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疾病,多发于成年人,儿童极少发生。以鼻阻塞或鼻分泌物增多为重要症状,一般会持续或超过3个月,另伴有头痛,面部疼痛或肿胀感,嗅觉和味觉减弱或丧失,晚上睡觉打呼噜等。 鼻息肉若不及时采取治疗的话就会侵袭鼻窦,造成慢性或频繁的鼻窦炎感染,那些生长较快、体积巨大的息肉,还会挤压破坏鼻窦壁或鼻腔顶壁,继而侵犯眼眶、额窦、前颅窝、蝶窦和中颅窝等部位。少数巨大息肉还会引起侵袭性并发症如咽喉炎、中耳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哮喘等,严重者还会改观容貌,形成蛙鼻。   依据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可将鼻息肉分为浆细胞型、淋巴细胞型、中性粒细胞型、混合型、嗜酸细胞型五种类型。其中最常出现复发情况的就是嗜酸细胞型鼻息肉,因为该型患者往往不仅仅是鼻腔局部的问题,而是体质问题,是患者全身高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在鼻部的具体表现。所以对于此类鼻息肉的治疗不能像其他类型一样一刀切,而是一个慢病管控的过程。   很多人认为术后一切正常,症状改观良好即是痊愈了,无需再去复查。这种认知绝对是一种误区,很多时候这种病症的复发是没有临床症状的,只有定时去医院复查,才能及时了解鼻腔环境,是否形成黏膜水肿,囊性增生,分泌物,残留物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复发的可能扼杀在萌芽 人们的感觉具有滞后性,当你感觉到了症状,说明病情就已经加重了。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术后没有完成上皮化,就预示着复发,需要再次治疗。因此如何防止息肉复发是每一位患者的必备常识。      

  • 冠心病患者多为男性,因为男性更容易产生诱发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而女性在55岁或绝经后才进入冠心病的高发年纪。但在10年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罗年桑副教授接诊了一名48岁的女性患者张女士(化名),张女士没有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身材也较瘦,也没有绝经,却诊断出冠心病。经过罗年桑副教授详细的了解,这很可能是因为情绪的影响,造成了冠心病的发生。 张女士因为家庭出现变故,爱人出事,在三年间天天以泪洗面,不但承受了心理上的痛苦,还要独自照顾儿子。当张女士出现剧烈的胸痛后向罗年桑副教授求助,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后,罗年桑副教授发现张女士心肌缺血严重,出现了“三支血管”的现象,也就是说张女士心脏的三条主要血管都发生了病变。 当然,罗年桑副教授帮助张女士进行了支架治疗和药物调整,张女士如今也恢复了健康的生活,目前儿子已经结婚生女,孙女也健康活泼。 罗年桑副教授介绍说,当年还没有教科书提到情绪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但因为张女士的案例,罗年桑副教授也开始关注情绪对患者的影响。目前卫计委新版的医科院校统编教材中已公认,情绪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长期情绪不佳会影响到下丘脑,而下丘脑则会影响体内部分激素的水平,从而对心脏血管的内皮功能产生不利的作用,带来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出现弥漫性的狭窄,冠心病也就可能随之而来。

  • 性病有很多,而在这其中最常见的还是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主要通过性行为进行传染,然而这样片面的想法把患者的思维局限了,让许多患者不敢于向家人朋友说起,害怕他们的议论,那么尖锐湿疣不破不传染吗,答案是错误的,尖锐湿疣的传染方式是很多的,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多数由性接触而传染,少数由自身接种或经污染的内裤、浴盆、浴巾、便盆而感染,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 HIV 感染患者易发生尖锐湿疣。 2.可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如内裤、浴盆、浴巾传染。