励患者重新开始与外界交流。每一项都需要在丰富的医学知识指导下,根据每一位病人的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并且每一步都要求专业的评估。避免关节损伤很多来就诊的患者都因为在康复训练中乱来,肩关节和髋关节出现了损伤。比如偏瘫患者由于韧带和关节囊的老化,平时手臂向前抬起时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只能达到150度,但由于瘫痪时肌肉松弛,肌肉的反射性收缩消失了,没有了自我保护机制,如果不注意,肩关节就能拉到平时不能达到的活动范围,同时使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等受伤。而且这种损伤比较隐蔽,从外表看不到红肿、淤血,不知不觉中就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一般认为每天的训练还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阶段每天训练时间至少要达到45分钟,在提高患者的功能目标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训练强度提高训练效果,但需要医生来评价安全性。训练很重要但又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避免肌肉痉挛加重比如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训练肌肉力量和肌肉收缩协调,从而使痉挛得到缓解,但如果一昧地用瘫痪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使患侧上肢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反而阻碍手功能的正常恢复形成更严重的阻碍。避免形成划圈步态笨拙的划圈步态也是操之过急的结果。偏瘫患者的各个关节均称僵直状态,足尖下垂,使得患肢“加长”,抬离地面困难,只能借助向对侧倾斜躯干同时骨盆上提的力量很费力地将下肢向上拉起。而这种拉起的幅度十分有限,仍不能是该下肢顺利地向前迈出,还向外侧划弧线后再落回身体前方。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偏瘫患者所特有的“划圈”步态,是典型的无用综合症表现。若是康复训练后再进行步行练习则可以恢复为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态,提高步行效率。点击下方医生名片,定制老人的康复训练↓

  • 女性不孕因素占所有不孕症原因的40%以上,经过医学长期研究及临床的丰富经验得知,目前造成女性不孕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5种脸部表现暗示女性不孕 上唇出毛: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上唇正中部会长出难看的胡子,女性一定要注意。 两腮出毛: 如果女性的两腮突然长毛,或脸颊、额头汗毛突然加重,可能是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了。 鼻子油腻: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油脂分泌会增多,鼻唇沟两侧皮肤会有发红、油腻的现象。 脸上痤疮: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痘痘症状严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很难痊愈。 男性化: 如果女性的声音低粗、出现喉结,那多囊卵巢综合征已经很严重了,一定要重视起来。 女性不孕的原因 1、宫颈糜烂、粘连、先天异常、闭锁或狭窄、息肉、肿瘤、或粘液存在抗精子抗体。 2、阴道畸形、狭窄、处女膜阻塞等。 3、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肿瘤、卵巢发育不全、卵巢早衰等。 4、输卵管堵塞、积水、粘连、过长或狭窄。输卵管疾病占女性不孕的25%。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不排卵或黄体功能不全。 6、夫妻生活失调、性知识缺乏、全身系统性疾病及不明原因等。约占不孕症病因1/3左右。 女性不孕做哪些检查 1、宫腔镜检查:通过宫腔镜检查,能够解到宫腔内的情况,如有没有子宫畸形、息肉、粘连等,还可通过宫腔镜下手术治疗。 2、全身的检查:了解生长发育、身高以及其他等情况,尤其是要检查第二性征发育和溢乳的情况。 3、染色体检查:染色体的异常是会影响女性生育的,应该进行全身系统的检查,还要做阴道窥镜检查,了解子宫大小、位置有无异常、卵巢有无肿块等。 4、子宫内膜检查:通过子宫内膜活检来了解子宫内膜的功能状态,黄体功能状态有无异常。

  •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是有家族遗传的倾向的。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若父亲或母亲曾患严重抑郁症,其子女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高 8 倍。 据国外的一份调查资料报道,抑郁症患者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为: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为14%,二级亲属(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孙子女、甥侄)为4.8%,三级亲属(堂、表兄弟)为3.6%。一项有关于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双卵双生子患病率为16%-38%,单卵双生子为33%-86%,最高可达92.6%。双生子的寄养研究也发现有同样情况。 焦虑症的遗传危险度:★★★ 据调查显示焦虑症常有家族聚集现象,一家有2人或多人患焦虑症是很常见的。焦虑症的代际传递现象,主要不是因为先天遗传,而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小时候的家庭成长环境。 美国曾发表的一个研究证实,亲子之间焦虑的传递主要是由于焦虑父母抚养后代的方式、直接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等,儿童及青少年通过多种途径从父母处习得焦虑行为。 换句话说一个容易焦虑的妈妈很可能会教出一个焦虑的孩子,尤其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适当的修复,那么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很可能会把焦虑的情绪带给后代,如果父母不改变自己的话,就很容易把自己的焦虑“遗传”下去。 所以,父母如果不想自己的焦虑症传递给下一代,那父母最好尽早接受系统的抗焦虑治疗。 大多数精神疾病的遗传度都比较高,但焦虑性质疾病具有代际传递的可阻断性,所以早治疗能够有效的预防下一代患有焦虑症。 精神分裂症遗传危险度:★★★★ 不少研究提供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的确有可能遗传,然而其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并非某单个基因 100% 控制遗传。血缘关系越近,遗传概率就越大。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患有精神分裂病的病人,其同胞兄弟之罹患率为7%-15%,假如父母有一方患病,其子女罹患率增加至16%,若双亲均患有该病者,其子女之罹患率为40%-68%。至於周期性的躁郁病,一般人的罹患率是0.4%左右,异卵双胞胎的罹患率是26.3%,而同卵双胞胎罹患率是95.7%。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后代可能更容易患上其它种类的精神疾病,比如双相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或者较常人更容易表现出性格缺陷、人格障碍问题。 得了心理精神疾病应该怎么办? 虽然遗传对抑郁、精神分裂的成因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绝对因素,子女不一定会发病,我们不能忽略后天生活环境的因素。 如果你们希望孩子好的话,从一开始就应该锻炼孩子的品格心性,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让孩子的意志和体质得到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精神疾病的发作。

  • 小儿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间。它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引起的,导致短暂的意识丧失和肢体抽搐。 小儿癫痫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突然发作的抽搐、口吐白沫、四肢抽动、意识丧失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 对于小儿癫痫的治疗,药物治疗是较为常见的方法。一些抗癫痫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癫痫发作,并降低再发作的风险。除了药物治疗,一些儿童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学校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确保孩子在学习和社交方面得到合理的安排。 总而言之,小儿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支持,大多数患儿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及早发现和治疗是关键,家长和医生的合作至关重要。另外,儿童癫痫和成人癫痫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发病原因和症状 首先,儿童癫痫的发病原因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来说,遗传因素、脑部发育异常或损伤、先天性疾病等可能是导致癫痫发作的原因。而成人癫痫可能更多与脑损伤、中风、肿瘤或代谢性疾病等相关。 其次,儿童癫痫的症状和发作类型与成人也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眼球转动等症状。而成人癫痫可能出现更多的部分性发作,如肌肉抽搐、感觉异常等,也可能伴随意识丧失。 治疗方法和支持 治疗方面,儿童癫痫和成人癫痫可能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策略。对于儿童,医生通常会权衡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并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而对于成人,治疗方案可能更多考虑药物的效果和耐受性。 此外,教育和心理支持对于儿童癫痫和成人癫痫的管理也有重要作用。对于儿童,家庭和学校的支持至关重要,帮助他们应对癫痫对学习和社交的影响。而对于成人,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可能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黑龙江中亚癫痫病医院专家温馨提示:儿童癫痫和成人癫痫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和心理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供更佳的照护和帮助。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