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二四五医院

呼吸内科

呼吸内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邓义云
邓义云

副主任医师

朝阳市第四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 肺结核 间质性肺炎 胸膜疾病 支气管哮喘 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 肺脓肿 真菌性肺病 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源性心脏病 病毒性肺炎
温华
温华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炎,肺部肿瘤,间质性肺疾病,胸膜腔疾病等
林莉
林莉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呼吸困难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节的病因诊断,间质性肺炎,肺栓塞,支气管扩张,肺部阴影,肺癌的诊断与治疗。
肖莉
肖莉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睡眠障碍相关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1.鼾症;鼾症合并肥胖,高血压,心律失常等;2.失眠伴多梦,心悸,头痛,烦躁,失眠伴高血压、慢性疼痛、胃肠病;3.发作性睡病,异态睡眠,睡眠中磨牙,推动。
王晓楠
王晓楠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呼吸科的临床诊治及理论研究,特别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结节,肺部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栓塞,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疾病的诊断及治
王静
王静

主任医师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各种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不同病因的筛查及相应治疗。
孙秀娜
孙秀娜

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呼吸内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尤其是支气管哮喘,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肺心病,肺部结节,呼吸道感染,肺栓塞,反流性咳嗽等
王相立
王相立

主治医师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哮喘,肺炎,呼吸衰竭,呼吸窘迫,新冠状病毒感染等
王帅
王帅

副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呼吸系统常见病,如感冒,哮喘,肺栓塞,慢阻肺,肺炎等疾病
梁新峰
梁新峰

主任医师

大连市普兰店区结核病防治所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疑难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长期咳嗽,发热,咯血,胸痛,气短,嗓子痛等症状的分析和处理。上呼吸道感染,各种肺炎,真菌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尘肺,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呼吸衰竭,气胸,支气管扩张,胸腔积液,肺脓肿等肺部各种炎症的诊断和治疗,支气管镜检查,肺部小结节的处置。间质性肺病,先天性肺病,肺栓塞,肺癌的诊断,肺部CT等影像,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结果的分析。肺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肺结核并发症的治疗,耐药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结核病的预防。
王希明
王希明

主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呼吸内科
刘贺
刘贺

主任医师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专业特长: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全科 从事大内科、呼吸内科、感染科临床工作多年,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经验丰富,特别在呼吸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一定专长,对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膜疾病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肺栓塞等急危重症的抢救经验丰富。曾参加国家卫计委《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培训项目,对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尤其是对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细菌耐药学、治疗学、以及抗菌药物的规范化合理应用有较深造诣。
孔德磊
孔德磊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治。擅长气管镜超声气管镜及内科胸腔镜的临床应用,肺部肿瘤的诊断以及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治。
唐海英
唐海英

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睡眠呼吸障碍及呼吸系统疾病
赵亚东
赵亚东

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磨玻璃结节、结节消融/肺癌消融治疗/良性气道狭窄/咳嗽/气短/胸痛/咯血诊治。气管炎/哮喘/慢阻肺(肺气肿)/肺炎/间质病/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疑难CT诊断
牛继发
牛继发

主任医师

本溪市中心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呼吸内科疾病
姚琳
姚琳

副主任医师

阜新市中心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恶性肿瘤,肺栓塞,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的诊治。
韩雪
韩雪

副主任医师

大连市中心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肺结节及各种肺疾病的影像诊断以及肺癌的诊断治疗。熟练掌握胸腔闭式引流术、支气管镜检查术、内科胸腔镜检查术及超声支气管镜淋巴结穿刺活检术(EBUS-TBNA)。
姜作勇
姜作勇

副主任医师

东港市中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阻肺,肺心病,肺栓塞,支气管镜下活检等
陈鸿敏
陈鸿敏