如果女性穿着尼龙内裤,又不注意清洁外阴,霉菌性阴道炎或滴虫性阴道炎便容易发生,或出现其他感染所致的白带增多等情况时,局部的浸渍、潮湿便为乳头瘤病毒的接种,滋生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用污染的手搔抓阴部或使用污染的毛巾也会引起尖锐湿疣的传染。 3.直接性接触传染这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据研究有 2/3 与尖锐湿疣患者有性接触的人可发生本病。病期平均在 3 个半月时传染性最强,故在性混乱者中最易感染本病。通常通过不洁性交,经受损的皮肤和粘膜感染。调查资料表明,尖锐疣湿就多发生于 20-30 岁的青年人,而这些病人中,多数有婚外不洁的性乱史。 通常情况下治疗尖锐湿疣,医生会开一些诸如:更昔洛韦、干扰素、阿普洛韦和白介素之类的口服激素西药,作为辅助治疗。但是只吃这些药物,不会根治尖锐湿疣的,一旦停药即复发,而且对肝肾损害大。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还有激光、冷冻、电灼等,治疗见效快、疣体清除快,但是真正导致尖锐湿疣发生的 hpv 病毒,患者难以从根本上清除,治疗后尖锐湿疣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状况。

  • 要知道如何做好尖锐湿疣的护理工作以及平时注意事项,我们首先要认识这个疾病发生的原理和病原体的喜好环境条件。引起尖锐湿疣的病原体中文名称叫“人乳头瘤病毒”,英文名为“Humanpapillomavirus”,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 HPV 病毒。这种病毒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因此它好发于人体私处、肛周等部位。当人体感染上 HPV 病毒以后,病毒侵犯的鳞状细胞会逐渐发生空泡样改变,逐渐增生增大,进而突起于皮肤表面,形成典型的菜花状、鸡冠状或乳头状等增生物,也就是我们肉眼可见的“疣体”。 日常的护理须知: 保持局部干燥 切忌用手搔抓 注意个人卫生 1、保持局部干燥 由于 HPV 病毒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所以,平时要注意保持患处局部干燥,可以用一些药物的处理使其干燥。如果条件允许的可以休假,平时在家可以裸露着使其干燥。这样一来,干燥的局部环境可以有效地抑制 HPV 病毒的复制,从而阻碍病情的发展,降低复发几率。 2、切忌用手搔抓 尖锐湿疣通常是不疼不痒的。但有些人可能会有痒感,此时要到医院检查,看痒感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在医生的指导下做正确的止痒处理,而不是自己用手搔抓。因为搔抓导致的皮损,会使得 HPV 病毒侵犯皮损处,引起病毒扩散,致使病情更严重。 3、注意个人卫生 由于 HPV 病毒离开人体后还有活性,临床上也有患者因为接触了感染者刚用过的浴巾、毛巾或马桶等物品,发生感染的案例。因此,尖锐湿疣患者平时在家要注意个人用品分开使用,尤其是一些贴身的东西,千万不要和家人混用。平时尽可能地不用坐式马桶,即使使用也可以用薄膜隔开,或者用完之后也可以进行消毒。 综上所述,是平时护理需要知晓的一些常识,希望大家引起重视,避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大的伤害,祝大家早日康复。

  • 一、血糖高了,想办法降 首先要区分是空腹血糖高,还是餐后血糖高。空腹血糖高说明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要用控制空腹血糖的药物,如二甲双胍、基础胰岛素等。如果餐后血糖高,先查找原因:饮食控制不到位?运动量不够?用药方法不对?心情不好?生病啦?血糖仪不准啦?如果是上述原因,应加以改正,如果不是,则需要找医生帮忙了。治疗糖尿病,治则达标,不达标等于没治。面对升高的血糖值,不要沮丧,要积极应对。二、血糖低,可以预防 低血糖猛于虎,因为一次低血糖产生的危害可以抵消长期血糖平稳带来的健康益处,可喜的事是:低血糖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做到按时吃饭,定量吃饭。其次,随身携带食物,当不能按时进餐,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用餐,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第三,如果正在使用容易出现低血糖的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需要加强血糖监测。第四,外出时,要勤监测,血糖宁高勿低。