副主任医师

丹东市第一医院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尤其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咳嗽,肺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
呼吸内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心衰病情容易反复,家庭护理非常重要,需多方面注意。尤其是当家里有心衰患者的时候,应当格外注意。另外,急性复发时,急救的对策家属也要掌握。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首先,医生告诉小秦,应该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中午应该坚持休息一小时。患者还要进行适当的活动,比如散步,既可以预防卧床养病引发的褥疮和静脉血栓,另外还可以提高心功能储备力,增强抗病能力,减少感染。活动时,要以不感到疲劳、心率不超过110次为度,一旦有心慌、气急等不适感应立即停下来休息。  减少心衰诱发因素  医生指出,劳累和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因素,尤其要注意预防感冒,患者若发生呼吸道感染,非常容易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在感冒流感高发季节以及气候骤变的情况下,患者要减少外出,少去人群密集之处,出门应戴口罩,根据气候适当增减衣物。患者无论做什么,都一定要避免劳累的情况出现,劳累同样会引发心衰病情的恶化。  调整饮食少量多餐  医生告诉小秦,心衰患者的饮食,要以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原则,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2克,避免隐性高盐食品,比如酱菜、腌肉等;食物应选择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比如牛奶、瘦肉、淡水鱼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豆制品;不要饮用浓茶、咖啡、汽水等刺激性饮料,同时要戒烟戒酒;尽量少吃多餐,不要暴饮暴食,尤其是晚餐切勿吃太饱,以防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衰。  注意居室环境卫生  医生提醒小秦,对心衰患者居住的环境也应该提高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整齐,每天至少通风两次,每次半小时,通风时要注意患者的保暖,避免空气对流直接吹到患者。室内温度要保持相对恒定,冬季是20度左右,夏季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  提醒患者按时服药  心衰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坚持治疗,切不可擅自停药、减药或换药,否则容易引起病情恶化。医生为小秦妈妈开具了我国具有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疗效确切的治疗慢性心衰的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该药具备目前治疗心衰四类西药的联合用药优势,对心衰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能有效缓解心衰症状,改善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延缓心衰进程,为患者解除痛苦,且服用安全。  定期监测患者病情  作为家属,医生说还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面色、尿量、体重等的变化情况。每天早晨患者排尿后,穿同等重量衣服称一下体重;用容器收集一天的尿量;夜间睡觉前观察患者脚踝是否有肿胀现象;夜间睡觉是否有憋醒的情况。当患者出现体重一天内增加1千克以上,尿量减少,呼吸困难难以平卧,下肢浮肿,恶心呕吐等情况时,则表示心衰病情已经加重,应立即就医治疗。  保持情绪稳定愉快  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心态平和对患者的病情大有裨益。因此医生提醒小秦,对患者的病情要重视,但是不要过分关注,以免导致患者过度紧张,要多开导患者积极面对,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尽量不告诉患者,避免其生气、难过、激动而诱发心衰急性发作。另外,医生还介绍说,便秘往往会引起心衰患者情绪的焦虑和紧张,而且用力排便又会使心衰加重,甚至有引发猝死的危险,因此要保持患者排便的通畅,如果患者出现便秘,可取百合250g加清水炖成糊状,然后加入蜂蜜适量,拌匀后食用,每天一次可有效缓解。  定期到医院去复查  医生说心衰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患者目前病情稳定,但是每隔二到三周就要到医院进行复查,比如复查心电图,心功能测定,体重与水肿情况,血钾、钠、镁以及尿素氮、肌酐等项目,以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调整治疗药物。  掌握正确急救措施  如果心衰患者在家里急性发作了,救护车还没有到达的情况下,家属应该实施正确的急救方法:让病人尽量安静,减少恐惧和躁动,解开患者的领扣和裤带,采取坐位方式,将两条腿垂放在床沿边,必要时轮流结扎四肢,左右腿轮流绑5分钟,以减少静脉回流到心脏的血液,减轻心脏的负荷。家里如果有利尿剂,如速尿、双氢克尿噻等,让患者赶快服用,另外还可以服用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消心痛等。有条件的家庭常备氧气,发作时让患者立即吸氧。

  • 冠心病患者多为男性,因为男性更容易产生诱发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而女性在55岁或绝经后才进入冠心病的高发年纪。但在10年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罗年桑副教授接诊了一名48岁的女性患者张女士(化名),张女士没有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身材也较瘦,也没有绝经,却诊断出冠心病。经过罗年桑副教授详细的了解,这很可能是因为情绪的影响,造成了冠心病的发生。 张女士因为家庭出现变故,爱人出事,在三年间天天以泪洗面,不但承受了心理上的痛苦,还要独自照顾儿子。当张女士出现剧烈的胸痛后向罗年桑副教授求助,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后,罗年桑副教授发现张女士心肌缺血严重,出现了“三支血管”的现象,也就是说张女士心脏的三条主要血管都发生了病变。 当然,罗年桑副教授帮助张女士进行了支架治疗和药物调整,张女士如今也恢复了健康的生活,目前儿子已经结婚生女,孙女也健康活泼。 罗年桑副教授介绍说,当年还没有教科书提到情绪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但因为张女士的案例,罗年桑副教授也开始关注情绪对患者的影响。目前卫计委新版的医科院校统编教材中已公认,情绪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长期情绪不佳会影响到下丘脑,而下丘脑则会影响体内部分激素的水平,从而对心脏血管的内皮功能产生不利的作用,带来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出现弥漫性的狭窄,冠心病也就可能随之而来。

  • 通过基因检测改变命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好莱坞巨星安吉丽娜·朱莉。朱莉有乳腺癌的家族史,母亲曾与癌症斗争10年,最终因卵巢癌离世。在2013年的一次基因检测中,朱莉发现自己从母亲那里遗传了突变的癌症易感基因,未来患上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高达87%和50%。于是她接受了预防性的手术,将风险降到最低,多活几十年! 神奇的基因检测还有哪些用途?除了预测疾病风险,解除人体的“定时炸弹”,基因检测还可以及早发现胎儿是否有健康缺陷、判断是我们会不会得家族遗传病等等,并且辅助药物治疗。产前胎儿DNA检测产前胎儿DNA检测,是为了降低了新生儿缺陷的几率。尤其是唐氏综合症的检查,已逐渐成为各大医院的妇产科的常规检测项目。与唐筛和羊水穿刺相比,这种方法有无创、快速、精确(准确率高达99%)的特点。既避免了传统唐筛的筛错、漏筛,也避免了羊水穿刺的创伤、宫内感染危险等。基因检测,遗传病早发现父母体内“藏着”致病基因,我们就很有可能被遗传,当两个相同的致病基因相遇,就会产生这种疾病的患者。对于有治疗方案的疾病,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早期诊断、尽早治疗。例如对苯丙酮尿症尽早治疗,就可以让小孩发育正常、智力正常。对于现阶段还没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也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诊病因,从而避免盲目、过度的治疗。基因检测与个性化药物治疗传统的千人用一药,对大部分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一些人来说是没有治疗效果的,甚至会对少数人会有毒副作用。医生根据每个人基因的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同时,避免药物造成的毒副作用,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解码基因的秘密,命运就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饥饿感,不过大部分人都认为,只有低血糖会引起这种饥饿感。但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赵益业教授曾在家庭医生在线“健康十万个为什么”专家答疑平台上表示,糖尿病患者产生饥饿感是由于其他原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患者有饥饿感就是低血糖吗? 一般说来,健康人在进食后血糖升高,血糖刺激了负责饥饿和饱感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使人产生饱感。如果血糖降低,下丘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就产生了饥饿感。糖尿病朋友发生饥饿,大多是由于低血糖,但有时却不尽然,因为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分别以细胞内糖原和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其中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需要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进入细胞内,才能像汽油进入汽车的发动机一样产生能量,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不能进入细胞内,血液中的葡萄糖虽然浓度很高,但细胞内却缺乏糖,由此出现“细胞内饥饿”,而产生饥饿感。所以,出现“饥饿”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查一下血糖,血糖结果不一定低,如果此时大量进食,会使血糖更高。 赵益业教授认为,糖尿病患者当感觉饥饿时,如果有条件,最好应先查血糖,以鉴别血糖是低还是高,然后根据血糖结果决定是否加餐。当吃完规定食物后觉得饥饿时,可以适当增加充饥的副食,主要是选用含糖量在4%以下的蔬菜。 怎样预防糖尿病低血糖症? (1)老年患者血糖不宜控制太严,空腹血糖不超过7.8mm0l/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0l/L即可。 (2)病情较重,无法预料患者餐前胰岛素用量时,可以先吃饭,然后再注射胰岛素,以免患者用胰岛素后尚未进食而发生低血糖。 (3)初用各种降糖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水平逐步调整药物剂量。 (4)1型糖尿病做强化治疗时容易发生低血糖,为了防止低血糖,患者要在每餐前、后测定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4.4~6.7mm0l/L为宜,餐后血糖 (5)糖尿病患者家属及照顾的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使用的降糖药,监督患者不误用或过量使用降糖药物。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表现包括心慌、出汗、饥饿、无力、手抖、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头痛、头晕、定向力下降、吐词不清、精神失常、意识障碍、昏迷。赵教授还提到, 部分患者在多次低血糖症发作后会出现无警觉性低血糖症,患者无心慌、出汗、视物模糊、饥饿、无力等先兆,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持续时间长(一般认为>6小时)且症状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不可逆转。 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如何急救? (1)让糖尿病患者卧床,保持安静状态。 (2)病情较轻且神志清醒者,可用25~50克红糖、白糖或葡萄糖,温水化开后喝下,一般十分钟左右症状即可消失。 (3)病情重且神志不很清醒,但能吞咽者,可将糖调成糊状,慢慢咽下,如服糖后仍不能苏醒,应送医院抢救,可静脉注射40~60毫升浓度为50%的葡萄糖溶液,或静脉滴注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 (4)患者苏醒后可进食米、面类食物,以防再度昏迷。 另外,赵益业教授表示,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迅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重症者补糖时应注意误吸食物引起吸入性肺炎。