三、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不是得了糖尿病就会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国内外报道过很多患糖尿病四五十年的病友,都没有糖尿病并发症。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血糖、血压、血脂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至少每半年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第二,每年给自己做一次体检,包括血糖、血压、血脂、肝功、肾功、糖化血红蛋白、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查、神经检查、心电图、血管超声、牙周检查等,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疾病任何信号都不要姑息。第三,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出现不适,及时去医院检查。要知道,无论对于任何疾病,都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越好,如果病情严重了,神医或许也没有办法了。四、钱,该花就花,别省着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钱花了,可以再挣,千金散去还复来嘛。治疗糖尿病和定期监测血糖以及每年体检的钱,每年1万块绰绰有余,如果医保报销比例低那另当别论。如果这样能够不发生并发症,也是值得的。你知道吗,如果发生了糖尿病足,住院费用就是三五万,还不一定能治好。如果发生了严重糖尿病肾病,即需要透析治疗者,除去报销款,每个月的医疗花费不低于2000元,生活质量也会大大降低。如果发生了严重心血管病变,放支架或搭桥的手术费用就更高了。在这笔经济账面前,我选择在预防上多花钱,一来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二来也是为日后省钱,为家人减轻负担。

  • 李先生72岁的老父亲刚查出了喉癌:   喉癌转移到淋巴,脖子左侧中间有鸡蛋大小硬肿块,肿块不痛。现在能正常饮食,就是嗓子疼,声音哑。   或许是出于试一试,问问第二意见的心态,在安顿下老父之后,晚上七点,李先生付了10元钱,咨询了我们平台上的边祥海医生。10分钟后,刚加完班的边医生立刻仔细看了患者的主诉和上传的报告,开始询问用户情况。     -1-  喉癌不常见,但这几种人要小心   喉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致癌因素共同作用引发,其中包括吸烟、饮酒、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环境污染、接触放射线、雄激素水平过高及微量元素缺乏等。   所以以下人群要格外注意一些早期症状: - 中老年男性如有长期大量吸烟饮酒 - 家族中有恶性肿瘤患者 - 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或有害空气等 -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患者(尤其是高危型 HPV16,HPV18 感染) - 成人喉部乳头状瘤病史 - 声带曾有过白斑或红斑有发生恶变的可能性   早期症状: - 声带上方区域的喉癌早期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吞咽不适等,容易误诊为咽炎; - 声带区域的喉癌早期主要表现为声音沙哑,有时可误诊为声带炎; - 声带下方区域的喉癌早期则没有明显症状,常常漏诊,当出现症状就诊时肿瘤已经局部晚期。 如本例患者父亲的情况,除了声音嘶哑、咽部疼痛之外,还出现了淋巴结转移,就有可见的颈部肿大,就属于晚期的情况了。   所以上面提到的高危人群,咽喉不适要及时去医院耳鼻喉科检查。     -2 - 癌症患者和家属一定要知道的三件事   (1)化疗不会导致病情恶化   本例家属主要考虑到父亲体质弱,脑萎缩,胃溃疡,肝硬化……老年病一大堆,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化疗会不耐受,会不会保守治疗更好?   我认为不治疗会比较可惜,治一治可以活2年,不治可能恶化很快,3个月不到人就没了。而且化疗方案都是因人而异去制定的。联合化疗方案效果最好,副作用也相对比较大;如果可能不能耐受,可以采取单药口服。   这些都是可以跟主管医生商讨的,这样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化疗剂量和药物,达到控制病情,而副作用又不至于太大的效果。   