  • 小儿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间。它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引起的,导致短暂的意识丧失和肢体抽搐。 小儿癫痫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突然发作的抽搐、口吐白沫、四肢抽动、意识丧失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 对于小儿癫痫的治疗,药物治疗是较为常见的方法。一些抗癫痫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癫痫发作,并降低再发作的风险。除了药物治疗,一些儿童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学校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确保孩子在学习和社交方面得到合理的安排。 总而言之,小儿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支持,大多数患儿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及早发现和治疗是关键,家长和医生的合作至关重要。另外,儿童癫痫和成人癫痫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发病原因和症状 首先,儿童癫痫的发病原因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来说,遗传因素、脑部发育异常或损伤、先天性疾病等可能是导致癫痫发作的原因。而成人癫痫可能更多与脑损伤、中风、肿瘤或代谢性疾病等相关。 其次,儿童癫痫的症状和发作类型与成人也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眼球转动等症状。而成人癫痫可能出现更多的部分性发作,如肌肉抽搐、感觉异常等,也可能伴随意识丧失。 治疗方法和支持 治疗方面,儿童癫痫和成人癫痫可能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策略。对于儿童,医生通常会权衡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并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而对于成人,治疗方案可能更多考虑药物的效果和耐受性。 此外,教育和心理支持对于儿童癫痫和成人癫痫的管理也有重要作用。对于儿童,家庭和学校的支持至关重要,帮助他们应对癫痫对学习和社交的影响。而对于成人,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可能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黑龙江中亚癫痫病医院专家温馨提示:儿童癫痫和成人癫痫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和心理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供更佳的照护和帮助。

  • 一、糖尿病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1.运动前后检测血糖 低血糖是运动中最常出现的风险之一。为预防运动诱发的低血糖,运动前应根据血糖水平和运动强度调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或胰岛素注射量。结伴运动或在医护人员监督下进行运动,可减少低血糖相关问题的发生。 由于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抑制性较弱,一些患者在运动初期常感运动不足,而自行增加运动量或加大运动强度,容易引发意外,建议遵照医生所开具的运动处方进行运动,在开始的2周内注意严密监护。2.运动前注意全面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 运动前注意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注意询问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眩晕等症状,以及睡眠情况、药物服用情况等;注意查看手足、眼睑有无浮肿。3.准备容易吸收的糖食品。4.注意计算年龄摄入和消耗。5.运动开始1小时前进行胰岛素注射。6.餐后1小时方可进行运动。7.胰岛素注射应避免运动部位。8.注意糖尿病性坏疽部位,避免运动外伤和感染。二、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禁忌证1.低血糖发作时。2.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3.伴眼底病变者。4.血糖控制不良(空腹血糖>13.9mmol/L,尿酮体+)。三、运动前的准备1.补充水分运动前饮用100ml左右白开水。运动中每间隔30~60分钟饮水一次。不建议饮用含糖、盐等的运动饮料。2.准备运动至少5分钟以上,老年人需10分钟以上。注意全身性运动,包括拉伸肌肉。四、运动处方的制定1.运动方式提倡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可多种有氧运动进行组合,但动作要规范标准。此外,还可增加轻度的肌肉力量练习。还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进行身体锻炼。2.运动强度临床可用心率储备法或目标心率法确定运动强度。目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心率)×运动强度%+静息心率。3.运动频率每周3次以上,每次30~60分钟。同样的合计运动时间,多次短时间效果优于少次长时间。4.运动时间 需考虑患者是否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不建议在胰岛素活动峰值时运动,因为可能发生低血糖。此外,由于有发生运动后延迟性低血糖反应的危险,因而,睡前也不建议运动。五、需暂停运动治疗的情况1.安静时心率>120次(包括瞬间上升)。2.血压不稳定,收缩压过度上升(160~200mmHg以上),有眩晕、出冷汗、呕吐等低血压症状。3.安静时有胸痛、心悸、呼吸急促、气喘、疲乏、下肢关节疼痛等症状。4.肝功能或肾功能指标异常。5.心脏与胸廓比例值连续增大。6.少尿或体重增加(3天增加1.8kg以上),肢体或眼睑浮肿加重。7.全身疲倦感无法消除。六、需配备心电监护的情况1.左室功能严重低下(LVEF)。2.安静时或运动时出现室性心律不齐。3.伴随运动出现收缩压下降。4.曾出现突然的休克。5.合并心衰、心律不齐或心肌梗死的患者。6.重症冠脉病变,即运动诱发的严重缺血(ST段下移2mm)。7.各种原因无法自行检测心率的患者。

  • 1 与肝炎患者共餐会传染肝炎病毒性肝炎分五种,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体液接触传播。乙型肝炎患者的唾液含有约一般血液含量的病毒,如果其血液病毒载量超过105 IU/mL,共用同一餐具可能传播乙型肝炎。2 肝炎患者不应限制特定食物病毒性肝炎患者,无论急性或慢性肝炎,在发病期或活动期,如果有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暂时限制患者感到厌恶的食物;如果没有进食相关的症状,应当遵循“跟着感觉走”的原则合理摄食,食物种类不受限制。急性肝炎恢复期,受肝脏代谢功能的限制,不宜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否则,可能会发生脂肪肝;但食物种类不应受限制。长期限制特定食物的后果,会导致某些营养要素特别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造成营养不良,不仅会影响受损肝脏的修复,而且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不稳定。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摄食原则是“跟着感觉走”和“食物多样化”而非限制特定食物。3 肝炎患者应适当体育锻炼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体育锻炼应遵循“避免超负荷”的原则。急性肝炎需要住院治疗,出院后的患者,运动不受限制,但应避免超出自身体力负荷的长期体育锻炼。慢性肝炎,无论活动期或非活动期,运动均不受限制。但应避免超出自身体力负荷的长期体育锻炼。注意一个误区,慢性肝炎应当避免“过度疲劳”不等于“注意休息”。其实,慢性肝炎患者非活动期患者应视为“健康人”,活动期患者应让专科医生决定需要住院治疗还是继续工作。就慢性乙型肝炎而言,不仅要“避免过度劳身”而且要“避免过度劳心”,但不等于“不能劳身”或“不能劳心”。4 肝炎患者应合理使用保肝药物保肝药物是一类缓解肝脏炎症、促进肝病恢复的药物,对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有一定或有限的治疗作用,属于对症治疗之列。虽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和转归机制尚未阐明,事实上也不可能最终阐明,但同时其自我恢复或修复机制也未阐明。作为经验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产物,保肝药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急性自限性肝炎的对症治疗;但它们不能代替有试验医学背景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主要是慢性持续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因治疗。充分理解慢性持续性肝炎的自然转归机制是合理应用护肝药物的前提。因此,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而不建议患者自购护肝药物。5 慢性肝炎可用免疫调节药物慢性肝炎慢性化或持续化的直接原因是机体免疫不能有效清除肝炎病毒,但并不意味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就慢性乙型肝炎而言,病毒与人体宿主之间存在及其复杂的关系,至今仍在探究之中,至少人体内分泌环境、肠道为群落构成与病毒、免疫之间的“神秘”关系;事实上,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化只是人体免疫不能有效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而非不能有效清除其他病毒;换言之,慢性肝炎患者并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滥用对机体免疫的特定环节或某个层面有提升作用的免疫增强药物不仅不利于机体清除病毒,而且可能导致新的免疫不平衡。因此,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免疫调节药物。6 慢性肝炎不是均应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特效治疗,但是,抗病毒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因耐药会带来新的治疗问题。慢性乙型肝炎经历免疫耐受、免疫激活、免疫再耐受和免疫再激活四个阶段,其中免疫耐受期虽然有最高的病毒载量,但不发生肝炎或仅存在轻微的肝炎,无需抗病毒治疗;免疫再耐受期病毒载量很低,肝炎趋向恢复和肝病趋向修复,也不需抗病毒治疗。免疫激活期和再激活才是抗病毒治疗的合理阶段。抗病毒治疗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免疫耐受与免疫激活、免疫再耐受与免疫再激活过渡期的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保肝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患者自觉接受医生随访。杨松: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194110237171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后,中组部第十八批博士团成员,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担任北京肝病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兼职20余项。主持我国16部肝病指南共识文件撰写,承担10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被邀请担任10余部国际及国内期刊编委及审稿专家。