虽然老人家70多岁不年轻了,但是一般化疗3周一次,中间又有恢复期,一般都是可以耐受的。   (2)治疗量力而行,基础治疗根本不贵   大部分的家庭希望好好治疗,不留下遗憾,对于这种没有治愈可能,只能延缓生命的情况,治疗方案就需要跟医生好好商量,量力而行,如果硬要上非常昂贵的靶向药物或者医保不能涵盖的项目,结果又不能长期维持,或者需要砸锅卖铁,举家欠债,导致活着的人无法生活,我个人是不建议的。   患者家属提到医生跟他说治疗要16万,而他一个月收入不到3000,家里还有一个中风卧床的母亲。   我就建议他跟主管医生交个底,把难题说一说,因为有口服化疗药,服用方便,价格不贵,副作用不大。每个医院都有的,替吉奥就可以用,是他们一家目前困境下可以考虑的治疗方案。   当然最好还是放化疗一起。医生说的贵的可能是靶向药,比如西妥昔单抗,就他最贵。但是治疗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便宜没好货。   很多人一听到治疗,就觉得非常昂贵,其实在现在的癌症报销额度下,真的不贵的。比如替吉奥一盒1000块左右,不到2盒一疗程,报销完以后自己也就付个请客吃饭钱。在大医院定好方案后,回当地治疗,费用上还能更加节省。   (3)不要相信偏方   家属还提到“试试偏方”问题,觉得吃中药副作用小,而“化疗死更快“。这其实是误解。   他们不了解中药,我也懂中医,但我不支持放弃正规治疗单纯靠中药,不科学,效果不大。口服化疗药比吃中药便宜,还效果好。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要相信科学,相信正规医院的医生,正规治疗。正规的中药中医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改善体质,但是“偏方“这种东西很多都是骗人的中医!我见过很多!耽误了身体,还浪费了钱!不要被身边不懂医学的人左一嘴右一嘴地干扰,不要相信所谓“偏方“和“民间名医“!   最后患者说:   这样我就明白了,医院没有讲这么细,有很多进口疗程,一下就十几万,一听我就懵了,现在我听边医生,规划一下,给老人化疗,经济就还能过的去,也看到了希望。希望让老人家过得舒服点。   太谢谢您了边医生,没想到网上医生这么好,陪我解答这么久。     其实,网上问诊问到我,我都觉得是一种缘分,癌症患者和家属都不容易,如果我独立的建议能够帮到他们就太好了。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问诊 https://www.healthjd.com/teacher?id=201510323212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谢娜、张杰喜得一对“小棉袄”的消息刷屏了微博,不少明星和粉丝纷纷发来祝福。 不过也有一些朋友注意到,“一姐”谢娜已经算是年龄偏大的产妇了。那么,多少岁才是最适合生孩子的年龄呢? 医生建议,女性受孕的年龄一般在25到29岁,在这个年龄段里都是可以的。最适合的就是26、27岁,这个年龄段最为合适。 因为从女性身体器官的发育情况来看,在23到29岁之间的女性,内部器官的发育已经比较完善,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不管是在经济、生理,还是心理上基本都做好了怀孕的准备,因此这个年龄段适宜生育。 从排卵情况来看,二十五岁左右的女性由于发育的情况,她的排卵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优质。而在年龄的不断增长中,卵子的质量会有所下降,卵子的年龄过大,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多,容易发生卵子染色体的老化,导致畸胎率增高,因此在三十岁以后怀孕对胎儿就不那么好了。 那么孩子的爸爸呢? 有人说,新闻中,有的男人在80岁也可能具有生育能力,对于孩子父亲的年龄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吧? 医生的回答是,男性生育年龄在25~30岁最为合适。 因为男性年龄过大时生育,精子的基因突变率也相应增高。精子的数量和品质都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对胎儿的健康也是十分不利的。 有人认为父亲的生育年龄与唐氏症候群的发生有关系,甚至认为唐氏症候群患者25%是由父亲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因此,从优生的角度来看,过早或过晚生育都是不适宜的。根据父母未来的经济、体力、精力等多种因素考虑,男性和女性分别在25-30岁、25-29岁结婚、育儿最为有利,是最佳婚育年龄。如有健康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