  • 10月18日是世界更年期关怀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30年,全世界会有12亿以上的更年期妇女人口,我国的更年期女性将超过2.1亿。 第一批80后的女性竟也有不少已出现了更年期综合征。妇科专家提醒说,更年期综合征开始出现年轻化趋势,一些早期的信号要警惕,及时就诊。  现实版“我的早更女友”  38岁女强人“大姨妈”不来了  曾经的热播剧《我的早更女友》让不少人印象深刻,职场白领戚嘉在与男友分手之后,在事业与爱情的双重打击下患上了早期更年期综合征。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妇科王俊兰副主任中医师就接诊过一位38岁的职场女强人刘女士。刘女士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中注重身形,靠节食来减肥,每天基本上靠水果维系着。慢慢地体重是降下来了,但她发现月经量越来越少,有时一个月干脆不来了,上身特别容易出汗,脾气也比较急躁,常对着老公发无名火。刘女士本来看中医想调理一下,却被医生告知患上早期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为何会提前  压力大、乱减肥、常熬夜是主因  “以前,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以45~55岁这个年龄段居多,但近两年很多不到40岁的女性都出现了更年期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工作压力大、不科学减肥、经常熬夜的年轻女性,更容易中招!”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妇科王俊兰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现代职业女性竞争激烈,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人体内分泌调节,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使更年期提前到来。睡眠不足、过度减肥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月经失调、卵巢早衰,也可能诱发更年期提前。  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与更年期提前有关的原因。比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发现,化妆品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会扰乱人体激素的自然分泌,致使更年期最多提前4年。哥伦比亚卡塔赫纳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更年期提前的可能性会增加3倍。另一项研究显示,与从未吸烟的人相比,有吸烟史的人在50岁之前绝经的风险增加了26%。  专家提醒  身体会发出信号,有这3种症状应及时就诊  王俊兰介绍说,门诊中前来咨询的很多更年期女性患者实际上之前都有健康的警示信号,主要以月经量明显减少、上半身容易出汗、失眠烦躁易怒为主要症状。另外,由于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大幅度波动且急剧减少,导致中枢神经递质紊乱,还会引发一系列症状和疾病,比如记忆力减退、皮肤皱纹增加、骨质疏松等。  年轻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主要以肝郁肾虚的证型为多见。对于不愿意接受性激素治疗或者存在性激素治疗禁忌证的患者,也可以选择膏方调理等中医药疗法分型论治,对年轻女性而言效果较好。  防治更年期综合征,家人应多些理解和关爱  王俊兰也表示,对于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大都有精神方面的压力,因此需要家人给予她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如原谅她们无名火,鼓励她们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  更年期的女性需注意,这也是妇科肿瘤高发的年龄时段,每年应定期做妇科体检,平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生殖系统的感染,还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锻炼身体、保证睡眠。  男性也有更年期,人到中年需注意劳逸结合  和女性差不多,男性一般到50岁左右会进入更年期。 然而,一些70后80后也会感觉出现了与早更症状类似的情况。对此,有专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真的进入了更年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紧张的工作节奏,很可能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并导致身体的内分泌紊乱,感觉好像“更年期提前”,他们同样也需注意劳逸结合、睡眠充足和适度减压。 早发现早调理

  • 一、要科学补水由于天热、出汗多,每日需饮水1500~2000毫升,以温开水、淡茶水、矿泉水为宜。不可贪凉,也不宜饮用含糖饮料,以免引起血糖升高。糖友本身血液黏度高,再大量出汗,不及时补水,血液黏稠,血流缓慢,易诱发脑卒中。 二、要合理运动合理运动可促进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有很好的作用。糖友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散步、跑步、健身操、游泳等多项运动。但不宜空腹运动,以免低血糖发生。夏季早、晚天气较凉,可在早晚进行锻炼。 三、水果和蔬菜糖友空腹血糖超过10.0mmol/L的时候,不要吃水果,可以吃含糖量低的蔬菜,若血糖较稳定,吃水果要注意吃水果的时间。 1.在两餐之间吃。如上午9:00—10:00,下午16:00—17:00之间或是晚上睡前1小时加餐。 2.在血糖控制好的前提下,适量吃含糖量少的水分多的瓜果蔬菜,如柚子、苹果、梨等都可以,但像红富士那样大的苹果一次可以吃1/3,要少食多餐,蔬菜可选西兰花、芹菜、黄瓜、丝瓜、苦瓜、西红柿、秋葵、芦芛和多种绿叶蔬菜。 四、保护好自己的双足天热脚底容易湿,足癣易发,要及时治疗。夏季是糖尿病足的高发季节,特别是足部患有未梢神经炎及外周血管疾病者,不宜穿凉鞋,应穿合脚的不露脚趾的软皮鞋,穿白色袜子,对足趾小伤口应高度重视,以免伤口不愈合,甚至溃烂、截肢、死亡。夏天,糖友护足莫大意。 五、预防感冒首先做到膳食平衡,规律进食。其次,要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血糖高时病菌容易侵犯人体,尤其是长期高血糖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第三,要保持情绪稳定,稳定情绪是保护免疫平衡的屏障。第四,多呼吸新鲜空气,户外清洁的流动空气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体质十分有利。第五,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不要在空调出风口下睡觉,经常开窗通风,如果不小心得了感冒,及时就诊,以免诱发肺炎。 六、预防中暑,避免熬夜1.防止暴晒。上午10:00至下午4:00少出门,户外活动选择在阴凉处进行。2.睡眠要充足,不要长时间工作熬夜。3.高温天气“三高”患者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不渴也要常补水。4.在家别把空调温度调的太低,出门时提前10分钟关掉空调,等适应外界温度后再出去。当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更易发生中暑。日常饮食选择一些具有清凉解毒、健脾祛湿功效的低糖食品,如无糖薄荷薏米绿豆汤。 七、预防蚊虫叮咬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1/3糖友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皮肤疾患,对皮肤过敏的糖友,要防蚊虫叮咬。外出时最好穿上面料薄而透气的长裤,外露皮肤喷点花露水。 八、防暴晒夏季紫外线强烈,外出应注意防晒,穿透气的长袖衣衫,戴宽边帽子和墨镜,保护面部,特别是眼睛。太阳镜应选择那些能阻挡99%以上的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的镜片。一旦感到室外过热就应立即回到阴凉或室内。 九、随时带含糖的零食适合糖尿病病友的运动是有氧运动,强度小,节奏慢,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体操等,随时带些含糖的零食,以备低血糖时食用。 十、降糖药物的保存口服降糖药应放阴凉干燥处保存。胰岛素的保存:未开封的胰岛素放冰箱2-8℃,冷藏室可保存2年。开封后的胰岛素笔放在25℃以下的阴凉室温可保存4-6周,不需要放入冰箱。安装好的胰岛素笔在保存时应卸下针头,若不卸,天热胰岛素体积膨胀,从笔芯泄漏达不到有效浓度。针头是一次性的,使用6次针头就弯曲变形,注射部位流血、疼痛,针头不宜反复应用。 十一、病情要监测夏季血糖最容易变化,通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尽量使空腹血糖稳定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4.4-10.0mmol/L。既要预防高血糖又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十二、皮炎要防治一旦患上皮炎,切忌搔抓,每天用温水清洗,擦干后外搽止痒剂或炉甘石洗剂。 十三、不要擅自调药夏季气温较高,肾上腺激素分泌减少,使胰岛素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夏天糖尿病病友食欲降低,进食量减少,但新陈代谢旺盛,消耗增多,所以糖尿病患者夏天的血糖比其他季节偏低一些。但不能擅自减药或停药。因为降糖药物可以分为抗高血糖药物和降血糖药物,前者单独使用时不会导致低血糖,如果没有明显进食减少,一般不需要改变剂量,而后者过量可以导致低血糖,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监测血糖,调整药物。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